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1页,共98页。一、教学目的 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为学习中编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本章为上编的重点。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第2页,共98页。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
2、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3页,共98页。一、中国人的起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 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元谋人更象古猿。他们
3、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第4页,共98页。(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第5页,共98页。(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
4、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第6页,共98页。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第7页,共98页。二、原始物质文化 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我们可以把原
5、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 (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从元谋人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中国猿人在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第8页,共98页。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
6、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3农业、畜牧业的发明使原始物质文化更为丰富 第9页,共98页。(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 1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渑池县。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1921年发现,发掘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仰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后泛指中原的同时期的文化。 第10页,共98页。2大汶口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公元前3
7、500年公元前2500年。发掘年代:1959年。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 3红山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同期,最早的遗址发现于辽宁。 4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至26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浙江。 5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山东。 第11页,共98页。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一)原始宗教 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可以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看出来。通过先民遗留下来的崇拜物和艺术品可以看出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第
8、12页,共98页。 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也有以动植物和自然物形象为纹饰内容的。这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另外,太阳、土地之外的自然物,也为中华先民所崇拜:“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自然崇拜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13页,共98页。2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帜热的生殖崇拜。而且,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
9、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第14页,共98页。 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第15页,共98页。(二)原始艺术 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有长足发展,其主要艺术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原始岩画。 第16页,共98页。四、原始社会组织 (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 人与人之间的
10、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 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 第17页,共98页。再次是族外婚(禁止族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 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第18页,共98页。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
11、个阶段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其中后代称谓的三皇,即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即生活于这一时期。 第19页,共98页。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第2
12、0页,共98页。(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典范。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第21页,共98页。五、上古文化分布 (一)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三大集团。 我们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个文化集团: 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
13、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 第22页,共98页。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县。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经常到华夏文化区拜谒。第23页,共98页。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
14、鹿大战,炎帝、黄帝合战蚩尤)。 第24页,共98页。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 以上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第25页,共98页。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
15、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26页,共98页。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在远古时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它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共传16代16王,历时约500年。夏朝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婚姻演进方式,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等精神生活,都和其它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故此,夏朝的文化发展历程
16、不作专门介绍。此外,夏朝人生活的确切年代尚在考证之中,夏朝的历史大事也无准确的史料可考。 第27页,共98页。一、殷商神本文化的特色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凭借商代的甲骨文,人们能够对商朝的历史进行更多的了解。 (一)商代人尊神重巫。 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巫觋文化的特色。比如,国家大事都要由巫师占卜决定,并常常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来表示对鬼神的敬意。 第28页,共98页。(二)神秘性和笼统性是商代文化的思维特征。 殷人观念中的最高神是上帝或帝。商王是政治首领,同时也是最大的祭司。祭祀时要用许多牲畜,在上古还有用活人祭祀的现象。商周之际以神为本的文化
17、开始了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度。 (三)甲骨文的成熟是商代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四)文字、典籍、青铜器是商代的主要文化成就。 第29页,共98页。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个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电视剧封神榜就是在武王灭商的史实基础上演义而成的。 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 第30页,共98页。(一)宗法分封制度。 这是西周建立后,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的兼备
