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论与依附型态的改变与连续性探讨课件_第1页
依附理论与依附型态的改变与连续性探讨课件_第2页
依附理论与依附型态的改变与连续性探讨课件_第3页
依附理论与依附型态的改变与连续性探讨课件_第4页
依附理论与依附型态的改变与连续性探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課教師:蔡順良 老師報告人:李元親、陳瑜慧報告日期:2014/04/29參考:蕭韻文、陳美綺、遲昊陽依附理論與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AGENDA生平概論理論(依附理論、發展階段、陌生情境、對分離的反應、哀悼及情緒剝奪)治療評論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生平JOHN BOWLBY 依附理論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新動物行為科學Freud驅力為本Klein關係為本概論Bowlby認為精神分析理論過於重視內在衝突,而不太重視環境。孩童的發展理論應同時觀察正常與困擾孩童和父母,而不是從病人的印象。精神分析傾向過於哲學的領域(意義和想像),希望能提供精神分析理論

2、的客觀及有效度的證據使強化精神分析的科學地位改善治療品質,也可以對一般社會有幫助。Lorenz(1952)動物行為科學:銘記期(period of imprinting)和各個重要關鍵期。猴子分離實驗顯示那些被剥奪父母形象者是無法交配或養育幼猴。鐵絲母親架子奶VS.布做的母親架子依附不是餵食所衍生的一個產物,而是情緒成熟。個體不斷地與外在環境互動,而產生一種對世界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包括對自我、他人和關係的認知、情緒及行為表徵。這裡面的內容反應出個體在依附關係上的安全與不安全,理想上它是持續一致的,且能開放接受改變,但困難的關係可能會導致扭曲的模式。

3、Bowlby貢獻改變社會政策,讓政府知道要去思考孩童和家庭的需求。Bowlby的同事,詹姆斯和喬依斯用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了幼童在離開家和家人後如何度過的圖片中發現,那些沒有替代性依附人物的孩子,大多都受到嚴重的創傷。理論依附理論發展階段陌生情境對分離的反應哀悼情緒剝奪依附理論前提:人類天生就有內建的行為型態來提升及維繫關係,而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以某種秩序呈現出來。最原初的關係(基本的人類單元)就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發展被視為是一種創造和維繫原初依附,及與其他重要他人依附的過程。(從家人、同儕到伴侶)安全堡壘(secure base):與原初依附的人所建立的,缺乏一個足夠安全的堡壘,個體會感到焦慮;

4、沒有機會向外探索,則感到生命索然無味。依附理論-2內布運作模式內在運作模式關係經驗及各種探索(理想的模式)(脫軌或扭曲)關係經驗及各種探索發展階段個體的第一個依附對象是其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關係的質而非量,才是誰成為孩童最重要依附人物的決定因子。嬰兒和照顧者兩者都對依附的建立和維繫有所貢獻。嬰兒有其天生對人類聲音、臉孔與碰觸的偏好,並擁有力量透過自己的感官被慰藉。當他覺得失去和人的接觸太久時,亦會採用自身的力量誘導出照顧者的關愛行為。嬰兒並不是一個照顧的被動接收者,雖然照顧者有其本身的依附議題,但嬰兒亦有其依附的本能。照顧者和嬰兒在身體與情緒上都對彼此有強烈的依附動機,若分離太久,彼此都會

5、感到焦慮。發展階段出生4個月6個月3歲4歲(關鍵期)普遍的、非個別性的依附。雖然嬰兒可以認出照顧者,但他們是主動與一位會回應的他人建立關連,而非堅持某個特定的人。那關愛的成人令其舒適的動作就是嬰兒的安全堡壘。發展出和照顧者連結的強烈依附,並同時對特定的他人產生續發性依附。對陌生人焦慮時期,開始可以移動離開照顧者身邊,但其跟隨與維持近距離的系統十分敏感。嬰兒把照顧者當作安全堡壘,以便可以進一步冒險,但不能離太遠。仍有強烈需求要與照顧者維持身體上的親近,只能忍受有限期間內的分離。過長的分離是一種重大創傷,若無法建立新的依附關係,就會更惡化。兩個重要的時期:3歲和4歲兩個重要的時期:3歲和4歲三歲開

