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46“齐鲁古道”文化考察资料齐鲁文化是我国古代几个著名的地域文化(如燕赵、中原、三秦、巴蜀、吴越、荆楚、岭南等)中唯一一个中经儒家文化、黄老文化形态转化而成中华文化传统主流文化者。两、三千多年前齐鲁文化所创造的主要精神如创新、变革、开放、务实、兼容、法治、奋斗、尚智、仁爱、忠孝、诚信、崇礼、民本、中庸、尚义、德治、和合精神等,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和主干,其基本价值内核依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赖以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集体无意识。因此可以说,没有齐鲁文化的基础,就没有儒学和黄老之学,也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文化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尤其是齐鲁两个的周代东方紧邻大国
2、,文化更是一直相互影响对方的。齐鲁古道上,不仅有双方政客使节的来往,也有孔子孟子这样的伟大的思想家的身影;不仅时有战争的号角,更有日常生活和生存的频繁交流,有每日都在繁忙跋涉中的贩夫走卒、穿梭行旅。遗憾的是,迄今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基本是熟悉“齐”“鲁”文化的学者各自分头独立进行的,未见如齐鲁文化通史、八百年齐鲁文化史、齐鲁文化发展史、齐鲁文化交流史等类大作。即使有人将齐鲁文化研究进行所谓比较研究,也是分别从齐鲁文化的文献记载出发。这样做一是缺乏宏观整体视野,没有大局观念,造成信息不对称,各说各话,把齐、鲁两国的社会发展分别看成单向和静态的发展状态;二是仅从文献出发,缺乏对齐鲁两国八百多年间人员在
3、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风俗习惯、生活与生存智慧及其表达方式等文化交流的全面的实地田野考古调查,没有全面再现活的动态的齐鲁交往史。齐鲁理工学院校在齐鲁两地设有校区。既冠名“齐鲁”,自然担负着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弘扬齐鲁文化精神的历史重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的提出,就彰显了这一育人宗旨。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走出教室和学校,走向田野和社会,在广袤的第二课堂上,亲身感受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作为一名齐鲁理工学院生的自信与自豪,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和水平,开辟一条鲜活的本土研学路线极为必要。从2021春节期间,儒学研究专家傅永聚、齐金江就着手对“齐鲁古道与孔子文化”考
4、察线路的筛选。之后三四个月里,他们多次进行讨论。2021年5月7日至5月9日,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齐鲁古道与孔子文化”考察组一行四人在傅永聚教授带领下,从曲阜“鲁国故城遗址齐门”到莱芜“齐鲁第一关青石关”,到齐都“孔子闻韶处”、“稷下学宫”遗址,历时三天考察寻访齐鲁古道与沿线孔子文化。2021年10月22日-24日,由齐鲁理工学院齐鲁文化研究院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组成的考察团60余人,开展了第一次“齐鲁古道行”文化实践考察活动,这是首次由高校组织在校本科生进行的历史文化长廊实地考察活动。著名儒学研究专家、“齐鲁古道行”总策划傅永聚教授在开幕仪式致辞中说,三千多年前齐鲁文化所创造的主要精神
5、,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和主干,可以说,没有齐鲁文化的基础,就没有儒学,也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了解、熟悉齐鲁文化,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齐国和鲁国共同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齐鲁文化,齐鲁古道是一条典型的的文化廊道,有了这条文化走廊,才有齐鲁文化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迄今对齐鲁古道的文化考察,几乎是空白。这就给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提供了可能。期待同学们在重走齐鲁古道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才能、提升文明水准,成为齐鲁文化的宣讲大使,给来自全国的大学生讲解齐鲁文化,让齐鲁理工的大学生伴随着齐鲁文化一起声被全国,走向世界!上海大学历史系
6、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张安福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 马强教授为活动发来贺电。贺电中表示,孔子周游列国,将儒家文化传布四方、泽被后世,彰显了齐鲁大地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地理。齐鲁理工学院举行“齐鲁古道行”这样重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当代青年从灵秀的齐鲁大地汲取历史滋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增加青年一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祝“齐鲁古道行”文化考察活动圆满成功,期待与齐鲁理工学院加强历史文化教研方面的良好合作,共同开展东、西联
