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1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2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3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4页
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nii学朮友叢网论文发表专家一l国内外社会惰性研究综述【摘 要】社会惰性是团队成员在从事趋向共同目标活动中出现 的努力程度和平均贡献随着群体成员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该研究从 社会惰性的概念、相关理论、成因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国 内外社会惰性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 究的方向。【关键词】社会惰性;惰性理论;研究综述1.引言协作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人与动物的不 同之处在于人具有自由意志,协作并非人类的本能,乃是权衡各种 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在实际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成员的努 力程度和贡献会随着团队成员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 被称为社会惰

2、性(social loafing)1。它们如同看不见的病毒,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群体、团队和组织中,它会降低群体凝聚力, 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阻碍群体目标的实现。目前对组织中社会惰 性行为进行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社会惰性行为已成为管理者面 临的重要问题。社会惰性的概念界定2.1惰性的概念心理学大词典等权威心理学词典中均未列入“惰性”这个词 条,而关于克服“惰性”的励志书籍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却为数不少。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www,可见“惰性”在我国还只是日常用语。要把日常用语纳入科学研究 的范畴,就应运用文献检索、典籍查阅等方法对其作学术概念的界 定。2.2社会惰性与社会干扰的辨析社会

3、惰性(social loafing)2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 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 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与社会惰性现象相似的是社会干扰现象,即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 时,个体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表面上看二者都是效率下降、努力 减少,但二者存在差异,非常易于混淆。社会惰性是个体主动地减 少努力,而社会干扰是受到影响间接导致努力减少。回顾社会惰性的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比个体独立工作时的努 力状态和参与集体工作时的努力状态,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社会 惰性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活动

4、当中,包括身体性工作、认知 性工作、评价性工作等,不论个体的年龄、性别和职业,甚至还具 有跨文化的特征。社会惰性的相关理论模型3.1资源保存理论从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出发,将组织视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社会协作系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惰化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缓解这一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www,问题的对策2。吴昊3以社会惰化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的适应 性结果以及资源保存理论框架下社会惰化的动因为视角,从资源丧 失的首要性、资源获取的次要性、投入资源以免资源丧失三个方面 对社会惰化现象进行了辩证性分析。3.2社会影响理论在对社会惰性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过程中,学 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

5、来解释社会惰性现象:latane,b.在社会影 响理论中指出4,社会影响理论主要强调社会惰性的外部影响 因素。但他在理论中过多强调社会惰性形成的外部情境因素,而忽 略了社会惰性形成的内在心理过程。3.3群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惰化在群体中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孙利虎从库尔特勒温的 群体动力学理论出发,将群体视为具有一定目标的社会协作系统, 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社会惰化对群体协 作效率及组织发展的影响,提出组织可以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措施对 社会惰化进行控制和弱化,使群体工作更好的发挥作用5。3.4激励理论鉴于社会性惰化现象的持续存在,激励理论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6。经典激励理论的出发点是

6、要消除社会性惰化的存在,其手段 是提供各种诱因,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但社会性惰化现象是持 续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除,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应该区别对待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www,。在发展期,组织需要业绩的快速提升,激励措施的重点在于 提供诱因鼓励个体差异。而在成熟期,组织更需要的是结构和关系 的稳定,故激励措施应有所改变。3.5管理惰性弱化论惰性与创新是一对矛盾,持续地克服惰性进行创新是很艰难的。对于企业来说,要克服惰性,首先要争取创新的权利,包括 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实施虚拟危机管理,提出挑战性的目标, 建立创新型组织和有效的激励体系。社会惰性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惰

7、性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影 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影响社会惰性的因素进行探 讨。4.1惰性与任务特征科学研究都表明人们有任务偏好。在 briody11的一项调查中, 约50%勺被调查者承认,任务的特征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意愿。 合作组状态下个体努力水平最低,其次是个人组,名义组最高。在 高任务意义、评估个体贡献、有报酬情况下发散性思维产出数量最 多,因此在组建创新型团队时,要防止发生惰化现象,就必须处理 好这三者关系。4.2惰性与个人特征从社会惰性的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主要针对年龄、性别、时代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www,与文化方面进行了综述,具体如下:年龄方面,因为人们

8、生成了克服惰性的模式,惰性随着年龄的增 大和阅历的丰富而减少;性别方面,男女惰性得分的高低随测量工 具的不同而不同;时代与文化方面,惰性现象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个人主义至上的社会中,社会惰性现象比较突出,而在个人主要 受团体目标激励的集体主义社会中,这种结论就不一定适用了。比 如东方文化(日本、台湾、中国大陆)比美国和加拿大的更不易产 生社会惰性。从惰性的个体心理变量角度来看,惰性与以下个人特征有关:(1) 不合理的信念;(2)低自我效能感和低自尊;(3)自我阻碍;抑 郁倾向等。尽管这些研究都说明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会惰性有密切关系,但 对于这些研究结果的解释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因素,因为人

9、口统 计学变量可能是与其它相关因素协同对社会惰性行为产生影响的。4.3群体变量方面总结已有的研究发现,群体水平变量对于社会惰性行为有着较强 的解释力和预测作用,且从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团体效能感、 性别比例、群体能力、团队业绩的可辨别性等几个方面来影响社会 惰性。例如:在微观层面研究社会惰化的以提出团体力学理论的库 尔特卢因(kurt lewin , 1944)12为代表,他认为社会惰化与 团队规模和个人努力的可衡量性有关。 也就是说,团队的规模越大,匸交发表专家一LB国学朮发叢网www,个人努力的可衡量性越模糊,个人的协作意愿越低,社会惰化现象 越严重,反之亦然。简而言之,已有研究发现了很

10、多变量对社会惰性会产生影响,例 如:环境、团队管理、合作者表现期待、潜在评估、任务意义和文 化。这些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群体努力模型(cem)。简要述评总的来说,目前社会惰性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惰性的概念 界定,社会惰性的形成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上。同时,也存在一些 不足。5.1已有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 研究目前,社会惰性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例如,研 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群体情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有研究 者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个体是否意识到社会惰性行为存在有关。 另外,社会惰性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效应与评定个体绩效的方式有密 切关系。同时,社会惰

11、性与相关结果变量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而更可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开展。5.2研究方法有待突破目前,大多数社会惰性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室实验法,而 且大部分社会惰性行为是在一种受限制或约束的条件下诱发的。同 时,如何准确测量社会惰性和个人努力程度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另tnii学朮友叢网论文发表专家一l外,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强化纵向研究及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范式。目前,社会惰性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存在的许多分歧与目前广泛 采用的横向研究范式有较大关系。只有进行更多长期的纵向研究, 才能有效解决上述分歧,真正了解社会惰性的本质。5.3社会惰性理论的跨文化研究不够目前,大多数社会惰性的研究都是以欧美文化为背景开展的,在 这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如果直接应用于其它文化背景,就会 有相当大的风险。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社会惰性的跨文化 研究。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可能会因研究的不同文化背景、具体情境 或被试的不同而产生不一致。参考文献:王雁飞,朱瑜.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j.心理 科学进展,2006,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