18、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国家政治制度。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范式正是肇始于此。 1分封姬姓贵族子弟 2分封伐纣灭商的功臣 3分封殷商后代 据荀子的说法,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0多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但实际的数目恐怕比这个还要多。另外,规定周天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 第31页,共98页。(二)确立了礼制1周礼:也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讲周朝官制,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官制记录。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
19、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 第32页,共98页。周礼1、周天子:最高统治者,奴隶主贵族代表2、三公:太师、太傅、太保3、六卿:三左:太史(作册)、太祝、(祭祀官员)太卜(人神之间的媒介)三右:太宰(政务总管)、太宗(宗族谱系)、太士(神职人员)4、五官:司徒(土地、农业生产、)司马(军赋)司空(百工职事)司土(版籍爵禄)司寇(刑罚)第33页,共98页。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又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
20、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上)这些行为规范主要见于礼记、仪礼等书。 第34页,共98页。2乐:是周礼的表现形式,即在各种礼节和仪式上,依照周礼所规定的各级贵族在祭祀、用兵、朝聘、婚丧等方面所使用的音乐。 周代的礼制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当时各级人士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绳。它为后世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所推崇,特别是到了后世,第35页,共98页。儒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光大,使其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模式和是非观念。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周人推行的种种典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
21、、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他们提出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的最根本的源薮。 第36页,共98页。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
22、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第37页,共98页。但是,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有关专家总结了中国历史,发现动荡与变革时期,既是人们的精神发生变化的时期,也是社会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夏金元时期都曾产生了辉煌的文化。而安逸、舒适的生活可能意味着思想的僵化,文学和艺术的衰退,文化的堕落。 第38页,共98页。一、轴心时代 我们在这里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通过诸子百家这样一个独步古今的文化学术思想大论辩,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从此
23、基本确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格局和主动脉。其主要依据有 :第39页,共98页。(一)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二)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三)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40页,共98页。二、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宗法制度破坏,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都在寻找社会重新走向秩序化的道路,这是百家争鸣产生的必要条件。 周代末年,周天子失去了统领诸侯的权力。诸侯间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连年进行战争,有的诸侯
24、在战争中衰败了,也有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各个集团都在寻找自身发展壮大的新思想、新学说。原来由诸侯列国畜养的家庭文人、武士、乐师纷纷流落四方,这些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直接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这就使百家争鸣的主体诸子百家的形成成为可能。 第41页,共98页。(二)社会全方位的急剧变革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了可能,许多人从原始宗教迷信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研究、认识社会,这是中国“哲学突破”的客观基础。 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术应
25、运而生。当时的天子、诸侯和新崛起的政治势力集团,在社会的巨变面前,探讨如何走上富国强民成为最迫切的问题,这使得各种流派和各种学说应运而生,社会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第42页,共98页。(三)“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大批知识分子游离于政权之外,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士阶层”,为百家争鸣的产生提供了主体。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近百个政治主权,他们割地而治,谁都没有控制整个社会的力量,这就使得士阶层迅速崛起,那些自以为掌握了治国之术的“士”,为了名利地位,试图找到一个可以发挥才干的地方,他们东奔西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有“朝秦暮楚”之说。这种情形在春秋战国之间、之后都是不可能的。在前是周
26、天子的一统天下,在后是政治统治越来越严密的秦汉帝国,都不允许各种社会思潮的存在。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第43页,共98页。(四)统一政权不复存在,列国竟雄,争夺人才,使知识分子有一个相对自由的思想空间,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社会保障。 春秋战国独特的政治局面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提供了社会保障。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27、。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在当时都是以培养贤士,用人所长而闻名。 正是由于以上几个原因,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第44页,共98页。三、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诸子百家,“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史学家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西汉末刘歆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各学派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观点和学派特征,我们主要介绍其中最有影响的四家。 (一)儒家、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的思想特征 1儒家学派 :孔子(前551前4
28、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第45页,共98页。1、孔子家世:2、孔子的思想内容:(1)以“仁”为内在的思想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最高概括和总结。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把仁由一个具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抽象上升到了一个道德哲学概念,这是孔子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第46页,共98页。(2)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
29、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文化精神与典章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 周朝又继承商朝的文化精神与典章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人象这样传承周朝文化精神与典章制度,就是一百世之间的情况,也是可 以了解的。)” 第47页,共98页。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
30、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第48页,共98页。(3)以“中庸”为辩证的思维方法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