7、合文化古道考察。(一)鲁国境内古道资料1、路线图。附图二,齐鲁古道考察路线往返示意图曲阜古城墙、齐门。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从泗河流域转入汶河流域,讲述汶泗文明(不下车,车上)。楼德莵裘城。夹谷会盟遗址。(特邀邢业友先生主讲)鲁长城。吴公子季札观礼处。长勺之战遗址。青石关。齐长城。1、基本文献记载孔子因鲁乱而奔齐的事件:公元前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三十五岁的孔子因鲁乱而奔齐,投靠齐国权贵高昭子为家臣,通过高昭子见到齐景公。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因晏婴阻封,37岁的孔子自齐返鲁。孔子在齐前后两年多。 鲁故城齐门鲁国故城东北门齐门。这是在鲁国故城遗址上新修建的,故城的城墙形状依然可
8、见,蜿蜒至远方。沿着鲁国故城观光路一路向南就到了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门,曲阜鲁国故城是周代鲁国的都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城墙周长约11000米。顺着327国道往东2公里就到孔子列国行雕塑。鲁国东门:春秋时,鲁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在鲁国任大夫。因为他家住在鲁都曲阜城的东门旁边,所以邻人都称他为东门襄仲,意为住在东门的襄仲。当时的鲁国国君是鲁庄公,他有个宠姬叫敬嬴,是秦国人,同襄仲关系很好,襄仲就劝鲁文公立敬嬴所生的儿子公子倭为太子,却遭到大夫叔仲的反对。东门襄仲后来出使齐国,他私下要求齐侯支持倭继承鲁国君位。齐侯正想拉拢鲁国,就答应了。后来,鲁文公死了,襄仲在齐国的支持下杀
9、死了文公正夫人所生的公子恶和公子视,立公子倭继位,是为鲁宣公。这样鲁国的国政就由东门襄仲执掌了。这时鲁国公族“三桓”孟孙氏(孟姓)、叔孙氏、季孙氏(季姓)开始扩张势力,威胁到鲁君的地位。襄仲是忠心竭力维护鲁君的地位的,多次企图铲除三桓势力,却没有成功,因此成了三桓的敌人。东门襄仲死后,他的儿子公孙归父继任了大夫。公元前591年,鲁宣公死了,季孙氏乘机谴责襄仲过去立宣公是“杀嫡立庶”,驱逐了公孙归父。公孙归父逃往齐国,遂以东门为氏,称东门归父,子孙亦袭焉。里仁村:顺着泗河观光到往上游走,路过里仁村。论语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本篇
10、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里仁篇原文: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
11、之矣,我未之见也。”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7.子曰:“见贤思齐
12、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陈家庄水库:陈家庄位于泗水县与宁阳县交界处的凤仙山脚下,因村内以陈氏为主,故名陈家庄(陈家庄村)。陈家庄为泗水至宁阳的古驿站。陈家庄水库位于村庄北部,为当地及附近地区工业用水与农
13、业用水主要来源,因此,数十公里的石材开发区也从此向西延伸。黄土崖村:黄土崖村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柘沟镇风仙山南麓,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背面一山之隔毗邻泰安市宁阳县,是一座泗水县西北边界的幽静村庄,人口不足1000人。在当地方言中,“崖”字读(yi),意为边缘,边界的意思,而此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背面最高山峰为凤仙山主峰玉皇顶(济宁市第二高峰),海拔608米,其次为伏岭山,南面紧邻面积庞大的陈家庄水库,大片土地到此变为山峰而消失,所以得其名曰“黄土崖”。葛山口:葛山口是鲁国泗水流域到宁阳汶水流域的捷径山隘。从成城经宁阳县与曲阜市东部界山风仙山的葛山口到曲阜,也就五六十里地。据尚书费誓可知,鲁
14、国原来就是三郊三遂,就有三军。就像杨伯峻先生所指出的,“此谓作三军,明非仅增加一军而已,乃改组并重新编制,组成(新的)三军。”另外,提议作三军的季武子(季孙宿)之父、前鲁国正卿季文子(季孙行父)此前的如下话语,也可给予间接说明。左氏春秋成公七年中载了季文子的如下话语:“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诗曰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其此之谓乎!有上不吊,吾亡无日矣。”对于季文子的此论,当时的高人即予以了肯定:“君子曰:知惧如是,斯不亡矣。”从左氏春秋襄公十一年的有关记述看,鲁国的此次作三军虽然动议是季武子所提,但是是经过贵族会议会商后决定的,并且决定后还举行了隆重的祭神仪式:“十一年春,
15、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该书同处还记述了作三军的具体内容:“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季氏使其乘之人,以其役邑入者无征,不入者倍征。孟氏使半为臣,若子若弟。叔孙氏使尽为臣,不然不舍。”以上关于作三军的两段话语,翻译成现代语言为:“公元前562年春,尚还年轻的季武子向当时执掌鲁国军政大权的叔孙豹建议:建立常备性质的三军,由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各自建立一军。叔孙豹回答说虽然现在你还年轻,但你们家世为鲁国上卿,你不久就要执掌鲁国大权了,这样做对你也不好。但季武子坚持
16、自己的主张。叔孙豹便不得不说:要召开卿大夫会议决定。讨论此事的会议是在鲁僖公庙里举行的。形成决议之后又在东南方距离现在曲阜五里的五父之衢举行了祭神盟誓”;“建立新的三军是在同年正月里进行的。把鲁国原来的武装力量一分为三,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各领一部。同时,三家也各自解散自己的战车兵,编入其中。具体做法是,季孙氏的原战车兵编入正规部队的,其原来采邑不征收贡赋,不加入的加倍征收;孟孙氏是使其属民的一半成为常备军人,各家或者儿子或者兄弟不限;叔孙氏是使其所有属民成为常备军人,否则各家不再提供生活所需。”前537年,鲁国又有一次军制改革。鲁国的这次军制改革也是由贵族会议所决定的。左氏春秋昭公五年中记
