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与婚前关系的发展_第1页
缘与婚前关系的发展_第2页
缘与婚前关系的发展_第3页
缘与婚前关系的发展_第4页
缘与婚前关系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緣與婚前關係的發展張思嘉周玉慧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前言長久以來,西方學者對於有關人際與親密關係的看法一直都是建立在關係中雙方理性的選擇、溝通,一步步從初識、投契、相互自我揭露到建立深入或親密關係的線性模式上。這種將人際關係視為是個人的理性選擇,將關係的進展視為是雙方努力溝通(communicate)結果的論點,將關係中的個人視為是建立、形成及影響關係進展的最重要因素,關係中個人的理性選擇也成為了解關係進展的最重要變項。但近年來,這些基本觀點已開始受到嚴厲的挑戰,許多東方華人學者指出西方人際關係理論在解釋華人人際關係及人際歷程的不適用與不足,而認為應該從本土的人

2、際概念出發,以建構能真正反映華人人際關係及人際互動歷程的理論模式。其中,楊國樞(1982)、李沛良(1982)、Yang & Ho (1988)、Chang & Holt (1991)、翟學偉(1993)Goodwin & Tang (1996)等人就曾指出緣的概念在華人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緣是了解中國人際關係的重要概念。在傳統的中國社會裏,緣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緣是各種人際關係最方便的解釋。結為夫妻是一種緣,同桌吃飯也是一種緣。緣是中國人心目中的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人際關係。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緣主要是來自冥冥之中的安排。所代表的是渺不可知的命運,是一支看不見的萬能之

3、手,撮合了各種長期與短暫的人際關係。而由緣所引起的人際互動歷程,更無法以西方社會心理學者所建立的人際吸引理論或初識理論來解釋(楊國樞,1982)。緣是否仍在現代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楊國樞(1982)在他研究中發現:現代中國人仍然持有緣的觀念,但在內涵上發生蛻變。而張思嘉(2001)在探討台灣夫妻婚前關係發展的過程的研究中也發現台灣的年輕夫妻常會利用緣的相關概念來解釋關係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所呈現的各種現象。本研究將從緣的概念的歷史起源出發,探討它在華人人際關係中的作用。同時,我們將以新婚夫妻的婚前關係發展的過程為例,探討年輕一代台灣華人對緣的定義,並描繪緣在現代華人婚前關係發展過程

4、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緣的來源及定義在中國的歷史中,緣的觀念最早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我們卻可以從佛教的相關教義中,找到對緣的一些解釋。佛教的因緣果報之說,可能是緣的觀點的主要思想源頭(楊國樞,1982)。因緣果報是佛教世間法的主要教義。從字面上講,因是造成每一事物的直接原因;緣是協助原因達到某一段落結果的附屬條件,亦即間接的原因。凡屬宇宙一切事物,無論是物質現象亦或精神狀態,無不由因緣所構成。就物質方面來說:必須以蓮子為主因,再加上人工、土壤、養料、日光、空氣以及池塘作為附屬條件,方能發育成長,生出藕、莖、花、葉和次代的蓮子,這些必須的條件,就是助緣。再就精神領域來說,當一個人發生情緒之時,必

5、有誘導其發生情緒的原因,此原因來自於緣想過去、現在、未來的刺激而起(如被毀謗或稱讚),再加上時間、地點與健全的器官組織和內心的注意等的相互配合,方能產生感覺,再由感覺而達於知覺,此時喜、怒、哀、樂等情緒才會跟著發生。其中刺激是主因,其餘各個條件是助緣。主因和助緣的配合,使物質的型態與精神的反應,得以出現,這便是佛教因緣一詞的定義(釋聖德,1989)。佛教因緣的觀點,原來並沒有太多宿命的內涵。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受到儒家及道教天命觀的影響,加上了一些宿命的色彩,再透過彈唱、說書及文學小說的傳導,而形成一般人緣的觀念(張瑞芬,1995;翁成龍,1994)。經過世俗化與功利化後,緣是中國人心目中

6、的一種命定的或前定的人際關係。在一般中國人的觀念裏,緣主要來自冥冥之中的安排,是一隻看不見的萬能之手,撮合了各種長期與短暫的人際關係。因此,兩人渡船、坐車相遇是緣,買賣交易也是緣,會發生主僕、師生、親戚家屬的關係更是因為緣。為了表達這種概念與信念,中國人乃發明了很多成語與辭語,廣泛應用於文章與語言中,藉以在日常生活中描述各種人際關係或說明人際關係中的種種現象。舉例而言,緣有長期與短期之分,前者稱為緣分,家屬、親戚、師生、朋友或其他長期之緣均屬此類。同車、同席、買賣、看病等則屬短期之緣,又稱為機緣。緣也可依關係的好壞加以分類,長期的緣如果是圓滿的,便是良緣。但如果結果是不好的,便是孽緣。短暫的緣

