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_第1页
城乡一体化建设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_第2页
城乡一体化建设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_第3页
城乡一体化建设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_第4页
城乡一体化建设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城乡一体化建设下的城乡建设指导教师: 姓 名: 所在单位: 2012年3月14日目 录内容提要关键词一,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5城乡一体化的优势5城乡一体化拉动城镇发展的源动力是农村的发展6 城乡一体化建设下城市发展点6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处理城乡矛盾71,城乡矛盾的浅议浅析72,避免形式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建设83,保护农民利益,发挥区位优势,政策配套94,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9三,现代城乡发展的特点及发展可能101,大城市卫星城的开发与耕地保护102,中小型城市的发展瓶颈解决11四,总结: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障城乡发展12注 释13参考文献14浅谈城乡一体化建设

2、下的城乡建设【内容提要】城乡提提化建设使很多城市开始又一轮的城市建设,目的是开发“新农村”。但这种开发方式如出一辙的将农民内迁,这种方式是不是能解决所有的城乡统筹问题?大中小城市的发展都有什么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未来城市将有可能向什么方向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大潮中,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将城乡建设引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旨在浅议浅析城乡建设的问题【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建设,结构转换,发展点,保障,城乡矛盾一,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集中讨论了在下一个阶段里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道路。我国的改革以农村发端但高潮在城市,先富带动后富模式并不适应城乡发展的现实

3、。原本寄希望于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同时进步,而现实却是城乡分化和落后农村渐渐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涓滴效应却异化为发达城市对原本落后的农村各种资源的吞噬。错误认识的泛滥掩盖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实质是工农业收益率差别的具体体现,在现代工业的一次次革命之后农业的利润已经被远远甩在身后。计划经济下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人为隔离城乡经济,这应被看作是城乡二元结构之肇端;而在市场化改革之后,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的工业自然会集中最多的社会资源,随着各种市场货币化之后,城乡差距显得(货币计量)更为扩大,但我们认为市场化改革恶化城乡二元分化之说并不真实。城乡一体化建设早在上

4、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鉴于城乡发展都未达到现代水平,没有实施机遇。城乡的隔离式发展是历史上遗留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和城乡交通的发展已经使得城乡有机会进行统一的统筹,避免城乡发展的不统一,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给城市建设带去新的活力,注入新鲜血液。城乡一体化的优势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体制调整,可以出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实现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的发展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先受益区域。城乡的统一发展,打破各自的发展壁垒,促使生产力合理化的分布,逐步缩小发展差距,是城乡融合并消

5、除城乡差距。城乡结合部享受到了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空间优势,在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了比农村更好的服务。城市资源由农村提供,城市反哺农村。农村发展投资由城市负担,农村反哺城市这种发展方式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仅仅如此,便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就业机会,也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更多成果。城乡一体化拉动城镇发展的源动力是农村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侧重点在农村的体制改革,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大部分居民集中在农村,大部分的资源也集中在农村。城乡壁垒在保护各自发展利益同时,没有考虑到城乡发展的统一性。改革开放以后,政策上更倾向于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忽视了农村的建设。 以日本为例,按

6、照人口和国土比例,日本的人口密度约为我国的3倍,且其国土山地多平原少。在这种基本国情下,日本不仅实现了城乡共同富裕和高度城市化,还发展了农业、确保了大米完全自给和大部分蔬菜自给。以日本的情况来看,我国无论在大城市郊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方面,还是在农业集约化、精细化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 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的同时,也有很多日本城市居民希望到农村和小城镇居住或投资从事农业经营。为此,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耕地和农村住宅流转体制,鼓励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或投资。从城市“下乡”从事农业经营的居民,往往会给农村带来一定的资本,这有利于农业生产集约化。此外,还有很多老年城市居民退休后到大城市远郊或地方

7、小城镇购房生活,其中有些人还租用或购买小块土地耕作。这一方面减轻了东京、大阪等超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地方带来大量投资并拉动个人消费。 日本的发展例子,旨在说明,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发展,而我国的一贯认识是城市的发展靠自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发展达到城镇水平是农村真正与城镇融合,仅仅地段上有城镇和农村的差别,城乡共同体形成后,抗击风险能力将更强,城市发展也将更稳定。城乡一体化建设下城市发展点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对于任何阶段的工业化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

