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条例及配套法规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_第1页
工伤保险条例及配套法规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_第2页
工伤保险条例及配套法规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_第3页
工伤保险条例及配套法规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_第4页
工伤保险条例及配套法规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4及配套法规存在的假设干法律问题蔡庆发关键词:工伤争议工伤认定未参与工伤保险非法用工内容提要:是“为了保证因任务蒙受事故损伤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是劳动保证机制法律的一部分,工伤适用无过错赔偿原那么,工伤待遇同时具有保险法律关系特征,在因任务受伤中,除法定的免赔责任外,义务方均应承当责任。但是及其配套规定存在法律逻辑上的缺陷:企业不参与保险的没有惩罚性条款,没有惩罚就没有权威,不利于义务主体的遵守,达不到立法的目的,用人单位未按法律规定为职工参与保险和非法用工的工伤职工,在待遇上比按照法律参与保险

2、的要低,甚至没有保证,违反了法律的一致性,会鼓励用人单位违法;未参与保险的工伤认定走行政性的工伤认定程序没有法律逻辑根底,不利于维护工伤职工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本文对以上问题进展论述,以期引起立法机关的关注。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才干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协助 的权益。国家开展为公民享用这些权益所需求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援和医疗卫惹事业。规定:“国家开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协助 和补偿。以宪法和劳动法法律为根底建立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是工伤保险的立法根底,也是职工根据宪法和法

3、律该当享有的权益来源。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在立法上无疑是要表达前述法律的精神,工伤保险的最根本的立法目的就是从法律上为工伤职工提供经济保证,假设法律的最终目的不能到达,那么立法的技术上或者说品德上就出现了问题。新出台的工伤保险条例很难实现其目的。要认识工伤保险条例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对工伤保险的概念、法律意义和法律特征有充分的认识,看看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的实行能否到达立法的目的,然后对工伤保险条例的详细问题进展分析。一、工伤保险的概念、法律意义、法律特征。一、工伤保险的概念工伤保险,是指职工因工伤依法获得经济赔偿和物质协助 的社会保证制度。它不仅仅是赔偿性质,还有物质协助 性质。具有社会保证性,是社

4、会保证体系的组成部分。工伤保险,顾名思义,包含了工伤和保险两层含义:工伤,就是职业损伤,是指因任务过程中或者与任务有关的突发事故导致的损伤,或者因任务环境和条件长时间损害职工安康呵斥的职业病,它不同于普通的损伤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与任务有关。保险是指因同类危险要挟的人或者责任人为满足其成员损害补偿的需求,组成双务性的共同团体,进展合理聚资,对危险所呵斥损失进展合理赔偿,到达分摊风险的作用。工伤保险的保险不同于普通意义的保险:它是法定的强迫性保险;双务性只表达在责任人用工方与保险机构之间,但受害人只能是工伤职工;它是带有福利性质的保险,有政府对保险基金支付的保证和补充;表达对劳动者的保证机制等

5、。二、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法律意义1.有利于保证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由于用工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与胜利均有能够,假设企业破产,那么工伤职工的待遇得不到保证,把工伤保险待遇与用工单位分别,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分散风险,提高企业承当风险的才干。工伤事故发生后,支付的工伤待遇较高,企业能够很难承当,经过保险的方式,可以分摊风险,提高企业承当风险的才干。3.缓解矛盾,减少诉讼。工伤事故发生后,假设工伤待遇全由用工单位承当,利害关系直接在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产生,用人单位怠于支付的能够性大,不利于工伤职工利益的维护,工伤事故发生后的赔偿转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的利益

6、冲突就减小,因此发生的诉讼就会大大减少。三、工伤保险法律关系的特征1.工伤保险的主体。工伤保险的投保主体是用人单位,是由用人单位支付保险费,劳动者不承当保险费,用人单位是保险法律关系中的投保人,是法定的投保义务主体;工伤保险的受害主体是工伤职工,职工是工伤保险法律关系中的受害人,是法定的权益主体;工伤保险的保险人是社会保险基金组织,投保人将保费根据法律规定的比例交到社保基金,参与工伤保险职工工伤后,工伤保险基金根据工伤职工的受伤情况根据工伤保险的法律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另外,由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还有部分工伤经济赔偿是由用人单位承当的,所以用人单位仍是根据工伤保险法律关系的赔偿义务人。2.工伤

