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交易终端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_第1页
自助交易终端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_第2页
自助交易终端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_第3页
自助交易终端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_第4页
自助交易终端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泓域/自助交易终端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自助交易终端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110986996 一、 组建专业自保公司 PAGEREF _Toc110986996 h 3 HYPERLINK l _Toc110986997 二、 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 PAGEREF _Toc110986997 h 13 HYPERLINK l _Toc110986998 三、 风险转移的条件 PAGEREF _Toc110986998 h 15 HYPERLINK l _Toc110986999 四、 非保险风险转移的种类 PAGEREF _Toc

2、110986999 h 17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0 五、 对冲的含义 PAGEREF _Toc110987000 h 21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1 六、 常见的对冲工具 PAGEREF _Toc110987001 h 22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2 七、 风险评价的原则 PAGEREF _Toc110987002 h 26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3 八、 风险评价的目标 PAGEREF _Toc110987003 h 28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4 九、 确定

3、风险评价标准需要考虑的因素 PAGEREF _Toc110987004 h 29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5 十、 评价损失程度的几个概念 PAGEREF _Toc110987005 h 31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6 十一、 产业环境分析 PAGEREF _Toc110987006 h 32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7 十二、 市场规模 PAGEREF _Toc110987007 h 32 HYPERLINK l _Toc110987008 十三、 必要性分析 PAGEREF _Toc110987008 h 34 HY

4、PERLINK l _Toc110987009 十四、 公司简介 PAGEREF _Toc110987009 h 35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0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PAGEREF _Toc110987010 h 37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1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PAGEREF _Toc110987011 h 37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2 十五、 项目概况 PAGEREF _Toc110987012 h 37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3 十六、 发展规划 PAGEREF _To

5、c110987013 h 41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4 十七、 法人治理结构 PAGEREF _Toc110987014 h 44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5 十八、 项目风险分析 PAGEREF _Toc110987015 h 55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6 十九、 项目风险对策 PAGEREF _Toc110987016 h 58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7 二十、 组织架构分析 PAGEREF _Toc110987017 h 60 HYPERLINK l _Toc110987018 劳动

6、定员一览表 PAGEREF _Toc110987018 h 61组建专业自保公司专业自保公司是由母公司所有的,主要为母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提供保险或再保险的保险公司。其业务主要源于母公司,由母公司控制和管理,依附于母公司。本质上,它是一种由被保险人所有的保险公司,是为了保障被保险人所面临的风险而自筹资金的保险方式。被保险人参与专业自保公司的保险活动,影响专业自保公司的承保、运营以及投资等活动。专业自保公司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随着航海业的发展,船东们以相互保险或者共同保险的保险安排来降低海上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损失,这种安排类似于今天的自保公司。20世纪上半叶,一些著名的专业自保公司纷纷成立,其中

7、包括1929年由主教教会成立的教会保险公司和1935年2月成立的马哈宁保险公司。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保险市场日益疲软,公司或非营利机构买不到合适的或特定的保险,而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没有能力偿付赔款。这些因素引发了公司建立专业自保公司的浪潮。80年代末期,有成百家自保公司注册成立。尽管保险市场不再疲软,但公司成立专业自保公司的意愿却没有回落,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到2004年,全世界有5000多家专业自保公司为母公司或旗下分支机构提供风险保障,专业自保公司越来越受到全球公司的认同和采纳。(一)专业自保公司的类型根据其业务范围的不同,自保公司可分为单个母公司所有的自保公司、多个母公司所有的自保

8、公司、行业自保公司、协会自保公司、代理自保公司、租赁型自保公司、蜂窝保护型自保公司等类型。单个母公司所有的自保公司,这种自保公司通常被称为“纯粹自保公司”,它为一家单独的公司所有并提供保险保障,通常由母公司的风险经理或财务官员监督自保公司的工作,也可以委托专门的管理公司管理,但如果母公司派专门人员对自保公司工作进行监督执行时,管理公司就很难争取到对公司事务的决定权。多个母公司所有的自保公司在美国比较普遍,它在相互保险的基础上进行业务经营。多个母公司的结构使风险得到有效分散,增强了承保能力,但这样的运作结构往往也会引发各个母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多个母公司所有的自保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母公司

9、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利益的合理分配。行业自保公司是由同一个行业内的公司共同出资,专门为解决行业内部的风险保障问题而进行设置的自保公司。自保公司的所有者或股东选举组成董事会,管理公司向董事会汇报自保公司的运营情况或财务状况。行业自保公司聘请管理公司负责公司关键业务,协助(贸易协会或职业协会)协会对专业自保公司的运作作出重大决定。专业自保公司的盈余分配方法同样由股东大会提出,经董事会许可之后,由管理公司进行具体操作。协会自保公司由协会(贸易协会或职业协会)组织成立,为其成员提供风险保障,公司所有权归协会或个人会员,往往聘请财务专家负责公司的基本事务,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协会都会聘用专业保险财务顾问