6、始進入彼此相互而非自我中心的關係裡,瞭解母親是另一個獨立的個體。只要知道母親在哪裡及何時會回來,就可以忍受短暫的分離。開始可以成為大團體的一員,但需要照顧者陪伴,直到他們接受替代的照顧者。可能探索的領域變大,其範圍端視依附行為系統的成熟度和外在堡壘(也是其內在堡壘)的安全性。四歲關鍵期,建立我們要如何以及要有多少程度去和他人連結,這個型態在這之後就不容易改變了。陌生情境the strange situationAinsworth四種嬰兒依附類型安全依附(secure)焦慮/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逃避依附混亂型(Disorganized/disoriented)分離時會

7、覺得難過,重逢時覺得舒服。重逢時要求及接受母親的照顧,然後快樂地繼續探索遊戲。母親較具敏感度與回應性。可愛的自我及會回應的他人。Klein 投射認同對於母親的離開或是回來沒有表露出差異性的行為,會轉移想要與母親建立關係的注意力到玩具或其他物體上,但卻無法自在地遊戲。母親與幼兒互動較少,會拒絕嬰兒接近,尤其是肢體接觸。不值得照顧的自我及不會照顧的他人。防衛性的排除(defensive exclusion)對分離有恐慌反應,重逢時會打母親,無法回到活動中。母親的回應是不可預期的,且對嬰兒的訊號相當不敏感。不可愛的自我及不可預期的他人。莫名混亂,處於混沌不清的狀態,怪異的重複動作或呈現凍僵般的癱瘓、

8、相反的行為。可能曾有虐待、精神病或是嚴重忽略史。Bowlby認為環境和遺傳都同樣是神經症一項強而有力的原因。如果母親得到協助而改變他對嬰兒的感受與行為,嬰兒就可以從不安全依附轉換到安全依附。對分離的反應Bowlby認為對某個依附人物的失落,對幼童而言是一個情緒災難。此失落並非僅來自於失去此人所提供的服務,更是來自於失去彼此間的關係,其反應就如同成人失落般。長期分離特別會對6個月到三歲的孩童造成傷害,因為此時特定的依附已形成,但又是在孩童能瞭解父母不再是暫時現象之前。此時期孩童對分離典型反應的三個階段抗議絕望疏離(detachment)約一星期約9-10天孩童在關鍵早年期與主要依附對象分離達一星

9、期以上,就會出現某種程度的疏離。這三階段可以清楚劃分,也可以相互交織混雜。感受的強度仰賴兒童在分離期間是否被一位一致且會回應的替代性依附角色所支持。若孩童在關鍵早年期,從依附對象身上經歷到一系列的分離,將來他可能會永久地困難與人建立關係。他投入的將都在事物上,而非人身上,以適應任何人的照顧。非行少年與童年分離有關(Bowlby, 1944)失去依附的孩童,再度建立關係是困難的,跟著這些疏離感而來的是破壞性-冷酷無情、好剝削的無情的心理病態(affectionless psychopath),因為哀慟中的孩童被迫產生對幾乎所有的依附過程均給予防衛性的排除。 哀悼哀悼是一個健康而非病態的過程。哀悼

