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课件_第1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课件_第2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课件_第3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课件_第4页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药 药 性 理 论 的现代研究第1页,共52页。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出来的作用。中药药性理论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第2页,共52页。中药药理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对于单味药的研究,解释单味药的作用,还要把单味药中的共性发掘出来,提取出来,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解释中医药理论。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

2、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第3页,共52页。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2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3对中药有毒无毒的认识4第4页,共52页。第一节 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中医传统认识1.定义:中药的四性(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是说明中药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归纳: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其药性也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第5页,共52页。3.实质: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

3、质相对应的。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中药)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 “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药物的寒热来自于人体的寒热 第6页,共52页。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机体的各个功能受抑制机体的各个功能亢奋人因各种因素的作用出现阴阳不平衡,即患病。第7页,共52页。现代研究一、基本

4、含义:四性即中药的药理效应,是中药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兴奋:机体功能水平提高(温、热药)抑制: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寒、凉药)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第8页,共52页。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凉药寒凉药多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温热药多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具体表现: 第9页,共52页。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临床:热证寒证温热药寒凉药中枢兴奋症状中枢受抑状态改善 精神振奋 语言声粗 高热惊厥 精神倦怠 安静不语 声不高亢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具有抗惊厥作

5、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板蓝根、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五味子、麻黄、麝香、 人参、黄芪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第10页,共52页。寒凉药温热药兴奋抑制NADA5-HT热证模型寒证模型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动物实验:单胺类神经递质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表现兴奋精神萎靡、少动第11页,共52页。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寒凉药寒凉药多具有抑制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温热药多具有兴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 第12页,共52页。热证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温热药寒凉药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

6、经平衡指数临床:面红目赤 口渴身热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喘促脉数 形寒肢冷 口不渴脉迟 小便稀溏 咯痰稀薄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 、心率 、体温 、呼吸频率 、收缩压和舒张压第13页,共52页。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动物实验:第14页,共52页。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改善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甲硫氧嘧

7、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滋阴药+温热药+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第15页,共52页。3. 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寒凉药多具有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温热药多具有兴奋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 第16页,共52页。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水平、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第17页,共52页。4. 基础代谢寒凉药寒凉药多降低基础代谢率温

8、热药多提高基础代谢率具体表现: 第18页,共52页。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 临床:温热药改善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第19页,共52页。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寒凉药清热药、辛凉解表药多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如黄连、黄柏、连翘、金银花、板蓝根、柴胡、葛根等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等多种与抗感染相关的药理作用。 具体表现: 中草药抗肿瘤药-苦寒药(味苦而性寒)中寻找 清热药泻下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青黛、山豆根、苦参、穿心莲大黄、芦荟、大戟人参、虫草、黄芪猪苓、茯苓第20

9、页,共52页。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二、总结: 第21页,共52页。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传统认识1、定义:五味指药物的五种味道:辛、甘、酸、苦、咸。是一种很朴素的认识。2、来源:一是药物的味道:通过口尝,是由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通俗说法“味道”,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应。如:细辛、甘草、苦参等。 二是代表药物功能的味:依据中药功效确定的。如:一些补益药中医定

10、为甘。 淫羊藿 、蜈蚣 第22页,共52页。注:因中药成分复杂,故一味药并不仅仅是一个味,如芒硝:苦、咸;肉桂:辛、甘。研究时多偏于主要的味。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现代研究第23页,共52页。归经:主入肝、脾、肺经。分布: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和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中。功效:能散、能行,具有健胃、化湿、开窍、发散、行气、行血等功效。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和生物碱药理作用:解热、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作用。辛味药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第24页,共52页。归经:主入肝、脾、肺经。分布:收涩药、收涩止血药功效:酸味药能收、能敛,具有收敛、固

11、涩的功效。成分: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大量鞣质。药理作用:鞣质有助于局部创面止血,修复愈合,以及免受刺激。故具有止血、止泻、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等作用。 酸味药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第25页,共52页。归经:主入肝、脾、肺经。分布:绝大多数的消食药、补益药和养心安神药为甘味药,甘味药在利水渗湿药、止血药和收涩药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功效:能补、能缓,补五脏气、血、阴、阳之不足。成分:以氨基酸、糖类、蛋白质、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药理作用: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甘味药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第26页,共52页。