10、,他们也会聘请专门的管理公司、经纪人或其他咨询机构承担此项职责。专业自保公司盈余的分配方案通常由协会成员会讨论提出,经董事会商议许可方能实施,这是自保公司最耗时的一项工作。代理自保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十分流行,经纪人或中间商根据客户的需求成立了专业自保公司,从而争取到了在开放市场上难以获得的条件和优势。对于这些中介来说,专业自保公司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为中间商、代理人和经纪人提供了参与保险市场的机会。选择代理自保公司的客户在财务以及公司其他方面要实行完全披露机制。租赁型自保公司是由管理公司将资金“出租”给那些希望建立自保项目的机构,这些通过租赁资金成立的自保公司就称为租赁型自保公司。成

11、立的自保项目并不属于管理公司所有,然而由于成立专业公司可以享受各种优惠政策,一些租赁型自保公司也会因此而成立属于自己的自保项目。蜂窝保护型自保公司给参与者带来的利益不亚于集团自保公司,但有着相对低廉的启动成本。它将每个与核心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参与者视为独立的公司,称其为“蜂窝”,把他们各自的资产负债相分离,为保单持有者提供更为可行的保障,这一专业自保公司模式推动了专业自保市场的发展。(二)专业自保公司的业务种类专业自保公司提供的保障范围与传统商业保险市场类似,甚至更加广泛,可以承保一般商业保险公司业务之外的风险,如设备维护保证保险、私人不动产抵押借款保险、污染责任保险、养殖饲料保险、信用人寿和残

12、疾保险、信用风险保险、性侵犯保险、退休医疗保险、员工自愿福利性保险、医疗损失中止超赔/员工福利医疗损失中止超赔等。(三)专业自保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与其他融资方式一样,专业自保公司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前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降低保险成本。专业自保公司的业务主要来源于公司集团内部,可以节省保险公司相关费用,也不必考虑保险公司的利润。在传统保险市场上,招揽保险业务是由保险代理人或保险经纪人进行的,保险公司必须向这些人支付一定的佣金,这部分佣金可能占总保费的5%30%,而保费由作为投保人的公司来缴纳。公司集团建立专业自保公司自然就可以免除这些费用。(2)进入再保险市场。在专业自保公司发展初期,一

13、些购买保险产品的公司发现他们能够获得再保险的唯一方式是通过专业自保公司,因而他们不得不在直接保费和再保险保费之间套利。目前,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有些再保险公司仍然只通过其他保险公司的分保来办理再保险业务,因而母公司需要再保险时,还必须建立专业自保公司。许多再保险公司保险费率低、净承保能力强,与专业自保公司的母公司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3)改善公司现金流。传统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保险一般以一年为期限,保费预付,在分期付款时还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管理费用,从而费率会有所提高。而成立专业自保公司,类似于某种内部自留计划,可以向母公司提供优惠的支付方式。专业自保公司在赔款方面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母公司的

14、现金流稳定性,从而提高股东价值。在过去的20多年中,尽管市场费率时高时低,波动频繁,但专业自保公司使得母公司的现金流和成本状况一直比较稳定。(4)享受投资政策优惠。传统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收取保费,建立各种责任准备金,对保险资金进行投资,使资金保值、增值,确保能够履行未来的赔付责任。专业自保公司的投资收益也属于母公司(被保险人)收益的一部分;如果专业自保公司经营所在地的税收环境比较有利,经母公司所在地的税务部门允许,投资收益还可以在递延纳税的基础上累积;如果管制较为宽松,专业自保公司还可以根据整个集团的经营目标,自主选择各类国际证券进行投资,而不受大多数投资监管法规的限制。(5)享受税收政策优惠

15、。如果税务部门将专业自保公司归于保险公司,则专业自保公司就可以在已决赔款和费用中享受税收减免,而且还可以在已发生未报告赔款准备金中获得税收减免,对于长期责任险种,这类责任准备金的数额非常巨大,而在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中,非保险公司一般不能享受这类准备金的税收减免。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专业自保公司在避税港有迅猛的增长,如百慕大、开曼群岛、格恩西岛、马恩岛、荷属安的列斯,以及中国香港等地。(6)提供有利的谈判工具。凭借创建专业自保公司及可支配的资本总额,母公司对长期风险的融通能力大大增强,因而也就增强了母公司风险管理者与一般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谈判的地位和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所提出来的保

