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优.选)_第1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优.选)_第2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优.选)_第3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优.选)_第4页
资本论第一卷思考题(优.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9word.1.资本论的写作动因及创作过程?1)写作动因直接原因? 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 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提出:“财产就是盗窃” “对于蒲的智慧的作品,则不能根据肤浅的、片刻的想象去批 判,只有在不断的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 解剖“市民社会”一一社会经济制度。”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 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样发展来理

2、解,相反, 它们根源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称之市民社会。客观条件?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 孕育成长。?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 制度的斗争。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 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 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 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主观条件?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始

3、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沿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 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超乎常人的意志与品质? 渊博的知识体系2)创作过程? 第一阶段(1843.101858.5 )主要著作: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 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已经知道 m从何而来、怎样产生、为写作资本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858.6 1863.7 )主要著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第一手稿;1859年出版政 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除简短序言外,只包括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两章,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论的“初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论的初篇,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计 划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总题下

4、写6本书:资本;土地私有制;雇佣劳动;国家; 对外贸易;世界市场。还没有确定使用资本论这一书名。? 第三阶段(1863.8 1883.3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史和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资本论第一卷从分析商品入手,论述了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学说,揭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1904、1905、1910年剩余价值学说史分三册出版。恩格斯临终前委托考茨基整理剩余价值学史,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出版。但考茨基违背恩格斯的遗嘱,把它当作独立著作出版;现在仍把它作为资本论 的第四卷编入马

5、恩全集。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经济学,到1883年长达40年,1867年出版第一 卷,历时24年。之后恩格斯用了 10年,于1885年9月出版第二卷;1894年出版第三卷。两 位伟大的思想家前后用了近 50年的时间,终于使这部划时代科学巨著一一资 本论(13卷)面世,终于浇铸成了这部鸿篇巨著。.怎样理解资本论三卷的逻辑体系?基本结构全书共4卷,300多万字,围绕剩余价值中心,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史论部分。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部分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册史论部分第四卷第二册卜剩余价值学说发

6、展的历史理论体系资本论的整个体系,是以资本为主题,以资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过程为基础, 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而形成的,即按照资本主义现实的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和分配 过程的客观运动所反映的客观现象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资本论体系结构的内在逻辑卷次研究中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第一卷M的生产生产抽象理论第二卷M的流通交换第三卷M的分配分配第四卷M的学说理论史具体历史资本论第一卷共7篇25章? 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 创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 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

7、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 趋势,创立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归结? 一个基础:劳动价值论? 一个中心: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个过程 流通过程、I分配过程。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三条线索 J榨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目的和动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决定阶级斗争和“两个必然”。一卷: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论、资本积累论;? 十大原理 W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当代条件下如何看待资本论巨著?1)资本论对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改造?

8、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历史趋势;? 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与社会主义产生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趋势。2)当代依然未过时?资本论过时论是对资本论的研究一知半解甚至无知误解。即着重揭示了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且也对其 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即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特 别是作为一种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方式,是资本主义战胜以往生产 方式,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因。对资本论的研究应从两方面注重:一

9、方面制度分析可以使我们划清市场 经济建设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另一方面机制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与借 鉴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服务。?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未必过时。2008190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肆虐欧洲、蔓延全球,人们在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审视,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再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经典。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与分析的结论是正确的,导致资本论因销售量急剧上升而一度脱销。(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德国每年的销售量一直保持在750册左右,而近年来又有所回升;2008年资本论 的销量由每年750套增加到2500套)?资本论中的许多原理

10、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从企业层面看,有资本循环与周转的运行规律;从市场层面看,有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理论和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决定的 生产要素流动规律;从政府层面看,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货币流通规律。另外,关于银行资本,信用制度,股份制,合作制度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3)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一部光辉的哲? 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为无产阶级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也为无产阶级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资本论的方法论对于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内在运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非

11、常复杂的 过程,正确认识这一过程的规律离不开资本论所提供的科学方法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对这个复杂机体的认识同样离不开资 本论所提供的科学方法论。? 资本论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仍然有重大意义。资本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和运动趋势,只要资本主义存在,这些规律和 趋势就存在,从而资本论的意义就存在。? 资本论原理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现实意义。资本论在资本论关于市场机制存在一般条件的思想、关于价值规律调节机理、资 本增殖机制、资本积累机制、资本循环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平均利 润与生产价格形成机制、商业利润银行利息实现机制、土地经营与地租决定 机理以及