7、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益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商业保险是自在保险,商业保险的客体直接指向是指保险利益。工伤保险是法定保险,法律直接规定了主体的行为,如投保人的投保缴费行为,保险基金接受投保、建立保险关系的行为,工伤的认定行为,伤残评定和支付工伤待遇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其它法定的行政行为。3.工伤保险的强迫性。工伤保险属于强迫性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的自主性。用人单位假设不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工伤保险,劳动行政与社会保证部门可以依法对用人单位进展强迫征缴保险费,还该当对用人单位进展法律制裁,假设劳动行政和社会保证部门不对用人单位进展强迫征缴,单位职工可以提起申诉和行政诉讼

8、。4.工伤保险的社会福利性。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除用人单位交纳保险费外,如保险基金缺乏以支付工伤保险待遇,那么由国家财政进展补贴。5.工伤实行无过错责任原那么。只需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或者与任务有关的行为不是故意呵斥的损伤,就该当认定为工伤,即在劳动过程中或者与任务有关的行为中故意自伤或醉酒属于免赔责任;由于工伤是法定保险,天生就具有保险法律关系的特征,因此在因任务受伤中,不存在普通意义上过错责任分担问题,而是讲免责范围,不属于免责条款的都属于赔偿范围。6.未参与工伤保险的,不减少工伤职工的待遇。用人单位是法定的工伤保险投保人,假设企业没有履行法定的投保义务,并不影响工伤职工享有工伤保险待遇的利益

9、,只是赔付责任由企业自行担任而已,交纳了的那么由社保基金支付。不能因义务人没有履行义务而获益,也不能因义务人没有履行义务而使权益人利益受损,是法律的根本原那么,更不能由此改动免责范围。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该当参与工伤保险而未参与的,由劳动保证行政部门责令矫正;未参与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工程和规范支付费用。7.能否属于工伤,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第十九条“劳动保证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恳求后,根据审核需求可以对事故损伤进展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该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按照职业病防

10、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获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劳动保证行政部门不再进展调查核实。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以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以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当举证责任。 第十四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以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以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当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证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损伤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阐明工伤认定程序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程序,普通的行政程序在作出行政决议前一定要有证据充分,并且行政机关要自动取证。而工伤认定程序那么是根据需求确定能否取证,由用人单位举出不是工伤的证据,如用人单位举不出不是工伤的证据,或者拒不举证的那么可

11、以根据恳求人的恳求作出工伤认定。二、及配套法规存在的问题一、对违反法定义务缺乏必要的惩罚手段,违法的本钱很低,实践只为少数人提供保证。强迫性的法律,就必定要有强迫性的可执行性,强迫性的可执行性就必定要有与违法本钱的经济核算。假设违法本钱很低,甚至没有,那么强迫性就能够成为空文。在中找不到任何关于用人单位假设拒不交纳工伤保险费的惩罚性条款,用人单位假设不为职工购买保险,并没有谁去强迫,也无须承当惩罚责任。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该当参与工伤保险而未参与的,由劳动保证行政部门责令矫正;未参与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工程和规范支付费用。除

12、此之外没有别的惩罚性规定。实践情况是,那些没有为职工参与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从没有遭到过任何处分。用人单位没有参与工伤保险的占绝大部分,立法假设不思索这绝大部分对象的利益,那么立法就失去了意义。1996年10月1日公布实施以来的九年时间里,用人单位为职工参与保险的人数到2003年的统计数字是约6%。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证厅、江西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城乡共有就业人员2168.2万人,全省参与工伤保险的职工有131.78万人。参保比例占就业总数的6%。劳动和社会保证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74432万人,年末全国参与工伤保险的职工有4575万人。参保比例占就业总数的6.1%。为什么一

13、部强迫性的涉及到中国七亿职工社会保证的法律在执行了近十年时间,通畅只需6%的效果,这是对中国法律维护弱势群体的极大挖苦。然而在新公布的中依然延用了原有的法律理念,似乎中国的用人单位是天生的品德家,现实证明又不是。6%的投保比例,使法律只为这6%的人效力,94%的职工被排除在保险之外,这部法律失去了“普遍性意义。添加惩罚性条款是保证法律得以施行的重要手段,必需予以安排。二、对未参与保险的工伤职工没有给予同等的保证,也没有有效的保证补救,致使该部分职工工伤待遇的赔偿难以落实。案例,吴某,35岁,2004年9月1日在某煤矿任务时被炸药炸伤,致双目失明,认定为工伤,二级伤残,煤矿没有参与工伤保险,吴某

14、工伤待遇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管劳动关系,退出任务岗位,享用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规范为:一级伤残为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个月的本人工资;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规范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伤残津贴实践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规范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三工伤职工到达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用根本养老保险待遇。根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

