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校、新起点_第1页
新学校、新起点_第2页
新学校、新起点_第3页
新学校、新起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学校、新起点一、教学目标(一)在学习方面。帮助新生做好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心理准备。(二)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学习的区别。(三)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四)教师介绍学习心理理论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新生尽快掌握各学科的有效学习方法。二、教学要点(一)活动重点: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掌握各学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活动难点:如何让学生脱离对困难学科的恐惧,培养出学习兴趣,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想一想:让学生对各门学科进行自我分析。(二)动脑筋:1学习方法很多,通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起找出各门学科的有效学习方法。2每个同学通过小组交流和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自己归

2、纳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三)试一试:让学生了解,世界上没有不付出努力就会得到回报的事情,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处在求学时代,应该暂且把趣味放在一旁,耐着性子接受教育的纪律,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实的材料。学问的趣味,留在将来慢慢享受一点也不迟。粱实秋小学生活已经成为过去,过去的一切成了我们美好的回忆。踏进新学校,步入学习的新阶段,一切重新开始。如果小学阶段我们表现优异,在初中阶段我们要更上一层楼;如果小学阶段表现不如人意,不要紧,一切从头开始,争取在初中阶段迎头赶上。想一想1我最喜欢哪门课

3、?因为:2我最不喜欢哪门课?因为:3我学得最好的一门课是什么?为什么?这门课是不是我最喜欢的呢?4我学得最不好的一门课是什么?为什么?这门课是不是我最不喜欢的呢?动脑筋1学习方法千万种,大家分小组、分学科,一起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历史:政治:地理:试一试改变我对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看法。第一步:我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名称: 第二步:我最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的哪一部分: 第三步:我最不愿意学习的这部分内容,现在知道些什么?第四步:想一想,这部分内容里,我还想知道什么?第五步:开始行动!利用从其他同学那里借鉴来的方法,试着学习你想知道的内容。学习一段时间后,把你的感受写在下

4、面的横线上。想一想挑战与分析自我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活动,分析自己最近的一次考试成绩。1这门课我:最喜欢 最不喜欢 一般2这门课我学得:最好 最不好 一般3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次考试我的分数是:我的名次是: 4这次成绩与自己以前这门课的成绩比较,结果如何?我上次考试的成绩是: 上次的名次是: 与上次考试相比:我的成绩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我的名次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5总体来说:和自己相比,这次成绩比上次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和全班同学相比,我这次成绩比上次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取得了一个好成绩,还是一个差成绩?6分析:如果我这次取得了好成绩:原因是:如果我这次取得了差成绩:原因是:初中生常用

5、的学习方法中学生学习方法不胜枚举,这里仅提供部分较为常用的方法供教师参照。掌握知识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阶段。(1)获得知识阶段。阅读的技巧:它包括三种类型:掌握要领的阅读法:A,T型阅读法。即读书要广博通达又要专深透彻。一要博览,二要在广博的基础上,选择好方向,使用定向阅读法,围绕某一专题、某一方法、某一知识点、某一学科找准方向,突破重点、难点,方能见成效。B,筛读法。读书要选择。正如培根指出: “有的书只需浅尝即可,有的书不妨狼吞虎咽。只有少数书需要细嚼慢咽。”c,进出法。读书首先就要能深入进去,即细嚼慢咽、反复琢磨、圈点画句、精心批注、归纳演绎;又不断提问、试举

6、反例、边读边思、边读边“回头”。“回头”即读完一章一节后调头回顾,在头脑中清理“思想”。突出重点,这就是深入进去,以逐步形成知识体系。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跳出”,即知识由粗到精、由精到深、由深到融会贯通的过程,就是进出读书法。追求速度的阅读法:A,“扫读”与“跳读”阅读法。拉大注视点的间距。一扫而过,或超过上、下的内容,可以费时不多地“读完”大量的内容,称为“跳读”。读报纸新闻、书刊目录和只需粗读或略知的内容宜用此法。B,超速阅读法。一要扩大视觉覆盖面,二要减小发音动作,三要加速思维运转。常用的有五种:一是点线面阅读法,又称框架法。二是默读,又称视读。三是限时读书法。四是选读法,只选读对

7、自己真正有用的部分,牢牢记住这少而精的内容就行了。五是遮盖速读法。用一张和书大致相等的白纸遮盖已读过的一行,减少眼睛回视的时间,集体速读法。将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分配给集体(小组)的每个人,在一段时间后进行交流。讲究效益的阅读法:A,“四结合”读书法。即读与思结合、读与问结合、读与习结合、读与行结合,通过思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B,自主阅读法。一是要和书本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二是不能盲从作者所言。C,趣味阅读法。把阅读看成是充满乐趣的一种享受,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以提高这一复杂智力活动的效率。(2)巩同知识阶段:一是记忆,二是组织。记的妙方。首先要有明确的识记目标,相信“我一定能记住”。日本心