16、险条件和条款。而谈判能力的增强,可以降低保险成本并就承保范围讨价还价。一个拥有专业自保公司的商业集团通常被认为是损失风险较小的,其保险费率低于一般的市场费率。专业自保公司可以承担母公司的部分风险,从而使再保险公司更加信任专业自保公司对母公司的潜在风险所作的评估,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拥有专业自保公司,还可以使母公司获得一些保险市场上无法获得的、复杂的保险保障或再保险保障,如会计师、律师或医师责任保险。(7)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当母公司主要依靠外部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融资时,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道德风险问题,即投保以后,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而降低了投保人控制风险的动机。传统保险公司规定了免赔额和其他

17、一些控制风险的方法,但受益者往往是保险公司自身,从而使实施和监控的成本很高。而建立专业自保公司可以降低相应的道德风险,母公司会更加主动地监督其风险管理方案。母公司通过奖励机制或分摊保费、成本的方式,促使集团中的各部门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计划。(8)扩大承保范围,增强承保能力。在传统保险市场中,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经常就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争论不休,以致经常妨碍正常办理保险业务,有时还必须借助诉讼来解决争议。专业自保公司可以向母公司不断变化着的、特定的保险需求提供承保范围更广的保险服务。专业自保公司将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专业自保公司并不能确保风险

18、的完全转移,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综合考虑传统保险公司在承保风险多样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优势,专业自保公司在以下几方面可能处于劣势。(1)成本与费用。从可行性研究、成立专业自保公司到投入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花费资金。据估计,初步的可行性研究需要花费5000至10万美元,或者更多,具体金额取决于不同的情况和复杂程度。筹办费用和年运营成本,包括注册、法律、会计、精算、管理费用及商务旅行费用等,大约为3.5万美元或者更高。(2)资本负担。成立专业自保公司与大多数一般性自保安排有很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配置足够的资本盈余。在美国,这是由各种立法规定的最低资本盈余,从25万美

19、元到200万美元不等,离岸市场的最低要求较低,如百慕大、开曼岛都是12万美元,格恩西岛14万美元、新加坡70万美元。考虑保费、自留风险和赔款准备金等因素,初始承保业务所需的资本盈余远远高于最低要求,使得许多公司,尤其是小公司创办专业自保公司变得无利可图。(3)产生不利事件的风险。虽然多数专业自保公司可以接受外来业务,扩大了营业范围,但大部分业务仍然来自母公司及其下属公司,风险单位有限,大数法则难以发挥其功能。专业自保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精巧的自保基金,它可以避免公司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因为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是由专业自保公司和母公司共同承担的,所以简单地成立一个专业自保公司,只能部分地使母公司免

20、于直接遭受巨大灾害的冲击。因而,一个完全、成功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包括对重大损失最新特征的研究,专业自保公司通过办理再保险可以降低此类风险。(4)自保作为盈利的主要手段。许多公司成为了他们财务经理的奴隶,这些财务经理迫使公司围绕投资收益开展所有的业务。然而,投资收益绝对不是专业自保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专业自保公司不是盈利的主要手段,公司主要目标应该是降低母公司风险成本和进行慎重的风险融资。如果专业自保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只顾追求盈利水平,那么它就会与各经营单位进行残酷的竞争,对费率的厘定和保险服务的提供产生负面影响。(5)自保业务成为公司分散注意力的原因。专业自保公司最危险的缺陷之一是母公司的风险管理

21、人员和财务人员往往会脱离其主要的业务,如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而进入保险业的运作机制中去,从而荒废了自身风险管理的责任。管理者可以去百慕大、纽约、伦敦旅行。母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在成为专业自保公司的经理或高级主管后更醉心于自我地位的提高,而不关注风险管理的本职工作,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专业自保公司现在是、将来也应该是一种融资工具,并恰当地加以运用。(四)我国自保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还不存在真正的自保公司。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石化总公司试行的“安全生产保证基金”是我国大型企业第一个专业自保公司的锥形。目前我国存在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或大型企业集团,如

22、铁路、邮电、航空、航运、石化、有色金属、粮油系统等。随着这些企业或集团的实力不断壮大,组建自己的专业自保公司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在自保市场先行一步的是中海油集团,已在香港组建了专业自保公司,并委托怡安保险经纪公司管理。由于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牌照仍然实行限制发放制度,加之尚无自保公司的法律地位,一些希望充分利用垄断地位或股东优势分享保险市场资源的国内大型企业,在不能直接成立大比例控股的保险公司或全资保险公司的情况下,与外资组建合资保险公司,这可以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宝钢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化公司等特大型企业积极参股组建保险公司看出。1999年,河南的许昌万里集团、许昌运输集团依据交通部1997

