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腔脸谱流派_第1页
甘肃秦腔脸谱流派_第2页
甘肃秦腔脸谱流派_第3页
甘肃秦腔脸谱流派_第4页
甘肃秦腔脸谱流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中国戏曲脸谱萌芽于唐代(公元 618至 907年),当时有一出乐舞叫兰 陵王破阵曲,表演的武将兰陵王(因面貌清秀恐难压敌)就戴上威武的面具 来战胜敌人。经过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不断演变,渐形成了使用十多种 颜色和富有性格特征的中国戏曲脸谱。中国戏曲脸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是中国古典戏剧特有的化妆 艺术。耿家脸普是兰州著名秦腔花脸耿忠义先生继承前辈艺人脸谱的基础上的 创造出来的一套别具风格、独树一帜的秦腔脸谱。通称 “耿家脸普 。它的美、 俊、奇、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已成为兰州的一种街巷文化,是兰州的一枝民间 艺术奇葩。耿家脸普与众不同,非常独特。他与陕西的秦腔脸谱不同。与甘

2、肃陇东、 陇南的秦腔脸谱也不同。耿先生的脸普,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美观。他有 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瘦而长,形象很神气。这是耿先生依据自己的瘦脸形, 上额高、平、宽,两腮瘦,颧骨高、下巴长这些有利条件定格布局的 ;第二个特 点是:勾画的花纹图案象征性很强,着力刻划人物性格,给人以个性显明,威严 古朴之感。因此 .耿家脸普倍受 I 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及行家们的尊崇、叫绝。 他的脸漪不仅成为甘市秦腔演员的范本。而且也流传在兰州民间的美术品中, 过去乃至现在有些店铺、摊位前描画耿家脸普,以供人欣赏,招睐顾客。XXXX的基本色调,大体可分为五色:即白、黑、红、黄、粉。白色表示奸险阴狠 ;黑色表示勇猛憨

3、直。红色表示 庄严神武 ;粉色表示廉明爽朗。白脸角色 :如XX、XX、XX等.黑脸角色:如 XX、 XX 等。在这里说明一下,耿家的黑脸 .不象京剧的包拯,而是在黑脸的基础上勾画 粉红腮,点染了鲜明的对比色彩,进一步展示了人物性格。额上不仅画有白色 的月牙,而且还画有红色的太阳,象征 明并日月 。张飞的额头左右眉间画了两 朵惹人喜爱的梅花,表示其粗中有细,两腮染成粉色,给人以爽朗、洒脱的感觉。由此可见,耿家脸普很讲究艺术夸张和审美情趣,不拘泥于原始形态,敢 于标断立异。红脸角色 :如关羽,黄飞虎、赵匡胤等 .还有高旺,檀道济都加画泰山眉;黄脸角色如闻仲、杨戬、文天祥、王翦、黄遵道、方腊等;粉脸

4、角色:如徐延昭、尉迟恭等。除了上述基本色调外,还凃以紫色、瓦灰、绿、 蓝、金等色彩,烘托人物性格和面貌特点。知审潘洪中的潘洪,鬓角画上 一绺绿色斑点,表示奸险狭隘;玉虎坠中的马武;虎狼弹中的牛健, 两腮染成绿色,表示面貌古怪和雄威;打瓜园中的郑子明,两腮染成黑灰 色表示刚直勇武;四大夫伐齐中的季孙行父,脸呈浅蓝色,表示面貌狰 狞,性格急躁。耿家脸普大致以四大块组成,即额、脸、鼻、腮,其中以眉眼部分最为重 要,勾勒造型的手法是多种多样。正目:也就是立眉正眼的意思。如表现忠义正直之士黄飞虎、关羽、徐延昭等。 笔锋有眼稍向鬓间画上去,给人以眉目神秀、光明正大之感。侧目:(即三角眼)笔锋由眼角和眼梢向

