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育硕士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_第1页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_第2页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_第3页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_第4页
优秀教育硕士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推荐表 单位名称:浙江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10月28日论文题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作者姓名论文答辩日期学科专业方向 方奇敏 2006年5月现代教育技术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题目,刊名,时间,社会影响)浅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成人教育(CN23-1067/G4)200512信息技术下CAI课件模式探讨及应用思考. 和田师专学报(ISSN1671-0908)2005.4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新途径. 现代教育科学(CN22-1339)2005.2基于网络的协作化

2、学习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分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CN23-1143/G4)2005.4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非均衡发展:现状、对策与实证. 中国电化教育(CN 11-3792/G4) 2006.12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论文受舟山市教育局、浙江省定海一中的高度评价,并部分意见被采纳逐步实施应用、立项,现舟山市教育局就信息化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发展已处于稳步实施中。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间)再谈信息技术下多媒体教学的常见误区与矫治策略. 200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论文集优秀论文奖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

3、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中文摘要: 教师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城乡差距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论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异的现状,分析现有缩小教师资源城乡差异相关举措的弊端,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新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其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在现阶段,舟山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教师分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即:城市学校的教师在上述三个指标的数据统计中,明显高于农村学校。采用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4、,了解到目前普遍采用的缩小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异的“支教”、“挂职”等现有措施存在明显弊端,即:在支教人员选拔与发展趋势上存在重“量”轻“质”和重“形”轻“实”现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存在“培养的短周期性”现象;在农村中、老年教师的心理上存在导致其“消极教学”现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敷衍度日、低效低质”现象。结合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提出教师不需要离开本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构想,即:短期策略采取农村教师通过网络融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进行非实时教学;长期策略采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直接对农村学生进行“实时课堂教学”。分析了

5、方案实现的可行性,阐述了方案实施的有效机制保障。并以“实时课堂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进行了实证研究。参考文献:1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2毕正宇. 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2004 (4)3许海瀛. 地方教育资源管理M. 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84高正绪.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J. HYPERLINK :/SEEK. t _blank 教育探索, 2000(7)5杨银付.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N. 中国教育报,2005-12-5(7)6郁琴芳.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

6、流动的启示J 中小学管理, 2003(8)7杨春茂. 世纪之末的思考教师队伍建设热点透析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 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J. 2003(9)9黄家泉. 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教育的影响(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6)10袁振国. 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阶段(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11钟启泉, 王吉庆, 黄钢.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专家推荐理由论文选题针对性强,能抓住现实中“城乡师资配置失衡”这一社会问题展开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也十分得当,进行了

7、大量的调研,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理论分析资料翔实,推理严密,有独到的见解。研究设计科学合理,论文写作规范,条理清楚,文字表达准确,研究成果突出。同意推荐该论文为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论文。 专家签字:李长吉单位推荐意见 同意推荐。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吴锋民 单位公章 2008年 12 月 29 日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学校代码 10345 研究类型 应用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题 目: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 学 科 专 业: 现代教育技术

8、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中文摘要教师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城乡差距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论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异的现状,分析现有缩小教师资源城乡差异相关举措的弊端,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新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其可行性。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在现阶段,舟山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教师分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即:城市学校的教师在上述三个指标的数据统计中,明显高于农村学校。采用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9、,了解到目前普遍采用的缩小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异的“支教”、“挂职”等现有措施存在明显弊端,即:在支教人员选拔与发展趋势上存在重“量”轻“质”和重“形”轻“实”现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存在“培养的短周期性”现象;在农村中、老年教师的心理上存在导致其“消极教学”现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敷衍度日、低效低质”现象。结合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提出教师不需要离开本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构想,即:短期策略采取农村教师通过网络融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进行非实时教学;长期策略采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直接对农村学生进行“实时课堂教学”。分析了