23、年9月2日颁布的交通汽车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开始实行“车辆安全统筹”,要求凡行驶证车主为本公司的各类车辆,必须参加车辆损失和第三者责任事故安全统筹。这是运输行业自发形成的风险自留行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保运作。目前国内企业筹建自保公司所依据的都是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自保行为游离于商业保险体系和商业保险监管之外,往往通过账外单独核算等方式,隐瞒业务收入,为企业规避缴纳营业税和所得税达到减税的目的。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时,企业将意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吸收于短期的现金流之中。这种办法通常只适合于处理那些损失概率高但损失程度较小的风

24、险,这些风险损失可以视为企业不可避免的经常性支出,因此,识别这类风险后,可以直接包含在企业现金预算计划内。例如,一般企业都能承受的车辆意外损害、产品不合格、偷窃或雇员欺诈行为等造成的损失。企业将损失直接摊入经营成本的能力取决于能否保持一个超过其他支出项目的收入余额,或者能否保持十分充裕的基金,以应付任何资金的短缺。这些流动资金的形式可以是存款余额,也可以是透支能力。因此,企业所能吸收的损失或累积损失规模,同其他日常开支一样,取决于现金流量的余额或赤字加上可变现的准备金或短期借款的额度。然而,除了为应付那些很大程度上可预见而损失金额较小的风险之外,将损失摊入经营成本的方法与现金预算的目标是矛盾的

25、。现金预算一方面要求现金往来账上尽量避免有大量闲置的现金余额,因为这些余额不能产生收益;另一方面又要求尽量减少那些常备现金或借款资源不能满足突如其来的巨额货币要求的压力。即使对那些清偿能力很强的企业,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也会出现流通资金短缺的现象,乃至被迫大量借款或紧急变卖资产,付出惨重的代价。而一般企业往往不愿意留置额外的变现资金以备重置受损财产,或应付偶然出现的其他风险损失,因此,企业在财务上对风险损失进行补偿的能力常常受到限制。而且,风险事故发生后所作的补偿,必然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减少,而这可能使企业外部条件出现不利,这是将损失直接摊入经营成本这种补偿方式的不利之处。当然,并非所有损失都必须

26、在其发生之后立即全额支付,因此,可以把风险成本分散在几个月的现金预算之间。但无论是将其列入每月的现金预算,还是计人更长时期的预算,风险管理者仅按各时期的预期损失额的大小来确定预算是不够的,因为实际损失额与预期损失额之间总是有差异的。只有在各时期的单独损失与总的损失额的可能差异都落在预算限额以内,这样处理风险的方式才是可靠的。只有这样,在营业预算内支付损失费用才会给经济单位带来益处,将损失直接摊入经营成本这种融资补偿方式,才能成为经济单位自留风险的合理选择。风险转移的条件风险管理单位是否能够顺利转移风险,是有条件的;相反,如果不具备风险转移的条件,就无法转移风险。风险转移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27、。(一)转移责任条款必须是一个合法有效合同的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单位要顺利转移风险,需要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载明;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签订的合同、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签订的合同、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签订的合同、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签订的经济合同均属无效合同。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在运用合同条款转移责任时,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条文,合同条款不应该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例如,有商场声明,商品出售后保修期内,只负责对故障商品实行免费修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如果商品在保修期内修理两次以上时,顾客有权选择退货。因此,该商场的单方约

28、定由于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无效。因为这种风险转移的方式,违反了社会公共政策、法律或者对公众不公平。(二)受让方具有偿付能力受让方是否具有偿付能力,是风险真正转移的条件。如果受让方没有能力赔偿损失,那么,转让方必须对已经转移出去的风险承担责任。例如,一份合同规定,乙方在作业时,由于疏忽而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时,由乙方承担。当乙方接受此条款为甲方施工时,并不意味着能免除甲方对由于乙方疏忽而造成的对第三者损害应负的赔偿责任。对于甲方而言,要切实避免这种风险对自身的影响,应确认乙方有能力支付一旦发生损失后的赔偿金;否则,无法真正将风险转移出去。(三)风险转移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29、风险转移是需要支付给风险受让方一定费用的,这是受让方承担风险的条件。例如,销售商可以签发银行汇票,然后把银行汇票同业务文件一起寄到客户的开户银行。客户可以通过银行汇票付款,可以在得到业务文件之前向自己开户的银行确认债务。客户的开户银行把汇票或者客户对债务的确认文件以商业承兑汇票的形式提交给售货方。如果客户的支付能力难以保证,那么销售商可以要求客户的开户银行以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提供保证,银行承兑汇票不仅对客户具有约束力,而且对银行也具有一种约束作用。由于银行为客户提供了信用担保,客户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了银行,银行需要收取一定的担保手续费。例如,在国际贸易中,有时售货方要求客户提供本国银行签署的信用