5、上下甩去,线条细而长,成三角形状, 给人以奸狡阴险之感,如表现奸谗淫邪之徒王莽、杨广、楚平王等。凸目:眼睛上鼓起一座小山峰,表示暴虐凶悍和不可一世之概。如秦始皇、纪 灵、庆忌、完颜兀术等。吊目:眼晴下画有血点或血绺,看起来眼珠子就要掉出来的样子,丧示性急如 火,双日滴血。如单童子、马武、潘璋等。斜目:左右眼形歪七斜八,线条各异,形状丑陋,鼻间图案不均衡,给人以执拗 蛮横、桀骜不驯之感。如魏延、颜良等。耿家脸普中。还有一个特殊造型,即鸡头关中的一员英勇善战的女 将,叫姬兰英,右面很美,左面很丑;右脸是美丽的花旦妆;左脸是狰狞的花 脸妆,斜眉怒目,锯齿獠牙额、鬓和左颊染绿色示其青记。据说这个戏在表

6、演 上也是半旦半净,具有特殊技巧,可惜失传了。仅存脸谱而已。耿家脸普中的 特殊图案,如仓撷脸上画了四只眼,表示洞察天地万物,为人类创造文字;闻 仲、杨戬额上画有天眼。紫急关头,净开天眼降服妖鬼,呼延赞额上画一王字 及虎斑,示其幼年为虎饲养、勇猛无比;王彦章额上画一青蛙,示意为青蛙托 生,善于水战;杨广额上画一蜘蛛,讽其为妖怪托生,祸国殃民。耿家脸普创意非凡。是西北地区戏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戏曲 和民间脸普艺术中的宝贵财富。民族民间文化 P45xx 秦腔脸谱流派秦腔是中国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秦腔脸谱丰富多彩,清代中叶以前,甘 肃秦腔净角脸谱的谱式比较简单,也不十分定型。清光绪以后,净角

7、脸谱发展 很快,改变了过去临上场前才紧急句脸的习惯,谱式和颜色逐渐由简单进为复 杂,由带有某些随意性进为相对定型而日趋规范。清末以后,甘肃出现了三种 脸谱流派 :陇东派一一即甘肃东路秦腔脸谱。在陇东一带流行的秦腔脸谱为畅金山主 创,并经杨改民、常俊德、白忠孝、任国栋、张天禄及二代三代传人畅明声、 马裕斌、左建瑞、路富民等人继承完善和发展,得以流传和光大。陇东脸谱是 在秦腔和汉剧传统脸谱基础上,吸收当地庙宇和石窟的塑像造型,不断创造逐 渐定型下来。他的特点是头畔大,起窍高,立眉立眼,强调大块颜色的对比, 笔法道劲,勾画有力近看细描细画,细致入微,远看粗眉大眼,粗犷威武。有 代表性的脸谱如搬砖中的

8、老马武 ;取洛阳的中年马武 ;铡美案中的包 公及包公上任中的青年包公 ;水淹七军周仓 ;鸿门宴的项羽 ;搬晋 王的李克用 ;李密投唐的李密 ;下河东的欧阳芳 ;香山的弥陀佛 ; 花线带的方腊 ;斩黄袍的赵匡胤等,有别于各家脸谱而别具一格。陇南派一一即甘肃南路秦腔脸谱。流行在陇南一带,即天水、西和、礼 县、成县、武都、徽县等地。其代表人物是罗树德 (罗大净)、霍来山 (霍大净 )、 温银水、陶大净、赵毓华、罗世斌、李映索等防南方谱式较多,特点是大头、 大额、大脸、大眼,显示威产而独一格。勾画时的洗 (洗脸)、抹(抹三窝 )、擦 (画额膛 )、画(勾线)、勒(勒头提眉 )、意(着意点画 )、粘(粘

9、眉粘痣)、挂 (戴口 条耳毛 )等各道工序十分讲究。该派的阴阳谱,如鸡头关中的姬兰英黑白 谱,如九莲灯中的火判、鬼卒很有特色,还有 (f 色龙岭中的闻太师也与 众不同,一般勾整黄脸,而陇南派勾金脸,破渑池的张奎,一般额上画大 白元砣,而陇南派作弯形白圆砣,下端接画箭头 ;芦花荡的张飞,一般两腮 画粉红色,而陇南派作紫红色,也显奇特。耿派一一即以耿忠义为代表的甘肃中路秦腔脸谙,俗称 “耿家脸谱 ”。耿家 脸谱创意新颖,描绘精美,不仅在舞台上受到行家和观众的欢迎,而且在民间 广为流传,从民国时期乃至现在的兰州饭馆,小吃摊上,请人绘画耿家脸谱图 样,作为美术品悬挂墙上或摊前让人观赏,以招待顾客,可见