10、大略可分為四個階段:麻木(不相信)、渴求及搜尋、解組及絕望,以及重組。1.麻木(不相信):會伴隨著死亡的訊息而來,它是一種可以和身體隔絕比擬的情緒隔絕。使深度受創的人沒有痛苦而暫時安全。可能會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直到真相已被理解而塵埃落定時。2.渴求與搜尋:強烈的悲傷、渴望、吶喊以及暴怒。發洩在他人、自己或死者身上。易怒且坐立不安、可能會聽到死者的聲音、感覺他的存在,幻想過去的景像。會持續數月到數年。這兩階段與分離初期的抗議階段相似。憤怒、吶喊和搜尋,是希望找到或是重新建立失去的人。麻木(不相信)渴求及搜尋解組及絕望重組3.解組與絕望:無意義與斷裂感,內在運作模式隨著重要人物的失落而瓦解,新的內

11、在運作模式尚未形成,尤其在沒有人安慰或照顧時,自殺很容易發生。是失親最痛苦的階段,若此時周圍人預期應該要開始恢復,會使狀況更惡化。4.重組:和分離的疏離是平行發生的,帶著對失落的接納以及對新依附的追尋。健康的重組中,新依附是可能的,舊依附不必然被排除在意識之外。比較不成功的重組,建立關係的容納能力可能會下降。哀悼的處理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被拖長或扭曲,而被死命地黏附在某個階段上,防止進到下一階段。長期憂鬱和焦慮可能是固著在第二個階段呐喊和搜尋長期的疏離可能是固著在第一階段麻木或最後階段重組失親者需要的是有接觸的照顧,且不預期他要立即的復原。讓失親者有充分的訊息接觸到死亡的現實,並接納他的情緒。孩

12、童的哀悼成人與孩童的哀悼過程是相似的,只有一開始的麻木階段有所不同。一般會直接有效的表現自己的不舒服,這樣才能存活。孩童比成人更聚焦生活的此時此刻,且對依附對象有持續的需求,因此失親後的照顧不足的影響格外巨大。原因:1)對死亡意義及知識的不足2)缺乏對事件告知和對待的控管能力哀悼可以是離婚或是分居,如同死亡一樣,父母關係的瓦解對他們的孩子可能造成永久的失落。孩童的哀悼的處理孩童對死亡的意義的經驗和知識較少,他們需要被告知真實且可被理解的死亡意義,安慰式的虛構會令人產生困惑,讓兒童無法面對真實的情境,孩童會接受成人所相信且清楚告訴他們有關死亡的看法。孩童需要參與哀悼儀式,及表達與處理失落。他們需

13、要保有孩童的身份,而非負責支持父母。如果兒童的原初關係是良好的,且又得到充分支持,是可以度過他們的哀悼而不受傷。情緒剝奪父母威脅遺棄孩子、威脅自殺,對兒童所造成的傷害,如同實際分離一般,且可能導致某種關係的倒轉,如父母反過來尋求小孩的照顧,小孩可能會在之後關係中發展出某種強迫性的照顧型態,來掩飾他們的焦慮和憤怒。當孩子的感受或知覺被否定時,會讓他們感到困惑且孤立,孩子會把把這些被否定的感受作為壞自我的部分。極端的情況下,這種防衛性排除會產生多重人格疾患。感受與行為的型態是會在代間傳遞的,但代間傳遞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能承擔我們的過去,當前的經驗就可以是新經驗,舊有的型態就能被修正。心理治療認

14、為人類是尋求接觸的,個體的身心健全大部分仰賴於關係的狀態。治療目標:診斷依附形態,透過CL如何與CO建立關係,發現影響內在運作模式的主要的事件以及影響力,矯正那些現在自我挫敗的型態。治療師的基本責任:建立安全可靠的治療關係,創造一個安全堡壘,使個案願意冒風險去探索。治療關係是平等的伙伴關係。相信個案有某種自然成長與發展的能力,治療師的職責是提供最好的環境讓自我療癒發生。重視治療關係,而不只將之視為移情的標誌。心理治療特別留意與關係有關的議題:案主過去或現在與他人的關係與治療關係的聯繫直接對依附產生負擔的事件,例如分離或威脅。獲取新的關係經驗對改變是很重要的,而不只是洞察。成功的治療:安全的內在