30、证。来自客户的开户银行的信用证,表明客户已经在其本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当客户的支付能力难以保证时,持有信用证的售货方对本国的这家银行享有追索权,因此,售货方也就不需要向国外的银行追索债务。由于本国银行为客户提供了一定的信用担保,因此可以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非保险风险转移的种类一般说来,非保险风险转移的方式主要有:租赁财产;业务外包;联盟或合资;签订免除责任协议。非保险风险转移大多需要借助于协议或者合同,将损失的法律责任或财务后果转由他人承担。(一)租赁财产财产租赁可以使企业部分地转移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财产租赁是指一方把自己的房屋、场地、运输工具、设备或生活用品等出租给另一方使用,并收取租赁费。

31、财产租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失主要有:有关的物质损失,因财产受损而引起的租金损失或贬值;由财产所有权、使用权引起的对第三者的损失赔偿责任。但是,如果租赁协议中规定,租借人对自己过失造成的租借物的损坏、灭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这样,出租人就将财产面临的潜在损失转移给了承租人。(二)业务外包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业务,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对业务外包最直接的解释是“外部寻求资源”,即把自己并不擅长、不属于自己核心竞争力范围内的业务交由他人去做。企业在充分发展自身核心

32、竞争力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资金运用效率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业务外包的基本出发点在于: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内部优势资源集中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活动上,剩余的其他企业活动交给最好的专业企业。在企业竞争过程中,环境、技术、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企业投资于非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戴尔企业外包了所有的零部件、软件和非装配生产流程的设计和创新,重点投资于理解客户需求、物流管理和部件集成,发现核心能力的任何增值机会。通过外包策略,戴尔避免了零部件生产设备、人力资源和库存等巨额投资,而将这种风险转移给外包商(供应商

33、)。业务外包有助于企业实现以下3方面的风险转移。(1)质量方面的风险转移。在业务外包中,企业通过采取严格、有效的合同契约方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交货质量等质量问题将会由外包商来承担,同时由质量问题所导致的风险也将转移给外包商。(2)资金占用的风险转移。通过外包,合同制造商将帮助企业分担一部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风险。具体表现在:通过外包,可以帮助组织重构财务预算,从而改善企业的平衡报表并避免企业对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通过外包将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单元或者设备资产转交给外包商,组织能够获得一笔现金流,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战略投资;外包信息服务能够避免或者减少未来持续的或大量的资

34、本投入;外包将固定成本业务转化为可变成本业务,有利于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3)技术风险转移。外包有利于企业获得原先无法凭借自身实力获取的技术和技能,通过外包,企业可以将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由最适合企业情况的、最好的专业企业来完成,常常能够获得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和技能。除此之外,企业能够获得外部可利用的设备、服务等方面的资源,能够将某些技术和技能易于过时的风险转移给外包商,能够使企业与外包商分担新技术的风险或将新技术的开发风险转嫁给外包商。由于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大多数企业由于费用和学习曲线的缘故,很难立即将新技术纳入到实际应用中,然而借助外包商与现有的、未来的技术保持同步的优势,改善

35、技术服务,提供接触新技术的机会,企业可以花费更少、实效性更强、风险更低的方式推动技术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效用。业务外包得以实现风险转移的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能力的差异性。由于不同企业的资源数量、竞争优势领域等存在差异,不同企业在实际中对于风险的识别、防范、处理能力是不同的。另外,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和主观判断的局限性,它也不可能在业务领域中面面俱到、处处争锋。能力的差异性使得达成某项业务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和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在综合考虑成本、质量、时间、风险等因素之后,将业务外包给最合适的专业化企业。(2)风险感知的对象性。由于企业与外包商能力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经营领域或是同一项

36、目交由不同的企业来打理,最终的成效和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不同的。投保人和保险企业处理风险的经验和能力不同,因此保险企业乐意接受合适的投保人购买保险。同样的道理,企业认为存在很大风险的难题对于外包商来说,风险可能很低甚至接近于零。从风险的心理感知角度出发,企业与外包商对于同一风险的感知度是不同的,这种风险感知的对象性也促使企业愿意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三)联盟或合资通过建立联盟或合资经营企业,把企业投资新市场和新产品的风险和回报转移出去,这也是非保险转移风险的一种方法。(四)签订免除责任协议签订免除责任协议是指合同的一方运用条款对合同中发生的对他人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责任转移给另一方承担,即主要是