10、影响之广。耿家 脸谱最突出的特点是瘦而长,因耿忠义本人是瘦长形脑门宽阔,颧骨高大,依 其面部特点创意性地勾画人物,突出角色性格 :黑脸人物,如铡美案的包公,一般都是白月牙黑脸膛,或紫红脸膛, 而耿家包公不仅有白月牙。而且月牙上边加有红日,象征断案明并日月之意, 脸膛勾深粉红色,示其廉名清正,为国为民赤胆忠心。芦花荡的张飞,也 与众不同,两面脸膛以蝴蝶形勾画粉红色,双目环眼上面加上喜人的梅花图 案,示其粗中有细,十字门上以重笔勾画油墨旋纹,展示脸肤色,明快夹朗。 白脸人物曹操,最有特色,一出戏两付脸 :血诏带勾勒高额大白脸,淡眉黑圆眼,到逼宫时,印堂处加添淡 红色,将圆眼角下 (事先点好的 )一

11、点油墨顺手向下一扫,即变成三角眼形,持剑 怒目,凶像逼人。红脸人物,破泥池的黄飞虎,揉成整红脸,刀眉大眼, 脑门上画出繁细火焰印堂纹,颧骨眼稍也画上细腻的表情纹,以强调他忠君与 反暴的性格。其它花脸,如神佛精灵,以及象形人物等,无不把握脸谱“五性 ”,(即说明性、象征性、评论性、性格性、象形性 )。强调色彩、明暗反差,正脸、歪脸, 图案清晰,对比强烈,极显人物性格,无论远看近看,都充分表达了耿家脸谱 的明快、粗旷、豪放、壮观的风格。他特别讲究骨笔用法,其脸谱勾画大块处 挥笔涂刷,细微处,头动笔不懂,银匀铁划,如飞如动。耿家脸谱,不仅为瘦 长脸型的脸谱开创了先河,而且多年来,在兰州地区舞台上已成

12、为净角演员的 范本,被广大人民群众视为甘肃秦腔净行脸谱之圭泉。于今它以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优美的图案,逐渐演化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它以独 具韵味的装饰图案,或以脸谱工艺品等形式从小舞台走向大社会,在人们生活 的各个层面发挥着美化生活,弘扬中国戏曲文化的作用。深得中外收藏者的喜 爱和好评。秦腔陇剧XX鼓子同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兰州人民逐渐形成了 自己特殊的艺术爱好,就戏曲和曲艺面育,秦腔、陇剧和兰州鼓子,是兰州人 民最喜爱的三朵艺术之花。其中除陇剧诞生于新中国外,秦腔植根于兰州人民的生活已有上百年的历 史,而兰州鼓子流传的年代更为久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听

13、鼓子,看秦腔, 是过去数百年间兰州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秦胶也称秦剧,最初叫做 “乱弹 ”,含有与规范严格的昆剧相区别的愈思, 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戏曲剧种。其起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出自陕西、甘肃的民 歌小曲,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成。因为陕、一甘一带古为秦地,所以称 为秦腔或西秦腔。大约形成于明代中叶以。万历年间抄本传奇钵中莲中就 已使用西秦腔二犯的曲调。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广阳即今北京,可知当时乱弹 已经流行到京师,到乾隆、嘉庆年间,秦腔几乎遍及全国,并逐渐形成同州 腔、醴泉腔、渭南腔、陇州腔等多种流派。在甘肃发展起来的秦腔,除有陇西 梆子腔