15、堡壘會被建立起來,個案能發展出豐富而有回應的關係能力,且更瞭解與接納自己,能全面而連貫的看待過去的困境。此時,治療師將能被放下而非遺忘,就如同安全的青少年逐漸放下母親一樣。依附理論研究 總攬兒童期的依附型態兒童早期和青少年前期依附類型的關聯兒童時期的依附型態和內在運作模式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及影響因素成人期的依附型態成人依附訪談成人愛戀的依附情形和與父母親的情感記憶兒童依附和成人愛戀的依附關係:相同的動力成人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依附理論相關研究一、兒童時期依附關係與認知能力發展二、嬰兒時期的依附關係與社會能力與社交典型行為三、兒童時期依附關係追蹤研究四、童年期依附風格的內在運作模式五、依附關係類型

16、的改變及影響改變的因子六、早期依附關係與成人親密關係一、兒童時期依附關係與認知能力發展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Matas, Arend, and Sroufe(1978)- 隨機挑選48個中產階級、18個月大的嬰兒,評估其依附品質,發現有23個 安全行依附、15個 逃避行依附、10個 焦慮/矛盾24個月時分3時期觀察4個困難任務,發現:1.安全依附在遊戲中表現出更多想像力,且在任務過程中更有熱情,有堅持性,更會利用母親資源,更多正向情緒,更少攻擊性二、嬰兒時期的依附關係與社會能力發展與社交典型行為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Arend, Gove, Sroufe(1979) 18個月的嬰兒的依附品

17、質與兒童4、5歲時的自我復原力(ego resiliency)和自我控制(ego control)之相關性自我復原力:問題情境下的靈活性,堅持性和資源充足自我控制;能讓自己的感覺、慾望、衝動、需要受到自己控制的程度(中等最佳安全型依附幼兒比起另外兩種依附類型的幼兒還要有更好的自我復原力、且好奇心最高逃避型依附幼兒自我控制焦慮/矛盾依附幼兒自我控制最低。 Waters,Wippman,and Sroufe(1979) 測量15個月大的嬰兒依附品質,3歲半時以Q-sort、Peer Competence Scale測量母親不在場時的社會能力(social competence)、自我強度(ego

18、strength) 。安全型:容易成為領導者,願提供建議,有同理心,自我引導型,喜歡學習新知識,能主動追求自己想要的不安全:社交退縮,少參與活動,多為傾聽者而非談話者,缺乏好奇心,面對自己想要的多顯現退縮放棄二、嬰兒時期的依附關係與社會能力發展與社交典型行為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Pastor(1981)62個18個月大的嬰兒,測量其依附類型,2歲時與安全依附型幼兒配對,觀察與評估自由遊戲30分鐘。安全型:較善交際、較同時注意雙方母親和玩伴。當與遊戲玩伴搶玩具後,更容易重新開始玩耍。焦慮矛盾型:較易忽視伙伴的意見,也較少提供意見給伙伴。整體來說,焦慮矛盾型兒童傾向注意母親;逃避型兒童傾向注意物

19、體;安全型兒童傾向注意同儕依附類型與互動對象(Jacobson & Wille, 1986)8個18個月大的嬰兒,測量其嬰兒的依附類型, 2、3歲時分別與8個同性別、安全依附、不熟悉的嬰兒配對,觀察自由遊戲25分鐘。與安全型配對的人:較會正向回應玩伴與逃避型配對的人:在剛開始時較少有正向回應。與焦慮矛盾型配對的人:較常打斷伙伴的遊戲,在初始時容易起衝突。根據上述互動經驗,不同的依附關係有不同的回應型態,這些回應型態,可以穩定性的作為個體對世界、重要他人回應的預期性參考二、嬰兒時期的依附關係與社會能力發展與社交典型行為3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依附類型與攻擊、被動退縮(Renken et al.

