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参禅悟道》教学课件_第1页
《佛家参禅悟道》教学课件_第2页
《佛家参禅悟道》教学课件_第3页
《佛家参禅悟道》教学课件_第4页
《佛家参禅悟道》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 佛家参禅悟道一、坛经故事二、性本自净三、渐修顿悟第1页,共34页。一、坛经故事1、关于慧(惠)能2、关于坛经第2页,共34页。1、关于慧能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第3页,共34页。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慧能于咸亨三年()到了黄梅东山。第4页,共34页。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

2、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第5页,共34页。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 第6页,共34页。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 “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 第7页,共34页。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 第8页,共34页。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第9页,共34页。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

4、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yi4(埋)发塔、菩提树、风幡堂、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第10页,共34页。不久,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一、敦煌本,二、惠昕本,三、德异本,四、宗宝本。)。从此以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 第11页,共34页。神

5、龙元年(),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慧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 第12页,共34页。宪宗时()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慧能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紵涂漆于其上,形象生动逼真,现存于

6、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第13页,共34页。2、关于坛经坛经是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讲经说法的记录,由其弟子法海整理而成,这本书流传了一千多年,这本来是没有疑问的。但后来因为本世纪初的一次文献考古大发现,这书突然有问题了。第14页,共34页。1899年,在敦煌有一个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房间似的洞窟,里面密密麻麻地堆满了文书。这个洞是在公元10世纪下半叶封起来的。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日本的大谷,还有俄国的探险队,都来这里买走或骗走了许多文书。现在英国藏有最漂亮最完整的近万卷,在法国收藏的是最有价值的近一万卷,在俄国圣彼得堡收藏着近一万卷,其中有许多没有公开,全世界共收藏有七万多

7、件文书。第15页,共34页。正是因为敦煌文书的发现,人们对坛经的真实性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早提出问题的是胡适,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接连写了好几篇文章,认为坛经不是慧能所作,而是他的弟子神会编出来的。他的结论使全世界研究佛教史的人都目瞪口呆。也就是说,坛经到底是慧能讲话的原始记录,还是神会编出来的。第16页,共34页。我们现在看到的坛经究竟是不是最早的样子,显然不是的。现在在敦煌发现有坛经,大概抄写的时间是公元780年左右,是慧能死后六七十年写成的,这个抄本当时只有一万二千字,有两个卷子,分别藏在大英博物馆和敦煌博物馆。日本京都的兴善寺藏有一个宋代初期的抄本,这个时候坛经已经有一万四千字了

8、,多出两千字。第17页,共34页。北宋中期,有个叫契嵩的和尚做了一个校订本,这时已有两万字,又多出六千字。现在如果没有敦煌本,我们看到的将是元代校订并且分了篇章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元代的两个和尚宗宝和德异分别依据契嵩的本子编成的。这个本子有两万三千多字,分成十章。第18页,共34页。第一章讲慧能出家的经过和南宗的建立过程;第二章讲般若的空;第三章回答当时韦刺史对他的提问;第四章讲“定”和“慧”是一回事;第五章是讲坐禅,讲坐禅不仅是打坐,而是心灵不起念头;第六章讲什么叫无相忏悔;第七章介绍了慧能的各个弟子怎么样得到了彻底的觉悟;第19页,共34页。第八章是讲什么是渐修,什么是顿悟;第九章是讲禅

9、宗跟政府的关系;第十章记载慧能临死的时候对各个弟子的讲话。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各种禅宗版本的内容。第20页,共34页。二、性本自净慧能在坛经里讲,智慧就是般若之智,世人的人本来自己就有,即“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早期佛教强调一点,信仰的起点和信仰的终点是不一样的,人性跟佛性也是不一样的,人对于佛教的信仰就在于提升人性而趋近或达到佛性。第21页,共34页。南北朝时有个关于是不是人人都有佛性的讨论,这个讨论涉及到一个经典叫大般涅槃经,本来这个经典只在北方流传,当时有个叫竺道生的人,在公元5世纪初来到南方,告诉人们说即使是有罪的人也有佛性,叫做“一阐提有佛性”,当时的南朝京都