8、理学家多湖辉说过: “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住这种自信心。”其次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识记。它包括:A,形象记忆法。就是在记忆时尽量多留直观形象:尽量多用形象思维以提高记忆的效果。B,首次强烈印象记忆法。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论记忆一书中曾指出: “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利用首次感知事物的强度、精度、深度、广度等,就司以提高识记的效率。C,口诀记忆法。把一些材料编成口诀,赋予其一定的形象、内容、音韵或节奏,使材料明晰、上口、便于记诵。如算术的“乘法口诀”。D,综合记忆法。根据识记材料的不同特点及学习者的记忆素质,可分别采取整体识记、分

9、段识记或综合识记。E,头尾记忆法。重要的内容和知识,可以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这就叫头尾记忆法。对于都需要牢记的内容,可以循环,轮换作为开头或结尾。F过度记忆法。即是在刚好记住的时候,再多记几遍,以争取最佳的识记和保持的效果。心理学家们的实验表明,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即保持率较高。超过150,则效果并不随之再显著增长。记忆的诀窍。A,及时复习。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从实验中发现了遗忘曲线。它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一般所学知识在一小时后遗忘558,一天后遗忘663,一周后遗忘746,一个月后遗忘78,9。根据这个规律,所学的知识一定要及时复习。B,尝试回忆法。此法就是不看材料,而是凭自

10、己的回忆,自己先考自己,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过一次电影,默想或默述一遍,然后再对照材料,把漏的、错的、忘的部分补记。实验证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效率越高,但尝试回忆必须及时。小结记忆法。小结是一个由“厚”到“薄”的经过系统化、概括化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小结的方法很多,如提纲式、提要式、图表式、关系式,也可用公式加以归纳,用图像曲线加以说明。这些方法使知识既便于保持,又便于回忆:D,记忆再生法。即使忘掉了也能通过某种线索回忆起来,这就是联想回忆法。为了使联想有效,在形成记忆时要有意识地造成某些回忆线索。如接近联想法、自测复习记忆法等。(3)知识的组织过程。消化。所谓“消化”,就是理

11、解,通过读书、学习、听课、思考种种环节,理解知识。同时还要弄清楚它的形成过程,达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经过这样一番思考,认识和理解就会不断加深,对内容也就真正掌握了。简化。所谓“简化”就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是概括地抓其纲目,以达到简化。如中学数学中的几十个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一个公式。序化。所谓“序化”就是归纳。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汇总、消化、简化,最后将学习内存组成知识序列,纳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之中。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组合的过程,就是序化的过程。网络化。所谓“网络化”就是整理,将知识组成纵横交织的知识网络。一方面把学习中获得的大量知识、方法进行整理,达到系统化、网络化

12、、图表化、程序化、口诀化、结构化,实现知识的“归并”与“浓缩”;另一方面进行引申、开拓、类比、联想、归纳等,揭示其内在规律。不断地将各种知识、信息,经过整理。归人个人的知识系统,分门别类,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逻辑顺序的排列和组合,形成知识链,各条联结成网。一旦有需要,就可以从一点联想到一系列有关信息,即使其中有几处淡忘,只要经过回忆,通过逻辑推理,仍会找到遗忘的部分。(4)应用知识阶段。应用知识主要是独立作业,包括练习习题、作文、实验等。其关键是经过头脑的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学科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并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方法主要

13、包括:一是如何审题。把题目中的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搞清楚,特别是加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又准又快地解题。平时要进行系统训练,尽量用简便方法,培养心算能力,多加练习以便熟能生巧。三是如何认真检查。如数学可按解题顺序检查:题目意思是否搞错?要解决什么问题?运用什么知识?运用的方法是否对头?解题步骤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等等。四是总结解题思路。利用联想、类比、求异等思维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名人案例:我成功了! “炸不死”的诺贝尔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了。他把财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奖励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这就是诺贝尔奖金的由来。诺贝尔本人被人们称为“炸不死的人”,因为他在研究炸药时经历了多次爆炸,几次险些丧命。1864年,诺贝尔的实验室里传出一阵猛烈的爆炸声,五个人因此丧命,其中就包括诺贝尔的亲弟弟,连诺贝尔年迈的老父亲也受了重伤。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硝酸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