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_第1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_第2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_第3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_第4页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 2010年和 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 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正文: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总人口 (年 末)按性别分按城乡分男女城镇乡村人口数比重 (为人口数比重 (衿人口数比重 (%人口数比重 (为20011276276567251.466195548.544806437.667656362.3420021284536611551.476233848.5

2、35021239.097824160.9120031292276655651.506267148.505237640.537685159.4720041299886697651.526301248.485428341.767570558.2420051307566737551.536338148.475621242.997454457.0120061314486772851.526372048.485770643.907374256.1020071321296804851.506408148.505937944.947275055.0620081328026835751.476444548.5

3、36066745.687213554.3220091334746865251.446482248.566218646.597128853.4120101370536868551.276528748.7366557549.686741450.32数据分析:2001-2010 年间,中一、全国人口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 TOC o 1-5 h z 2001-2002 年,人口增长826万, 2002-2003 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

4、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2001-2010 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 13 3972 4852 人,与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 7390 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 比 1990年到 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 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

5、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 忽略世代更替, 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 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像以前那样 “养儿防老” 的现象愈来愈少, 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当然, 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促使了自然增长率的降低。就目前而言,现在可劳动人口仍然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人口优势 依然存在。但是我们现在应该逐步将人口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 势,所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现阶段很

6、重要的任务。现在我国人口呈现倒金字塔型,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呈现。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 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3.10 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 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 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二、男女比例2001-2010年间,中国人口的男女结构比例基本稳定在男性51.5%、女性48.5%左右,其中2001-2005年,男女性别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 势,2006-2010年,男女性别比则不断缩小,男女比例趋于

7、平衡。男 女性别结构的失衡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性别结构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稳定。期4M史 Ftnule牲期比.xIMiM1婚3年19陋年 1M2ik 19帕年加口异 20M年历年普查总人口构成5入) eo.coa珀cma我国2001-2010年的性别比为正常略高的状态,引起这一现象的因素除生物因素外,主要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随着我过经济的发 展,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重男轻女现象愈加少见,男女性 别比趋于正常。三、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2010年中国城乡人口大陆个省、自治区、亘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城乡人口比例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展年份1978198

8、019 8519901995200020052010城市化17.919.423.726.329. 036.242.9949.68城市化水平进展分析:从1978至今,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一方面,期内受到改革开放的大浪潮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产 力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再此促进下,城 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00年达36.2 ,到了 2010年则为49.68 了。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另一方面,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另一个来源则是城乡人口迁移。而且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势头依旧强劲。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

9、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5万人,占50.32%。同 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 高。2010年人口流动1445926139A歼P6熟记*辖占斯通才小以工人士四、流动人口问题2000年流动人口为144390748人,到2010年为261386075人, 增加81.03%体现出来的问题有: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增速巨大;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面对流动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流动人口的增多,从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 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另一

10、发面,也体现出了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 均衡。五、地区分布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 2.41个百分点, 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 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 区下降0.2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 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 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六、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

11、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 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 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 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 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 有小学

12、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 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B$ 2.64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八、人口结构与地区具体分析据调查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人,其中内地人口 1339724852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 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

13、7.98%,中部地区 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各省人口数据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 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 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个中变化只是广东、山东、河南三省,而 也只有广东所占比重是增加的,山东、河南所占比重均下降。个中有增加的省份有北京 0.35、天津0.18、河北0.03、上海0.40、 浙江0.37、福建0.01、广东0.96、海南0.03、山西0.07、江西0.06、 云南0.04、西藏0.01、青海0.01、宁夏0.03、新疆0.11。增加最 大的是广东,其次是

14、上海、浙江、北京。均为经济前沿省份。地区省份人口数 (人)比重(衿2000 年2010 年全国合计1339724852100100东部地区北京市P 19612368r 1.091.46天津市129382240.790.97河北省718542025.335.36上海市230191481.321.72江苏省786599035.885.87浙江省544268913.694.06福建省368942162.742.75山东省957930657.177.15广东省1043031326.837.79海南省86715180.620.65中部地区山西省357121112.602.67安徽省595005104.7

15、34.44江西省445674753.273.33河南省940235677.317.02湖北省572377404.764.27湖南省656837225.094.90西部地区内蒙占自治区P24706321r 1.881.84广西壮族自治区460266293.553.44重庆市288461702.442.15四川省804182006.586.00云南省459662393.393.43贵州省347464682.782.59西臧自治区30021660.210.22陕西省373273782.852.79甘肃省255752542.021.91青海省56267220.410.42宁夏回族自治区63013500

16、.440.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18133341.521.63东北地区辽宁省437463233.353.27吉林省274622972.162.05黑龙江省383122242.912.86从人口比重减少的省份看,减少最多的是四川省,达0.58%,其次是湖北、安徽、河南、湖南、重庆。大部分为中西部地区。其中 东北地区三个省份人口比重均下降。四地区人口比重变化如下:26.762000年区域人口比重(为 2010 年区域人口比重(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 2.41个百分 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 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

17、降1.08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地区人口比重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总数的变化,一方面是本地区人口变动引起的。本地区人口变动又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比如计划生育、死亡率、迁移等。从数据上看,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人口迁移造成的,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气候温和等各种因素吸引着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人口往东部地区迁移。 西部地区人口比重下降最大,除却往东部迁移的原因之外,另一个是出生人口少的问题。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 生活环境恶劣。 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主要在人口基数变化上引起比较大的变动。四个经济区域划分中, 东部地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结果人口却占了大部分,西部地区面积最大,人口不过四分之一,可见人口分布不均衡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越加明显。有数据显示,大陆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 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