10、方案实现的可行性,阐述了方案实施的有效机制保障。并以“实时课堂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进行了实证研究。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教育公平 Research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in Urban and Rural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ABSTRACTThe gap of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is the current major obs

11、tacle that effects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nation. On the basis of searching into multipl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terials about teachers resources balanced allocation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study as well a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thesi

12、s, which contraposes to current status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Zhoushan City, analyses disadvantage of current measures taken to shorten the discrepancy in teachers resourc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and tech

13、nology, puts forward a new program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in urban and rural. Through positivist research, this program proves its feasibilit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it can be resulted tha

14、t: at present stage, there is a sharp discrepancy in academic structure,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and backbone teachers allocation among teachers from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of Zhoushan city.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above three indicators of statistical data about urban school teac

15、hers are noticeably higher than rural schools.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by interviewing on the spot, it was realized that existing widely used measures taken to reduce the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such as supporting education, on attachment are obvious drawback

16、s, namely: in the selection of supporting education personnel or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ere is also the phenomenon which values quantity more than ” quality”, or values” formality” more than “f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young teachers, there is a phenomena foster in short cyclicity; In r

17、ural areas, in older teachers were mentally to carry out negative teaching; in present education quality it is existing the phenomena of perfunctory day, inefficient low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mbined with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proposes a overall con

18、ceive, which makes teacher have not to leave the school but also can mak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in urban and rural come true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is: one of the short-term strategies is that rural teachers can integrate excellent teachers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19、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internet; the other is that city teachers carry out non-real-time instruction by the way of network courseware. The long-term strategy is adopting the way that urban teachers do “real-tim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rural students through the network. By analyzing the program

20、s implementing feasibility and elaborating the effective mechanisms guarantee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 positivist analysis on the progra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is carrying out which takes “real-time classr

21、oom instruction for example.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equality 目 录 TOC o 1-2 h z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0 中文摘要 PAGEREF _Toc131350730 h I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1 ABSTRACT PAGEREF _Toc131350731 h III HYPERLI

22、NK l _Toc131350732 1概述 PAGEREF _Toc131350732 h 1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3 1.1选题背景 PAGEREF _Toc131350733 h 1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4 1.2国内外研究述评 PAGEREF _Toc131350734 h 3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5 1.3研究假设及拟研究内容 PAGEREF _Toc131350735 h 6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6 1.4研究方案及相关术语解释 PAGEREF _Toc131350736

23、 h 7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7 1.5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131350737 h 11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8 2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失衡之现状 PAGEREF _Toc131350738 h 12 HYPERLINK l _Toc131350739 2.1舟山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调查 PAGEREF _Toc131350739 h 12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0 2.2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原因分析 PAGEREF _Toc131350740 h 16 HYPERLINK l _Toc1313

24、50741 2.3缩小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的现有举措 PAGEREF _Toc131350741 h 18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2 2.4教师“支教”、“挂职”等现有措施的弊端分析 PAGEREF _Toc131350742 h 20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3 2.5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131350743 h 24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4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 PAGEREF _Toc131350744 h 25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5 3.1信息技术环

25、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构想 PAGEREF _Toc131350745 h 25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6 3.2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PAGEREF _Toc131350746 h 28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7 3.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的有效机制保障 PAGEREF _Toc131350747 h 36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8 3.4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131350748 h 39 HYPERLINK l _Toc131350749 4信息技术环境下

26、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实证研究 PAGEREF _Toc131350749 h 40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0 4.1实验区域选择 PAGEREF _Toc131350750 h 40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1 4.2具体实施过程 PAGEREF _Toc131350751 h 40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2 4.3实施结果及反馈 PAGEREF _Toc131350752 h 45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3 4.4实证研究结论 PAGEREF _Toc131350753 h 47 HYPER

27、LINK l _Toc131350754 4.5本章小结 PAGEREF _Toc131350754 h 48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5 5结论与展望 PAGEREF _Toc131350755 h 49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6 5.1结论 PAGEREF _Toc131350756 h 49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7 5.2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展望 PAGEREF _Toc131350757 h 50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8 附录一: 舟山市教师流动(支教、挂职)调查表 PAGE