20、, 1989)學校老師評定學前高危險群幼兒依附類型。 12和18個月均為逃避依附,男孩顯現出最多攻擊行為(aggressive),這當中與壓力的生活環境、父母照顧不當或具有敵意有關。此外,也只有焦慮矛盾型的男孩顯現出有較多的被動退縮(passive withdrawal)行為。依附類型與社會行為 (Erickson et al., 1985) 12和18個月大的96個嬰兒,測量其依附類型,4歲半到5歲大,觀察其在校問題行為(acting out行為脫序、withdraw退縮、attentional problem專注困難) 。不安全依附比安全依附顯著易出現三類行為中的一項。逃避型在互動中觀察者

21、評定發現如下:高度依賴、不順從、無能力進行社會互動。教師評定發現如下:有敵意、衝動、退縮、沒有恆心(與Renken et al (1989)相同) 。焦慮矛盾型缺乏肯定與自信。三、兒童時期依附關係追蹤研究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6歲兒童的依附分類系統研究(Main & Cassidy, 1988) 6歲兒童與父或母分離一小時,進行觀察與評定。安全型重聚時會交談、高興互動、有高度反應、會藉著找玩具來接近父母、與父母有身體接觸。逃避型重聚時減少和限制與父母互動、語言簡要、注意力在玩具、藉拿玩具離開父母。焦慮矛盾型重聚時則以動作、姿勢、語調來誇大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依賴父母、尋求接近與接觸但有明顯的抗

22、拒與矛盾、有時出現逃避與敵視依附類型與同儕關係、壓力因應策略(Grossmann and Grossmann, 1991) 德國兒童從嬰兒時期到十歲大,採用Main & Cassidy依附分類系統。87%的同儕關係和早期依附有高相關。同儕關係:安全依附兒童至少有一個或是一些好朋友焦慮矛盾依附兒童沒有任何好朋友、朋友很少,常認為自己被朋友利用或排拒。 壓力因應:安全依附兒童會求助逃避型依附兒童靠自己解決問題。三、兒童時期依附關係追蹤研究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依附類型與人際關係 (Elicker at al., 1992)47個小孩在12和18個月大做依附分類,而後10至11歲左右參加4週夏令營

23、,觀察這整個過程,並於最後一週接受訪談。母嬰的依附關係是培養孩子未來能力與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指標。安全依附的兒童被評價有較健康的情緒、自信、有能力,與同儕在一起的時間較多,較少孤單一人或是與成人在一起,較受人喜歡、較有社會能力以及人際互動技巧,對同儕的表現評價較為正向。不安全依附的兒童較依賴成人,對同儕有較負向的評價。逃避型兒童在人際關係上的瞭解與敏感性最低。在跨性別的互動中:不安全依附的孩子更常有冒犯性別界線的行為、坐在異性旁邊。安全依附得孩子則有較多友誼性行為的出現。四、童年期依附風格的內在運作模式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40個家庭縱貫性研究的第6年(Main et al., 1985) 1

24、2、18個月嬰兒分別評估與父母親的依附類型。6歲參與任務並以Main & Cassidy (1988)依附分類來評估 。6歲對母親的依附與嬰兒時對母親的依附相關r=.76對父親的依附在6歲與嬰兒間相關為r=.30,連續性不如與母親的強。孩童與父母分離一小時後,進行對話:安全依附孩童與父母有流暢的溝通,對話過程是平衡的,沒有誰特別主導。不安全依附孩童無法流暢溝通,會有笨拙停頓,尤其是混亂型孩童會主導對話;逃避型孩童的話題受限,較少個人議題(ex.聊玩具)。一開始用拍立得拍全家福,父母離開後:安全型孩童對照片感興趣,會看著照片笑、可以談論照片。不安全依附孩童,尤其是迴避型,拒絕接受照片,或是不看照