17、载,“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卑公室也。毁中军于施氏,成诸臧氏。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以上所言的施氏与臧氏均是鲁国公室贵族。杨伯峻先生注曰:“施氏为公子施父之族。臧氏为公子子臧之族。”以上话语翻译成现代语言为:“鲁昭公五年春周王正月里,为了进一步削弱君权,鲁国又废除了中军。卿大夫们是在公子施父家的府邸讨论的该问题,最后形成决议是在公子子臧家的府邸里。将鲁国的武装力量一分为四。季孙氏率领两部,叔孙氏和孟孙氏各一部。赋税均不再有免征的,收缴之后一律充公。”与季氏费邑宰南蒯一样,季氏家臣阳虎也是个狐假虎威,非常势利,又反复无常的小人。比如,史记孔子世家载:思想
18、家孔子年轻时,“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他阻止年轻贫贱的孔子赴宴。左氏春秋定公五年中记载,前主人季文子巡视东野返回时病逝于房地路上,阳虎便要用鲁国的国宝玉佩随葬。也是季氏家臣、专门负责保管玉佩的仲粱怀不给,说:“情况变了宝玉的归属也要变”。以前鲁昭公出走时季平子曾经佩戴此玉佩摄行君事,仲粱怀不交出玉佩的意思是不想让自己主人落僭越的恶名。阳虎于是对公山不狃讲,必须赶走仲粱怀。公山不狃回道,“仲粱怀是为其主人好,你为什么怨恨他?”埋葬了季文子之后,季桓子(季孙斯)又巡视东野到达费邑,此时已担任了季氏费邑宰的公山不狃出郊远迎,季桓子对不狃很恭敬。而随行季桓子
19、的仲粱怀则对公山不狃并不恭敬。公山不狃因此而产生怨恨,事后即对阳虎说,“你为什么不赶走仲粱怀?”就像杜预注此事时所言,公山不狃与阳虎的谋逐仲粱怀,“为下阳虎囚(季)桓子起”,是阳虎下一步作乱叛国的序曲。阳虎为乱背叛季氏之前,曾收买国人并占据季氏重要封邑汶阳田的军政中心阳关。左氏春秋定公六年(前504年):“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左氏春秋定公七年:“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以上所引左氏春秋文字中的周社与亳社,鲁国俗称两社。同书闵公二年中的卜楚丘预言季孙氏之祖季友长大后要“在公之右,间于两社”,能当大任,即指此。鲁侯之宫有三门,库门、雉门和路门,即外门、中
20、门和寝门。雉门之外右有周社,左有亳社。杨伯峻注曰:“周社自是鲁之国社,以其为周公后也。鲁因商奄之地,并因其遗民,故立亳社。”至于阳关,则是左氏春秋僖公元年(前659年)中所讲“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的汶阳田首府阳关邑,所辖地区包括了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马庄镇和今泰安市下辖肥城市汶阳镇、边院镇等东西六十余里的大汶河以北广大地区,是鲁国北部重要的军事支撑和屯兵之地。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讲“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汶阳田的面积就与当年古滕国的面积相仿。左氏春秋襄公十七年(前556年)中记载,同年秋,齐国两路攻鲁。一路由齐灵公率领围桃(一作洮,在今济宁市汶上县军屯乡境),一
21、路由大夫高厚率领围鲁大夫臧纥于其封邑防(今新泰市放城镇境),鲁国当时就是从阳关发兵前去解救臧紇的:“师自阳关逆臧纥,至于旅松。陬叔纥(孔子之父)、臧畴、臧賈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至而复。齐师去之。”盟国人于亳社和据阳关为政之后不久,阳虎接着便于定公八年(前503年)发动了本文前已提及的叛乱。叛乱被制止后,阳虎先是逃到汶阳田的西部管理中心讙(今肥城市安驾庄镇张城宫村一带),以后又逃到齐国,最后去晋国投奔了赵氏。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也有记述:“文公十八年(前609年)二月,文公卒。文公有二妃:长妃齐女为哀姜,生子恶及视;次妃敬嬴,嬖爱,生子倭。倭私事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襄仲请齐惠公,
22、惠公新立,欲亲鲁,许之。冬十月,襄仲杀子恶及视而立倭,是为宣公。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司马迁的此记载是左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有益补充与矫正。亦即,他指出了鲁国实行虚君君主制的起始时间是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之后;当时鲁国是众贵族执政,而非仅季氏一家。另外,左氏春秋一书上段对话里赵简子的鲁昭公被季氏赶走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说法,另一种是左氏春秋的说法。司马迁认为错误在季氏。季氏与郈氏斗鸡赌博输了,季平子便侵害郈氏利益。季平子还逮捕了臧昭伯的家臣。郈氏和臧昭伯二人同时到鲁昭公处告状,鲁昭公便于公元前517年夏历九月十一日开始了对季氏的讨伐。左氏春秋中则是说,
23、季氏家族内部人挑拨之后,鲁昭公想乘机夺权,而发起除掉季氏的行动。最后却被叔孙氏与孟孙氏打败。其中有一个相当长的密谋过程。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五年中讲,因怨恨季平子处死同事夜姑,季氏家族的“公若献弓于公为(昭公之子务人),且与之出射于外,而谋去季氏。公为告公果、公贲(二人皆公为之弟)。公果、公贲使侍人僚柤告公。公寝,将以戈击之,乃走。公曰:执之。亦无命也。惧而不出,数月不见,公不怒。又使言,公执戈惧之,乃走。又使言,公曰:非小人之所及也。公果自言,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告子家懿伯,懿伯曰:谗人以君侥幸,事若不克,君受其名,不可为也。舍民数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且政在焉,其难图
24、也。公退之。”对于子家懿伯的劝阻,鲁昭公不听,不久便发动了对季氏的讨伐。鲁昭公实际上并不是季氏所赶走,而是被叔孙氏与孟孙氏两家联合起来打败之后而自己主动出走的。鲁昭公伐季氏,其武装杀死季氏臣公之鞅、进入季氏在曲阜城的官邸之后,情况危机。季平子躲进官邸的一个碉台后曾请求或者放他去费邑,或者允许他乘车流亡国外,但均被鲁昭公拒绝。在此危机时刻,是叔孙氏的武装救了季氏,而鲁昭公的局面却来了个180度的反转。也是左氏春秋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公使郈孙逆孟懿子。叔孙氏之司马駿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又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凡有季氏于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駿戾曰:然则救诸!帅徒以往,陷西