28、REF _Toc131350758 h 51 HYPERLINK l _Toc131350759 附录二: “实时课堂教学”课后远端学生调查表 PAGEREF _Toc131350759 h 53 HYPERLINK l _Toc131350760 附录三: “实时课堂教学”教师访谈表 PAGEREF _Toc131350760 h 54 HYPERLINK l _Toc131350761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131350761 h 55 HYPERLINK l _Toc131350762 致 谢 PAGEREF _Toc131350762 h 58 HYPERLINK l _T

29、oc131350763 作者在学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PAGEREF _Toc131350763 h 59概述选题背景教育公平的大方向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始终左右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最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为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功利价值,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还具有十分重要的非功利的价值,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教育由于能够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的一种价值观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

30、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诚然,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说已经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深入人心的,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客观原因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主观原因形成的,人为造成并加剧现实中的不公平,则需要从非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 1994(7)在实现深层次的教育公平

31、时,教师资源配置的公平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资源配置所产生的不公平不但会阻碍教育的公平进程,而且会人为加剧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影响到人的培养和发展问题,不利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本质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发展中,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之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 王克勤. 论城乡教育一体化J, 普教研究, 1995(1):6-8归纳起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缩小现有城乡教育差距。而城乡教育差距是指城乡教育的投入、规模、速度和结

32、构等方面偏离了某种标准而出现的差异悬殊现象,这种差距是一种不合理的教育发展现象,可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或效益、师资状况、教育质量或结果、教育公平等指标作为衡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标准。当城市化进程在浙江大地风起云涌发展的同时,作为一个特殊海岛城市的舟山选择了独特的“大岛建、小岛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新型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已显现出对现有城乡教育发展理念和学校布局的极大冲击,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于城乡教育之间。城乡教育不能一体化,就难以实现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难以为老百姓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其中关键之一就是城乡教师资源非均衡配置问题。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详尽剖析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进程缓

33、慢的原因,把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定位在均衡化和公平性上,及时调整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对于推进舟山市整体教育城乡一体化向高层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热点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公平与教育投入问题是2006年召开的“两会”中的热门话题。现在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要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下大决心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农村的师资力量。“两会”期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农村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关键是师

34、资的质量。 教育部. 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 :/gongxue /landunfalv/Print.asp?ArticleID=9142因此,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理论研究教育公平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科尔曼(JamesColeman)和瑞典的胡森(Torsten Husen)的观点,两者都是统合公平观的主张者

35、,他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解都是以规则公平为前提。另外,赫梅尔指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这是目前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 查尔斯赫梅尔. 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3:68-69综合国外关于教育公平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2)过程均等论,指教育条件的均等,主张让每个儿童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3)结果均等论,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均等,以便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 张力. 20

36、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对教育公平作了大量讨论,一般都是从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角度来探讨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研究分析中大都涉及我国城乡差别、女性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少数民族的教育落后等教育机会不均等。毕正宇分析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制度性、政策性的不公平。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只能靠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来缩小,而制度性、政策性的不公平必须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现状。 毕正宇. 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 HYPERLINK :/TZXK. t _blank 天中学刊, HYPE

37、RLINK :/4/tpi50/qk.aspx?year=2004&issue=04&pykm=TZXK 2004 (4):95-97提出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而实现师资配置均衡化必须依赖于国家制定合理和有效的教师政策:(1)落实人事改革制度,严格教师合约管理;(2)改革师资配置方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保障基础教育发展;(4)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提高整体师资水平;(5)大力扶持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毕正宇. 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J. HYPERLINK :/AYXB. t _blank 安阳工学院学报, HYPERL