37、针对合同中的条款来实现风险的转移。例如,医生在给生命垂危的病人实施手术之前,会要求病人家属签字同意,若手术失败,医生不负责任。在这纸协议中,医生不是转移带有风险的活动,而是转移了可能引起的责任风险。例如,建筑工程的工期一般来说比较长,承包方面临着设备、建材价格上涨而导致的损失。对此,承包商可以在合同条款中写明:如果因为发包方的原因,致使工期延长而带来的损失,合同价额需要相应地上调。承包方使用这项条款就把潜在的损失风险转移给了发包方。计算机的租赁合同可以规定租赁企业对计算机的维修、保养、损坏负责。再如,一个出版商在出版合同中可以加入转移责任条款,规定作者对剽窃行为自负法律责任。对冲的含义对冲是指

38、通过买卖金融产品,如互换、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以全部或部分地抵消不同市场因子的变动风险。持有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都可能产生市场风险,因为它们的价值将随着市场风险因子的变动而变动。一个企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会涉及不同的货币,从而面临汇率风险。汇率波动的加剧促进了外汇衍生工具的创新和应用,用以对冲或降低汇率风险。金融机构利用利率互换、期货和期权来对冲不同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比如,利用利率互换将浮动利率风险转化为固定利率风险。农产品、电力、金属、石油等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期货和互换对冲相应的商品风险。同样地,权益类风险也可以运用权益期货和期权进行对冲,以降低竞争对手、供应商和客户

39、等可能带来的风险。除市场风险以外,衍生工具还可以对冲其他风险。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信用互换和第三方担保来对冲信用风险;在艺加哥交易所交易的巨灾期权可以降低部分运作风险;这些衍生工具的运用还可以作为激励雇员的一种有效手段。常见的对冲工具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对冲可以在交易所或场外交易适当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不同衍生工具的价值将随着标的资产价值的波动而变化。运用适当的衍生工具定价模型可以估计对不同价格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常见的对冲工具包括在交易所进行的期货和期权,在交易所外的场外市场(OTC市场)进行的远期合约、互换及其他不同种类的复合产品。(一)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是一个双方当事人在约

40、定时间按照约定价格买卖某项资产的协议,同意在约定日期以约定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另一方称为空头。约定的价格称为交割价格,它的确定应该使得签约时合约价值对双方是对等的。远期合约不是在规范的交易所内进行交易的,在签发合约时,无须发生现金交换;在约定日期进行交割时,空头一方向多头一方交付标的资产,多头一方按交割价格向空头一方支付现金。期货合约也是一个双方当事人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价格买卖某项资产的协议,所不同的是,它在规范的交易所内交易,可以用来对冲商品价格、利率、汇率的变动风险。期货合约可以说是标准化的远期合约,相比于远期合约交易,它在4个方面实现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即远期合约标准化、保证

41、金制度、合约对冲平仓制度、结算体系和制度。为了使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交易所详细规定了期货合约的标准化条款,并对未必相识的期货合约双方作出承兑保证。期货合约未必制定确切的交割日期,很多期货合约在到期日之前通过建立一个与初始交易相反的头寸进行平仓,而不必进行实际的标的资产交割。期货合约主要有三大类:农产品期货合约、生产资料期货合约和金融工具期货合约。期货合约在到期日的损益状况类似于远期合约。(二)期权期权是一份合约,它赋予期权持有者在约定期限内(或约定日期)按照约定价格买卖特定资产的权利。期权的标的资产可以是股票、股票指数、外汇、债务工具、商品、远期和期货合约等。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两种基本

42、类型。看涨期权的持有者有权在约定期限内以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而看跌期权的持有者有权在约定期限内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期权合约中规定的价格称为执行价格或敲定价格,规定的日期称为到期日或满期日。根据可执行权利的期限不同,期权可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前者可以在期权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执行,后者只能在到期日执行。期权持有者向期权的签发者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获得做某件事情的权利,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是否执行该项权利。比如,作为看涨期权的多头,在合约满期时,如果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就可以按较低的执行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然后按市场价格出售,获取差价,扣除所付出的期权费后即为净收益;如果市

