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天津市东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13小题,68小题,每题2分;45小题,911小题,每题3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睥睨(b) 荣膺(yng) 殚精竭虑(dn)B锱铢(z) 拮据(j) 怒不可遏()C斡旋(w) 羁绊(j) 锲而不舍(q)D酝酿(ning) 踌躇(zh) 吹毛求疵(c)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是一个有趣的构想。读这本书的孩子们可以得到很及时地鼓励,他们也许会发现,那些在成年人世界里备受 的大师离他们非常近,其实都是一些喜欢_ 的大孩子。
2、这当然 指导哪一个孩子在将来获诺贝尔奖,但它可能会帮助许多孩子获得比诺贝尔奖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提问权利的坚持、对真理的热爱和 的求知欲,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A敬意 无所事事 必然 永不枯竭B敬仰 无所事事 必然 永不罢休C敬意 想入非非 未必 永不罢休D敬仰 想入非非 未必 永不枯竭3(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情感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B老作家王蒙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的激情。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止的
3、“低头族”。4(3分)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房地产泡沫,中国人民银行着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B说到新华字典,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C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积累了许多读书的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该怎样读书?D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让你尽情享受;一回回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5(3分)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贯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膏争暖树,津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首联中
4、“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5分)6(6分)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一文,回答问题。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陈常青“每临大享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
5、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其次,养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
6、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捋气,就像傲视苍
7、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増然不动,坚定泰然。(选文有改动)(1)下面对选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B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C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D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2)依据选文第自然段谢安的表现,对“静气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轻描淡写,增长才干。B不慌不忙,随意指挥。C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D既要沉得住气,又要喜形于色表现出乐观。(3)结合选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
8、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B选文第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突出了读书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养静气需要淡泊名利”的道理。C第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第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D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7(9分)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各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9、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往之女家(同“汝”,你)C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D与民由之(由于)(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父命之B戒之曰C独行其道D贫贱不能移(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正反对比,他
10、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二、(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8分)8(8分)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飞流直下三千尺, 。 (李白望庐山瀑布)黄鹤一去不复返, 。 (崔颢黄鹤楼)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云:“ , 。”三、(本大题共1
11、小题,共7分)9(7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侍臣:周围的大臣。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孜孜:勤恳的样子。稔(rn):丰收。(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征求不已 穷兵黩武 惟欲清净 遂得徭役不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夫治国犹栽树,
12、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译文: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10(15分)阅读苔藓一文,回答下列各题。苔 藓李汉荣苔藓。苔藓。苔藓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苔藓。苔藓。苔藓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且漫向纸外,漫上桌子,漫上地板,漫上大街但我分明知道:除了“苔藓”这两个字是苔藓,是碧绿的、幽蓝的、古朴的、静美的,其他的一切,纸、墙、大街,都是失去苔藓再也不生长苔藓的工具、场所和建筑物。苔藓是多么好的东西呀!苔藓
13、是世界最原始的植物,是大地最初的颜色,或者说苔藓是大地留下的它处女时代的纯真记忆。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湿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歇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够令人惊叹了!我能像一块石头那样站立两分钟吗?而他们却站立了两千年、两万年、两亿年!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由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者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限
14、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憩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万丈红尘,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人欲望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
15、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样的神色?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苏轼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三叶草、野百合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和狗尾巴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
16、。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每一次诵读古文,读到苔藓幽径的句子,我就禁不住出神。它引我沿着诗中那条小径,走向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在深山老林中尚存一些残余。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人的劫掠!城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电子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在滚滚的人欲面前,古老的大地竟无力守住它最原始的记忆那世蓝纯朴的苔藓。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苔藓在我们的文化中、意识中、诗歌中消失了。电脑写