25、北隅以入。公徒释甲执冰而踞,遂逐之。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见叔孙氏之旌,以告。孟氏执郈昭伯,杀之于南门之西,遂伐公徒。子家子曰:诸臣伪劫君者,而负罪以出,君止公曰:余不忍也。与臧孙如墓谋,遂行。”以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杀入季氏官邸之后,鲁昭公便派郈孙去迎接孟孙何忌带人前来帮忙。叔孙氏的军队负责人駿戾对大家说:怎么办?先是没有人回答。他便接着说:我们是家臣,不考虑国事。有季氏与没了季氏,哪种情况对大家有利?众人都说:灭了季氏,叔孙氏也就没了。駿戾说:那么我们就快救季氏去!駿戾率领部下从西北角攻进季氏官邸后,昭公的人就放弃了抵抗。孟孙氏派人从季氏官邸西北角高处往里看时,见到的是叔孙氏的
26、军旗,知道此时昭公已经失败,便逮捕前来迎接的郈氏,将其杀害于曲阜南城门以西,接着参加了对鲁昭公徒众进行讨伐的战斗。子家羁在大势已去之后对鲁昭公讲:就当您是被我们劫持的,我们承担罪责逃往国外,您留下鲁昭公说:我不忍心让你们替我承担罪责。按照当时的习俗,与臧孙氏一起,在祖上坟墓前痛哭后,离开鲁国”。由这里叔孙氏的出兵解救季平子之事,笔者又想到,孟孙氏以后也同样出动武装解救过季孙氏后来的宗主季桓子。左氏春秋定公八年(前502年)中记载,季氏权宰阳虎阴谋于同年十月三日在曲阜城东门外的蒲圃,借宴请季桓子之际将他杀死。此前,阳虎已下令当天要集结武装。孟孙氏的成宰公敏处父与孟孙氏发觉之后商定,一面在阳虎劫持
27、季桓子的必经之路上,集中300名部属佯装为孟孙氏的支系公期家盖房,以到时接应季桓子,公敏处父一面回成邑带兵前来,以防不测。事发当天,季桓子买通御手林楚在去蒲圃的半路上,将自己车子加速后直接开进了孟孙氏的领地。孟氏的人关上门以后,用箭射杀前来追赶的阳虎从弟阳越。当阳虎劫持鲁定公与叔孙州仇进攻孟氏时,成宰公敏处父带领的成城武装也赶到了。他们是从鲁国都城东部北面的城门进入的。后面将要详细述及,成城很近,从成城经宁阳县与曲阜市东部界山风仙山的葛山口到曲阜,也就五六十里地。孟氏武装进入鲁城之后,先是与阳虎的武装战于南城门以内,不胜。最后是在城里棘下这个地方最后将阳虎打败的。打败阳虎之后,公敏处父曾建议杀
28、掉季桓子,但孟孙氏不同意,而是让其回家。由以上叔孙氏的主动出兵搭救季氏于危难之际一事看,鲁国的三桓是非常聪明的一些人。我们常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唇亡而齿寒,要同类联合起来互相自保,但在实践上大都做不到。鲁隐公菟裘城遗址:春秋左传记载:“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这两段史料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鲁惠公死,由继室所生的鲁隐公继位,他执政11年准备让位给鲁桓公,大夫羽父要求他杀了桓公。隐公说自己准备在菟裘造房养老。可见“菟裘”这地名出现的
29、时间在春秋以前。这段历史后来还演变出“菟裘归计”“归老菟裘”等成语,比喻准备告老还乡或退隐。新泰县志载:“考菟裘本是佐大禹治水的伯邑嬴氏后裔菟裘国。后以邑为姓称菟裘氏。”史记秦本记:“秦之先,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说明菟裘是秦后裔的复姓。以前楼德有寨墙,东寨门上砌有“菟裘遗址”四个大字的横额石匾,现在寨墙石匾都无存,只有1993年新泰市政府立的“菟裘城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石碑在楼德镇西村西北角,已被村民的柴草完全覆盖。清除柴草后,看到上面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菟裘城遗址”等字样,对于遗址的范围和“菟裘”的含义却无记载。因年代太久远,连村里老人也说不上菟裘城的范围和“菟裘”
30、的含义。石碑所在地是一片民房和田地,看不出古城的风貌。记者只能在史料中寻找答案。据左传和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隐公是鲁惠公长子,名息姑。惠公第一夫人是宋国之女,名叫孟子,史称“元妃”,无子。孟子死,惠公以声子为继室,生隐公。古代诸侯嫁女,有以同姓庶出之女随嫁礼俗,称“媵”。声子是孟子出嫁时宋国随嫁的侄女或妹妹,孟子死后为继室,虽不得称夫人,却是正妾。宋武公还有个女儿叫仲子,传说仲子一生下来就有文在手,曰“为鲁夫人”。史记说,待到息姑(隐公)年长,惠公给他娶了个宋国女子做妻子。因为这个宋国女子长得好看,惠公却夺之以为己妻,立为夫人,生子允,又名轨,立为太子,为隐公之弟,即后来的桓公。据左传说,允
31、被立为太子是在惠公死后由“隐公立而奉之”的。惠公死后,隐公年长,本可以继位,但其父有以仲子为夫人之意,自觉其地位因母而贱,严守嫡庶贵贱之礼,故追成父志,以位让弟,先立弟允为太子;因太子允年少,未堪多难,故先行摄政。以故鲁隐公被后世史家誉为“让国之君”。鲁隐公摄政的第十一年(前712年)冬天,公子挥(古写作翚,字羽父)要求鲁隐公封以太宰即相之职,并请将时为太子的允杀掉。鲁隐公说:“因为太子允年少,我才摄政当国,现在太子允长大了,我想把君位交给他。我已经着人在菟裘(今新泰市楼德镇)盖房子,准备到那里去养老。”公子挥听后非常恐惧,怕自己的阴谋败露,便反过来找太子允诬陷隐公并请求杀掉隐公。是年十一月,
32、隐公前往钟巫神前祭祷,住在鲁大夫寪氏馆舍,羽父趁机派人将隐公杀死在寪氏家中,为掩人耳目,派兵讨伐寪氏,枉杀寪氏一家许多无辜。太子允弑君后即位,是为桓公。考菟裘邑,本是佐大禹治水的伯益嬴氏后裔菟裘国,后以邑为氏称菟裘氏。菟裘在春秋早期经鲁隐公重新营建后为鲁邑。汉归柴县。东汉、晋称菟裘聚,属梁父侯国。隋唐以后,菟裘地名渐湮。但在史学、文学领域,“菟裘”一词,却成了谋求归计、告老退隐的典故。怀德书院:据岱下集记载,怀德书院系咸丰三年(1853年)泰安通判许之瑞集资兴建。捻军北上时,书院渐渐衰微,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加整顿,废而复兴。光绪31年,乡绅郑鲁麒、卢志元在怀德书院旧址创办楼德高等小学堂