12、货币理论、股份资本理论、虚拟资本理论等对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提高资本运营效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怎样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目的?1)研究对象“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是指在一 定的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实质上是指生 产关系,即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在内的广义的生产关系即 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体现为阶级关系。? 资本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的,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怎样从适合生产力发

13、展转化为生 产力的桎梏,丛而论证社会革命的根据。? 资本论是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的,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证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特别是资产阶级的 思想意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对经济的反作用。2)研究目的“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一一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 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 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出现并发展了200多年,把世界历史带入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时期。但资本主义只是在欧洲、美 洲少数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了统治地位,世界

14、的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虽然在数量上资本主义占据了少数,但 它却代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也就会使它把整个世界各个国家纳入 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使资本主义成为当时“现代社会”的标志。所以, 马 克思所讲的“现代社会”,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毫无疑问的。?”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客观的经济联系。这一规定有三重含义:a.第一,作为经济规律的经济联系,必须是存在于经济事物及其现象之中的, 而不能是从外部强加进去的,即所谓“内在的”;b.第二,这种经济联系,是经济事物中客观存在的,而不能是观察者主观想象

15、 的,即所谓“客观的”;c.第三,这种既是“内在的”,又是“客观的”经济联系,还必须是经济事物 及其现象中的“本质的”联系。从这些规定看,经济规律是要观察者经过认真的、 缜密的、甚至于不断反复的思 考,对客观存在的经济事物及其现象进行归纳、 总结和检验,才能够得到。因此, 在客观上存在的经济规律,是需要研究者进行不断的科学探讨和深入的科学研 究,才能够把握的。? 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包括三个层面:a.第一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它包括资本主 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构成、配置和不断发展的规律;b.第二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

16、主体。 主要包括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工资规律、资本积累 规律、人口规律、再生产规律、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各种利润和利息 的运动规律、地租规律等规律;c.第三个层面,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对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从产生到发展、 从存在到灭亡的客观必然性;得出了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必然要被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的结论。? 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构成上包括了三个层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只是这三个层面之一。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即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只是资

17、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 部。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之外,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运动规律、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都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当然组成部分。.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演变?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由其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存在阶级关系 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不同, 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有的 看法和所作的分析就不同。对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阶级会从本阶级 的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态度,而作为其理论表现的政治经济学,必然

18、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有问题要补充.怎样理解资本论研究的科学抽象方法?1)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把 握。科学抽象法的内容,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和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2)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前提和基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继续。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 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复杂的 具体,直至得出一些最简单的抽象规定。这是科学抽象的第一步。3)科学抽象过程的第二步是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19、的运动, 在资本论中表现为把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各个经济范 畴,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按照历史和逻辑的顺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资本论的体系,在理论上、精神上复制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的形 象。但这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表象,而是更完全、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 本质的形象。4)科学的抽象法,既是研究的方法,也是叙述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上,从具体 上升到抽象,和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证明了的, 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马克思最细致的分析之一,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可 见

20、,劳动二重性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首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资本论中三个“崭新的因素”之一,是理解政 治经济学的钥匙。? 第一,劳动二重性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古典政治经济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研究,没有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因而不能揭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特点,不能阐明价值的本质,不能说明劳动为什么表现为价值,如何表现为价值的问题,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价值量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这一系列根本问题,把劳动价值论提到完全科学的水平之上。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规定,揭示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论证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

21、,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和价值的本质,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劳动二重性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钥匙。正象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样,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它一方面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生产活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另一方面,又是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它必须通过追加的剩余劳动使原有资本价值增殖,生产剩余价值。劳动二重性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 在商品二因素的基础上揭示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它作为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22、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为契机,指出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职能,在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范畴。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个阶段的分析。 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二重性质:一方面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发展变成更加厉害的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是物质财富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第三,劳动二重性为马克思首创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主义积累而提高,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资本积累的内在机制

23、必然造成财富积累的同时造成贫困积累,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四, 劳动二重性是正确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前提。 斯密混淆年 “产品价值” 和年 “价值产品”, “斯密教条”堵塞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道路。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 从物质形态上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又从价值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分C 、 V 、 M 三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科学地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科学地论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创立了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第五,劳动二重性为建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深刻地揭

24、示了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解决了导致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难题。马克思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基础上科学说明了绝对地租。其次,劳动二重性又是理解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和发展规律的钥匙,是解决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关键,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劳动二重性是理解和说明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前提。商品货币一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工资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经济危机。这一系列经济范畴,追根溯源都是从劳动二重性产生的。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它们。? 第二,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科

