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_第1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_第2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_第3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_第4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教学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展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这是本章要回答的问题。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苏东剧变后,国际局势深刻变化3.发展问题日益凸显,金融危机影响深远4.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紧密联系,把握世界大势才能运筹帷幄,坚持胸怀天下方显大国担当。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和国际局势风云激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真研究其他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中国发展进步指明路径和方向,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深刻洞察国际形势变化和世界发展趋势、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一方面,长期被冷战阴云笼罩的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

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发展的机遇,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明确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1989-2002年,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动对引领中国改革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面对世界风云变幻的惊涛骇浪,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1989-2002年国际局势变动苏东剧变霸权主义抬头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苏东剧变后,国际局势深刻变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苏东剧变后,国际局势深刻变化

第一,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第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很不安宁,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

第三,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发展,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第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3.发展问题日益凸显,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各国人民更加珍惜发展的机遇,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也引起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以改革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长期以来,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或者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一些国家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及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经济结构失衡资源环境趋紧政治动荡两极分化社会腐败失业增加拉美陷阱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3.发展问题日益凸显,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4.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

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2.苏东剧变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考验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01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对历史任务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充分汲取了百余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的历史经验。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党和国家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发展的。04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解决这个重大课题,既要认真吸取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又要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压力与渗透;既要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又要自觉纠正僵化的错误观念。这涉及党对历史方位、时代主题、基本国情、国际形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如果把握不好,就容易犯错误、走弯路。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我们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也觉察到这个模式的弊端。毛泽东随即提出,要以苏为鉴,认真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探索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7年,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发表文章或讲话,呼吁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上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当天向全国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等报纸全文转载。这篇文章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推动了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拨乱反正的启动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于改变党和国家的历史命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并深刻分析了其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鲜明指出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利益关系变动分配方式变动新矛盾新问题部分国企困难就业方式变动社会治安问题经济体制转轨所有制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动部分职工下岗收入差距扩大资源环境问题世纪之交,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面深刻的变化,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压力。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苏东剧变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考验

党的过去使命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党的现在地位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苏东剧变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考验

党的社会成分和年龄发生变化

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

党自身的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党的队伍进入整体交接的关键时刻,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一些党员和干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腐败现象;

党的阶级基础增强,群众基础扩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苏东剧变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考验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深刻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认真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以及我们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曲折的教训,深刻分析它们的原因,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西方敌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这只是他们的梦呓。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社会主义不仅继续存在,而且通过改革发展得更好了。——江泽民2.苏东剧变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考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风险与考验增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粗放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期待增强市场经济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仍存民主法治建设及政治体制改革亟待深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收入差距拉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我们清醒认识到,中国虽然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挑战。——胡锦涛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习近平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开辟现代化新道路(1978-1989)2.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89-2002)3.奋力实现科学发展(2002-2012)4.开创新时代新局面(2012-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坚持不懈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开辟现代化新道路(1978-1989)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开辟现代化新道路(1978-1989)

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2.加快改革开放步伐(1989-2002)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领导我们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战胜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等,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3.奋力实现科学发展(2002-2012)

世纪之交,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面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原有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极大变化,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等社会阶层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此外,我国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后,也面临着国际经济衰退、国内经济结构需要调整、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