8、局。”如何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系统,促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城乡交通的发展迫。乡村公路硬化一直以来依靠各地乡镇政府的支付。城乡一体化建设可以乡村直接依靠城市规划建设,由各省市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负担,可以增加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不会给基层政府的财政构成负担,施工时也可以有效拉动当地内需消费。加快农村集中建房农村建房一直以来是农户自行安排,按需自建,建设房屋结构不安全,水电气不通,排污设施缺失。加之农村住房相对较分散,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无法完善,集中建房可以则改变这一现状。先建配套设施,如基层社区医疗以及基础教育学校,同时规划居民居住

9、地,按需统一规划设计建房。对居民的基建住房采取收购方式,但新房房价不高于拆迁补偿款,并且,充分保证民主,透明公开招标完成所有工作。可由基层政府代管。城乡工厂一体化 第二产业想农村过渡,鼓励当地企业向有接受能力的农村投资,特别是没有有效耕地的农村,通过工厂化,使农户可以在家附近找到合适的工作。资源、劳动力以及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农村。当地政府可以借鉴现在三级城市的发展方式。农业大省如河南安徽省可以适当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个人的土地种植面,增加机械化程度,提高单位产量。剩余劳动力增配到第二产业,增大产能。 逐步取消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矛盾表现最为严重的区域(后文有介绍),城乡一体化建

10、设中,首先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利益,在一体化进程达到允许城乡统一统筹时,取消城乡结合部,转为城市居民集中居住区域。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处理城乡矛盾城乡矛盾的浅议浅析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城乡关系包含相当广泛的内容,如城乡发展关系(产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文化关系、城乡社会关系、城乡生存关系、城乡运行关

11、系等。查阅现有的城乡关系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重点从城乡线性经济关系来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乡发展与规划问题,并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结论,如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结构理论、核心边缘发展理论,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空间扩散理论和城乡边缘区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把城乡关系作为它的重要研究对象。在完全市场竞争和信息充分的严格假定下,它只是专注于研究资源配置的价格理论,无需考虑城乡差别及其相互关系。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从区域分工和贸易出发分析了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趋势最终会导致区域差异的消失,可以隐约发现对于城乡关系的区域均衡分析思想。总体上看,中外学者对城乡关系

12、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石,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对于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城乡关系成为其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城乡关系、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技术选择、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口增长极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理论用二元结构解释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工农关系以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避免形式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已经发生了很多形式主义引发的问题。工程安全的楼歪歪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

13、重浪费社会资源,滋生腐败,将引发更为棘手的问题。透明政府的实现可以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强化服务型政府的责任,公开招投标。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初衷是好的,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不尊重农民意愿、滥用行政手段强制将远离城市的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自然村合并新建一个居民点、新居面积小质量差、农民没有足够空间存放农资及农作物、农民没有养殖环境和场地、因地理原因即将失去祖辈耕种的土地。由此导致长期以来,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老弱守家种地谋口粮的稳定格局被破坏、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补偿不到位、腾出的宅基地难以复垦、富余的土地收益没有农民的份额等

14、等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和警惕。保护农民利益,发挥区位优势,政策配套以广东广州白云地区为例,发挥其区位优势,发展创意产业,为这个广州市的“郊区”,带去了很大的发展机会。白云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60公顷,已建成和在建的园区有国际单位、中海联8立方、海航YH城、嘉禾创意产业园和御丰广场等5个,定位为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等。其中国际单位目前已有135家科技、创意企业进驻,获得的专利总数高达67项。2011年,白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8.7亿元,同比增长12%,成为广州市第5个超千亿元区(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1%和15.5

15、%,城乡统筹发展效果明显。空港经济区等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有力推进,区内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环境面貌改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全区正朝着“建设空港经济强区、打造生态良好城乡、构建平安和谐白云”的目标奋进。白云区历史悠久,条件优越,机场、地铁相继开通,北二环等高快速路陆续建成,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逐步彰显,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很大。白云区今后要发挥优势,着力建设生态优美城乡。一是要率先做好“三规合一”。广州市今年准备启动“三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有效衔接起来,并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区域,白云区要率先启动这项

16、工作,统一规划安排,明确发展思路。二是要集约节约用地。要结合“三旧”改造,整合盘活土地资源,通过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促使业态进一步升级。三是要在推进战略性发展平台和新兴产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努力改变企业“小、散、低”的状况,进一步深化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企业,同时要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一要完善白云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快速路、轨道交通建设,将一批道路列入明年交通设施建设计划,改善白云区的交通。二要大力支持白云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三要进一步提升白云区环保设施建设管理