33、,占地22亩。据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当时在校40人,已毕业121人。由此可见当时教育之盛况。许之瑞是一名清正廉明的好官。在任期间,尽己之能为乡里做事,垦荒屯土整顿良田,筑坝修桥治理水患,颇得百姓称颂。关于书院的建设由来,还有一个故事。据传,有一天晚上,许之瑞小醉之后卧于堂前,忽见一白衣夫人飘然而至,问其名姓,笑而不答。只言:“随我来。”瑞甚异,恍惚从之。至一风景秀丽之所,夫人站定,叹曰:“楼德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上古以来有德之人不计其数。然近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思之令人痛心不已。”瑞自明,亦长叹问道:“如之奈何?”夫人答道:“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今学诗兴礼之重任非汝莫属焉。”瑞惶
34、然。夫人指曰:“此乃一风水宝地,汝可办书院以教化乡亲子弟,若成,则功不可没名可垂史。”言讫不见。瑞大惊,醒。见皓月当空,称奇不已。次日说与众人听,皆言乃娄氏夫人托梦尔。即召德高望重之士商议办学,莫不从。遂于当年建成书院一座,因取“念故人之德”之意”,故名“怀德书院”。书院坐北朝南,厅房前有月台,上有砖砌古花纹墙,房中有雕花格扇,有后门可出入。后门侧有古槐,茂盛异常。至今民间仍流传民国时期怀德书院校歌一首:“泰安楼德,吾校所居。菟裘遗址,鲁国旧治。北依岱岳,南近洙泗。柳溪毓秀,云山钟灵”。北宋石刻孙觐墓志,长88厘米,宽85厘米,撰刻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许翰撰文并行书。民国重修泰安县志
35、(卷三)称其志“时称绝笔”。约清代前期出土于楼德孙氏茔中,篆盖后遗失,志石嵌于本镇万寿宫西壁,其地民国时为楼德镇小学堂,今为东村建筑公司。虽历近世沧桑,但石刻犹在壁间。另楼德镇东村中心幼儿园内有石羊一对,纹饰细腻,雕工精致,据考为孙觐墓前神道遗物。墓志记述北宋末泗水县菟裘(即今楼德镇,清代属泰安,今属新泰)人孙觐生平及家族情况,从中可借以考见宋代乡邦人物行迹及社会变迁。孙觐墓志在宋许翰襄陵文集卷十一及乾隆泰安县志卷三、山左金石志卷十八、古志石华卷二十八、泰山志卷十七金石记三、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十四金石、全宋文卷三一一五(第145册、67页) 均有录文,间有小异。依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原拓本(北京图
36、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2册、63页)移录于下:宋故赠朝散郎孙公墓志铭朝奉郎、行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编修官、编修六典检阅文字、赐绯鱼袋许翰撰并书承议郎、秘书省著作郎、编修六典检阅文字李敦义篆盖政和三年,余入校中秘书,所与并游,往往鲜明辩丽,英发可喜。而鲁国孙君圣求,独靖固渊塞,浑然难知。余心异之曰:此岂非曲阜阙里之风也哉?吾今乃知天以夫子之教兴于鲁者。因其质厚如此,而文生之也。后二年,谒其丈人大夫公于东郭私第,听其议论,重德人也。又一年,其家卜葬其先大父,则状其行与事而请铭于余。余既得交于圣求父子间,又得于此考观其世德之经纬本末,喟然叹其积之远矣!因益见鲁多君子,足以发吾昔日之言为不妄也。
37、遂书其躅而铭以乱之。君讳觐,字明之,兖之泗水人。曾祖讳程,祖讳荣,考讳达。世世以农服田,至君之考,乃尽割膏腴以与兄弟,而自取硗薄,力耕其中。君少而孤,食麄攻苦,事继母,抚诸弟以立家。母为敕戒所生:“无得恃吾故乱兄治。”官府有政与勤其弟,吾宁以身往役,发于诚心。以故上下依怀,闺门大和。岁恶,人争贷粟于官,君独不往。曰:今自刻厉,尚可以生,贷而不能归,是欺国也。其居乡,能以义概动人,沉毅慨慷,时有侠气。有恶少自以负君,妄意君心,结客数十,抚刃从君。君正衣冠而叱之,恶少心震气褫,失刃堕地,数以云云,不觉膝屈,请得改事。君因与讲,不复蒂芥。巨寇将至,乡人大扰,谋徙避之。君止之曰:“少竢我。”即持牛酒造
38、寇壁,愿见。因留,与之醉饱,歌呼相乐,输以其情,寇壮而义之,为引去。有故家子嗜酒不羁,君见,戒以无颓家声。发怒辱君,君谢遇之益厚,其人愧之,终身避君。县吏与君不相能,荐数中以吏事。后败困穷,君反赒之,吏愧亡匿,曰:“无面目见孙君矣!”盖其能诎服人心如此。大夫罢官兴元,闻鲁大荒,或欲择居它乡。君不可,曰:“无年如此,族姻日夜望吾至,以荐其饥,吾何忍择利自营,而不此怜惜乎?”既归弛担,即内外千指仰食君。君市米官廪,杂糠核藜藿,相与食之,无难色。有馀则以饷邻里之穷无告者,振施甚众。大夫官蜀,计司取钱引之当毁官者,复出之郡县,大夫月受以为俸。君曰:以此与民为市,是罔民也。禁家人无得出,积为钱五六十万尽
39、废。其后有司建治,操空文以市于民者,官吏皆污,而大夫独皭无有,蜀人贤之。大夫之为循吏,君盖多有力焉。其自蜀归,则尽举族人之无后与贫不克葬者,凡三十五丧,葬之。未疾数月,忽戒其子俭葬,与凡家事,豫为条理。大观四年八月辛卯,卒于舒州官舍,年八十一。以其子恩为通直郎,累赠至朝散郎,其治命曰:“必于先茔乎吾葬。”今以十月甲申,葬菟裘东节义乡里仁之原,与考同域。娶曹氏,赠太宜人。男女二人,男琪,朝散大夫,提点南康军逍遥观;女适邑人潘浚。孙凡四人,傅、俭、亿、俦。傅,奉议郎,以辞学兼茂,高选为秘书省正字,即余之所异为同舍郎也。亿,将事郎、郓州刑曹掾。馀未官。初君未尝伏术为学,而行事每与书合,又能撙绌自下,
40、以延致士,教其子孙诗书,以故子孙彬彬,多以文行著云。铭曰:暴兴非祥堕神奸,庆积离久乃见端。根蟠源洑天所艰,擢为修林舒长澜。孙氏世隐耕宽间,逮君负能不施官。人文不琢天守完,傒天我昌匪力干。裔胄衮衮方弹冠,谓君未显非今患,昭诗佳城唯后观。裴通、苗成、魏通摸刻墓志出土后,即有金石学家对之进行考释、解析,泰安、泗水两县方志中均作著录,当代学人对志石亦有论列,涉及墓主生平、族裔、籍贯及地理沿革等诸多内容。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十五(贞集):“右朝奉(散)郎孙觐墓志,朝奉郎、行秘书省校书郎兼国史编修、编修六典检阅文字、赐绯鱼袋许翰撰并书,承议郎、秘书省著作郎、编修六典检阅文字李敦义篆盖。觐字明之,兖州
41、泗水人。其长孙傅,字圣求,以辞学兼茂,高选为秘书省正字。考宋史列传,有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中词学兼茂科。两人籍贯既异,字亦不同,而同时中词学兼茂科,兖、海亦相接壤,未审其为一人与否也?宋时宫观名目,略见于职官志,皆熙宁所定之制,至崇宁三年添宫观十,政和三年添宫观三十,虽见文献通考,而未详其名,今据此碑有提点南康军逍遥观,元祐党籍碑跋有提点杭州集真观,而游酢尝提点成都府长生观,杨时尝提点成都府国宁观,又提点均州明道观。此殆崇宁、政和所添置者。其衔称提点,殆下于提举一等矣。”徂徕山:徂徕山背依泰岱,东接新甫,自东而西,汇于西南大汶口。徂徕山峰峦嵯峨,林木茂密,古迹众多。今存寺庙3处,碑