25、片。混亂型孩童,當照片呈現在他們面前會馬上變憂鬱或混亂。四、童年期依附風格的內在運作模式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Grossmann & Grossmann (1991) 德國6歲兒童畫家人的圖畫。安全依附者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較高,家人親密但不過度,也不是一直在微笑。逃避型依附兒童增加家人之間的距離、漏畫手臂、家人都有相似的微笑。混亂型依附兒童畫中有未完成與過度快樂的部分未統整到畫中。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Bretherton et al, 1990)3歲幼兒,完成5個故事(story completion task)如打翻果汁、膝蓋受傷、房間有鬼、父

26、母分離與重聚。安全型依附者故事中父母責罵打翻果汁少、膝蓋受傷則父母貼Band-Aid、怕鬼時靠近父母、可以因應與父母分離、重聚時家人會擁抱。不安全依附者的回應,則是迴避上述的故事情節,或者加入一些古怪的情境。依據故事模式測量依附分類,發現依附分類彼此間,具有高度關聯性(r=.49)。而3歲和18個月的依附關聯性弱,但仍具有顯著相關(r=.33)稍稍小節一個段落依附研究最大的挑戰就是澄清內在運作模式的建構,並找出方式有效評量。而上述研究都是試圖測量因內在運作模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表徵五、依附關係類型的改變及影響改變的因子影響因素照顧著的人格和情感品質照顧品質影響照顧品質的素:居住環境穩定度、重

27、要事件環境因素參考 葉寶玲96/11/23壓力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或是家庭環境的改變(change in family circumstances)影響照顧環境的穩定性,可能造成兒童依附行為穩定性的改變。社經地位弱勢可能受到壓力生活事件及家庭環境改變較可能發生的因素影響,而使得早期依附類型和後期行為問題的關係在發展上缺乏穩定性(Erickson et al., 1985)。 照顧者-照顧品質參考 葉寶玲96/11/23不安全依附兒童(insecure children)出現行為問題不安全依附兒童有能力的功能表現安全依附兒童 (secure children)出

28、現行為問題(Erickson et al., 1985)安全依附兒童後來出現行為問題者:在2歲時母親對其問題解決較少支持、溫暖與鼓勵,以及較無法安排任務或設限。3.5歲時家庭環境缺少適齡的玩具,對母親有較少的情感以及較多逃避的行為。4歲時母親感到困惑、沒有能力處理其需求。 (Erickson et al., 1985)照顧者照顧品質研究指出照顧品質會影響兒童的行為, 甚至內在運作模式。 但照顧品質的轉變不會完全覆蓋過去得到的好經驗, 只是早期的不安全依附關係會使兒童變得易受傷害且持續相當時日,而早期安全依附關係的兒童,儘管後來照顧環境變差,如果後來依附關係再變成支持的,可以很快恢復 (Eric

29、kson et al., 1985) 。照顧者-人格和情感特質(1)參考 葉寶玲96/11/2312個月時為安全依附/18個月變成不安全依附之幼兒母親的照顧技巧與維持安全依附幼兒的母親類似,但是在情感與人格特質有差異。這些照顧者,在嬰兒出生前與3個月大時,自評有較高的敵意與懷疑,並且較少對嬰兒顯出愉快的表情 (Egeland and Farber, 1984)。因此我們可說,照顧技巧對早期安全依附形成很重要,然而母親人格和情感特質,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維持安全依附感扮演更重要角色。對於不安全依附到安全依附的孩子,主要重點在於照顧者的照顧技巧尤其是針對尚不成熟的母親。陳怡婷 101/05/21照

30、顧者-人格和情感特質(2)參考 葉寶玲96/11/23主要生活事件(生病、搬家)與依附類型的改變沒有直接關係 (Frodi, Grolnick, & Bridges, 1985)。 當母親敏感、不懲罰、支持嬰兒的自主性,嬰兒在20個月時也會維持或變成安全依附。反之亦然,會變成不安全依附。情境間(cross-situational)年齡間 (cross-age)依附類型的一致性不能歸因於天生氣質(temperament)。氣質不如父母親教養重要。環境-家庭生活穩定參考 葉寶玲96/11/23Easterbrooks and Goldberg(1990)研究至幼稚園時期,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與雙親