15、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交纳根本医疗保险费。在劳动仲裁判决中,仲裁委员会思索了代理人关于“保证的一致性的意见,给吴某伤残津贴计算到70周岁,判决一次性支付,扣除相应的利息,但到法院的判决里将伤残津贴又改为按月支付,吴某的伤残津贴要在某煤矿领取直到终年。第六十条 “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该当参与工伤保险而未参与的,由劳动保证行政部门责令矫正;未参与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工程和规范支付费用。外表上看对未参与工伤保险的赔偿与参与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待遇是没有区别的,但实践上区别是相当大的,甚

16、至是能够严重损害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工伤职工完全失去保证和救援!我们知道工伤死亡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和工伤一至四级伤残的工伤津贴、护理费是按月支付的,参与了工伤保险的是在保险基金里支付的,这是有保证的。而未参与保险的,那么这些待遇是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这些待遇假设按月支付,要在用人单位里领取十几年,甚至能够是几十年的待遇,就很难说有保证,可中却没有特别规定,就法律条文的适用上看,判决按月支付没有争议,但却与工伤保险的立法目的相违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约75周岁,假设工伤发生在职工20多岁时,能够就是支付六、七十年的工伤待遇。企业运营盈亏或者破产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违法转移财富都是有能够的,按月领取

17、等于是工伤职工或者供养亲属物质生活的有无,完全与这一个企业的盈亏共沉浮,企业一旦倒闭,那么工伤职工的生活就没有保证,有些亏损企业连破产经费都不够,不能够有钱在将要倒闭时一次性支付巨额的工伤待遇,没有人置信这样的待遇可以实现,实践上是妨碍了工伤职工获得待遇的权益,而且妨碍的是94%职工的权益!要使未参与保险的工伤职工的待遇尽能够地实现,该工伤待遇的赔偿就该当是一次性支付,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按月支付计算到75周岁扣除相应的利息,才是合理可行的,才与给工伤职工保证的立法目的相一致。从工伤保险 “保证 这一“一致性来了解,不能因企业没有履行法定义务而使权益人的利益受损,才符合法律的一致性原那么。在现实

18、中未参与工伤保险的企业占大多数,这无疑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要素。未参与保险的按月支付不利于促运用人单位积极为职工参与工伤保险。该当使违反义务者所应承当的法律后果的本钱要高于合法行为,更不能让权益人的利益因义务人的不履行义务而使权益受损,使保证的法律具备应有的保证机制。因此建议劳动行政保证部门出台实施细那么,将未参与保险的工伤待遇支付改为一次性赔偿。三、将未参与工伤保险的工伤由行政部门做出工伤认定决议,实际上不符合行政行为的法律逻辑,实际上构成法律程序上的混乱,加重了工伤职工主张权益的负担,该当将未参与工伤保险的认定工伤吸收至恳求赔偿的劳动仲裁程序和民事赔偿中。案例,王某在某砖厂做工,2003

19、年4月1日下班途中遭到机动车事故损伤,呵斥九级伤残,某砖厂是未参与工伤保险的。2004年3月19日裴某恳求工伤认定,2004年5月25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作出了是工伤的认定决议,某砖厂不服,2004年9月提起行政复议,2004年7月22日复议机关维持原工伤认定决议,某砖厂又提起行政诉讼,当地基层法院以为是下班途中受伤和工伤认定程序不合法为由判决认定不是工伤,王某又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以为是下班途中,但工伤认定程序不合法,判决原劳动行政部门重新作出能否工伤的认定。2005年2月23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又以同样的现实和理由作出了王某是工伤的认定决议。砖厂又不服,又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以为呈报主体和受呈

20、报主体错误而不予受理,砖厂又把行政复议机关告上法院,经过移送等程序,2005年8月15日法院判决行政复议机关该当受理,复议机关如今还没有作出行政复议决议,不论行政复议结果怎样,还能够要进展行政诉讼的一审和二审,这两审下来就得到明年。在行政诉讼期间原中止的劳动仲裁程序又恢复审理,并于2005年7月15日作出仲裁判决,判决某砖厂承当工伤的赔偿责任,2005年7月29日砖厂又提起“确认不承当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诉讼,2005年9月12日法院以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没有终了为由,中止了该确认之诉的审理。第十七条“职工发惹事故损伤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该当自事故损伤发

21、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日内,向统筹地域劳动保证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恳求;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恳求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损伤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域劳动保证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恳求。 第五十三条“恳求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恳求行政复议;对复议决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没有将未参与保险的因工受伤进展特别规定,从而将参与保险和未参与保险的工伤全部要进展工伤认定程序,在法律上制造了混乱。1. 不符合行政法的逻辑。行政行为,通行地说就是行