42、碣54块,摩崖刻石113处,古树名木千余株。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横跨泰安市郊区房村、良庄、徂徕、化马湾及新泰市天宝、大东庄等乡镇,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与泰山玉皇顶的直线距离为30公里。徂徕山西、山北两面有大汶河,南有小汶河,三面环水,山水相映。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山下四季分明,山上春秋相接,山上气温比山下低3-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涝泉分布广,涧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1992年9月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山区生物
43、物种多样,温带物种基本俱全,动植物种类达上千种。共有植物资源449属789种。植被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覆盖全山,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水土保持较好,发生水土流失的小部分地区,流失程度在轻度以下。徂徕山多美松,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水经注记“山多松柏”,邹山记载“犹有美松”。野生动物资源有狼、獾、山猫、雕、鹰、山鸡、斑鸠等200余种。物产丰富,出产大量名贵中药材、山珍、茶叶和多种干鲜林果,其中樱桃居全国第一的优势地位。徂徕山古迹众多,据初步普查,今存寺庙3处,碑碣54块,摩崖刻石113处,古树名木千余株。诗经、史记对此山有多处记载,历史名人多有题咏,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吴王阖闾、孔
44、子、汉武帝、汉光武帝、李白曾亲自登临,司马迁也曾到达此处,汶河沿岸是春秋时鲁国人才辈出之处。山上有吴王驻跸的中军帐,有西汉赤眉军起义的根据地天胜寨,有北齐时的映佛崖摩崖刻石,有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山东名士孔巢父等6人隐居处,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遗址等,历史文物古迹丰富。青石关:齐长城遗址青石关位于莱芜市和庄镇青石关村,北邻淄博市博山区白洋河、樵岭前村交界处。齐长城遗址青石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青石关村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现有博山徐州公路205国道从村东高地经过。今有博山莱芜高速公路穿过。青石关原为齐鲁要道的咽喉。春秋时期,齐国修筑长城,以御鲁、楚,在此修建关隘。青石关古道建
45、于春秋时期,建筑规模为30.2平方米。青石关原为齐鲁要道的咽喉。北有齐国国都临淄,正处于双峰对峙,中为一线天的谷口之南的制高点上,古长3公里,宽28米,古称“瓮口道”,现称“关沟”,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这条不足几公里的夹谷,两侧山峰苍翠,壁如刀削,接近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两边峭壁雄峙,山势呈“V”型,最窄处不足两米,过去只能通行一辆木轮车,一旦堵塞,两三天不能通行。关北沟青石板谷坡上留有当年独轮车的辙沟,深达15-20厘米。据当地老人言,当年来往的车子排成长队,若是“闹了关沟”,谁也不让谁,一等就好几天。齐长城:齐长城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有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的
46、古代长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及旅游观赏价值。齐长城蜿蜒跨越山东济南、临沂、泰安、淄博等地。齐长城西起济水东至大海,总长600 余公里,将当时整个齐国的东南、正南、西南三个方向完整地圈了起来,这样就使原本流动的战场变成较为固定的战线。依托齐长城世界遗产廊道和沿线文旅资源,山东有序开发齐长城沿线原山、鲁山溶洞群等8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牛记庵、五阳湖等17处3A级旅游景区;强力推进锦阳关齐鲁古道、红叶柿岩网红打卡地、梦泉涌泉长城山乡、长城文旅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将齐长城区域内申报单位全部纳入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济南市莱芜区境内的齐长城,跨越200余座山峰进入淄博市博
47、山区。历史上,因其处于咽喉要道,形成了诸多关隘、城墙、烽火台,迄今保存较为完整。长勺之战遗址:公元前684年,发生在齐鲁两国之间的、那场有名的鲁国以少胜多的战役之地一一长勺之战的遗址。长勺位于莱芜苗山镇,西杓山村便座落在遗址之上。勺山寨,位于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苗山镇西勺山村村南。因山头像长把勺子,上面留有古代长勺氏修筑的石寨而得名。勺山寨周围文化层丰富,无形传说与有形载体并存,很多地名、地物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长勺文化具体表现在神话传说、地名传说、地物传说、人物传说等。神话传说:泰山奶奶坐勺山、勺山老公等,地名传说:擂鼓台、瞭望台、点将
