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1_第1页
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1_第2页
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1_第3页
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1_第4页
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9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首先就要了解一下 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理解文化一词,英文是culture,源于拉丁语,愿意为耕耘、耕作,对植物的栽培的意思。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的精神产品及其活动。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凡是经人“耕耘”过的都是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2、文化的范围:一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如思想,信念,信仰。 二是非意识形态部分,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3、文化的形式:静态形式:思想

2、,信念,信仰,理论,教育,文学等都属于文化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既是文化活动4、文化的特点: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关系看,文化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个人的文化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渐培养出来的,也就是文化是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是生理遗传。3).从精神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精神文化现象离不开物质载体5、十八大关于文化的阐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3、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6、从文化和教育的关系来说文化是教育的背景,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而且教育也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可以说,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那教育对文化有什么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在原始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发展较低,人类的文化积累较少,内容单一,文化传递和人类生

4、产以及生活本身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只具备一般地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文字出现后,特别是学校教育出现后,教育不仅是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对文化起着整理、选择和提高的作用。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文化发展日益繁荣,内容更加丰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的文化功能也愈来愈突出,教育不仅加强了传递文化的功能,而且融合、交流、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也日益突出地显示出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及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使文化在学校

5、教育中活化。那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文化功能呢?(一)教育传递文化 传递人类已创造的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功能,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生一代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具有进一步创造文化能力的需要。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文化在时间上延续。因为文化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续并发展下去。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化内在的要求。 (二)教育传播文化 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

6、间上的流动。文化间的传播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文化间广泛的接触,给文化间的融合和主动地吸收其它文化的优秀要素创造了机会,使文化形态能增生出新的文化因子,从更高层次上超越文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约束。传播和交流文化的途径,有教育、战争、人口迁徙、商业贸易等,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三)教育选择文化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取舍,它主要是对那些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选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永不停息。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

7、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文化取舍。而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将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四)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文化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的创造和更新。从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来看,选择文化、传递文化、传播文化过程中包含着文化的创造,也就是说它不是对原有文化的简单复制。就文化的传递而言,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

8、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同样,文化的传播也不是文化的简单混合。不是从一个容器倒进另一个容器,而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或相互作用进行的。它包含新的文化元素的产生。 而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三、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对十七大和十八大两份报告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第一,教育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表述进一步修改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9、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使命,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责任重大。第二,教育优先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调整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两个表述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体现了传承。当今的世界各国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家重振经济的主要手段。无数的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社会经济前面腾飞的关键。第三,教育要求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党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八大的报告,这样的表述略有变化:“全面贯

10、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表述上的变化有:第一,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调整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的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观察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调整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原来的要求强调教育自身要走向现代化,现在的表述要求教育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相适应,而且还要率先发展,才能做好服务工作。第三,从“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为“全面实施素质

11、教育”。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少点上的经验,但全局性的经验不多。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了党对教育的殷切期望以及对教育的迫切渴望,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整体性的、综合性的改革。第四,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调整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人民为教育的期盼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增加“努力”二字,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加务实。第四,教育改革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了十八大的报告,这一关注点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首先,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加宏观、更加综合,从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的改革,进一步拓展为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次,对学段的要求体现了递进性。九年义务教育从原来的“促进均衡”到新五年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从

13、原来的“加快普及”到新五年的“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从原来的“大力发展”到新五年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从“提高质量”到注重“内涵式发展”。在十八大的报告中,还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有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十七大的报告中没有提到的。第五,教育公平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又有了新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

14、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要求非常明确,要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问题是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首次写入报告的,在十八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深化和发展。第六,教师队伍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十八大的报告中继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第七,社会力量促进教育多元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十七大和十八大的报告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

15、育”,十八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增加的“引导”二字,应该是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办学的规范化,让其成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由于教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被赋予其两大使命。四、学校教育的使命1、学校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使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数千年来,它一直引领着东方世界的发展,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不断探索、寻求独立的实践中,在救亡图存、英勇抗敌的奋斗中,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爱国自强、维护统一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开拓奋进、复兴中华的民族品质,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民族美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