38、INK :/4/KNS50/qk.aspx?year=2005&issue=01&pykm=AYXB 2005( 1):140-143许海瀛提出在教育人事管理中要注意统筹兼顾的原则、人才合理流动的原则。 许海瀛. 地方教育资源管理M. 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8高正绪通过分析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的主体和资源渠道的多元性现状导致受教育权利的非公平性的后果,以及由于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功利性引起的成因,提出弘扬资源配置中教师的主体性对策。 高正绪.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J. HYPERLINK :/SEEK. t _blank 教育探索, HYPERLINK :/4/tpi5

39、0/qk.aspx?year=2000&issue=07&pykm=SEEK 2000(7):66-67杨银付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在办学条件的均衡、生源的均衡、教师资源的均衡、以教育资源共享促均衡、以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促均衡这五个方面作创新。指出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中,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基础,而教师资源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办学条件”,教师资源的均衡是关键,生源的均衡则是突破。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要使学生不流动,首先教师要流动,要合理、良性流动,走向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资制度,促进教师工资的规范化,缩小校与校之间教师工资差距。但仅仅依靠教师工

40、资制度的改革还不足以促进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和均衡化,如果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弱势地区教师的配置就可能存在问题,因此,在不同学校教师岗位的设置上,一定要“科学和公平设岗”,甚至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有所倾斜。为了避免教师流失,教师管理要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为了避免弱势地区、弱势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可考虑依法建立类似体育人才流动的“转会制”,以利流失学校培养新的优秀教师。还要开展“学校结对子”、“教师手拉手”等互助活动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杨银付.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N. 中国教育报,2005-12-5(7)实践借鉴近十年来,随着全民教育在世

41、界各国的实施与推进,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进程中逐渐在国家法规政策上、在教师政策环节上、在办学形式上、在教学条件上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就教师资源配置而言,在日本,实行的是教师“定期流动制”。 郁琴芳.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J 中小学管理, 2003(8):54-55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从地域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市、街区、村之间的流动,二是跨县一级(相当于我国的省一级)行政区域间的流动,前者所占比重很大。日本各都道府县的教师流动政策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如人事调动及审批权限、基本原则,以及任职年限的规定、流向偏僻地学校的优惠措施等。同样在韩

42、国也规定每隔2-4年,教师都要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进行调动换班,目的是为了保证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一致。还有一些国家对农村教师实施鼓励支持的经费政策。如越南1993年的法律确认农村复式教学的合法性,法律还规定了复式教师工资两倍于单式教师、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工作、教材免费发放的对策等;印度尼西亚也制定了单式教学与复式教学同等地位的政策,地方政府为鼓励社区参与农村学校活动给予额外补贴;菲律宾实施艰苦工作津贴以鼓励农村教师。有些国家还制订了任用农村教师的特殊政策。如印度尼西亚和尼泊尔制订了农村教师晋升的专门规定;巴基斯坦实施了游牧教师专门培训计划,并由国家提供经费;1994年尼泊尔开始实施农村复式教师专

43、门培训计划;越南在师范学院使用了“复式师资培训模型”,并开发出版了复式教材;在菲律宾,教师除享有基本工资外,还有权享有各种补贴。“普通拨款法令”规定,对于到学校上课有困难的教师,如学校与家庭距离在10公里以上、但没有汽车的情况应发放特困补助,对在“武装冲突”地区任教的教师发放风险工资;在前苏联,每个村庄根据规模一般都建有一所8年制学校,村庄较大的还建有10年制完全中学。学生午餐基本免费供应。一直到今天,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实行比城市教师高25%的政策。我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我国较早实行教师流动制的是山东省寿光市。寿光市实行的是教师相互轮岗制度,即参照公务员轮岗的