14、的传统外,还受到西路秦腔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据写于乾 隆末年的燕南小普记载 :“蜀伶 (指当时进京献艺的四川籍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 )新出琴腔,即甘肃 调,名西秦腔。 ”便是很好的说明。秦腔的唱句基本为七字句、十字句,唱腔为 板式变化体,另外还有花腔,高亢激越,粗犷豪放。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用梆子来击节拍。脚 色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 “十三头网子 ”。演员不只重 唱,也重工架、特技。脸谱也自成体系。至于兰州何时出现秦腔,史志没有记载。据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参与创办觉 民学社的水梓回忆,他幼年 (清光绪年间 )时 ,曾经常随父亲到兰州内城外的新

15、关 (今广武门一带 )看“卖戏 ”。并说兰州当时有两个戏班,一个是 “福庆班”,一个是 “东盛班”,两班各有演 员三十多人,前后历时三十多年,直到公元 1908 年陕甘总督升允为德宗载湉颁 布“国校令”后,才被迫解散。由此可以推断,秦腔登上兰州戏剧舞台的时间, 最晚也不会晚于清代中叶。至于兰州历时上较有影响的秦腔戏班除上面提到的 福庆班和东盛班外,还有清末民初的万顺班、北洋军阀时期的觉民学社、民国 初年的化俗社、二十年代的新兴社、三十年代的文化社和新声社等。比较著名 的演员有须生福庆子 (张福庆)、老十二红 (李夺山)、麻子红(都德育)、文汉臣, 花脸十娃子 (陈德胜)、唐待诏 (唐华)、岳钟

16、华,花旦八娃子 (史万林),秦腔耿派 创始人耿忠义,以及花衫、青衣王晓玲九龄童 )等。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 方面,对兰州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过去秦腔之所以在兰州久 演不衰,除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外,与庙会的盛行直接有关。当时,封建统治者 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在竭力鼓吹宿命论的同时,到处兴建佛寺道观,定 期举行祀典,以欺骗劳动人民。各行各业的头面人物,也盅惑群众,纷纷为一 些与本行业有关的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建祠修庙,定期开展祭祀活动,以祈求 它们赐福赐禄,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而祭祀的内容,除了供奉祭品、焚香燃烛 之外,就是上演酬神戏。据有人回忆,那时 “兰州寺院庙宇大小不下千余所

17、 ”, “庙会儿乎经年不断 ”,“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天天接续不断地由各行各业演戏酬 神 ”,差不多 “庙庙有会,会会必演秦腔戏。 ”秦腔植根于这祥的土壤,自然枝繁 叶茂,经久不凋。xx 简介冯世华,河南省濮阳市人,生于 1937 年。兰州市文艺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助 理、研究部部长,国家二级编剧。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戏剧文学学会会 员,兰州市戏剧舞蹈协会理事。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1948 年考入兰州新光 豫剧学校,从事戏曲表演工作,主攻文武小生,从师像剧表演艺术家许树云。 四十多年舞台实践,多才多艺,集编、导、演于一身。曾主演奇袭白虎团 (严伟才 )、南海长城 (区英才 )、韩信拜帅 (韩

18、信)、收岑彭 (岑彭)等戏而享名金城舞台。 “文革 ”后,担任兰州市豫剧团业务 领导及编导工作。改编执导过不少剧目,其中狸猫换太子 (上下集 )、花打 朝最受观众欢迎,十年常演不衰,成为剧团的看家戏。为剧团的发展曾招收 过三批学生 ,严格训练、因人选戏、人才辈出 .如:周桦(国家一级演员 )、赵风兰(国家二级演员现为像剧团团长 )、徐军(国家二 级演员)、冯一帆 (国家二级编导 ),还有不少演员升到了高职,这与世华先生的 辅导是分不开的。1986 年调兰州市文化局担任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兰州分卷 )副主编工作(后 编辑部并入兰州市文艺创作中心 )。1990 年如期完成兰州戏曲志出版任务, 荣获中央