43、场价格低于执行价格,看涨期权的多头不执行合约,净损失为期权费。作为看跌期权的多头,在合约满期时,如果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低于执行价格,就可以按较低的市场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然后按较高的执行价格出售,获取差价,扣除所付出的期权费后即为净收益;如果市场价格高于执行价格,看跌期权的多头不执行合约,净损失为期权费;期权空头的损益恰好与多头相反。这一特点使得期权不同于远期和期货,远期和期货合约的持有者有义务购买或出售特定的标的资产,合约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是对称的。期权持有者没有强制执行的义务,其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如期权多头的收益是无限的,而风险是有限的,其最大损失为权利金。而期权空头的最大收益为权利金,但

44、损失是无限的。(三)互换互换是双方当事人私下达成协议,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交换现金流,可以视为一系列远期合约的组合,主要用来对冲现有负债的风险和降低债券发行成本等。常见的互换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在利率互换中,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若干年的现金流,即约定金额(称为名义本金)乘以约定的固定利率所产生的利息,而乙方同意在同一期限内向甲方支付相当于名义本金按浮动利率所产生的现金流,两种利息现金流使用的币种相同。签订这种互换协议的主要原因是比较优势。企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进行贷款是极其有利的,有的企业在固定利率市场具有比较优势,有的企业在浮动利率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但有时企业需要的贷款无法从本身具有比较优

45、势的市场获得,这就产生了互换的需求。互换具有将固定利率贷款转换成浮动利率贷款的效果,反之亦然。货币互换将一种货币贷款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几乎等价的另一种货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交换,它的产生原因也是不同公司在不同货币的贷款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四)复合产品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基本衍生工具可以进行组合,产生各种特定的现金流,以应付公司未来可能遇到的现金需求。在利率互换市场上形成的互换期权赋予买方在未来特定日期执行利率互换协议的权利。互换期货是一种基于利率互换的期货协议。利率上限期权是一系列基于利率的看涨期权,与浮动利率互换相结合,可以使公司在利率下降时获利,并抵消利率上升时的重大利息损失。同样,

46、利率下限期权是一系列基于利率的看跌期权,利率双限期权是利率上限期权和利率下限期权的组合。风险评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原则是贯穿于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风险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风险评价的最基本原则。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多方面的,风险评价必须考虑整体,系统地考虑造成损失的各种因素,并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评价潜在损失程度时,由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各方面的财务损失必须一起考虑。例如,某集团企业的一个分企业办公室发生火灾,火灾会使企业财产遭受损失、员工受伤、重要文件遗失,其他分企业需要提供一些重要物资设备,以保证该分企业维持最低程度的运转。因此

47、,在评价风险时,不仅要考虑直接损失,还要考虑由此而带来的间接损失和责任损失。(二)统一性原则风险评价是针对某一风险事件或者风险单位进行的,这就要求风险评价要保持统一性的原则,不能将与风险因素或者风险单位无关的材料考虑进去,作为风险评价的依据。例如,考察某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概率,与该建筑相邻的单位发生火灾风险的概率是考察这幢建筑发生火灾的因素;相反,与该建筑不相邻的单位发生火灾的概率不在风险评价的范围内。只有坚持统一性的原则,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风险。(三)客观性原则风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衡量和评价风险的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结果,这是不可避免的。风险评价的原则是尽可能使风险预测、评

48、价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损失相一致,尽可能反映客观存在的风险。偏差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例如,风险管理者对某一风险评价过高,会提高管理成本,造成风险管理单位不必要的浪费;评价过低,会忽略风险,造成未预见的财产和人身的损失。(四)可操作性原则风险评价是涉及面广、管理难度较大的项目。这就要求风险管理人员掌握评估方法,灵活运用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的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和通用性,避免使用高深繁杂的评价方法。这一方面可以减少风险评价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风险评价的目标风险评价的目标是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特别是防止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保护风险管理单位及其附近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

49、,许多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风险评价是一些企业进行生产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没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出具的风险评价证明或者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评价,就无法投产运营。例如,在美国政府规定,建立核电站的风险评价报告费用约占总投资的1%,经过风险管理部门评价合格的投资项目才能投产运营;在日本政府规定,建立化工厂必须进行风险评价之后,才能进行生产。风险评价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保障了企业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预防了重大风险事故的发生。确定风险评价标准需要考虑的因素预测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财产的物质特性和财产对损害的承受力确定财产的物

50、质特性和财产对损害的承受力是确定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的依据。例如,保险公司风险经理认为,某幢楼房在装有喷水装置和防火墙的情况下,发生火灾的正常期望损失将不超过大楼价值的10%,而在喷水装置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楼房可能的最大损失是其价值的30%,最大可能损失是其价值的60%。如果这幢楼房没有安装防火墙和喷水装置,那么,楼房的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就会更高一些。(二)损失评价的主观性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的确定具有主观性。尽管在多数情况下,风险经理对于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的估计,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还是发展了一

