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生物高考复习-科学家经典实验复习_第1页
高三年级生物高考复习-科学家经典实验复习_第2页
高三年级生物高考复习-科学家经典实验复习_第3页
高三年级生物高考复习-科学家经典实验复习_第4页
高三年级生物高考复习-科学家经典实验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三年级生物高考复习科学家经典实验复习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必修1P10)(1)科学家: (2)主要内容: ; ; 。2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必修1P65)时间科学家发现的问题、假说、实验过程、结论科学方法(思路)19世纪未欧文顿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现象: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 脂溶性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推论: 。 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20世纪初实验:将细胞膜分离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鉴定:膜的成分是 和 。膜成分制提取、分离和鉴定1925年荷兰科学家实验:提取人红细胞的脂质,在空气-水分子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表面积

2、的2倍。推论: 。 膜成分制取20世纪40年代罗伯特森实验:电子显微镜观察膜的结构为:暗亮暗三层推论:生物膜由 三层结构构成。单位膜模型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后质疑:静态的生物膜难以实现复杂的功能新技术带来新模型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实验: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对小鼠和人体细胞膜上蛋白质进行染色标记,并让两种细胞进行融合,结果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结论: 。 荧光标志和融合技术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是: 推理和完善整个实验的科学思路是:观察现象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3、细胞核的功能(必修1P52)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和结果结论科学思路1. 美西螈核移植实验阅读必修1P52资料1美

3、西螈肤色遗传是由 控制。对照原则2. 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阅读必修1P52资料2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 。对照原则3. 变形虫切割及核移植实验阅读必修1P52资料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 。对照原则4. 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阅读必修1P52资料4 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对照原则 四个实验的共同结论: 。4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必修1P81)时间科学家发现的问题、假说、实验过程、结论科学方法(思路)1773年斯巴兰扎尼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过一段时间后将小笼子取出,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推论:是胃内的 将肉块分解了。用金属笼排除物理性的消化19世纪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

4、关1857年巴斯德与李比希巴斯德:发酵只与整个 的活动有关。李比希:发酵与酵母细胞中 有关,而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毕希纳实验:结果:酵母细胞中的某物质能在 起作用,其结果跟糖液中含有活酵母细胞是一样的。该物质称为 。推测:酶是蛋白质提取细胞内的物质1917年萨姆纳(美) 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方法证明脲酶 。推测,然后提取鉴定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多种酶的结晶,证明这些酶都是 。提取、验证20世纪80年代切赫和奥特曼(美)发现少数 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功能。提取、鉴定 酶的定义:酶是 产生的一类具有 作用的 。其中大多

5、数酶是 ,少数酶是 。5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必修P100-102)时间科学家发现的问题、假说、实验过程、结论科学方法1642年赫尔蒙特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认为植物体的全部营养物质都来自土壤.过程:种植柳树,只浇水,五年后,柳树增重74.47kg,土壤减少0.06kg结论: 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对照实验1771年普里斯特利(英)过程: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 不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易窒息而死。结论: 。对照实验1779年英格豪斯(荷兰)过程:重复“普里斯特利实验” 500多次结论:只有在 下,且植物体只有 才能更新空气。1785年证

6、明:绿叶在光下吸收的是 ,放出的是 。对照实验1845年梅耶(德)过程:根据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推测结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 转化成 储存起来。推论1864年萨克斯(美)过程:将绿叶先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将其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半叶片无颜色变化,曝光的那半叶片变成深蓝色。结论: 。(同时证明了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对照实验1880年恩格尔曼(美)过程:把载有 水绵 和 好氧细菌 的临时装片放在 无空气 的黑暗环境,然后用 极细的光束 照射水绵,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分。如果上述装片 完全暴露 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 叶绿体所

7、有受光部分。结论: ; 。对照实验科学选材1939年鲁宾和卡门(美)过程: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 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植物提供H2 18O和CO2。在相同的条件下,结果发现,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结论: 。同位素标记法对照实验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美)过程:用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结论:光合作用中CO2 中的碳转化成 。对照实验历代科学家的研究实验: 都遵循了 原则和 原则等实验设计的原则; 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