10、(南京)舆论哗 然,很多人都来攻击他,只有少数人支付他,直到这部经典传到南方,大家才相信他。第22页,共34页。还有一部经典叫楞伽经,这是禅宗早期所依据的重要经典,这部经提出一个看法:每个人心中都有如来藏,如来藏都是清静的,清静的如来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所以禅宗的第一代宗师达摩说“含生同一真性”。第23页,共34页。由于肯定了人人都有佛性,于是解脱和超越的关键就渐渐地不再是别人来拯救自己,而是自己来拯救自己,一般人的思路还是依靠修行,要通过自己对自己约束来拯救自己,但是由于慧能非常强调“自净”,没有必要“头上安头”,也就是没有必要多此一举,这时候修行和学习就不太需要了。第24页,共34页。慧能

11、有个传人叫马祖道一,他有一次在山上和另外一个禅师有一段对话。禅师说:“你要修行,要解脱束缚”。他反问道:“谁给了你束缚?”有人说:“要擦干净心里面的脏东西”。他说:“谁弄脏你了?”他的意思是,一切都是虚幻的,只要你不把它当作是实在的,使自己的意念束缚在它上面,你就不会被这个东西束缚住。第25页,共34页。苏东坡有一次登山,他看到高高的山顶上有个寺庙,心里觉得很悲伤,因为很难爬上去呀!但是他心里面想,我今天一定要爬上去,于是就不停地爬,中间他在一个叫松风亭的地方休息,突然想到一句很重要的话叫“有什么歇不得处”,意思是我干嘛一定要被爬上去这个念头束缚住,搞得我那么紧张?第26页,共34页。他后来又

12、说了一句话叫“吾心安处是故乡”,人真正的故乡是什么地方呢?凡安心就是故乡,还有一次他生病时说,“安心是药更无方”,这上就基本上把禅和佛教的思想完全地转到中国的老庄思路上来了。庄子有一句名言:“无心思道”,无心就是不经意,不留心。第27页,共34页。中国的琴、棋、书、画的最高境界都是无心,弹琴要弹无弦琴,书法随意挥洒,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以无招胜有招”。其实这就是禅宗的基础,老庄和禅发展到极点都是这条思路,人应该处在自然的、适意的状态里面,这时人的心灵是放松的,你会感觉到一种轻松,佛教认为这是一种永恒的感觉。第28页,共34页。三、渐修顿悟既然人解脱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人最重要的是“自性清净”

13、,而且能够刹那间做到“无念无相无住”,能够抛开语言文字,那么,人一刹那间在意识的转换中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第29页,共34页。慧能认为,既然一切都是空,既然一切外在的修心养性都不需要,也不需要拒绝过去被认为是庸俗的实在的世俗世界。只要在自己心上无念无相无住,信仰者就可以超越和解脱,在心灵意识的转换里面达到一种自己感到轻松的境界,这就是被后来人称之为“顿悟”的法门,而这种“顿悟”的法门就是分别开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第30页,共34页。在5世纪末6世纪初,有个著名诗人叫谢灵运,他作了第一篇有关中西思想比较的文章,他说西方人(印度)“易于受教,难于见理”,容易受宗教性的约束,而不能在进而理解和觉悟到“理”;华人“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所以中国人一定要“顿悟”。第31页,共34页。其实在谢灵运时代就已经讲到“顿悟”了,直到慧能时代才作为一个旗帜,由于有了这个旗帜,中国佛教后来就一下提倡“自己解脱自己”,人在刹那间的意识转换里面就可以达到超越和解脱。第32页,共34页。有一天,马祖道一还没有顿悟的时候,在那儿苦苦的坐禅,希望自己能够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