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指导_第1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指导_第2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指导_第3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指导_第4页
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指导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5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指导跋山涉水,探幽寻胜古时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走四方,可览祖国名胜的风情;走四方,可饱民族风俗的眼福;走四方,可聆听山水的足音;走四方,可感受人文情感的底蕴。走四方,使你人生的阅历丰厚;走四方,使你徜徉于山水而荡涤心胸;走四方,使你亲近自然明确人之责任;走四方,使你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走四方,不是盲目的走马观花;走四方,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走四方,不是目空一切眼中无物。请以此处风景独好、我心中的家乡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游记,介绍一处旅游景点,或自己的家乡。写作指津:当我们背起行囊走四方时,才真切地感受到“四方”好开阔,往哪儿去?

2、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更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其实就是我们写作的大的方向。本话题的写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写:1、徜徉山水、品味自然。在对景的描写上,仅仅停留在实景的描写上还不够,最好要挖掘出它蕴涵的人文内涵,这样文章才会有深度。 2、人文、历史古迹类。现实中的历史古迹是一个触点,由这一个点,作者思维的触角要向与之有关的各个方位延伸,横可千古,纵可八方。3、有关民俗风情。对于民俗风情的写作,应以自己的所见为主,而不是去写本民族(特别是本地方)的民俗风情。明确了方向,具体行文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细心观察,手写心记游记的写作犹如蜜蜂采花酿蜜,素材主要来源于游览见闻。细心观察,就是要抓住有特

3、色的景观和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物的特色都是在比较中显示出来的。游览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捕捉眼前的景物与其他地方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二、依据中心,决定取合 旅途见闻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不可能什么都写进文章里。下笔前首先要理一理自己的思绪,想一想本次游览的主要感受是什么?确立一个中心,然后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写。题材的取舍,当然首先要选新颖有趣的内容,更要选有个性、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那些人文资料,不仅能使你的文章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而且读起来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使你的文章更有社会价值。三、紧扣游踪,疏密

4、有致游记的内容往往多而杂,写出来怎样才能做到清晰而不繁乱呢?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移步换景。即以游踪的变化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完整有序地写出重要的游览过程。当然也要避免写成一本流水账或一幅游览路线图。所以,写作中要用浓墨重彩突出重要的点,跳出一般性的过程交代,使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为了使这个组合体结构匀称,我们还要运用一些穿插的技巧,将与景点有关的资料、数据等内容,通过游览者的交谈或引用等方式适时介绍。四、写好景物,注入感情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描写名山秀水是游记的重头戏,写好的关键是注入自己的真感情。我国古代众多游记名篇,“案头

5、的山水”绝不仅仅是自然山水的反映。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

6、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创新例说:写景要出新,这要借助一定的想象,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对所要描写的景进行立体的综合描写,赋予眼中景灵动的生命,以此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如有一篇水做的周庄的习作,小作者直点主题,“一下车,便到了一个水的世界,满眼的水,绿绿的,周庄便真的是水做的了”写了周庄的水富有神韵。文中处处扣住水而写,时时加入作者的情:“船行进在井字型的河道中,缓缓的,船后是一抹船的轨迹,碧绿的水被劈开一款,就有了洁白的水纹,然后就又缓缓地合拢了。动作是那样地轻柔,如同一个大方而害羞的姑娘。水在船下响着,缓

7、缓的流水声,配上木船的悠悠,加上石缝间滴落的水声,仔细谛听,这水声的重重叠叠,如泣如诉,似讲人间千年的故事。置身其间,仿佛处在现实的虚幻之中,耳畔从遥远的天际传来江南丝竹,裹万般柔情,从心灵深处袅袅升起,物化为天际的乐章”。把一个水做的周庄,呈现给了广大的读者。例文: 辉映吴阳黄康生 细雨斜飞,吴阳古镇被灵动的雨雾笼罩着。烟雨里的千年古镇透出浓郁的岭南风情。 我撑着雨伞,走在湿淋淋的红砖路上,雨中打量着这座古老而又安祥的海边小镇,水里触摸着这座涵养民族精神又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千年老镇。 吴阳东濒南海,西襟鉴江。境内田畴百里,沙丘千座,碧波万顷。傍海依江的独特地理位置,造就了吴阳独特自然奇观:“东

8、海朝阳”、“一览凭高”、“渔翁撒网”、“极浦渔归”、“延华弄月”、“限门飞雪”。自隋朝建郡直至解放前夕,吴阳为历代吴川县治所在地。千百年来,吴阳开教化之先河,领学风之新潮,一直是个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历朝历代,经世经年,科举不绝,人才辈出!古时计有进士8人,举人50人有余,总兵、乡贤更是不胜枚举。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就生于斯长于斯。 有人说,吴阳就是一座历史累积起来的古镇,不管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都会看到历史在吴阳烙下的痕迹。从镇政府出发,向前走,你会看到“双峰塔”;向后走,你会看到古兴隆寺;向左走,你会看到圣殿学宫;向右走,你会看到城隍庙。甚至你从脚下幽长的老街上也能感觉到历史厚重的印痕。方圆