44、做法,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在不同等级学校之间进行校际交流,以缩小师资水平的校际差别。1998年,寿光市教育局成立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组成的导师团。导师团负责送“功”下乡、送教下乡。送“功”,不但展示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而且从文明礼仪到师德师风,全方位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送教,主要是把城里的优质课搬到农村的课堂上,城里的优秀老师执教,农村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听课,然后是开座谈会、评课会,共同研究切磋。 李振村, 梁伟国.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 而杭州市则通过另一种方式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2003年,杭州市出台校际互聘优秀教师的新举措,鼓励名师公开“走穴

45、”,受聘于其他学校,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各校间优势学科的取长补短,促进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杭州市首批校际互聘名单的24位教师均为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高级教师,他们在完成本校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经本人和所在学校同意,即可接受其他学校聘请。外聘教师上课形式以讲座为主,一般一至两周内安排一次,由所聘学校给予相应的报酬。校际教师互聘增加了学校之间公平竞争的机会,也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提供了一个更开放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施行“城乡教育一体化”计划,推行“ 捆绑式”发展; 汪育华.农村教育”城市化”成都市武候

46、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教育J. HYPERLINK :/SIJY. t _blank 四川教育, HYPERLINK :/4/tpi50/qk.aspx?year=2004&issue=04&pykm=SIJY 2004 (4):5-9浙江嘉兴市秀城区通过加强师德群体教育、完善培训网络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城乡教师轮岗交流等。 秀城区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 /include/ article_display.jsp?articleid=250 上述改革举措对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各地区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模式。但不管怎么说,

47、基于发展的观点和改革的需要,基于利弊的权衡,基于各国的国体、各地区教育的背景现状,轮岗、支教与挂职制度可以推行,但必须结合区域实际,要有实施细则及相关激励机制为前提,并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评述上述国内外针对教师资源配置公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认为教师资源配置均衡是教育公平关键因素之一,有些在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上提到了统筹观念、人才流动等相关对策。但由于问题研究的侧重面不同,受即时社会经济背景和教育环境影响,对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提出的相应措施无疑是积极的。但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缺乏时代的发展观,侧重于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优化城乡教师资源方面的研究还是甚少,基本上还停留在零散

48、、不成体系状态,至今可供借鉴的有效措施依然很少。研究假设及拟研究内容研究假设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在实现上更趋向于成熟。教师的教育教学无论从形式上、方法上、目标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同时教师间的“传、帮、带”方式也有了质的变化和拓展。本研究设想从“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是关键,信息环境是平台,信息技术是有效手段”的关系入手,探索突破区域内城乡教师实体流动(支教、挂职)方式的单一模式,在建立与完善有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实现城乡教师“教学意义上的流动”,从而缩小区域内的教师资源配置差别,实现均衡,以提供教育部门对区域教师资源城乡优化配置一些有益帮助。研究内容本研究通

49、过对当前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描述性分析,回顾和反思舟山市在减少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异方面的现有举措,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教师流动的存在弊端,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区域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舟山市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方案构想,通过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验证实施结果。研究方案及相关术语解释研究方案图1-1 研究方案流程图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5年9月批准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70503023)中关于区域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教育公平理论中教师资源城

50、乡一体化含义、发展趋势、发展阶段等)与调查研究(对舟山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特征、现有举措、存在问题等)相结合、文献查询(国内外经验与教训)与走访调研(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等)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主要突出理论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采用理论分析得出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是促使教育公平的一条至关重要途径,从而对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及其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即“是什么”阶段)。通过文献法和典型实证调研法对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分别作细致研究,形成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 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的总体认识(即“为什么”阶段),从而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区域教师资源配置

51、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对策措施(即“怎么样”阶段),并验证效果。相关术语解释1)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的概念很广,本文所探讨的是与教育相关的信息技术,它指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技术层面上,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综合化。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变得简单、统一及可靠;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活动较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机器能够做到机器教学、教学个性化等;多媒化则使学习者可以利用多种感觉通道来接收信息;综合化是指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各种信息业务的综合和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本文研究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当前综合化的、

