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短歌行教学解读-统编版必修上册短歌行诗句背后闪耀着曹操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文学智慧的光芒,但是语文 教学中对其的解读往往只能看到文字外表的壮志抱负与渴慕人才之情。我们在遵循“一体 两翼”文本解读观、文本教学解读三大原那么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还原法和比拟法解读此诗, 并获得不同于前人的结论一一曹操以诗歌的方式劝降,以瓦解敌方阵营。【关键词】短歌行,文本解读观,文本解读原那么,还原法,比拟法曹操是我国古代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其诗文为历 代文人墨客所喜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绘出曹操雄视天下的气势:“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酉丽酒临江,横槊赋
2、诗,固一世之雄也。”其中, “醐酒临江,横槊赋诗”就是指曹操写作短歌行的情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还将 这一情景写进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读来妙趣横生。遗憾的是,语文教学中对短歌行的解读多停留在诗句外表。人们往往只看到曹操 在抒发壮志与抱负以及对人才的渴慕之情,却没有看到诗句背后的智慧之光一一政治智慧、 军事智慧、文学智慧。一、解读误区扫描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最需要“眼光”一一能够透视事物现象的眼光。“言在此意在彼”是 文学作品的重要属性,正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众人阅读短歌行,大多能 读出曹操之“忧”忧人生苦短,忧天下未定,忧贤才难得。而这只是对诗歌字面上的 一种理解。文本对读者具有“挑选
3、”功能。它挑选与自己合适的读者,“通过其特定的语言代码、 文体风格,以及暗含假定的百科全书投射出这样一个读者的形象”,“在阅读过程中, 它也会在读者心中培养起一种对付本文所必需的独特能力,常常诱导读者改变其先前的观 念,并限制其视界”。能否接受并迅速顺应、适应文本的这种挑选,往往决定了读者解读水 准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科学类文本“挑选”读者,常常凭借科学知识,尤其是科学概念。 文学类文本“挑选”读者,常常凭借的是语言(语言策略、表达技巧等)。短歌行“挑选”读者,那么主要凭借典故。这首诗运用了四个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典故既是作者与原典心意相通的桥梁,凭借典故开拓文本境界,也是作者与目标读者、理 想读者心意相通的桥梁一一不知典故出处,不明用典深意,就自然被作者、文本拒之门外。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有些诗歌用典生僻,其意就在于不想让更多的人懂得其隐秘的心思。今 天的我们自然不是曹操短歌行的“目标读者”,但我们要努力做“理想读者”一一能够 识别并响应文本的召唤,按照文本规定的方式去解读文本。由于网络条件的方便,查找原 典十分轻松,但不少师生也就停留在弄清原典含义这一层面,无法进一步探究深意,使得 “理想读者”的身份落空。此外,这种“无力感”还缘于没有方法。方法是通向此岸的桥梁。文学文本意在言外, 更需要解读方法
5、的支撑。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停留在感觉状态,既缺少运用方法的自觉, 也缺少可以派上用场的方法。即使是很权威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也由于方法的局促, 对此诗的解读只是沿用清代张玉毂的说法:“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由于缺少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一旦轻易地赞同别人的结论,缺少连续追问的批判 性思维,文本解读就会沦为替前人解读结论添加注解的尴尬境地。二、方法源于追问文本解读方法很多,使用哪些方法解读具体文本,需要回到文本。文本特点决定解读 方法,顺应文本特点的解读方法才是“良法”。方法源于追问。从一望而知处开始追问,就叩响了文本深度解读的大门。读曹操短 歌行,我们在获得人生苦短、
6、天下未定、贤才难得之“忧”的基本理解后,可以追问:(1)忧人生苦短、忧天下未定、忧贤才难得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哪种情感起主导作用?(2)曹操写作这首诗有具体情境吗?都有哪些人在场?(3)曹操写作这首诗纯粹是抒发自我情感、表现人生困惑与人生志向吗?(4)曹操写作这首诗想让哪些人读到?想让他们读到后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响?(5)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可否不用?可否换用其他典故或表述方式?以上每个问题的回答都将解读引向深入,假设将问题之间的关系稍加梳理,在解答每个 问题时,兼顾其他问题的理解,基本上就可以做到钱键书先生所谓“义解圆融”而无抵格。追问可以得出方法,但追问得出的方法需要经过“方法论”的过滤、编排
7、。方法论是 关于方法的产生、使用的要求、规范和原那么,对方法具有重要制约作用。文本解读方法需 要接受文本解读观、文本解读原那么的过滤与编排。传统的文本解读观有三种:作者中心论, 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需要的是“一体两翼”文本解读观,即 以文本意图为主体,以作者原意和读者会意为两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文本为基 础,有条件地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必要时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 而认识世界或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解读观致力于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为主,“内”“外”兼顾,充分表达了辩证法的精髓,消除了传统的三大文本解读观的弊端,又吸 收其合理内核;充分表达