16、用。今天,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依旧,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了解、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设立孔子学院、兴起汉语热就是明证。对于传统文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

17、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对于学校而言,十七大报告里所论述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事实上,无论哪个国家还是哪个时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都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单位学校,应当在文化传播与复兴当中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反思过去,由于盲目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我们已经有几代人没有系统接受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了,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断层和国民道德的失范!校园内功利气息浓厚,缺少传统的人文素养与儒雅风范!学生对古代圣贤、名人轶事、经典名著、成语典故知之甚少,孩子记

18、得最多、背得最多的是电视广告,买得最多、看得最多的是卡通漫画,想得最多、玩得最多的是电脑游戏,说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是流行歌曲;许多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尊敬长辈,不懂得兄妹谦让、长幼礼数,不知道待人接物、择友交往,不懂得勤俭节约、合理理财;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新一代身上面临断层的危机。翻开中外的教育史,他们都把传播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以及核心价值观置于首要的地位,纵观教育的发展,面向未来,我们要塑造具有仁、义、礼、智、信品德的君子,成为济苍生、安社稷的国家栋梁之材,所以有远见的西方学者说,人类如果还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那就要回到东方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对学

19、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最好资源。2、学校教育在21世纪的使命进入21世纪,学校尤其是承担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的使命。一方面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越来越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政治民主化不断推进的时代,不能不注重全民的素养。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只是最基本的质和量的要求,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培养适应世纪的一代新人。可以说现代化过程是培养新一代和改造成年一代的双重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过程,它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重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要求。改革开

20、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社会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市场观念相关联的竞争、效益、时间、利润等观念逐步增加,个体意识觉醒,自主观念增加,但随着观念的变化,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逐步呈现多样化。在社会成员中存在着国家、集体和社会为重的价值取向,公私兼顾的价值取向,义家庭幸福、个人致富为主的价值取向,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也有一批人身上的利欲熏心、不择手段,根本无视法律、道德的丑恶状态。表现在教育领域,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事件屡屡发生。如广州、浙江温岭颜艳红等虐童事件,只因不会算术题,5岁女童在十分钟内被幼儿园教师狂扇70个耳光;只因为“好玩”,一名幼童被教师面带微笑地揪着耳朵提离地面

21、;广州番禺,未满5岁的女童被老师抓起双脚,倒拎起来摔在地上,头部着地重伤;山东东营,幼儿园老师用针扎和胶带封嘴的方式对待多名幼童;7岁男童被逼接受紫外线“消毒”的惩罚,还有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而被老师用电熨斗烫伤等,使原主流价值系统已受到挑战,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尤其激烈。 价值观的冲突在文化领域内首先表现为经典与世俗之争。世俗化是近年来文化的一大走向。它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本身反映的内容世俗化,如流行音乐、电视、书报杂志等快餐式文化的盛行,文学、戏剧、小品题材琐细、媚俗的倾向;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下嫁经济,它被运用于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全过程。各式各样的与商业相关的文化,诸如酒文化、茶文化、服饰

22、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商品借助文化促销的方式,以诱导消费为目的的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提倡和盛行;部分文化人以赢利为第一目的进行文化产业经营等,都使文化原有的清雅、高尚的文明形象大变,不少以世俗为名、行伤风败俗之实的污泥浊水横流。 所有的冲突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解决好市场经济发展与人的道德、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在一些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道德滑坡、犯罪堕落,引起民众的普遍忧虑与相当一部分人的激烈反对。所以,在道德精神文明建设中,人们呼唤新的主流价值体系的确立,并期望在新价值体系指导下创造新文化。学校不可能无视这样重要的在文化建设中的导向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一部

