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_第1页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_第2页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_第3页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_第4页
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社交网络自拍文化的心理解读从本质上来说,自拍并不算什么新颖事物,从学会在岩壁上作画开场,人类就已经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留存自己的影像。自文艺复兴以降,丢勒、达芬奇、拉斐尔、梵高等众多欧洲艺术巨匠利用自画像将自我成像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1839年摄影术问世,这一新颖的成像技术也很快被广泛应用到自我成像中,曼雷anRay、南戈尔丁NanGldin、辛迪谢尔曼indySheran等现代艺术家将精彩的叙事、隐喻和戏剧效果揉入自拍照,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所指的自拍有别于以上利用自我形象进展的艺术创作,特指目前广泛流行于社交网络的自拍行为selfie,即用户使用等

2、设备拍摄自己的肖像,并加以美化和上传到社交网络的行为。自拍和传统肖像摄影的区别从摄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视觉记录这个角度来说,自拍在功能属性上和传统的摄影技术并无本质区别。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照相机不过是人眼功能的延伸,观看和记录这两种行为几乎概括了所有摄影活动。但是从摄影中的主客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体关系来说,自拍和传统的肖像摄影又有着显著区别。在肖像照的拍摄中,摄影的主体是摄影师,这个过程本质上仍然是主体对客体的视觉记录,人依靠取景器实现了两个世界的明确分野。但自拍那么有别于上述的主客形式,它使拍摄者和被摄者合二为一,使拍照演变成了个人的内部活动,实际上是对摄影行为的一种异化

3、。自拍照成了拍摄者的一面镜子,在这个镜像里,虽然拍摄的空间被大幅压缩,但是它的功能却拓展到观看、记录之外,使得自拍活动常常伴随着拍摄者对自己同时也是被拍摄者的欣赏、沟通和检视等,这一局部在后文详述。除了拍摄形式的改变,自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效率也和传统的摄影有所不同。通常的摄影活动中,镜头所捕捉的是多个符号的集合,人们可以根据符号间的关系来组织解读,比方在最常见的旅游照中,可以将景点和人物的符号组合理解为:某人到过某地。同时,因为取景框的局限,残缺的符号可以借助心理闭合1的过程实现信息的解压缩,例如,一只入镜的裙摆可以提醒观看者:拍摄对象身边可能还另有一名女性存在。而人在自拍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

4、我的存在,突出我的形象,让脸部占据了画面的绝大局部甚至全部,是一种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总的来说,传统摄影拍摄的是复合且可延伸的对象,而自拍照传达的信息那么更加单一和确定。自拍可以直接实现精神的满足我们普遍感觉到,自拍使人愉悦,与传统摄影中完成拍摄时的喜悦情绪不同,这种愉悦贯穿了整个自拍过程。自拍并不单指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它同时也包含了自拍时人不断调整面部状态、拍摄角度,以及拍摄完成后审视作品、决定是否继续拍摄的过程。传统摄影中必要的技术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而自拍过程中的各种调整却似乎可以直接实现精神的满足。那么,是怎样的内在心理活动驱动了这种满足呢?和自拍类似的是,人们也乐意花上大段的时

5、间来照镜子或者凝视自己的照片。这几种行为本质上都是接近的,即人的自我凝视。为什么凝视自己几乎成为了一种上瘾的行为?它满足了人类哪方面的心理需求?阿瑟阿萨伯杰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假设:假如现代社会将我们限制于约翰伯格和苏珊桑塔格所写的那种压力之下,那么便一定会有某种抚慰性措施的出现,这种抚慰性措施可以将我们自己封闭于某种自我陶醉的意象形式之中。正如纳西塞斯,那个神话中爱上自己倒影的人物一样,我们对自己的照片确实有一种强烈的自恋成分。我们自我陶醉的程度可能不会像纳西塞斯那么深,但我们对照片所呈现给我们的自身形象确实是抱有一种强烈的情感。2自恋机制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自我凝视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体验。

6、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角度给出自恋narissis的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力比多3兴奋的状态。科胡特进一步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提出自恋是一种藉著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在自拍的过程中,我们持续审视自己的脸部,满足内在的自恋需求,源源不断地制造快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完成一张自拍本身只需要几秒,一个人的自拍过程却往往可以持续数非常钟。自拍过程中的自恋体验可以拆解为两方面的满足:欣赏与检视。这两种满足互相推演,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人类固有的自恋心理机制决定了我们对自己脸部渴望进展持续的欣赏,源源不断