8、了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定位,着意于“教学生 学会阅读(钱梦龙语)。除了文本解读观,制约文本解读方法与行为的还有文本解读原那么。语文学科的文本解 读要遵循三大原那么:(1)简洽性原那么一一既要能自圆其说,又要尽可能少地调动外部资源(语文教学不可 能像文论家那样在一个文本上驻留太长时间);(2)整体性原那么文本的精彩是整体的精彩,整体决定局部;(3)循环性原那么文本解读过程中诸因素(内容要素与形式要素、文本内要素与文 本外要素)相互铺垫、相互为用、相互解读,恰如意大利学者艾柯所指出的“被证明的东 西已经成为证明的前提”。三、方法解答疑问师生在遵循“一体两翼”文本解读观、文本教学解读三
9、大原那么的前提下,可以自如运 用相关解读方法。此处介绍两种方法。.还原法还原法是孙绍振先生非常推崇的一种文本解读方法。这种方法是运用联系与比拟的思 维方法具体地解读文本。(1)情境还原此处回答的问题是:“曹操写作这首诗有具体情境吗?都有哪些人在场? ”具体情境首 先就要解决写作时间问题。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第一,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末。第二,根据张可 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定在建安十 五年(210年)。第三,根据万绳楠的考证,此
10、诗作于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迁汉献帝于 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豉等人唱和之时所作。第四,王青认为,此诗作于招待乌 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第五,沈立群认为,此 诗作于赤壁大战后即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五年(210年),这是“曹操最没作为最低落 的时期”,意在以新人换旧人来应对战败困境。要较为准确地确定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根据文本解读的循环性原那么一一从诗歌本身 的情感、意绪、用语来推断。这样就可以较轻松地否认第三、四、五种说法。第三种说法, 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可谓志得意满,此时尚年轻,还不至于感叹人生苦短。第四种说法 的情境是招待客人的宴会,
11、情感一般不会忧患沉痛,而应是较为轻松和乐的。第五种说法 与诗歌文本明显相悖一一一个情绪低落的人,恐怕很难想着“天下归心”。其实,第二种说 法与第五种说法所确定的时间大体相同,只是对曹操的心境把握不同。第一种说法将时间锁定在赤壁之战前夕,第二种说法把时间锁定在赤壁之战败后。到 底哪一种说法更贴合此诗的具体情境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假设为第二种,也就是说曹操此时既有散文方式的求贤,又有诗歌方式的求贤。我们不 妨将二者作一下比拟。散文求贤令,用语浅显明白,虽然也有用典,但都是知晓度较高 的故事一一即使不知道典故出处,也能大体明白其意思为“唯才是举”,而不计较出身贵贱 与品德好坏。诗歌短歌行的用典
12、那么多是诗经一一如果不知道典故出处,那么难解其 意。散文求贤令,基本上是一五一十地说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从 文中能够看到曹操的远大志向,但看不到其意气风发的姿态。诗歌短歌行,那么不仅让读 者看到曹操“天下归心”的志向,还可以让读者看到曹操意气风发的姿态。另外,“绕树三 匝,何枝可依”其实也是描述赤壁之战前夕贤才徘徊、观望的状况;等到赤壁之战败后, 曹操龟缩,紧接着天下三分,人才也基本上结束了流动、观望的状态。这样看来,第一种说法更为贴合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境。苏轼“横槊赋诗”的说法,并 不只是文学想象;小说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其实也是 一种情境还原一一只不
13、过,罗贯中从写作剪裁的角度,更想用的是“乌鹊”意象,以预示 赤壁之战的失败。小说中还虚构了曹操乘醉用槊刺死说乌鹊“不吉祥”的刘馥。其实,乌 鹊在古代较少指乌鸦,更多指喜鹊。即使指乌鸦,也是吉祥之意一一古代神话中,红日中 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是驾驭日车的神鸟,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又称太阳为“金 乌”。(2)创作心理还原当我们认定写作时间为赤壁之战前夕,便可依据循环性原那么倒过来对诗歌进行阐释。可以继续追问:曹操此诗的目标读者是谁(哪些人)?曹操希望目标读者看到后有什么样 的心理反响? “目标读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者,而是作者预想的将要阅读该文本并产 生相应作用的读者。作者写这个文本就是
14、明确希望特定读者能够读到,并希望其理解、认 同自己的想法,或者对特定读者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对于第一个问题,首先可以排除曹操身边的文臣武将,因为这些人才已经为他所用。 然后可以大体排除散落民间的人才,因为这类人才不一定非得在大战前夕才招揽。大战前 夕需要招揽的人才在哪里?很明显,在敌方阵营里。也就是说,曹操此诗的目标读者是敌 方阵营中的人才。目标读者的问题,是写作学中的重要问题一一写作要有“读者意识”(向 谁说话),说的就是作者写作时要将目标读者纳入思维框架中。不少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除 非真的只是自娱自乐,不想让人读到。对于第二个问题,也要结合大战前夕的特定情境来回答。大战在即,曹操向敌方阵