23、分人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先进科技、消费生活水平的赞赏、羡慕,都使外来文化以十分强劲的势头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方面,渗透到各地各区,渗透到大大小小的家庭。(其内容则涉及思想、管理、制度、科学、艺术、商业、消费、生活、娱乐、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如此强劲的势头真可谓是空前的。 原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会被崇洋媚外、卑视本民族的心态所消蚀,这并非杞人忧天式的推测,它在现实中已经有所表现。在新中国建立后绝迹多年的娼妓、吸毒、赌博、贩毒、黑社会等的重新出现。而文化娱乐也洋化、港台化。大量枪杀警匪片、家庭争斗式的伦理片、各种类型的西式消遣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盛行,赶洋时髦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对民族文化的情

24、感和特色意识日趋淡化。尤其是对语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的消极浸入,它表现在以洋名显示高档的商店招牌和商品品牌;日常交谈、荧屏里常可听到的洋文声; 双语教学招生宣传;家长学习英语或其他外国语比母语学习更加重视。现在是到了该正视这一切,认真思考和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的时候了。学校在这方面也义不容辞。 当代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渗透到学校内部,造成学校内部文化的复杂生态。 如学校中育人目标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教师意识中义利关系观念的变化及其在职业行为中的表现;师生之间、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矛盾与冲突;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学科知识价值的判断和实际上的重新定位;校内文化氛围原有传统的打

25、破等等。它们均让人感到喜忧交加,在看到新目标的同时,又感到失落和茫然。基于以上的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我认为实现的关键在于加强好学校的文化建设。下面我就学校教育的文化建设谈一下我的浅显的认识。五、学校教育应如何加强其文化建设,实现其文化使命1、要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人来呈现,走进一所学校,学生和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气质就代表了学校的文化。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以及师生的行为方式,都可以展现出学校气质。反过来,文化也是由人来创造、建设的,为此,要建设学校文化,就要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首先、要发挥校长的作用校长:学校文化的引领者,从宏观上掌控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把握态势

26、,整合资源,引领发展,是学校这列火车的“火车头”, 校长应对学校在新形势下的办学作全新的思考。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学校文化的构建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对于学校而言,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教师,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学校新文化的躬行实践者。教师只有具有了专业精神和教育信仰,有自己对学校办学思想独特的理解,有自己对教育持久的追求,才能发挥聪明才智,将办学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2、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于注重培养“学校文化精神”。学校的文化精神无疑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它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大学作题为“君子”的

27、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这两句话后来被铸入清华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清华大学秉承这种精神,建设这样的校园文化精神,清华大学在中国的教育史、科学史上创造了杰出的成绩。清华大学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学校的价值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一切构成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教育需要潜移默化,办学是一种文化行为,教师真正认同了学校文化,才能逐渐被这种文化同化,才能在行动中把办学理念落实为具体的行为。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便没有卓越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所以,一个优秀的学校

28、,要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和文化精神,教师要有儒雅的风度;学校的男生要有绅士风度;女生要有淑女气质。学校教育就是: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在老师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升起需要“他力”,更需要自身内在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就是学校留给你的文化精神!否则学校教育缺乏文化,会把孩子带到一个抽象、片面的地带,文化的缺失带来精神的浮躁甚至荒芜,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有知识没灵魂、有记忆没有根底的“怪物”。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3、学校建筑是学校文化的

29、物质载体。学校建筑不仅仅是学校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建筑本身应该有文化气息,还要有鲜明的个性。走进学校,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度,文化的厚度,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学校应该是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珍品收藏所,一个美好事物的集散地,一个传奇故事曾经发生过的地方。民族文化的精华,当地文化的精髓,本校历史的叙事,脚下这片大地的特色都应该能在学校体现出来。4、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1)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我们要让经典走进各学科课堂,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渗透,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机制。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文言文的教学及时链接经典诵读中的相关内容;我们还将经典中的教育资源充实到政治课、历史课中。2)弘扬传统文化与德育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