48、台、红花峪与大红峪的传说等;地物传说:勺山寨的传说、曹刿祠、目连台寺的传说等,人物传说:曹刿的传说、官帽盒子等,这些传说大多来源于春秋齐鲁“长勺之战”,“一鼓作气”精神成为千古佳话。长勺之战是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之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给予很高的评价,战争中体现的“一鼓作气”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广泛引用和借鉴。在长勺之战遗址有块很具艺术特色的纪念碑,上刻着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景上隐约显现出长勺之战遗址几个大字。背面隽刻着左丘明的曹刿论战。距碑不远的北面有台阶,上面是宽敞的平台。东面有一高大雄伟的石亭,亭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四面记载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49、,当地的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四周有密密的、丈把高直直挺立着的杨树掩映遮罩,远处有片一人多高的树林,村民说那是他们种植的松树。鲁庄公在回答曹刿的问话: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与民共享,取信于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承诺,讲诚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尽职尽责治理国家。庄公以自己的政治清明,取信于民,受民尊敬与爱戴,作为战胜强齐的依据。孔子观礼处:孔子观礼处位于今莱芜区口镇街道垂杨村。相传该村原名为吴家小庄,孔子至观礼时,见垂杨柳绕村,蔽日遮天,长势奇异,赞日:“乃一垂杨村也!”自此传名垂杨村。垂杨村西南的港里村,据史料
50、记载,原名讲礼庄,据传当年孔子观礼毕,孔子来到港里村传道讲礼,后人们为纪念孔子,在孔子讲礼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孔子讲礼碑”(此碑已遗失),并把该村命名为讲礼庄。后演称港里庄(“港”字,莱芜方言为jiang)。季札子长子墓位于垂杨村西南的高台地上,据嘉靖莱芜县志载:“延陵季子长子墓,在县北三十里。吴季札使齐,其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即此。前有碑可考,近年间为水所没”。墓西临莱明路,西南隔路为港里村,南临港里河,黄沙土地。原此地北、西两面有乌江泉水,形成大池塘,南汇入港里河。塘北是春秋时齐国至鲁国之间的大道,村中和塘两岸生长着较多的杨柳树,风景十分秀丽。墓封土原高约6米,下方上圆,周有大柏树林。196
51、7年,村民将封土运到南边的港里河岸边造了地。在距地表几米深的地方,挖到了墓道。据目击者回忆,墓呈甲字形,南为墓室,北为墓道。墓有前后两室,每间东西长约3.5米,宽约2.5米,深约4米。墓壁用砖砌成,顶发碹,底铺大方砖。墓室地板上存着较厚的淤泥,未见随葬品。墓道高约2.8米,宽约0.6米,长约10米。墓道和墓室保存基本完好,墓砖有四出头纹,应该是汉代重修墓。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季札子能按周礼葬长子,说明季札子是维护周礼的。因此,得到孔子的观礼和赞扬。后历代统治者修墓、立碑,记载其事。据了解,孔子的言行除记入礼记外,还在乌江水边刻石纪事,可惜此碑明代前已无。明代,陈甘雨在此立使齐伤感碑,记载了孔
52、子观礼的整个过程。知县傅国璧在垂杨村建垂杨书院,并立孔子观礼碑和孔子观礼处碑,旨在弘扬儒学,宣传孔子的思想。孔子观礼处碑尚立于垂杨村中,碑圆额,高3.05米,宽1.2米,厚0.23米。龟座,长1.4米,宽1.04米高0.25米。碑阳刻着“孔子观礼处”五个楷书大字,“莱芜县知县傅国璧立”,边有缠枝花纹。阴刻。隆庆四年(1570),知县傅国璧立。使齐伤感碑和孔子观礼碑仅存碑文。孔子观礼处碑对过为垂杨书院,又名观礼书院。据学校校田碑载,学校占地2亩。又据明知县傅国璧所立孔子观礼碑载:校舍“接旧申明亭址,新构堂3间,东西房各三间,厨、井、磨各一。其门匾为垂杨书院四字,外立有孔子观礼处五字碑,周围垣以砖
53、甓。择日柬诸学博寮友士,夫烹单洒酒,庆兹落成。环垂杨而观听者,童冠千余人。”从中可见其盛况。学校和碑的建立应与傅国璧任职时间相同。孔子观礼发生在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札出使齐国,返回途中长子亡,葬于嬴博之间,孔子前往观看葬礼。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见他很贤良,想立他为国君,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也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于是吴王就将他封在延陵,号称延陵季子。季札历任上国,遍交当世贤士大夫,曾聘鲁观周乐。孔子观礼,就是看季札子葬长子之葬礼。葬礼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习周礼就是葬礼开始的,幼年的孔子常将祭
54、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而季札是精通周礼的人,作为年仅8岁的孔子来讲,这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因此,孔子了解到季札要按周礼在嬴博之间举行葬子仪式后,就不远千里前来观看,一方面是现场学习周礼,另一方面通过观礼来宣传和推广周礼。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礼记檀弓的记载如下: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还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意思是说:
55、吴国延陵季札出使齐国,在回来的路上,大儿子不幸死了,只好就地葬于嬴博之间。孔子说:延陵的季子,是吴国知周礼的人,我要前去看他主持的葬礼。孔子到了后,看到墓穴深不到地下九泉,用当时的服装包裹尸体,掩埋后起又大又圆的封土堆掩盖住墓穴,整个墓穴高可蔽日,封好墓穴后,送葬的人“左袒右环”,褪下左袖,右臂带着袖章标志,围绕着封土堆高声哭三次,分别哭说:骨肉又回到大地,这是命运的轮迴,魂魄哪有不升天的,没有不升天的,跟随着慢慢地走。孔子说:延陵季札在葬礼上,真是合乎周礼啊。莱芜春秋时期为鲁国嬴邑,与孔子同处鲁国辖地,因此,孔子在莱芜留下了很多的足迹。如,茶业口镇的暗摇头村,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