9、几公里内的极浦亭、上郭读书楼、状元故居、状元坊、城南门以及白衣庵、巷门寨东炮台遗址、芷竂港遗址等无不在诉说着古镇的历史沧桑,无不渗透着老镇特有的历史人文风貌。 雨,飘飘渺渺,绵绵飞洒。状元故居、状元坊已隐没在飘忽的雨雾里。我从雨丝中走向状元故居,从风声里去搜寻状元坊的历史回响。 状元坊、状元井、林召棠纪念馆坐落在离镇不远的霞街村内。霞街,本是一条街,又是一条村。街内竖铺的红砖路既古老又幽长。在清代,霞街村人树起“家穷养猪,人穷读书”的村风,形成人人向学的村景。民国期间,村建起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花园式建筑,廷生书房、凤岐书房、月川书房等都是村民的常往之处。 走在红砖路上,可以用心去抚摩着街边历

10、史厚重的红砖石栏,也可以用心去贴着斑驳的砖墙与历史对话。天下首策,林公状元及第。林召棠纪念馆为砖石构筑、批黑色纸灰沙墙壁,牌坊式,宽12米、高6米多,分正门和左、右侧门,为拱形,门额镶有“状元”碑。馆前栽种着伟岸的圆柏。风推纪念馆大门,“吱呀”一声过后屋里却是寂静的沉默。但却感觉到一股古老的诗风扑面而来。纪念馆属三进型制的庙堂建筑。古色沉香的建筑特色,显示书香门第的大家风范。馆内悬挂着林召棠会试、殿试的答卷及书法真迹。并有历代各界名流的题联题匾,其中包括林则徐的题联:“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馆内文化氤氲缭绕。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11、),林召棠辞官回乡侍奉母亲,并在村中首创“义仓”,倡办“宾兴”(奖学基金会)。 呼吸着古老文化的气息,浸润着状元文化的汁液,霞街人带着满身的阳光与自信,从美之浸润走向文化自觉。走在霞街的村头巷尾,远远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霞街至今考上高等院校的学子仍名列全镇前茅。 雨,依旧下。雾,轻弥漫。从雨雾中穿过霞街直抵中街。“平芜尽处一峰圆”, 始建于南宋淳佑年间的极浦亭依然傲立中街之上。极浦亭背岭面水,与湛江市笔架岭遥遥相对。极浦亭前原为海湾,鉴江就从亭前注入大海。古时,每当夕阳西下,归帆点点,沙鸥低翔,数百渔船聚集于亭前,呈现“极浦渔归”的醉人景色。南宋丞相陈宜中曾游极浦亭,题诗壁上: 颠风急雨过吴

12、川,极浦亭前望远天。 有路可通寰宇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岭云起外潮初长,海月高时人未眠。 我从雨中走向古亭。极浦亭占地500多平方米,三进高脊砖结构,两边檐墙均绘花鸟壁画,庭内建有“梅花石柱”,亭前水塘边绿树婆娑,九曲桥、凉亭点缀其间,充满诗情画意。古亭在明、清时期虽多次重修,但主体仍保持旧貌,脊上翘檐雕塑质朴、古雅。雨轻轻洒落亭前,风淡淡吹铃亭檐。伫立亭内石碑前,我不知道梅花石柱里藏有多少欢声与苦难,但我却知它真实地见证了吴阳的兴衰与成败。亭内踱步,我的思绪连着雨声蜿蜒得悠长、悠长 呼吸着古老文化气息和泥土的芬香,我流连在古镇的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每走一步,都感觉到文化血脉在平原,在台地,在

13、山丘;在黑山,在文翁岭,在铜锣岭上交融、交织、流淌。 面对丰厚的历史遗存,血液里奔腾着文化基因的吴阳人秉承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精神,唱着“春天的故事”,率先闯过罗湖桥。据说,现每天往返深圳和吴阳之间的客车达40多班次。在深圳创业打拼的吴阳人高达4万。在深圳街头,经常能听到吴阳的乡音。“根在吴川,血脉在吴阳。”许多吴阳乡贤致富后不忘家乡,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回乡助建幸福村居。 烟雨中轻盈走进宁静的吴阳乡村,美丽的小花伞四处在游动,置身其中,不知是你点缀了它,还是它点缀了你。 雨打荷面,清澈如珍。吸吮着淡淡的荷香,我撑一纸伞,走在通往全国文明村蛤岭村、芝蔼村的大道上。穿过蛤岭村的“十里荷塘”,步入芝蔼村。村里小洋楼户户挺拔,环村大道宽敞洁净,路灯石椅崭新齐备。村文化广场中间搭起了大舞台,上面挂着红彤彤的传统灯笼,一派祥和喜气。红灯笼下,一批美丽的村姑手持iPad或电脑正惬意地坐在方桌前,发微博,玩QQ,浏览信息,下载邮件,看网络电影。特色文化楼前,一白发老者坐在竹椅上,读报品茗。谈起村子的变化,他口若悬河: 芝蔼村有1300多人,232户。改革开放前,村民皆住茅草房,村里没有一台电话,没有一条水泥路,垃圾遍地。改革开放后,村民纷纷到深圳、珠海、广州、海南、云南、贵州、北京、上海等地务工经商办企业。现在,96%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98%的家庭添置了电视机、摩托车,98%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