31、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第49页,共98页。(4)“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
32、退之”(先进)。第50页,共98页。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第51页,共98页。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
33、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举一反三)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第52页,共98页。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学说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是一种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具有二重性的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及修身论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为巩固封建国家政权体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4、,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的思想意识。第53页,共98页。第一,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 第二,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 第三,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个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伦理意识。 第四,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
35、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54页,共98页。2道家学派 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以探究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之内在关系为对象的文化学派,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老子简介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传说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借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
36、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第55页,共98页。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 。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涎生一小儿。 第56页,共98页。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
37、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玉女将他扶坐道李树下,他又指着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玉女看去,只见他鹤发龙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门,美眉广颊。玉女带他到池中洗澡,忽见九条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此时,他已能言语行动,见到他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 第57页,共98页。此子生下9天,身体便有九变。到了6岁时,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们因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便称他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灵飞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来老子说:我就要走了,会有太乙元君教你炼丹之术。说完已有
38、千车万马,五帝上真,拥抬着八景玉舆,迎玉女升天。老子拜送了母亲,便开始远游山泽,求炼神丹。他来到崂山,遵圣母嘱咐向太乙元君问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炼神丹之术及各种法术。老子曾经问元君:凡民无知,死者甚众;抚心流血,见了叫人伤悲,想给他们神药,叫他们都得长生不死。可以吗?”元君说:不可。天生万物,有善有恶,善者应该叫他生存,恶者应叫他灭绝,不能都给什么长生之药。 第58页,共98页。老子得此言,便尊从其理,劝谕世人;即所谓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炼而成。而老子自己则因此守真抱一,炼丹服气,直到能乘空凌虚,出有入无,变幻莫测。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昭王时,去官归隐。后来为
39、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关令尹喜知道后,特来求道。老子见他很虞诚,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第59页,共98页。到了唐朝初年,晋州有个叫吉善的人。有一天,吉善正在羊角山上走,远远看到一位老公公,骑着一匹白马缓缓而来。他仪表堂堂,容貌伟岸。老者来到吉善面前,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吉善,吉善转告给了唐高祖。高祖觉得非同小可,正好可借此夸耀祖宗,便认老者为祖。于是,就在羊角山见到老者的地方立了一座庙宇,追尊这位老者为太上玄元皇帝,又称做老君。这样,老君便又成了唐朝皇室的祖先。 第60页,共98页。第61
40、页,共98页。2、道家的学派特征:(1)“道”是万物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第62页,共98页。(2)“有”和“无”的辨证同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第63页,共98页。(3、)“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
41、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第64页,共98页。道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第一,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哲学化的一个学派。 第二,道家在关注世俗人生的同时,为自己在精神上找到了一个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 第三,道家的“任运自然”和“清静无为”对儒家的过于事功是一个有力的制衡。 *纵观以上儒道两家学说,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他们的异同。 第65页,共98页。从同中求异看: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
42、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第66页,共98页。从异中求同看,道家和儒家既相互接近、又相互沟通。 第一,在天人关系上,儒家虽然有“天人合一”之说,但其主调仍然是宗法伦理,所以天人谐调还是要归结为人际谐调。道家有所不同,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当作寄托身心的不二法门,这就使天人谐调从人际谐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人生的“第一义”。而且,道家所谓的“自然”决不等同于儒家的天命或天理,它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补救儒家思想过于事
43、功的缺陷,给局限于人伦道德的儒家学说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第67页,共98页。第二,儒家在济世无门,壮志难酬的困境中,发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妙谛,而这恰恰是通往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之门径,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第68页,共98页。3法家学派的思想内容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后有所谓的齐法家、晋法家、秦法家之称,此派与儒家的礼治相对立,主张法治。代表人物有李悝、慎到、申不害、和商鞅等。在他以前,法家有三派,各有自己的思想路线。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与孟子同时,他以“势”即权势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因素
44、。一派以申不害为首。申不害强调“术”(办事、用人的方法艺术,也即政治手段)是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派以商鞅为首。他最重视法(法令、法制)。法家的思想对封建君主集权国家的建立及其政策有重大影响。 (1) 法:就是法令 (2) 术:就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 (3) 势:就是国君的权位。 第69页,共98页。法家学派特征:法家的思想方法是一种“矛盾不可和而解”的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其特点有二:其一,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其二,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战国时期,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的学说适应了当时由诸侯割据过渡到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是行之