31、在初學步時期的依附品質之相關性。 20個月時為安全依附者,家庭生活穩定(母親工作模式穩定而有固定時間與孩子相處)與自我復原力(ego resiliency)有高度相關。五、依附關係類型的改變及影響改變的因子安全型轉為不安全型,與母親人格和情感特質缺陷有關。不安全型轉為安全型,與年輕、缺乏能力的母親,逐漸發展出照顧技巧相關。母親是敏感,非懲罰,支持的,20個月的時候孩童會持續或變成安全的,否則會變成不安全的早期依附形態依然非常重要,會影響孩童在後來依附關係中易受傷程度。早期依附形態形成時,環境和照顧著的品質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後期適應及依附形態,反應了早期依附于當下壓力環境的交互影響。六、早期依附

32、關係與成人親密關係依附行為在兒童期最明顯,也可以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被觀察到,特別是在緊急時刻 (Bowlby,1989, p238 參考邱暐茜95/12/29資料)嬰兒期依附類型繼續在成人愛戀(romantic)與親子(parenting)關係中存在(Ainsworth et al., 1978)依附動力(dynamics)在兒童與成年可能是相似的,只是成人期形式較複雜。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Hazan and Shaver, 1993)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Simpson, Rholes, and Nelligan, 1992)成人期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discont

33、inuity)(Hazan & Hutt, 1993)五、依附關係類型的改變及影響改變的因子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Hazan & Shaver(1993,1988)幼兒與照顧者間的依附和成人間的親密關係形成的依附是類似的。利用自陳報告對大學生與成人瞭解其目前的依附類型逃避型:對於親近他人我感覺不自在 約佔25。我發現我很難完全地相信他們,很難允許自己依賴他們。當某人靠得很近時,我會感覺緊張,通常,伴侶希望我更親密的程度超過我能感到自在的程度。焦慮/矛盾型:約佔19。我發現別人會不情願地達到我想要的親密,我常擔心我的伴侶不是真的愛我,或將會離開我。我希望和我的伴侶非常靠近,但這有時候會把他嚇跑

34、。安全型 約佔56。我覺得和別人親近是相當容易的,而依賴他們也是自在的。我不常擔心會被遺棄或是某人會靠我太近。此數據大致和嬰幼兒陌生情節實驗所呈現的分佈一致。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Hazan & Shaver(1987)用37個形容詞列表,以回顧的方法評估受試者的依附史,請三組受試報告曾與照顧者分離的感受。安全型:形容母親是尊敬的、有回應的、關愛的、接受的、有信心的、不嚴苛的。不安全型:幾乎形容的都與安全型相反。逃避型形容母親是冷漠的、拒絕的焦慮/矛盾型形容他們的母親為反覆易變的。Rothbard and Shaver(1991)180種形容詞等級量表(對父母親的形容),瞭解不同依附型態的成

35、人如何形容其父母,將這些形容詞做因素分析,修訂以下兩量表:Parental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Kenny, 1987) (15個scales)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Armsden & Greensberg, 1987) (16個scales)分類結果與理論相符:1.安全型:描述母親更放鬆、有趣可愛(幽默、自信、好相處、耐心)、獨立性。2.不安全型:描述母親充滿困擾(神經質、憂鬱、焦慮、困擾),描述父親身心不適應,並且他們在父親出現時感受到疏離,以及父親也在困境中(缺乏彈性、沒有耐心、沒有合理的情緒)。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相關研究研究內容研究結果(Simpson, Rholes, and Nelligan, 1992) 約會的大學生在一個類似陌生情境實驗室,男女分開填問卷。回到等候室的路上,給女生看一間陰暗的心理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