52、比较普遍的、大众化的中小学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并连接Internet网为技术支持的硬件环境以及相适应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体的说本文中的信息技术环境就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环境。(如图1-2所示)图1-2 信息技术环境结构图2)资源配置与教师资源配置“资源”一词是经济学术语,是指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去创造财富的生产条件的统称,是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的客观物质,世界上的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资源配置,就是如何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地区和部门,使它们在运行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的配

53、置存在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物质资源配置,二是人力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一般延用经济学领域内对资源配置效率含义广为接受的帕累托理论,即如果资源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任何重新调整都不会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另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如果达不到这种状况,即可以再次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原由于某种原因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 )。 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萧探

54、等译. 微观经济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所谓教师资源配置,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分配、安置。从实际看,教师资源配置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由谁来配置,即配置者。第二,与配置者密切相关的,靠什么力量来配置,即配置力。第三,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有从程度看的大、中、小学之分,又有从内容看的理、工、农、医、军事、外交等各类之别,更有从区域分社会间的城乡之分,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将对教师做出怎样的分配、安置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教师这一资源,即如何配置。因此,在操作层面上,教师资源配置就是配置者依靠特定的配置力在教育系统中实行的对教师的分配和安置。从教师资源配置的操

55、作性定义可以看出,随着配置者、配置力以及如何配置的不同,对教师资源的利用就会不同。3)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以一个整体出现,其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很小,各种时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城乡一体化是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种概括性描述,是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城乡的地位是相同的,但城市和乡村在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将有所不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发展中,把城乡教育置于由城市和乡村所构成的同一个大系统之中,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把它们视

56、为同一个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动城乡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实施教育的现代化。它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不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都要既适应经济的发展,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城乡教育发展目标“一体化”就是“一致性”;二是教育发展速度的协同性。城乡教育差距本来就较大,如果前者快进,后者慢行,差距将更大,因此,城市教育要发展,农村教育更需要加快发展,只有这样城乡教育才能协同起来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教育发展质量的趋向性。城乡教育发展应该有一个共同的质量要求,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体讲是:构建城乡结合优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框架与体系;构建城

57、乡教育管理完善的、能推动各类办学主体履行办学职责的教育运行机制;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区域性推进素质教育。4)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结合上述几个定义分析,本研究认为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角度来讲,就是将教师资源充分合理地运用到城乡教育活动之中,达到充分利用和分布合理,打破教师资源的地区条块分割,实现教师资源共享,保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师资源的需要,其实质是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的配置就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在知人、认事的基础上,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组织、协调、调配等工作,使人力、

58、物力经常保持最佳的比例,以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成员发展的最优化。而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用人”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地调整城乡教育活动中人与事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内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的最佳状态。本章小结本章从教育公平理论视角分析了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重要性,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本质层面阐述了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价值性,从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关注的环节剖析了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迫切性,从而确立以区域教师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然后结合国内外与教师资源配置相关的研究综述,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配置一体化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即在建立与完善有效评

59、价与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实现城乡教师“教学意义上的流动”,从而缩小区域内的教师资源配置差别,实现均衡。最后,对研究方案和相关的术语进行了阐述。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失衡之现状构成教师资源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整体教师资源配置的功能。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教师资源是一个系统。系统原理认为:系统虽然有要素构成,但它却具有其构成要素没有的功能。要素的功能好,系统的性能未必就好,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要素的性能,还取决于系统的结构。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师资源配置的科学化、规范化。因此,本研究将聚焦于教师

60、学历结构配置、职称结构配置、骨干教师分布这三个衡量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舟山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调查查阅2005/2006学年初舟山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和舟山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等文献,通过调查、考察、走访部分中小学校,分析舟山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相关数据,得出舟山市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现状。舟山市城乡教师总体概况截止2005年底,舟山市小学、初中共有专任教师5296名,其中小学3098名、初中2198 名。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7%和98.91%,小学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比例为52.32,初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为55.33,全市中小学教师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