45、有效的,它起到了巩固新兴封建制度的作用,促进了秦政权的统一。第70页,共98页。但是韩非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反对儒家的仁义爱惠,实际上是主张对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这是法家不及儒家高明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于实行极端的专制独裁,刑法严苛,甚至焚书坑儒,对农民实行繁重的赋役和残酷的剥削,结果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激化,秦末暴发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的暴政。汉以后,统治者大多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霸王道而杂之”,也就是仁义和刑罚并重的统治策略进行国家治理,这就是被称做“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政治统治术。 第71页,共98页。4墨家学派的思想内容 (1) “尚贤”,就是尊重贤人。 (2) “
46、尚同”。认为专制统治是消灭战争的最好方法。 (3) “兼爱”,希望用普遍的爱来停止战争、取得太平。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 (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 (5)明鬼,墨子信鬼神。6) “天志”,认为有鬼神存在。第72页,共98页。(7) “节用”,反对除生存基本需要之外的消费。(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没有用,是浪费。(9)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一切就会好起来。(10 )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第73页,共98页。墨家学派特征:墨子的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动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
47、以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墨家学派尊崇鬼神(天志),鼓吹专制主义(尚同),典型地反映了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秦汉以后,渐成绝响。 第74页,共98页。墨子主张兼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明显的区别。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先秦诸子中有许多人非难他的学说,但不论是他的同情者,还是他的论敌,大都赞佩他见义勇为,劳身苦志以救天下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就连激烈辟墨的孟子,尽管骂他“无父”,但也承认他“摩顶
48、放踵,利天下,为之”,是个绝对的利他主义者。庄子天下篇中也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第75页,共98页。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一)秦汉王朝宏大的规模和气象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雄世界,林立于世界性大国,称得上“帝国”的有:秦帝国,汉帝国,唐帝国,元帝国,清帝国。其中秦帝国是与当时地中海的罗马,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即古印度),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汉帝国的版图与事功更在秦之上,与其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唯有罗马帝国。故此我们称秦始皇创立的秦朝和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为一统帝国。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一段历史。 第76页,共
49、98页。(二)宏阔的文化精神成为秦汉文化的主旋律 1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宏阔气派的追求。据史料记载,秦时的长城长达三千余里,修建长达十年。最近在新疆发现秦汉时修建的长城废墟。秦汉时的长城西起甘肃岷县(说法有误),东至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修筑长城,全长五千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 2覆盖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体现了宏阔的气势。阿房宫三百里。 第77页,共98页。3秦始皇陵,气势磅礴;秦俑艺术,规模浩大。兵马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成为气势宏阔的世界奇迹。 4水域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明湖也体现了浩大的气势。 5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全书一百余篇。记载上至皇帝,下至汉
50、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也体现了宏阔的气势。 因此,秦汉的文化精华无不体现出宏阔的气势。豪华气派壮观。 第78页,共98页。(三)中外文化相互交融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 1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丝织品、陶瓷器、漆器等特产运向西方,中亚和欧洲的特产东运到中国,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交流。 第79页,共98页。2班超再次出使西域 东汉的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开丝绸之路。班超在西域奋斗了30年,使50多个国家与东汉通好,得到了不少有关中亚各国的宝贵资料,用羊皮绘制了西域的地图,也把中国介绍给中
51、亚各国。秦汉文化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一种无所畏惧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第80页,共98页。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秦汉统治者在致力于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文化一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文化思想上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文化统一措施 1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第81页,共98页。2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定车宽以六尺为制,六尺宽的车可通行全国。同时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在中国修建了许多道路。其中通往九原(今包头)的叫“直道”,通往东方燕齐地区和东南吴楚地区的两条大道叫“驰道”。道路畅通,促进了
52、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车不同轨,不能来往。解放前闫锡山建小火车道。 3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第82页,共98页。4行同伦:统一教化。在全国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实际是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官吏,目的是统一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统一文化心理。 5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征服了岭南地区,征发数十万百姓到岭南居住,对开发边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始皇强迫六国贵族迁到咸阳附近居住,加以控制。 秦始皇的上述措施客观上有利于秦帝国的统一,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83页,共98页。(二)思想统一措施 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统,主要是思想学术上的统一,他崇尚法家,反对儒家,为了实现思想统一,在秦始皇执政时,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这种思想学术上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1秦代:“焚书”、“坑儒” (1)“焚书”: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欢宴群臣。仆射周青臣称颂秦始皇的统一业绩,说皇上平定海内,好比明月照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总经理聘用协议+合同范本
- 2024版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合同
- 全新委托进口代理合同模板下载
- 质损车销售协议完整
- 物理化学教学课件:12-06
- 二零二四年度跨境电商合作运营合同2篇
- 品质保证协议书
- 铝合金门窗产业链合作协议2024
- 2024版股权转让协议样本:个人股东将其股权转让给公司的合同4篇
- 2024年度二手装载机交易中的风险转移协议2篇
- 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
- 人工流产的的护理查房课件
-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管理规范
- 展览馆物业管理投标方案
- 高标准农田肥料物资采购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廉洁进校园清廉润童心小学廉洁主题班会
- (病理科)PDCA提高术中病理诊断及时率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培优训练:二元一次方程组(含答案)
- 项目服务合同协议
- LED灯具使用说明书使用说明书
- 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会诊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