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的起源与发展hxq通信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1页
通信的起源与发展hxq通信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2页
通信的起源与发展hxq通信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3页
通信的起源与发展hxq通信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4页
通信的起源与发展hxq通信经济学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信经济学主讲人:黄秀清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第一章 通信的起源与发展 古老的邮政通信约于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奴隶社会)就有“烽可遙见,鼓可遥闻”的记载公元前700多年周代,出现邮驿制度史载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王国也有相对发达通信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的通信很发达,在其奴隶制鼎盛时期,全国通信网络总长8万公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源于军事和政权建立的需要邮政通信的发展从为统治者服务民间通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信手段日益先进,速度得以提高人力畜力(邮驿)蒸汽机电力生产组织,管理方面逐步发生变革我国邮政通信的历史沿革古代邮驿 古代民间通信约始于唐朝“驿驴”、“飞钱”、“麻乡约”、“侨批局

2、” 近代中国邮政最早的“客邮”大清邮政官局辛亥革命(1911)中华邮政 共产党领导下的“赤色邮政” 建国以来人民邮政事业的发展邮电合一1998年邮电分营 世界邮政大事记邮票和明信片的诞生1840年,英国人罗兰希尔倡导:所有一定重量的国内信函,不管发运路程远近,其邮资统一为一个便士。同时,用以证明邮资已付的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邮票诞生。 1870年,瑞士邮政发行明信片,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当时被称作“卡片函件”。 万国邮联的成立1874年9月15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瑞士伯尔尼集会,至10月9日签署了创立邮政总联盟的伯尔尼条约,标志着万国邮联的诞生。后来10月9日又被确定为“世界邮政日”。

3、 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了万国邮联。 1947年,万国邮联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邮政编码1963年,美国邮政推行邮区改进计划,为邮局或都市主要的投递站赋予五位数的ZIP编码,与相应的地址对应。这一举措开了邮政编码制度的先河,大大提高了邮政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并为世界其它国家所仿效。 邮政企业化改革1969年,英国邮政实施邮政企业化行动,邮政事业与政府分离,成为国营公司。英国邮政在公司体制下运行多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为通过公司化改革而获利的典型。英国邮政的企业化改革开世界邮政改革之先河,世界各国邮政纷纷跟进,陆续走上公司化道路。 邮政国际化发展一九九七年,荷兰邮政与TNT跨国速递公

4、司合并,成立TNT邮政集团,拉开了邮政兼并重组的序幕,世界其它国家纷纷效仿,对世界邮政的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电信的产生1837年美国画家莫尔斯制成一台由手工操作开闭电路的发报装置,称它为电报机。同时利用使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发明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1843年在国会的资助下架设了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一条64公里长的电报线路。185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同年8月12日在美国和英国间传送了越洋有线电报。 电报通信电报的发明,把人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向远方。这是人类信息史 上划时代的创举。电话通信英国苏格兰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

5、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这沟通了查尔期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厂和他在萨默维尔私人住宅之间的联系。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无线电通信1895年5月7日,年仅36岁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当众展示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雷布金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上,操纵他们自已制作的无线电收发信机,作了用无线电传送莫尔斯电码的表演。虽然当时的通信距离中只有250米,但它毕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无线电传送的有明确内容的电报。同年的6月,年方21的意大利青年马可尼也发明了无

6、线电收报机,并在英国取得了专利。当时通信距离只有30米。交换技术从1889年到1891年,美国堪萨斯城一家殡仪馆的老板阿尔蒙.B.史端乔,潜心研究一种能自动接线的交换机,结果他成功了。1891年3月10日,他获得了发明“步进制自动电话接线器”的专利权。1892年11月3日,用史端乔发明的接线器制成的“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拉波特城投入使用,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电话局。从此,电话通信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20世纪,自动电话的大踏步发展。从步进制纵横制程控交换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日益发展,电话通信技术也在一步步从模拟向数字化的方

7、向发展。 1990年数字技术创造出在一对线上能传送30240路电话的脉码调制系统。使电话通信得以向高速、大容量、长距离的方向发展。短波和微波通信1915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话通信1927年在美国和英国之间开通了商用无线电话。当时的越洋无线电话通信是利用短波无线电波能从电离层折射返回地面这一特性。30年代发现了超短波,40年代发现了微波。超短波和微波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能穿过电离层;人们利用这种特性开发了多路无线接力通信。超短波接力通信可以传送30路以下的电话;微波接力通信可以传送几千路电话,还可以用来传送彩色电视。卫星通信、蜂窝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或卫星

8、转发器的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可以在大面积范围内进行高质量的通信,已经成为全球远距离和洲际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70年代后期出现的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模拟),是无线电话的重大发展,迅速在世界各国投入使用。移动通信90年代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为主体技术。如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欧洲GSM制式。近年来,世界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已从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认同阶段进入到具体的设计、规划和实施阶段。目前国际上承认的3G标准:欧洲WCDMA;美国、日本、韩国支持的CDMA2000;中国的TD-SCDMA.计算机技术及INTERNET1946年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C

9、A正式宣告诞生。1958年1959年,集成电路研制成功。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出资兴建了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这个只有四个节点的网络,就是今天IETERNET的前身。 1971年 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霍夫把2250个晶体管集成到一块米粒大小的硅片上,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90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

10、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光通信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博士首次明确提出利用光导纤维进行激光通信的设想,并为此获得了1979年5月由瑞士国王颁发的国际伊利申通信奖金。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用高纯石英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根耗损率为每公里20分贝的套层光纤,开创了光纤通信的新篇章,使通信光纤研究跃进了一大步。一根光纤可以传输150万路电话和2万套电视。1976年日本在大孤附近的奈良县开始筹建世界上第

11、一个完全用光缆实现光通信的实验区,到1978年7月已拥有300个用户。 到90年代,光纤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了每秒T比特级;“T”是什么概念呢?T数量级为10的12次方,1T bit/s的速率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一对只有头发丝1/10粗细的光纤在1秒钟之内将300年的泰晤士报传送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或者同时传送10万路电视节目,或同时通1200万路电话。试想如果像电缆那样把十几根或上百根光纤组成光缆(即空间复用),再使用波分复用技术,其通信容量就会大得惊人。 传输线路传输话路数平衡电缆3,000微波50,000同轴电缆100,000毫米波导管300,000光缆5,000,000以上体积和重量上的优势下面的数据将说明光纤通信在体积和重量上的优势:相同话路的光缆要比电缆轻90%95%(光缆重量仅为电缆重量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而直径不到电缆的五分之一。通2万1千话路的900对双绞线,其直径为3英寸,重量为8 吨/公里;通讯量为其十倍的光缆,直径仅0.5英寸,重量仅450磅/公里。 我国电信通信的历史沿革1949年以前: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的通信19491978:比美国落后75年 197919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