17、作、电脑排版,电脑传递,电脑阅读;但是,把全世界的电脑集中起来,能构思和培育出一寸仅仅一寸鲜活的苔藓吗?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在人撤退的地方,苔藓会温柔地去占领,然后就有碧绿的幽蓝的记杞渐渐复活和呈现。是的,在自然面前,在永恒面前,人应该懂得敬畏,学会静默和倾听,甚至发自内心谦卑。因为“我们唯一能获得的智慧是谦卑的智慧”。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他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苔藓。苔藓。苔藓(1)请结合选文,概括作者看见不同处所的苔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
18、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苔藓”是本文的抒情载体,也是全文的线索。B“苔藓在我们的文化中、意识中、诗歌中消失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失去了对自然的尊敬,失去了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C“它引我沿着诗中那条小径,走向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希望重回古代,过古人的生活。D“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用反问句表现出作者对人类丧失本真的痛心。E“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敬畏苔藓怎样的品质?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3
19、分)11(5分)综合性学习某班开展了“我爱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枝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谈到读书的话题,有很多人表示,日常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唱歌等娱乐活动多,也就顾不上看书了。【材料二】关于读书,很多人都说每天忙工作,忙家务而生活劳累。也就很少看书。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表示自己确实缺乏阅读兴趣,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材料三】“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时性、娱乐性、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
20、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材料四】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使用率年份项目20112012201320142015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使用率38.6%40.3%50.1%58.1%64.0%(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哪些现象属于材料三中介绍的“浅阅读”?(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探究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具体原因。(3)数字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阅读不同,它是借助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进行的。请根据材料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你的探究结果。12(4分)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线面横线处填写对应人物。作品内容 水浒拿着刀,立在檐前,两
21、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他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到:“白虎节堂”朝花夕拾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籍 富时才打听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是徐伯方的学生。红星照耀中国他是南京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号“赤匪”,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元银洋不论死活要缉拿到他,他是怎样的人呢?那个价值这么高昂的东方人袋里到底有些什么名堂呢?简爱我望望四周,我侧耳细听。我看见树上果实累累正在成熟。我听见半英里外一座林子里有只夜莺在唱歌。看不到一个移动的人影
22、,听不2任何走进的脚步声,可是那香味却愈来愈浓。我一定得逃走。我正拔步向通灌木林的小门走去,却一眼望见先生正在走进来。 13(4分)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陆军医院的青年医生妮娜弗拉基米洛夫娜的日记本上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9 月 17 日 柯察金的伤口已经长得很好了,换药的时候,他那惊人的忍耐力使我们所有的医生都吃惊,一般人在这个时候常常不断地中吟或是发脾气,可是他却不做声,并且每次给他的伤口上碘酒的时候,他都不畏缩,只是身体挺得像绷紧了的弦,他时常疼得几乎失去了知觉,但是从来不叫唤一声,我们已经全部知道,要是他呻吟了,那准是他昏迷了。(1)请结合你阅读该名著的相关情节,说说保尔柯
23、察金这次受伤的原因。(2)这段文字体现了保尔柯察金什么精神?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4(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请以“青春的弯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24、: (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2022年天津市东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7分13小题,68小题,每题2分;45小题,911小题,每题3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睥睨(b) 荣膺(yng) 殚精竭虑(dn)B锱铢(z) 拮据(j) 怒不可遏()C斡旋(w) 羁绊(j) 锲而不舍(q)D酝酿(ning) 踌躇(zh) 吹毛求疵(c)【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
25、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在具体语境中掌握读音、字形。【解答】A有误,“睥睨”的“睥”应读“p”,“荣膺”的“膺”应读“yng”;B正确;C有误,“斡旋”的“斡”应读“w”,“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D有误,“酝酿”的“酿”应读“ning”,“踌躇“的“躇”应读”ch”,“吹毛求疵”的“疵”应读“c”;故选:B。【点评】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是一个有趣的构想。读这本书的孩子们可以得到很及时地鼓励,他们也许会发现,那些在成年人世界里备受
26、的大师离他们非常近,其实都是一些喜欢_ 的大孩子。这当然 指导哪一个孩子在将来获诺贝尔奖,但它可能会帮助许多孩子获得比诺贝尔奖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提问权利的坚持、对真理的热爱和 的求知欲,有了这些东西,他们就能够成长为拥有内在的富有和尊严的真正的人。A敬意 无所事事 必然 永不枯竭B敬仰 无所事事 必然 永不罢休C敬意 想入非非 未必 永不罢休D敬仰 想入非非 未必 永不枯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及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敬意:恭敬的心意。敬仰:敬重仰慕。
27、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都不干。根据语境“大孩子”的提示,选“想入非非”恰当,排除ABC。故选:D。【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3(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情感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B老作家王蒙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的激情。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止的“低头族”。【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
28、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有误,搭配不当,“晚年”与“精力充沛激情”不搭配,改为“晚年的老作家王蒙”;C有误,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D有误,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得”。故选:A。【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
29、、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4(3分)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房地产泡沫,中国人民银行着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B说到新华字典,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C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积累了许多读书的经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该怎样读书?D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让你尽情享受;一回回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
30、正误的辨析能力。在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解答】ABD正确;C有误,句子为陈述句,句末的问号应为句号。故选:C。【点评】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5(3分)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贯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膏争暖树,津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