12、归经:主入肝经。分布:清热燥湿药和攻下药功效: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通利大便、泄降气逆等功效。成分: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药理作用:泻下、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血、抗肿瘤。 注:50种有毒中药中有苦味药23种,占有毒中药总数的46%,可开发具有细胞毒性的抗癌新药。 苦味药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第27页,共52页。归经:主入肝、肾经。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中,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功效:软坚散结、补肾温阳。成分:碘、Na+、K+、Ca2+、Mg2+、Zn2+等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泻下、利尿、治疗甲状腺肿咸味药药味化学成分功效药理作用第

13、28页,共52页。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现代研究四气和五味的关系: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五味是四性的基础。“因有五味,故有四性”第29页,共52页。第三节 归经药理 作用部位/药物的选择性药理作用物质基础/有效成分四 性 归 经 五 味 传统认识1、定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指药物对某经、某脏腑的选择性作用。简单说是药物作用的部位。第30页,共52页。2、来源: 所治病证的脏腑归属(1)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所治病证的经络归属 以所治的六经病证(2)

14、以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五味、五色、 五气配五脏、药物的质地、形状(3)有的中药有归入两经或数经的情形,说明这种中药的作用部位多,治疗作用范围大,但选择性不高。 第31页,共52页。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说明中药的归经。常用的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原子吸收光谱等。如3H-川芎嗪在机体内的分布研究。是根据药理效应说明中药的归经。其方法主要是选定某些特异性的药理指标,观察不同归经的中药对这一指标的作用,从作用结果来判断其归经。 现代研究: 药动学药效学第32页,共52页。例如:用14C鱼腥草素给小鼠静注后,绝大部分从呼吸系统排出,而鱼腥草归肺经。 3H川芎嗪靶器官是肝脏和胆囊,与川

15、芎归肝、胆经相符。 有人对23种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与中药归经关系进行比较,发现有效成分在脏器分布与归经所属脏腑基本一致或大致相符占87%,不相符仅占13%。表明中药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有关。 1、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第33页,共52页。注意:所得结论混淆了中医脏腑与近代医学脏器在概念和内容上的差异。古人提出归经学说主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的,已知药物有效成分分布得较多的脏器,不一定就是该药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肝)。忽视了有效成分归经与单味中药归经之间的差异:许多归经实验研究采用同位素标记有效成分进行的,但中药归经是所有药物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忽视了给药途径与归经的关系。故仅从分布难以阐明

16、药物发挥疗效的部位第34页,共52页。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归经理论的基础,而临床效应的来源就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所以中药的药理作用同归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研究发现中药的归经与它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2、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抗惊厥(钩藤、天麻)-入肝经-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泻下(大黄、芒硝、火麻仁)-入大肠经-大肠为传导之腑止血(三七、蒲黄)-入肝经-肝藏血止咳、祛痰、平喘(杏仁、百部)-入肺经-肺主呼吸归经是药物在体内主要作用部位,归经与药效学关系密切。第35页,共52页。第四节 对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一、传统认识中药的有毒、无毒是药性的组成部分。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

17、性(偏性)。中药的有毒、无毒有两个含义:1、“毒”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也就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石寿棠在医原用药大象论中也说:“药未有不偏者也,以偏救偏,故名曰药。”张景岳“无药无毒”。偏性可以纠正人体生理失常之偏,即治疗作用。第36页,共52页。狭义指药物有无毒性,即有无不良反应。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药物分类法就是按药物有无毒性、防治疾病的主要功能和可否多服久服来区分的。即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本草书籍在其药物性味下注明“有毒”、“大毒”

18、、“小毒”等记载,大都指药物毒副作用的大小”。“毒”广义:偏性/治疗作用狭义:毒性/不良反应第37页,共52页。二、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一部分。“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急性毒性反应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癌、 致畸、致突变作用第38页,共52页。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 柏子仁 养心安神 润肠滑便人参 强心 兴奋中枢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其副作用就越多; 在一定条件下,随用

