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_第1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_第2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_第3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已把“创新意识”作为对人才的要求摆在重要的地位。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教育家们也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作为终极目标。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结合几年来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安全的气氛”。也有学者说:“最宽松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

2、力最丰富的时候”。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创新思维被窒息。因此,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而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笔记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例如:我在教背影一课时,制造了一个电脑课件。画面上,一个微胖的背影艰难的在月台上爬行,成串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滴下来,可他仍在努力的爬着爬着同时,父亲这首歌曲在教室里响起 ,画面上陆续出现以下问题;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

3、这么做?你能给这幅画取个恰当的题目吗?如此导入,犹如以石激浪,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探寻作者是怎样紧扣“背影”写父子之情的。然后,我组织大家共同讨论,深入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领会主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精神振奋,探索问题踊跃,进而创新思维语文被激发出来。 巧设问题,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用于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的问题而 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

4、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超常发挥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维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有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倾刻,学生举手答道: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学生答道:“大清帝国日暮途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

5、学生道“也字蕴含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与平淡中见疑,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创造性。引异求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法。但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引导求异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逸,发展创

6、新思维。不能只限于教材、教师所铺设的思路,多鼓励学生探索求异。课堂上,不管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质疑,老师也不能用自己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允许存大同求小异。例如教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时,将文中的图形投影出来,让学生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 来,并说明理由。又有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应全部正确。另外,在课堂上,老师除了要启发学生提问外,还要允许学生驳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想说、敢说的能力。 四.丰富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在已

7、有知识基础上,探索未知的能力,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续写结尾,丰富想象。古诗词;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尤其是言尽意不尽的结尾,更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例如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写诗人杜甫最后“独与老翁别”,那么,这一家人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根据当时军情危急的形势,设想这一家人的命运:“附书至”的儿子是否也战死沙场,“急应河阳役的老妪能否平安回家,老翁会不会在某个夜里也被差役抓走,衣不遮体的媳妇和还在吃奶的孙子又该怎样生存下去。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阅读,丰富想象。阅读是一项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活动。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分为四节,实为四幅画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课堂上选取其中的一小节改成散文口头作文,然后评比。课后,我提供“小时候,国魂是胸前的红领巾,长大后,国魂是 ”的格式,要求学生仿造乡愁学写几节诗,力求用想象这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总之,读书学习贵在思索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