如何在教育中权衡赏识与批评1_第1页
如何在教育中权衡赏识与批评1_第2页
如何在教育中权衡赏识与批评1_第3页
如何在教育中权衡赏识与批评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如何在教育中权衡赏识与批评摘 要:赏识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批评教育自然而然也成为当前的一个冷门话题。然而,我认为赏识与批评就象鸟的两翼,缺一不可。赏识与批评都需要艺术,适度的赏识如沐春风令人信心百倍,带着爱的批评似和风细雨荡涤心灵叫人诚心接受。本文从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及如何在教育中进行权衡等方面进行展开。关键词:赏识教育;批评教育;真诚赏识;适时批评;前 言赏识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批评教育自然而然也成为当前的一个冷门话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的教育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让每个孩子成人,成才。作为

2、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赏识与批评应相互并用,赏识教育中穿插批评教育,在批评教育中添加赏识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会塑造出健全的学生人格。一味的赏识教育会弱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化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弱化一些学生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而一味的批评教育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找不到自己的自尊,从而会对学习过程有个抵触的情绪。当然,在适当的地方,适时、适度地进行批评教育,选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所以如何在教育中权衡二者关系,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一、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概念(一)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

3、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是周弘老师首倡并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一脉相通的。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赞许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进步。这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心 HYPERLINK /lixue/ 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赞赏,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赞赏属于精神食粮,属于满足,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是什么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案例:我班有一个叫徐帅的男同学,平时表现不是很积极,作业要么不交,要么交上来的作业是抄写别的同学。

4、这学期来,第一次的作业他勉强的交上来,尽管做得不是很对,但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说他长大了,懂事了。过了一周,这个孩子好像真的变得懂事了,虽然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但每次都能认真的完成自己的作业,作业也能按时交上来,我又一次对他进行了表扬,这个孩子越发变得认真起来。赏识教育让这个孩子如沐春风,重新找到学习的信心,起到了一种激励作用。(二)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就是对学生行为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并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案例: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王加棋,刚接这个班时,这个孩子表现得很活跃,我总是对他进行表扬,这个孩子在去年期末考试时,数学考了100分。今年

5、九月份,我仍然是带这个班,这个孩子总是表现出很多的话,上课时我对他进行了言语批评,这个孩子就在课堂上表现得心不在焉的,表现得也不是很积极,第一次单元检测只考了63分。看来批评教育要用在适当的时候,不然会打消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二、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一)过度的赏识教育带来的后果过度的赏识教育,会让孩子沉浸在赞美,表扬中,不能正确面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迷失了自己正确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即使自己犯下错误,也觉得没有什么,因为老师会宽容的对待自己的。长此以往,这个孩子可能就会缺乏责任心,甚至会变得自负起来。案例:我班有一个男生,长得聪明伶俐,学习上的佼佼者,从来都是生活在别人的掌声中。

6、记得有一次学校举行运动会,他参加的是接力赛项目,本来以为他个头高,跑起来应该是很快的,结果在赛前的预赛,跟别的同学进行赛跑时,发现他的速度不快。于是,我临时把他换下来,最后由别的同学代替了他。中途有一个他参加的项目,结果到处找不到人, 最后发动全体学生去找他,发现他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里面在哭。看来,一味的赏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这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这个孩子无法面对失败。(二)过度的批评教育带来的后果过度的批评教育,会让孩子上课时胆战心惊的,胆子也变得越来越小,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自卑和逆反的心理。(三)正确理解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的关系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是相辅相

7、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是老师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对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起来一起激励作用。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训,这是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收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经指出:“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人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1 三、如何在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一)在教学实践

8、中,以赏识教育为底色,以批评教育为颜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赏识”为底色,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为师生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以“批评”为颜料,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以及认识、改正缺点和错误的能力。成功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一味的赏识教育在没有学困生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教育环境,建立相对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一味的夸奖、肯定是不长久的,赏识教育会弱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化一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上进心,弱化一些学生认识缺点、错误的深度与改正缺点、错误的力度2,针对赏识教育的负面效应,我们就要适时地进行批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增强学生

9、的责任感和上进心以及认识、改正缺点和错误的能力。赏识与批评相结合,才能使教书育人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二)在教学实践中,在兼顾批评教育的同时,应做到真诚地赏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真诚地赏识学生应做到几点:首先,赏识教育应该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入手,从而准确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对学生进行赞扬,其次,赏识教育应恰如其分、实事求是。赏识要准确,如果赏识不准,学生就会感到受到了欺骗,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赏识要有度,符合学生生理性预期的赏识是事半功倍的“四两拔千斤”,而过度的赏识则会滋长他们的惰性,使学生盲目乐观甚至骄傲自满。再次,赏识教育,应讲求艺术和方法。赏识不应仅仅是“你是一个天才”、

10、“你真棒”等口头上的泛泛表扬,老师如果能完全读懂学生,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不同方式进行表扬,赏识将会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一颗红星、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都会让学生激动不已。3(三)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批评教育应把握“时”、“地”、“度”鉴于批评教育的负面效应,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运用批评的方式教育学生时,在慎用的同时,还应尽力做到“适时”、“适地”、“适度”。1.适时。批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奏效的,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形,把握好批评的时机。比如,遇到学生之间吵架等突发事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大动肝火。因为学生在吵架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对批评教育采取排斥态度,此时的批评将毫无作用,甚

11、至适得其反。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冷静下来,待学生恢复到“常态”,对自己的错误有了一定认识后,在进行批评教育,学生就会容易接受。判断批评时机的依据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处境。一般而言,学生内心刚刚平静时、取得细小进步时、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等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时机。教师批评学生还要注意时间的选择。一般而言,早晨不应轻易批评学生。如果此时批评学生,可能会影响学生一天的情绪。2.适地。教师批评学生要注意场合,一般不应在公共场合批评学生。学生年龄越小,教师越应注意这一点。因为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心理较脆弱,承受能力有限,而自尊心又较强,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挨批评,遭讽刺,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

12、害,容易失去自信,或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甚至发生冲突。此外,老师批评学生还应特别注意:(1)课上问题不当场批评;(2)细小问题不当众批评;(3)家长在场不批评。3.适度。教师批评学生,如果蜻蜓点水,无关痛痒,则不足以教育学生;如果批评过重,会伤及学生自尊,适得其反。究竟批评到何种程度为宜?首先,批评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决定批评的力度。其次,批评要因事而异,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偶然性、轻微性等,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4如何在教育中权衡赏识与批评,要因时因地而进行揣测。不管是赏识教育还是批评教育,都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无论是批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