19、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预防。 第39页,共52页。毒性反应 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已发现能够致死的中药达20多种: 有毒的蜈蚣; 有中等毒性的苦楝子; 有大毒的雷公藤; 有剧毒的,如一些植物类药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巴豆等, 矿物类药水银、砒石、砒霜等, 动物类药斑蝥、蝎子、白花蛇等。 第40页,共52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抽搐,惊厥,窒息,死亡。马钱子 (士的宁)30mg可致人死亡。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为生物

20、碱(雷公藤碱、莨菪碱)、强心苷、皂苷等。 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甚至死亡。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为强心苷( 洋金花、万年青、夹竹桃) 、乌头生物碱(川乌、草乌、附子)急性毒性反应: 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第41页,共52页。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苦杏仁含有氰氢酸,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使细胞氧化反应停止,引起组织窒息。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为氰苷、生物碱。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白

21、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死亡等。葛根素注射液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黄酮苷、强心苷、斑蝥素。 急性毒性反应:第42页,共52页。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黄疸、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寒凉性的中药大剂量口服后常有胃肠道刺激作用,黄连、苦参等。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强心苷、斑蝥素等。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尿频、浮肿、尿少、尿闭、尿毒症、肾功衰竭等。对肾脏有毒性的中药有:关木通、马兜铃、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酸)、斑蝥(斑蟊素)、生物碱、苷类、黄酮等 。急性毒性反应:第43页,

22、共52页。药物急性毒性试验: 研究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定义 初步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了解其毒性靶器官,为长毒试验剂量的设计和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意义 小鼠,雌雄各半动物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设施 半数致死量法(LD50)、最大给药量法 方法 连续观察14天;一般指标(动物外观,行为,对刺激的反应,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体重、病理学检查 指标第44页,共52页。长期毒性反应: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服用中药或中成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根据103种中药的动物长期毒性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44种中药可检出病理损害变

23、化,检出率为42.7。这44种中药长期毒性损伤的“靶器官”中,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2.2、22.2和l0.3。其次是心肌、骨髓、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如天花粉、青黛、青蒿、蒲公英、千里光、虎杖、野菊花、鱼腥草、山豆根、半夏、大黄、泽泻、川木通、独活、秦艽、防己、莪术、延胡索、丹参、甘草、补骨脂、白术、淫羊藿、贯众、钩藤等。 第45页,共52页。药物长期毒性试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定义判断受试物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推测临床试验的安全剂量范围;意义 大鼠or Beagle犬,雌雄各半动物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设施 空白、高

24、、中、低剂量组;给药期限与临床疗程有关:2周一个月 3个月 3个月 6个月每周给药6天方法第46页,共52页。药物长期毒性试验:检测指标:1、一般观察:外观体征、行为活动、摄食量、体重2、血液学指标:CT 、PLT 、RBC 、HB、WBC3、血液生化指标:ALT、AST、ALP、GLU、BUN、TP、ALB4、组织病理学检查: 唾液腺、皮肤(乳腺)、 睾丸、附睾、卵巢、子宫、膀胱、前列腺、 肾上腺、肾、脾、肝、 胃、小肠、大肠、肠系膜淋巴结、 肺、胸腺、心脏、 肌肉、坐骨神经、骨髓、 甲状腺、甲状旁腺、食管、气管、主动脉、 脑(大脑小脑脑干)、垂体 脊髓(颈、胸、腹段)第47页,共52页。外来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一方面认为是由药物有效成分本身所致,如中药注射剂中双黄连粉针剂、茵栀黄注射液等,其中的主要成分绿原酸、黄芩苷被认为具有免疫原性。对于这类成分是否有致敏作用,国内外研究尚有争议。清开灵注射液中有水牛角提取物(为水解蛋白),可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过敏反应。另一方面,由其中的赋型剂(或助溶剂)引起的类过敏反应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凡含有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