19、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个 人贡献奖状 .他创作的剧本及其他文学作品多次在省市出版获奖 .1997 年退休.冯 世华先生不仅酷爱戏曲工作,还喜爱书画艺术,特别笃爱甘肃秦腔耿家脸谱。 十多年来,收集、珍藏、整理绘制出耿家脸谱三百多幅,经过走访老艺人又增 画近百幅。继之,又将甘肃陇东、陇南以及外地秦腔脸谱广泛采撷绘制数百 幅,累计 800 幅。部分脸谱已载入兰州戏曲志书中。1990 年甘肃省第二届舞台美术展览会展出了他画的耿家脸谱 ;2000年至 2003 年省、市电视台曾先后三次专题采访播放,充分展现了甘肃秦腔脸谱的丰 采。日本友人曾赞曰 :“这是中国西部文化珍

20、品 ”。国内戏剧专家范克峻先生激情挥笔称赞 :“耿家脸谱瘦而长、高古庄严世无双。世华独得其中妙,画活艾谦曹魏 王”。为弘扬我国民族地域文化做出了丰厚贡献。现在他还是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如痴如醉地收集挖掘整绘着秦腔脸 谱,把全部生命交给了戏曲艺术。谈秦腔 xx 脸谱xx甘肃的秦腔脸谱,不但不同于京剧脸谱,而且也不同于陕西的秦腔脸谱。 别具风格,独树一帜。甘肃的秦腔脸谱,以著名花面耿忠义先生为标准。耿忠义先生受业于花面 名宿唐待诏,并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继承和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秦腔脸谱。耿 家脸谱的特点是瘦而长。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美观。他的额头高、 宽、平。他就根据这些有利条件,进行精巧

21、的布局。他的笔锋如芒,勾勒入 徽,画出的脸子,骨骼棱棱,性格鲜明。因此。他的脸谱不仅成为甘肃演员遵 循的范本,而且也是流传在民间的美术品。过去有些食品店都把他的脸谱挂在 墙上,供人欣赏。大家通称为耿家脸谱。耿家脸谱,着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脸谱也加以变 化。例如他演 (血诏带 )中的曹操,开始的脸谱是 :大白脸、黑眼圈、淡扫眉,给人的印象是严厉正大 ;迨到 (白逼宫时,脸 谱就大变样了,黑眼圈、淡扫眉变成了长锋三角眼,穷凶极恶的奸谗气焰立上 眉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一副奸相嘴脸。耿家脸谱的基本色调,大体可分为白、黑、红、黄、粉五色 :白色表示奸险阴狠 ;黑色表示勇猛憨直 :红

22、色表示忠义豪侠 ;黄色表示庄严神武 ; 粉色表示廉明爽朗。白色的角色,如曹操、贾似道、秦桧、严世藩等。脸,不是像京剧包拯的脸谱那样一片黑,而是在黑脸的基础上,点染了其 它鲜明的对比色彩,更进一步地展示人物性格。如包拯的额头不仅画有白色的 月牙,而且还画了红色的太阳,象征是明并日月。包拯的两腮染成淡红色,示 其忠诚廉明。张飞得额头耿家脸谱,很讲究细线条的勾勒。他的笔锋所及,直如银勾铁划,很有点 国画和书法的味道。如画 (破渑池中黄飞虎眼旁的鱼纹,顺笔两扫,立显庄严 神武的情致。又如画黄花山中闻大师的腮纹,刚劲凌厉,犹如齐自石龟下 的虾须,似觉翼然飘动,生动地刻画了闻仲追赶黄飞虎时的威武气概和愠怒情 绪。耿家脸谱,很讲究笔法和笔愈,即讲究神韵。尤其是勾画大忠大奸的角 色,寥寥几笔,即神采飞扬。他总是捉稳笔,对准脸,脸走笔不走,一笔成 功,立见锋芒。如,操眼角的上锋和下锋,线条极细。又最传神。又如包拯的 眼角上锋,由眼圈向上一 “扫“,颇有明察秋毫之睿智。这种画法我没有见过第 二人。似乎别人是在刻意画脸普,而耿先生是以大写意的笔法,落笔天成。他 用笔在 “扫“。他每于逢年过节或有重要演出时,总是到兰州王可久笔店买几枝 长锋毛绝,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