7、地提供令大脑兴奋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人对美的无穷尽追求又驱使自己不断检视自我形象并且加以调整,这种调整在自拍中往往表现为不停地变换角度、光线、面部表情,然后一张接一张地拍下去,寻求最正确的拍摄效果实际上往往以精疲力竭告终。检视行为本身或许不能给照片带来本质上的改变,但它可以给我们的意识提供暗示: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修正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完美。图形技术变革实现一键美颜图片美化通常是自拍的后续步骤,图形处理方面的技术变革极大地简化了检视行为,人们不必再纠缠于角度和曝光的细微变化,而这些繁琐的工作可以完全交付给Phtshp或者一键美颜,由机器来定义人们之前苦苦追寻的最正确效果。照片美化技术让自拍质量实现

8、重大打破,也带来了新的认知困境。如前文所述,人们享受自拍的过程是因为这种自我凝视可以满足内在的自恋需求,而一旦美化完成,人很难绕过自己清醒的意识去忽略一个事实:这幅照片是经过处理的、失真的自我形象。伴随着自我认同减弱,自恋情结不再产生作用,那么美化图片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呢?终究是人对于美的永久追求?抑或只是人们脆弱的虚荣心又躁动地宣示对赞美的渴望,以实现一种浅薄的自我认同?人们美化图片的原始动机值得我们去探究,因为它直接决定了这种欺骗性的争议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假设人们出于对美的追求而对自拍照作出修改就像大局部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一样,那么我们可以将这种美化视为基于原始影像的再创作,这种创作理应

9、是全局性美感的提升。但令人遗憾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展示出来群体自拍照中,往往只有发布者本人的容貌得到了美化,这一点足以说明,拍摄者美图的目的只是为了自私地搜集赞美。在自恋机制失效的情况下,作者更倾向于这样去解释美化自拍照的内在动机:人们虽然无法绕过理智直接宣示美化过的人物形象等同其本身,却可以利用反应文本的暧昧性来实现两重意义之间的悄然过度,给自己制造被赞美的错觉来实现自我满足。通俗地说,人们发布美化过的照片,得到的是指向再创造作品的赞美例如:太美了!漂亮!之类的简短评论,却因为语义的不明确而让发布者错以为自己本身才是被赞美的对象。整个过程的本质仍然是无意识为了实现自我认同,绕过意识

10、层面此处即认识到自己和美化的照片有所不同的理智的一次成功假装。这可能同时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经常抱怨别人拍摄的照片看起来不像我们自己,它们没有满足我们的虚荣心,或者对我们不公正使拍摄者自认为没有真正反映出我们的形象。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借助软件塑造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与照片中所呈现的残酷现实之间的差异。社交网络造就自拍照今日风光完成照片的拍摄与美化仅仅是自拍进程的一局部,假设这些自拍照最终没有如此泛滥于社交平台,也就不会引起这般广泛的评议和讨论了。可以说,正是社交网络上的传播行为造就了自拍照今日风光无两的地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们通过镜式拍摄实现自我满足后,还要乐此不疲地把这些照片上传到社交

11、平台上呢?从个体层面上来说,人们本能地害怕被社交圈子遗忘和抛弃,作者将这种体验称之为FBFearfBEingut即不在场恐惧。社交满足是现代人合理的日常需求,害怕错过社交时机、害怕被人们遗忘是一个社会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因为互联网的虚拟性,人们在网络社交中无法面对面沟通,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恐惧。为了消除不安,个体唯有不断地在社交网络上制造动静、发出声音,形成在场的气氛,藉以融入虚拟的社交圈子。当然,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在场方式,有些人倾向于发表观点,有些人偏好转载信息,也有不少的人选择最直观的方式留下印记上传一张自己的脸部特写。事实上,经常上传自拍照确实比拟容易在喧嚣的社交网络中给人留下印象,根据

12、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分为四个层次,隐私暴露居于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意识之上,可以迅速拉近关系。从这个角度再来回忆自拍行为,将揽镜自视那一瞬间的定格上传到公共空间,无疑是一种最为典型的隐私暴露,这也正好解释了自拍照背后折射的网络社交需求和社交恐慌。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自拍活动已经逐步开展为一种全民参与的仪式化行为。活泼于网络的年轻人不乏这样的经历:他们习惯和友人见面后自拍上传,在外就餐时和食物合影上传,甚至逛街遇到镜子都会对镜子自拍一张上传。对于这样的自拍习惯,我们很难单一地定义这是出于怎样的社会心理。甚至连拍摄者本人也无法准确描绘自拍的动机,自拍上传似乎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认为在某个场合下有必要自拍一张。其实,正如团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一样,无意识的自拍行为是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一种媒介仪式,即:受众通过对媒介符号的接收和传播,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些浩大事件,最终呈现的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理论过程和行为。4人们通过对仪式的践行,来表达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因此,长期浸淫互联网的用户自然会养成自拍上传的习惯。在网络文化中,自拍上传就如见面握手问好一样稀松平常。但那些不频繁接触互联网的群体,没有类似的文化认同,故而常将这种表达习惯视作异端。关于自拍文化的开展,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