31、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32、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解答】ABD正确;C有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分析不当,应该是早春时节。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故选:C。【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5分)6(
33、6分)阅读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一文,回答问题。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陈常青“每临大享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
34、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其次,养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养静
35、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草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捋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増然不动,坚定泰然。(选文有改动)(1)下面对选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A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B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C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D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2)依据选
36、文第自然段谢安的表现,对“静气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CA轻描淡写,增长才干。B不慌不忙,随意指挥。C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D既要沉得住气,又要喜形于色表现出乐观。(3)结合选文,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B选文第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突出了读书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养静气需要淡泊名利”的道理。C第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第自然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D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分析】这篇议论文首先由翁同龢言
37、论,引出中心论点: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然后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接着从“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等三方面论述获得“静气”的途径;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第段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静气的内涵”。结合内
38、容可知,用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的例子,诠释了静气的“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的内涵。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ACD正确。B有误;划线句运用了道理论证,证明了“养静气需要多读书”的观点。故选:B。(1)A(3)C(3)B【点评】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究标题,探求中心论点。一般地讲,议论文判断性句式的标题,是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阅读开篇,捉住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分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放在篇
39、末,与结论合并在一起。理清脉络,抓住中心论点。我们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探寻它的内在联系,抓住中心论点。理解内容,提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渗透在全篇论述中,把握中心论点比较困难,只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中心论点。7(9分)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各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40、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B往之女家(同“汝”,你)C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D与民由之(由于)(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DA父命之B戒之曰C独行其道D贫贱不能移(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正反对比,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
41、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分析】【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42、;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C正确;D有误,由:遵从。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辨析能力。A命:教导、训诫;B戒:告诫;C行:行走;D移:使改变。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ABD正确;C有误,“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没有形成正反对比。故选:C
43、。(1)D。(4)D。(3)C。【点评】“之”的用法: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二、(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8分)8(8分)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
44、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海日生残夜(注意“生”的书写)长河落日圆会当凌绝顶(注意“凌”的书写)疑是银河落九天白云千载空悠悠(注意“悠”的书写)留取丹心照汗青(注意“青”的书写)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注意“馨”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
45、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9(7分)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侍臣:周围的大臣。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
46、(今陕西西安市)。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孜孜:勤恳的样子。稔(rn):丰收。(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征求不已停止穷兵黩武用尽;穷尽惟欲清净只遂得徭役不兴于是(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译文: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分析】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
47、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已:停止句意: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穷:用尽;穷尽句意: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惟:只句意: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遂:于是(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
48、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意: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从选文中“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可以概括出“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1)停止 用尽;穷尽 只 于是(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
49、安居乐业。【点评】1文言词语解释,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10(15分)阅读苔藓一文,回答下列各题。苔 藓李汉荣苔藓。苔藓。苔藓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苔藓。苔藓。苔藓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且漫向纸外,漫上桌子,漫上地板,漫上大街但我分明知