22、政管理行为和行政职权行为,只需具有公共利益价值范畴的事物和行为才可以进入行政管理和行政职权的范围。之所以把工伤认定任务由劳动保证部门来做,是由于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必需求参与工伤保险,大部分工伤待遇均由工伤保险基金来支付,这就成了“公共利益,是行政管理的对象,该当由行政机关对能否是工伤和享用什么等级的待遇进展行政认定,防止职工与企业串通侵占工伤保险基金,破坏工伤保险的次序,所以必需由劳动保证部门进展行政认定把关,是行政管理行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假设用人单位没有为职工参与工伤保险所发生的工伤争议,就不具备公共利益的特征,完全是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这一平等主体之间的个体利益之争,谈不上任何的行政管

23、理行为必要,将其进展行政认定程序违反了行政管理行为的原那么。以上案例明显是王某与某砖厂之间的利益之争,与公共利益无关。假设是事前防备工伤的发生,是涉及到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是行政管理对象。工伤认定又是事后的法律救援,这种救援是从在平等主体之间责任裁判,就没有行政管理的意义和功能。2. 不符合诉讼法逻辑。既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就无须启动行政程序,行政判决就不适宜,国家公权益对平等主体之间争议处理,该当是基于当事人的恳求,国家公权益是以裁判者身份出现进展调解或者判决,如劳动仲裁程序,这种裁判者身份的行为是不可诉的,不能将裁判者作为当事人进展诉讼,不服判决只能是原当事人往更高审级机关恳求判决或诉讼

24、,因此在诉讼法律逻辑上工伤认定该当吸收到仲裁程序中,不服仲裁判决的诉讼是以工伤争议双方为诉讼当事人,而不能以仲裁委员会诉讼当事人。由于要走工伤认定程序,王某的工伤经过劳动行政部门的认定,就把劳动行政部门作为当事人作为被告。违反一事不再理原那么。对一个工伤现实,假设先要进展行政决议和行政诉讼,行政决议及诉讼程序又不处理实践赔偿问题,还要进展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程序,权益人主张本人的民事权益要向法院两次提起诉讼,前一个行政决议程序和行政判决就失去了任何价值。3.不符合民法逻辑。民事权益可以主张,也可以放弃,是单一的民事权益,不是不能放弃的公权,向用人单位主张工伤赔偿的权益无疑是民事权益,工伤认定假设

25、是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不允许调解的,就损害了当事人双方民事权益的完好性,因此工伤认定行为不符合民法的逻辑。4. 法律实际的混乱和负面作用。假设进展行政认定,会由于行政行为程序上的错误而影响到工伤职工的实体权益。工伤认定是不处理实体赔偿问题的,按照却是认定工伤的必经程序,假设不能被认定为工伤,那么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就无法得到处理。工伤能否成立,直接看现实和证据就可以断定,经过了行政程序,那么行政程序一旦错误,就会影响到工伤职工的实体权益。行政行为有其本身的逻辑,比如第五十五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详细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现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详细行政行为根本一样的详细行政行为。上述案例中

26、,工伤的现实很清楚,却由于劳动行政部门的程序错误而使工伤职工的权益不能实现,王某主张权益却要依赖行政部门的正确行为,能否意味着工伤赔偿的权益不完好?上述案例中劳动行政部门却只能“以同一的现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详细行政行为根本一样的详细行政行为。就与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相违背了,但假设不作出一样的决议,那么王某的权益就得不到主张,王某的权益就能够消灭,那么王某的权益能否该当由劳动行政部门来赔偿呢,法律的混乱由此可见。违反一事不再理原那么,加重赔偿权益人的负担。参与了工伤保险的,只需经过了工伤认定,直接到社会保险基金中按照等级领取工伤待遇,保险基金不按照规定发放保险待遇的,是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无须进

27、展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诉讼程序是单一的。未参与工伤保险的赔偿权益义务在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之间,它就是民事权益,不涉及任何公共利益。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那么,权益人经过诉讼主张民事权益,不该当经过两次诉讼才干获得。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王某为主张权益先要经过多次的行政诉讼才能够得到工伤认定确实认,可是确认之后民事权益的赔偿依然要经过劳动仲裁和民事诉讼,只需生效的民事诉讼判决书才是有价值的,这样权益人的权益就经过两次审理,违反了一事不再理的原那么,极度加重了权益人的负担。王某打了一年多的官司行政程序都尚未处理,民事诉讼的启动还遥遥无期!要完成行政诉讼判决的生效就能够要走多次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就能够打