8、、产物。6遗传的基本规律实验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必修2 P2-13)时间科学家发现的问题、假说、实验过程、结论科学方法1865年孟德尔(奥国)分离定律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发现问题:子一代全是高茎;子二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即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作出假设: 验证假设:测交实验。画遗传图解: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法孟德尔(奥国)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发现问题:子二代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即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豌豆。作出假设: 验证假设:测交实验。画遗传图解:得出结论: 法1900年和1909年约翰逊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结

9、果,并进行了实验验证。1909年约翰逊等提出了: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等概念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证据(必修2 P27-30)时间科学家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假说、结论科学方法1903年萨顿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基因是由 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即 。假设的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 。 = 1 * GB3 在杂交形成配子、受精中,基因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对基因只有一个,成对染色体也只有一条;在成对的基因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在

10、配子形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是自由组合的。 法1909年摩尔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材料果蝇实验: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2的雌性果蝇全为红眼,而雄性果蝇中一半为红眼,一半为白眼。现象: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 相联系。作出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w)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不含其等位基因。 画杂交实验遗传图解:验证假设:测交试验。画遗传图解: 得出结论:一条染色体上含有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 法基因定位法8、有关基因的科学探索历程:1865年,孟德尔 提出 的概念。1909年,约翰逊 把遗传因子更名为 。1903年,萨顿 提出 的假说。1909年,摩尔

11、根 证明 上且呈 排列。19世纪50年代 提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 。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2 P42-46)(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间科学家实验过程、结论科学方法(思路)20世纪20年代普遍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理由: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可能蕴含着遗传信息1928年格里菲思实验材料:小鼠、肺炎双球菌(无毒的R型细菌和有毒的S型细菌)实验过程(体内转化):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将有毒性的 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

12、患败血症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结论: 。方法:利用DNA与蛋白质的耐热性不同。1944年艾弗里实验过程(体外转化):将从S型细菌中提纯到的多糖、蛋白质、DNA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只有加入 的R型活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活细菌。结论: ,即 思路:设法把 与 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方法:分离提纯鉴定技术;细菌培养技术。(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间科学家发现的问题、假说、实验过程、结论科学方法(思路)1952年赫尔希(美)蔡斯(美)材料:T2噬菌体(DNA病毒), 大肠杆菌侵染过程:吸附注入复制与合成组装释放; 实验过程:实验一:用含

13、35S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就得到蛋白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然后检查上清液(主要含噬菌体)和沉淀物(主要含细菌)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 中。实验二:用含32P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就得到DNA含32P标记的噬菌体;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离心,然后检查上清液(主要含噬菌体)和沉淀物(主要含细菌)中的放射性物质,发现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 中。进一步观察发现:

14、在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检测不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表明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而不是蛋白质,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繁殖是在噬菌体 的作用下完成的。结论: 。思路:设法把 与 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细菌的培养技术;分离提纯鉴定技术。10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必修2 P47-50)(1)科学家: 。(2)模型构建:属于 模型。(3)主要特点:11阅读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2 P52-53)12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必修2 P69)13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必修3P1

15、1)14促胰液素的发现(必修3 P23)15生长素的发现(必修3:P46)时间科学家实验过程推论或结论1880年达尔文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切去胚芽鞘尖端时,受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将胚芽鞘的尖端用锡箔帽罩起来,受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则直立生长; 将胚芽鞘的尖端下面的一段用锡箔帽罩起来,受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弯向光弯曲生长。推论:单侧光照射可能会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 ,该 传递到胚芽鞘下部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1910年詹森切去胚芽鞘的尖端,给予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胚芽鞘的尖端切去后,放上一个琼脂块,再在琼脂块上放一胚芽鞘尖端,给予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结论: 1914年拜尔切去胚芽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