50、道:除了“苔藓”这两个字是苔藓,是碧绿的、幽蓝的、古朴的、静美的,其他的一切,纸、墙、大街,都是失去苔藓再也不生长苔藓的工具、场所和建筑物。苔藓是多么好的东西呀!苔藓是世界最原始的植物,是大地最初的颜色,或者说苔藓是大地留下的它处女时代的纯真记忆。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湿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歇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够令人惊叹了!我能像一块石头那样站立两分钟吗?而他们却站立了两千年、
51、两万年、两亿年!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由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者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限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憩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万丈红尘,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人欲望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
52、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样的神色?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苏轼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三叶草、野百合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天上白云
53、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和狗尾巴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每一次诵读古文,读到苔藓幽径的句子,我就禁不住出神。它引我沿着诗中那条小径,走向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也许只有在深山老林中尚存一些残余。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人的劫掠!城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电子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在滚滚的人欲面前,古老的大地竟无力守住它最原始的记忆那世蓝纯朴的苔藓。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
54、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苔藓在我们的文化中、意识中、诗歌中消失了。电脑写作、电脑排版,电脑传递,电脑阅读;但是,把全世界的电脑集中起来,能构思和培育出一寸仅仅一寸鲜活的苔藓吗?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在人撤退的地方,苔藓会温柔地去占领,然后就有碧绿的幽蓝的记杞渐渐复活和呈现。是的,在自然面前,在永恒面前,人应该懂得敬畏,学会静默和倾听,甚至发自内心谦卑。因为“我们唯一能获得的智慧是谦卑的智慧”。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他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
55、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苔藓。苔藓。苔藓(1)请结合选文,概括作者看见不同处所的苔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DA“苔藓”是本文的抒情载体,也是全文的线索。B“苔藓在我们的文化中、意识中、诗歌中消失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失去了对自然的尊敬,失去了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C“它引我沿着诗中那条小径,走向时间的深处和更深处。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希望重回古代,过古人的生活。D“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用反问句表现出作者
56、对人类丧失本真的痛心。E“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4)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敬畏苔藓怎样的品质?【分析】这篇散文以“苔藓”给人带来的孤老而幽深的凉意开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文学作品里“苔藓”给人的审美体验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作者对浑然纯静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人类对自然肆意扩张的批判。【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即可。根据第段“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可知,在森林里,看见苔藓时“我”感受到历史的悠远。根据第段“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谁不会为造化的限辛和伟
57、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可知,在悬崖上,看见苔藓时,“我”感动于造化的艰辛和伟大。根据第段“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可知,在寺庙里,看见苔藓时,“我”感受到宁静淡远的生活方式。根据第段“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苏轼的诗文中见过苔藓”“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可知,在诗文里,看见苔藓时,“我”仿佛回到浑然纯静的古代。(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句子内容和题干的提示来判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来分析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我们踩在踩在”引导了一组排比句,“一切人
58、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运用了夸张修辞,作者用这两种修辞把人类对大自然的肆意扩张和无情掠夺以及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物化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夸张,说这世界给人的感觉是“坚硬而缺乏弹性和水分”的,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结合选项内容,找出分析有误的两项即可。ABE正确;C有误,根据第段中“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的提示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诗文里,看见苔藓时,“我”仿佛回到浑然纯静的古代。“表现出作者希望重回古代,过古人的生活”说法错误;D有误,“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
59、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这个句子自问自答,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现出作者对人类丧失本真的痛心,“用反问句”说法错误;(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题时,先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根据“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他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谁不会为造化的限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等语句可知,作者敬畏苔藓的谦卑、敬畏苔藓对大地的守护、敬畏苔藓的坚定顽强。(1)森林里,感受到历史的悠远;悬崖上,感动于造化的艰辛和伟大;寺庙里,感受到宁静淡远的生活方式;诗文中,仿佛回到浑然纯静的古代。(6)排比、夸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扩张的恶果,以及人
60、纯真纯净品性的丧失。(3)CD(4)敬畏苔藓的谦卑;敬畏苔藓的坚定顽强;敬畏苔藓对自然的执着守护。【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其次,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11(5分)综合性学习某班开展了“我爱读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元器件委托加工合同协议书3篇
- 2025版水电安装工程分包与项目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健身会员服务合同范本7篇
- 临沂声屏障板施工方案
- 院子复古绿化改造方案
- 麻城钢板桩防护施工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知识产权授权合同模板8篇
- 隧道加固维修施工方案
- 2025版消防电梯及消防水池建设施工合同3篇
- 变电所设备拆除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黄芪提取物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物理期末考试(含答案)
- 教育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会上校长讲话:聚焦课堂关注个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 2024人教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英语上册【第1-10单元】全册 知识点总结
- 剧本杀店长合同范例
-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中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数学试卷含解析
- 农村自建房施工合同模板
- 七年级英语阅读理解55篇(含答案)
- 临床常见操作-灌肠
- 成熙高级英语听力脚本
- 缩窄性心包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