51、些复杂的模型化方法,来帮助风险经理和保险公司估计正常的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如果有些风险经理不能容忍实际损失超过最大可能损失,那么风险经理确定的最大可能损失就比较大;有些风险经理对实际损失超过最大可能损失持较宽容的态度,那么风险经理确定的最大可能损失就可能小一些。(三)损失评价可以是单独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估计的对象可以是单独的物体,如一幢大楼;也可能是许多物体,如汽车队、一个楼群、一段时间(如一年或几年)。(四)损失的管理成本确定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是估计风险管理成本的依据。例如,某保险公司在给某个地区的居民

52、楼签发保单时,需要估计单个事件如风暴、地震等带来的最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可能损失是一种灾害对许多财产造成的损失逐项累计估算出来的,而不是许多灾害对单个财产造成的损失。正常期望损失、可能的最大损失和最大可能损失不仅是保险公司核定风险管理成本的依据,也是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费率的依据之一。如果以年作为衡量损失的时间单位,就可以得到年度正常损失期望、年度可能的最大损失和年度最大可能损失。年度正常损失期望是指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过长期观察的年度正常损失得出的,年度正常损失期望等于年度平均事故发生次数与每次事故的平均损失金额的乘积。年度最大可能损失是指在某一特定年度内,单一风险单位或多个风险单位在

53、最不利的条件下遭受一种或多种事故所致损失的总额。年度可能的最大损失额是指在某一特定年度内,单一风险单位或多个风险单位在一般情况下遭受一种或多种事故所致损失的总额。评价损失程度的几个概念正常损失期望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在正常的风险防范措施下,遭受损失的期望值。例如,某一建筑物在私人、公共消防设施都能够正常启用的条件下,遭受损失的期望值。在风险衡量中,根据过去发生的损失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期望损失,就是风险评价中的正常损失期望指标。风险衡量中的期望损失指标侧重于损失程度的计算和测量,而风险评价中的正常期望损失偏重于对风险的评价,侧重于对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对策建议。例如,评价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管理单位是

54、否可以承受;建议如何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损失等。可能的最大损失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在某些风险防范措施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例如,某一建筑物在消防系统出现故障时(如自动喷水枪故障),遭受最大损失的程度。可能的最大损失评价可以矫正风险管理人员未曾预见的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最大可能损失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估计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额。例如,某一建筑物在所有私人消防设施和公共消防设施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大火可能把一切可燃物烧光,直到遇到防火墙或者直到消防队赶到现场扑灭大火为止。最大可能损失为风险管理部门提供了评价损失造成最坏影响

55、的依据,也是风险管理单位可能遇到的最大损失。一般来说,超过最大可能损失的风险事故很可能不会发生,但是,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产业环境分析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转型、率先、特色”的发展理念。机遇千载难逢,任务依然艰巨。只要全市上下精诚团结、拼搏实干、开拓创新、奋力进取,就一定能够把握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加快实现全面提档进位、率先绿色崛起。市场规模1、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随着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和新零售的到来,自助交易终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超市、便利店、商场、餐饮店等日常消费场景,用于提升商户的收银、营销、管理效率和消费者购物体验。根据

56、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为180亿元,由于中国市场发展领先于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受疫情刺激,会加速“无接触”的自助交易终端等智能商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预计未来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增速将高于国内市场,到2023年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31亿元。2、国内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商业信息化的普及为智能商用终端行业提供了稳定、广阔的市场环境。智能商用终端厂商为适应商业零售、餐饮等下游行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需求,把握发展趋势,引进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自助结算等技术,开发出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智能化的终端产品

57、,推动智能商用终端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作为智能商用终端的主要应用领域,受电商冲击、线下零售竞争加剧的影响,零售企业纷纷加快线下智慧门店布局,助力我国智能商用终端持续快速发展。同时,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技术和新零售的发展,自助交易终端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智能商用终端重要产品之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争夺线下支付场景和消费者,向零售商免费赠送或补贴购买自助交易终端,极大地刺激了我国自助交易终端的市场需求。随着安装范围的扩大以及刷脸支付技术的发展,自助交易终端的顾客使用习惯已经培养起来,零售门店逐步改造配置自助交易终端,新增门店中自助交易终端成为标配,自助交易终端出货量有望持续快速发展。根

58、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

59、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公司简介(一)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于xx3、注册资本:132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0-9-137、营业期限:2010-9

60、-13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简介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