56、修传世公产碑记载:“自古传今,昔孔子周游列国之时至此,借问路境,遇一哑夫,暗暗摇头而不答也,圣人云:许庄名暗摇头者。”茶业口镇的榆林村,据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此地,下起了大雨,被雨淋了,为作纪念,村名遂改为“雨淋”,后因村中多榆村讹为“榆林”。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但孔子在莱芜的活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孔子观礼和夹谷会盟了,这两大事件,也是孔子儒学核心思想的两次重要展示,因此,史书均有记载,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鲁长城(刘家省庄,寨山):寨山即展雄寨,保存有鲁长城的关口和寨墙,当地人称为“围子墙”。沿着鲁长城前行,顺着城墙斑驳沧桑、时有时无的痕迹,翻过杏山子,即进入了鲁长城刘省庄段。刘省庄南邻
57、北白塔村,背靠将山大顶坡,东至亓省庄,西邻曹省庄、徐冶。刘省庄村西一个鲁长城遗址较为明显的地方有一片石光梁,地面上裸露的石头,高的有一人高,矮的也有半人高,像一头头卧倒的牛。“原来这里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城墙。从南边的杏山子延伸过来的,这些大石头宽厚、平整,长城就垒在上面,是长城的天然地基。”村民谭业双指着石光梁说。“五十年前,也就是我七八岁的时候,这里的城墙还很完整。墙体沿着山势而建,最高的地方有6米,宽在2米左右。隔几米远就有一个垛口、枪眼。另外,还有3个四方四角的烽火台。小时一放学,我就和小伙伴到这里玩耍。长城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谭业双说。前支书刘宝仓说到长城的现状也深感惋惜。“长
58、城的石头一块块棱角分明,四四方方,垒得很是工整。烽火台更是严丝合缝,非常牢固。长城下面每隔几米还有上城墙的台阶,大约十几个,也很板正。”刘宝仓说,“不过,前些年,修路、盖房子都给扒没了。真是太可惜了。”长城是记忆,是念想,是界线。现在长城已不在,可是在人们心中却已形成了无形的不能表达的、若有若无的“界”。“听老人们说,我们村就在齐鲁边界上。我们西边是曹省庄,咫尺之遥却是两个国家。我们村是鲁国,他们是齐国。现在,村民开玩笑时还在说咱不一个国,俺是鲁国、恁是齐国。”刘宝仓说。在刘省庄长城已难寻,但时间的积淀却给村民留下了一个“规矩”,“长城在过去是国界,也是村界。虽然墙没了,但两村仍遵守着当初的约
59、定。你看这边是俺村的花椒地,那边是曹省庄的花椒地。我们从未越过界,都自觉闪出如城墙厚度般的距离。可是,这不会影响我们两村的关系,村民之间都十分和睦。在农忙时,地邻们有说有笑,抽袋烟、喝壶茶,都很常见。”谭业双说。在言语之间,以刘宝仓、谭业双为代表的村民表达出对鲁长城的眷恋。“鲁长城是宝贵的财富,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不屈的象征,是精神的图腾,是智慧的显现。我们村会将这些宝贵的东西代代传承发扬下去,让鲁长城永驻心间。”谭业双说。齐鲁夹谷会盟遗址:1990年5月1日,还是莱城区牛泉镇一名山村小学教师的邢业友随团到曲阜旅游。当地导游在讲解中提到“孔子最大的政治贡献就是参加了齐鲁夹谷会盟,而齐鲁
60、夹谷会盟的地方就在莱芜境内”。这句话让邢业友很受触动,他想:“我们村原名叫作夹谷村,难道齐鲁夹谷会盟就发生在我们村?”从曲阜回来后,邢业友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工作之余,他开始查阅各类历史资料,求证自己的想法。他反复研读东周列国志左传史记,从史料中寻找答案。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公元前500年,齐景公致书鲁定公,约定在齐鲁界上,夹谷山前,为乘车之会,以通两国之好,永息干戈。邢业友所生活的绿矾崖村距离齐鲁界仅6公里。为了找到更准确的物证,邢业友开始考察村周边的环境。在村北山的各山口要道上,他惊喜地发现了至今残存的古城门与古城墙遗迹;在各山头制高点上,还有大小不同的城堡、营盘、瞭望口、烽火台等古代军事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少年当自强教学课件
- 废弃纸盘手工教学课件
- 2025贵州惠信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公安消防职业技能考试-消防部队司令部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一百题单选合辑)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政法干警-专业综合Ⅱ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100题合集单选)
- 2025中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分公司房建市政施工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长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产品工艺等岗位拟录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沉浸式学习艺术效果-洞察及研究
- 年产1万辆电动自行车、年产5万量滑板车及休闲用品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拿地
- 教学课件评选细则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有效模拟试题及答案
- (高清版)DGJ 08-10-2004 城市煤气、天然气管道技术规程
- 《营养指南课件:食品标签与营养成分解读》
- TCHSA-023-2023-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控制与管理指南
- 儿科三基护理试题及答案
- 海上电缆施工方案
- 电车运营出租合同协议
- 《直播电商平台运营》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航材库存时控件管理程序
- 重庆狱警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考数学总复习《实数》专项测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