28、几年,进展民事诉讼,也能够有四审,又是几年,还能够执行不到,权益人要支付多少诉讼费、律师费、交通费?再坚强的人都要被磨掉。添加的行政决议行为大大加重权益人主张的难度,对一个依托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而言,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行政决议和行政判决不能处理实践问题,做了工伤认定并不能彻底处理工伤待遇,假设不服还要进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即使行政诉讼终了,工伤待遇赔归还要走仲裁和诉讼途径。劳动仲裁本身具有准司法的性质,有才干对工伤现实作出断定,对工伤的认定权交由劳动保证行政部门,劳动仲裁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民事诉讼也失去意义。工伤认定的决议和不服仲裁的民事诉讼,最终都是由同一个法院来认定,工伤认定的行

29、政决议和行政诉讼都成了多余。完全可以把工伤认定程序合吸收在劳动仲裁程序上。没有价值的行政判决书。在民事诉讼里,原关于工伤认定的决议和行政判决书是个什么身份?是作为证据运用,还是生效判决?判决的价值仅仅是确认平等主体之间是属于工伤,而不是行政行为本身的价值!这真实成了法院判决最无用的一类判决,在它的判决之后还要审理再判决,同一个工伤现实要经过两次判决,损害了法律的效率性。假设是行政证明作用,那么只能作为证据的一种来运用,证明案件现实依托的是原发性证据,而不需求依托行政决议,更不需求行政判决书,假设是证明,那么这份证明的本钱无疑太高了,完全可以在仲裁程序和诉讼程序中根据原发性证据来认定。工伤认定是

30、个简单的认定,不象医疗事故和交通事故那样需求较高的技术要求,即使是医疗事故和交通事故的认定也只是作为专家意见形的证据,而不是行政决议,不具有可诉性。呵斥案件审理体制上的混乱。行政决议的属性决议了一旦作出即具有法律效能,非经法定程序的变卦就具有法律效能。第五十三条“恳求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恳求行政复议;对复议决议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上述案例中既出现了工伤认定决议的行政诉讼还在继续着,又出现了仲裁判决,判决后是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同时进展着,法院出于对诉讼效率和判决的一致性思索,无疑会中止民事诉讼,待行政诉讼判决后才对民事

31、诉讼进展审理判决,但在实际上两个诉讼无疑都是可以继续的。也会出现另外情况,仲裁委员会在根据工伤认定决议作出判决并生效之后,行政复议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依然可以提起,由于行政诉讼的提起时间是收到行政决议后的三个月,行政复议是收到行政决议后的两个月,假设行政决议机关没有通知诉权,那么可以在知道侵权之日起两年内提出行政诉讼。这种或然性出现,就有能够出现生效的仲裁判决与行政复议决议或者法院的行政判决相矛盾。假设当事人在收到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判决后,就该判决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同时又就工伤认定结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又能够出现同一法院基于同一现实的工伤案件在行政审问庭和民事审问庭同时审理的情况,甚至能够

32、出现判决相互矛盾的为难局面。王某的工伤就出现了在民事审问庭和行政审问庭同时审理的情况,就法院审理案件来讲,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完全没必要由同一法院两个审问庭同时审理,法律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四、非法用工的工伤待遇比合法用工的工伤待遇更低,法律鼓励非法用工!公布后,劳动保证部还同时出台了。该方法规定的赔偿范围“第四条职工或童工遭到事故损伤或患职业病,在劳动才干鉴定之前进展治疗期间的生活费、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及所需的交通费等费用,按照规定的规范和范围,全部由伤残职工或童工所在单位支付。第五条一次性赔偿金按以下规范支付:一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6倍,二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4倍,三级

33、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2倍,四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0倍,五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8倍,六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6倍,七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4倍,八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3倍,九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2倍,十级伤残的为赔偿基数的1倍。第六条遭到事故损伤或患职业病呵斥死亡的,按赔偿基数的1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从规定没有医疗期间的停工留薪工资和供养亲属的扶养费。停工留薪工资是职工在医疗期间的合法收入该当予以赔偿在实际上是没有争议的,可该方法却没有规定。供养亲属的扶养费没有相应的规定,笔者就曾遇到一个非法用工工伤职工死亡的,按照赔偿基数的1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是8万多元,而假设按照合法用工计算其三个未成年子女的扶养费就要超越23万元,显然由于该规定而能够损害了其家属的合法保证。伤残的一次性赔偿也低于合法用工。在劳动就业环境压力较大的情形下,劳动者很难有所选择,非法用工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不能由于是非法用工就损害了劳动者应得的利益,法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