17、水平,保护好广州北部的生态屏障。4,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农村文化基本需求已经高于我国农村的平均需求,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化。电视、网络在经济较发达农村已经得到普遍实现,数字电影、农村书屋已经不能满足村民需要。对村情缺乏科学研究和理性认识使农村基层文化供需矛盾难以缓解。一方面,政府对农村文化需求研究不到位、定位不准确,使得文化供给、文化输送不能满足基层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村民亟需的多样化文化要求得不到快捷、准确地提供,中间缺少充分有效的沟通当前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从城乡一体化的新起点重新审视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欠缺,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首都整体及未来发展的战略关系认识不

18、足,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几个误区:一是重文艺活动轻文化建设;二是重政府送文化,轻群众文化创造;三是重硬件建设,轻运营投入。而多数文化工作者继续停留于文化艺术的本职任务中,没有认识到文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没有认识到基层公共文化对保护和弘扬当地区域特色文化、提升农村现代化建设软实力的基础意义,当前的文化政策也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是经济能力问题,而是政策导向问题。文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文件中并没有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整职能,文化馆、站的主要职能仍然停留于为政府服务、为政绩服务的观念上,服务大局、服务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在北京尚未形成。文化管理还停滞在计

19、划经济模式,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运营管理问题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导致我市文化投资不对口、效益不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严重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农村基层急需大量的知识型、文艺型专业人才,而政府管理体制内又不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编制问题,另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因此,建议市政府加快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动和引导大学毕业生、退休文艺工作者以及艺术院校在校学生到农村参加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政策,使这项工作得以持续发展。三,现代城乡发展的特点及发展可能1,大城市卫星城的开发与耕地保护什么是卫星城市?卫星城市指的是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在生产

20、、生活方面与中心城市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城市。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广州市白云地区便是一个卫星城市。卫星城市,首先是一个小城市,其人口规模、配套设施、经济实力、产业布局等综合水平可满足其履行部分或大部分的城市职能。其次,卫星城市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承接大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大城市职能的延伸,同时它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具备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战略选择中,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抹杀。其中发展势头强劲、地理位置优越、要素集聚度高的中心镇不能总是在“小城镇”的序列中“徘徊”,而应不失时机地实现由“镇”到“城”的历史性跨越。以宁波为例,宁波经

21、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作出了发展卫星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且明确提出卫星城市发展的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泗门、观海卫、溪口、西店、石浦、慈城、集士港7个中心镇发展成GDP60亿元-100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10亿元、常住人口8万-15万人,人均收入2万-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成为宁波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中心镇”走向“小城市”,不仅是称呼的变化、空间体量的扩大,而且是功能和体制、产业和理念、发展途径和目标定位的革命性重构与创新。2

22、,中小型城市的发展瓶颈中小城市发展之中,出现的发展瓶颈包含的问题很多,包括户籍问题,交通问题,人才流失问题等等。户籍问题可以通过法律环境的改革改变,交通问题可以通过精简机构,城乡统筹解决。必须在区域概念下,重新进行城市规划。现在中国的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已经形成,但京津环渤海经济圈还属于争论阶段。珠三角经济区处于一个省份内,在协调、统筹方面有优势;而长三角经济区牵涉到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而京津环渤海经济区还处于一种争论的状态,这个区域牵涉到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几个地区,发展的难度更大,仅仅是北京和天津之间的战略联盟目前也还没有

23、达成,机场、港口还不能共享,很多基础设施等还处于分割状态。其次,改善城市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建设局限于一个小区内的封闭式做法,要形成辐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居住、生产、流通之间更加有序。第三,打破现有政策和体制上的约束,并进行实质性修正,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克服目前城市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框架下,才能设计城市交通、居住区、生产区、旅游区以及商业区的分割,进一步把区域产业链协调到一个良好的程度。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立体交通和快速交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问题。四,总结: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障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

24、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截止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6.6%,城镇人口增加至6.2186亿。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限制,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除此之外,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积累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暴露出来,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和“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二是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按照“共建一个平台,运行两套标准,实行城乡统筹,均衡公共服务”的思路,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广大农村居民、城镇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和部分超过60岁未享受养老保险或退休待遇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四是建立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机制;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应当逐步解决,消除“死角”。城镇化,不是城乡无区别,而是一个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享受均等的教育、就业机会和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