15、营 大声喊话:“我正在招揽人才!”其意不言自明,就是希望敌方阵营中的人才投奔到自己麾 下,以瓦解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看来,此诗不是“求贤令”,而是“招降诗”。语用学 认为,在交际语境中,话语与话语的交往,就是意图与意图的交往。“招降”就是这首诗想 要传达的意图。招降是敌对双方经常干的事,想来曹操也采用了不少手段去瓦解敌方阵营中的人才。 那都是实打实的,威逼利诱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例如,曾向刘备举荐诸葛亮的名士徐庶, 在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软禁,就只得违心地归顺曹操,做了 “一言不发”的谋士。然而,诗歌就是诗歌。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即使招降也要说得让对方(目标读者) 听起来舒服。曹操深谙文人谋士
16、的心态一一即使大战在即,徘徊、观望(“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面子上也不愿接受“投降”两个字。为此,曹操使用了两大语言策略。策略一, 放低身段。他向对方(目标读者)说明“不是你投降于我,而是我需要人才”一一因为“人 生几何”“去日苦多”,我想要“天下归心”,自然需要大量人才;况且,“你来投奔我,也 不是投降啊一一你我本是旧时相识,现在你千里迢迢,屈驾前来探望我,这是看在往日 情谊的分上啊(“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谯,心念旧恩”)。策略二,使用典故。(3)典故还原作为语言策略,运用典故是曹操非常喜欢的一种手段。我们来把诗中所用的典故一一 还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是周公的自我表
17、白:“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 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他洗头时屡次绡起头发,吃饭时屡次停下,接待贤 ,生怕失去天下有识之士。形容求贤心切。曹操引此以说明自己求贤假设渴。“海不厌深” 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 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曹操借此表示自己希望尽可能多地吸纳贤才。“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 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翻译过来就是,青青的 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见你,难道你就不可以给我来个音信?曹 操在这里引用
18、这首诗,固然是直接表达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曹操在这里想告诉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难道不 可以主动来投奔我吗? ”曹操含而不露地表白,自己无法三顾茅庐,希望贤才主动投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 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简单地说,曹操在此诗中所用典故,想向对方(目标读者)说明两点:一是自己渴求 贤才之心,二是自己善待贤才之意。.比拟法比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没有比拟就没有鉴别。文本解读中的多角
19、度反复比拟, 是基本的规定性动作。在还原法运用中,也有比拟;但比拟法并不局限于还原法,它还有 其独立的方法论价值。下面我们直接运用比拟法来解读诗歌。(1)替换比拟法曹操在大战前夕招揽人才为什么要用典故这样隐晦的方式?为什么不用更直接的大白 话?可否将这些典故替换成大白话?经过替换比拟我们会明白,此处用典的直接作用有二:一是筛选贤才,读不懂典故的 人自然被筛掉,在曹操心目中,只有懂得用典的人才是贤才,很明显指的是文才一一当然 并不排斥武将,只是武将一般不适合这种招降方式。二是说明自己对人才的态度,渴求贤 才,越多越好。这些典故还隐晦地向对方(目标读者)说明三层意思:第一,不是你们要 投降我,而是我需要人才,我天天念叨着你们来。第二,由于各种原因,我无法“三顾茅 庐”,希望你们主动投奔我。实际上,此时的曹操麾下人才济济,并不需要像刘备当年那样 三顾茅庐。第三,你们放心,我会珍惜你们、善待你们的。这些话,也许都说到那些被曹 操赞美成“明明如月”的正在徘徊、观望的谋士心里去了。(2)互文比拟法曹操是很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这也为后来统一三国奠定了基础。他不仅以诗歌的方 式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市电子产品寄存与保险理赔服务合同
- 农产品购销合同范本范文
- 2024渭南市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濮阳市油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湖南省浏阳高级技工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商品销售合同模板
- 滩涂开发合作合同协议书
- 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与退货协议
- 股权赠送合同书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疾病控制中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
- CNC加工工艺知识培训教材(PPT4)
- 《运动员选材》课件
- 四节一环保控制指标和措施
-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教案
- 放射科漏水应急预案文档
- 雄安新区容城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题库2023
- 《土壤学》第7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 海南啤酒市场调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