25、学的基础。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相关范畴之间的矛盾转化关系是: 劳动二重性的矛盾一商品两因素的矛盾一商品与货币的矛盾一劳动与资本的矛盾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矛盾一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制的矛盾一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一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发现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洞察这些矛盾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就不能理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劳动二重性是揭示商品生产、特别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诸现象的内在联系,建立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劳动二重性为核心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在价值规律

26、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资本积累论。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的人口相对过剩规律。由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一系列矛盾运动,最终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在资本流通过程中的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等理论, 也同劳动二重性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 对资本的各种特殊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转化形式的理解,也同样离不开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综上所述,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键,从而也是理解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如何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

27、值的质和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首先,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现象,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商品又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简单的经济形式;单个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 ,或“元素形式” 。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从商品开始,就可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其次,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建立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范畴。只有从商品开始,弄清了商品的简单规定性,才能进一步阐明货币、 资本、 资本主义土地

28、所有制等具体的范畴, 弄清它们的复杂规定性。所以,商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 最后,符合资本自身运动的实际过程。商品是资本的元素形式的存在。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 “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 ”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始初关系。所以,商品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起点。? 总之,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9、,或者说是具体形式不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劳动,是人类劳动力(脑力和体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或消耗。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商品,实质上是交换各自的劳动。一方面,由于他们各自进行的劳动各不相同,是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要,他们必须进行交换。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又都是无差别的同质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使他们的劳动及其产品能够在量

30、上加以比较,在等量的基础上进行交换。因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两个条件。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

31、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社会劳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满足社会的需

32、要, 而私人劳动使得这种需要不可能实现, 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如何理解“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商品交换演变过程中,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及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

33、么?货币流通规律 :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2)纸币流通规律 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 界限的一种规律。3)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 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 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 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的小加kr匚m主.化k人尸目流通中所需货币金属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一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

34、纸币 的流通量, 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试论商品的内部矛盾。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关系?1)联系: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也就是使各种商品的价值转 化为大小不等的想像的金量。为了计算这些大小不等的金量,在技术上就有必要 把一定量的金确定为计量单位。这种被规定的金的计量单位就叫价格标准。 因此, 货币的价格标准的职能是由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派生的。2)区别:? 代表的内容不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当作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作为价 格标准,货币是规定的金属重量。? 作用不同。作为价值尺度,它把各种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各种价格,即转化为 想象的金量;做为价格标准,它计量这些金本身的

35、重量。? 计量的对象不同。价值尺度是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以一个确定 的金量为单位,来计量表现各种商品价值的不同的金量本身,而不是计量这 些不同金量的价值。(4)变动的条件不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单位的金属重量只要不经国家调整 就不会变化;作为价值尺度,金属本身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 随生产它的劳动 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关系。 商品的流通形式是:WGW, 资本的流通形式是:GWG?两种流通形式在形式上的区别是:买和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 两种流通形式在内容和目的上的区别是: 商品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取得特定的使

36、用价值以满足商品生产者的需要;资本流通的内容是流通终点的货币大于起点的货币, 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预付货币更多的价值,即价值增殖。? 两种流通形式在运动限度上的区别是:商品的运动是有限的,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其劳动力;? 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它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

37、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 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

38、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如何理解 “资本不

39、能从流通中产生, 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由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可以看出: 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增殖, 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因为流通中的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 同样,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价值增殖, 因为商品所有者只有在流通领域才会发生关系,价值才有可能发生增殖。因此,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什么?怎样理解价值增殖的秘密?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区别是什么?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

40、系。一般地说,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 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关系。首先,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方面考察的;价值形成过程是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和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的过程,是从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方面考察的。其次,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

41、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商品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关系。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可见,它们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商品生产过程是一般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劳动三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试述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剩余价值率含义及意义。相对 m 是怎样形成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形成。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是资本的必然趋势,而不是资本家

42、的直接目的。 就单个资本家来讲,提高劳动生产力使他的产品便宜时,他绝不是为了相应地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减少必要劳动。单个资本家只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其他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则是因为迫于竞争,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生产力较高的个别企业在出售商品时候, 就不仅获得了剩余价值, 而且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扩大销路,增加竞争力,所以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动机和市场经常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提高劳动生产力。超额剩余价值本身就是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小时,但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 对剩余价值。社会普遍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商品价值全面下降,固然消灭了 超额剩余价值,但劳动力的价值却社会地降低了,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也普遍提高了。超额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