7、如果是圓滿的,便是善緣。如果後果是不好的,便是兇緣(楊國樞,1982)。在人際互動的過程裏,有緣代表繼續互動的可能性,無緣則代表沒有機會與對方產生互動,或不願意與對方繼續互動。投緣及不投緣代表關係雙方之間相互的吸引力的有無。這種感覺的產生是無法用西方個性相似或互補的概念來解釋,也與互動的時間長短與次數的多寡無關(Chang & Holt, 1991)。隨緣或惜緣則與個人對關係的態度有關。隨緣代表不強求他人與自身的關係,不嘗試改變對方或主動改變關係的現況;惜緣則代表更主動的珍惜及維持雙方得來不易的緣份。因此,李沛良(1995)認為對中國人而言,緣既有消極的宿命色彩,也有積極進取的意義。在華人的心

8、目中,緣是前定的,不能預見的,但緣分是否存在要從實際的和理性的行動中探索出來。更重要的是,個人可以用人為的力量爭取緣份,例如行善以化緣或廣結善緣。李氏將這種同時兼具消極、宿命與積極、理性的緣觀稱為宿命能動觀。緣在華人人際關係中的作用(一)人際和諧的維持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緣為什麼如此重要?在社會關係與人際互動中,緣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楊國樞(1982)指出:農業社會的特徵(對大量人力及穩定社會結構的需求)使中國人一向注重家族的團結與人際關係的和諧。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個人的各種長期與短暫的人際關係大都由家人或他人所安排、決定或影響。將關係的好壞或成敗歸因於緣,則當事人比較容易接受與容忍,而能

9、安於別人(通常是父母、兄長或親友)所排定的關係,因而維護了家族及人際關係的穩定性。在人際關係成功或失敗後,將結果歸因於緣是一種有效的自我防衛與社會防衛方法。對傳統中國人而言,如果自己與他人的某種關係是成功,便將此成功歸因於較好的緣,而不是歸因於較好的個人性格或行為。這樣便不會因為自己某種關係的成功,而使別人自責或嫉妒,也不會破壞彼此的和諧關係。相反的,如果自己的某一個關係是痛苦而失敗的,便將此失敗的原因歸因於壞的緣,而不是歸因於自己不好的性格或行為。這樣既不過分責怪自己,也不責怪別人,既可保護當事人的自尊,也可使當事人與重要他人(曾經安排,決定或影響此一關係的親友)的關係不受影響。更重要的,將

10、人際關係的失敗歸因於富有宿命色彩的緣,可以使人繼續接受、容忍及安於現有的關係,而不輕易脫離既存的人際網絡,因而對角色關係與社會結構的穩定有極大的助益。維持和諧及穩定社會結構雖然在傳統的中國社會有正面的功能,但將關係的成功或失敗歸因於命定的、無法改變的因素卻可能淡化自己對維持、改進關係的責任,因而在關係出現問題時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Yang & Ho,1988; Goodwin & Findlay, 1997)。黃光國(1978)就曾指出:當個人將人際關係的問題歸因於命定的、無法改變的因素時,個人通常會採取一種較被動的因應方式(如接受、忍耐或認命)來處理。雖然忍耐、認命、讓步一直被認為是中國

11、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特有的美德,但在個人意識逐漸抬頭的情況下,這些消極的因應方式對關係品質及對個人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實在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人際互動另外,楊氏(1982)亦認為以緣為基礎的人際互動歷程更為錯綜複雜,並非西方學者所提出的人際初識或人際互動理論所能解釋:在正式相會之前,緣的作用即已開始,在有些情形下,當事人即使並未真正見面,也會有有緣或無緣的感受。會面前的有緣感受,可以減少或消除第一次會面時的焦慮,完成預先接受對方的心理準備。會面前的無緣之感,則可使人對未來的特定關係不強求,但也產生心理上的抗拒,有礙正常人際互動的開始與進行。這種事前歸因的現象一向為西方學者所忽略。在兩人初識的過

12、程中,緣有快速促成或催化的作用。兩人初見之時,透過互動所得的初步訊息,如能獲得良好的第一印象,則會產生有緣的感覺,在行為上的互動將因而加速進行。但是,第一印象如果是不好的,則會產生無緣的感覺,在行為上的互動則將因而減少或停止。因此,緣所導致的互動歷程是一種突然增高或下降的不連續歷程,而不是如西方理論所強調的是一種連續的逐漸累積的結果(如社會滲透論)。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緣並有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的作用。個人如果覺得與對方有緣(歸因於有緣),他便會對對方的好感陡增,互動頻繁。結果自然會引發對方友善的反應,使彼此的關係密切,最後證實了自己與對方的確有緣的預言

13、。反之,個人如果覺得與對方無緣,他便會對對方的好感陡減或惡感陡增,互動因而驟減或停止。結果自然引發對方冷感或不友善的反應,使關係更為疏遠,證實了自己與對方的確無緣的預言。以上的推論並未考慮緣的感覺(歸因)相互衝突的狀況。由於人際互動是一動態(dynamic)的歷程,在初識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方認為有緣,但一方卻認為無緣的狀況(Yang & Ho, 1988)。緣的信念是否會讓一方堅持自己的看法,努力以赴,終於獲得想要的結果?還是讓個人聽任命運的安排,不主動積極爭取?對於關係的持久性及穩定度的影響又如何?凡此種種,都值得進一步探究。三、緣的相關實徵研究雖然緣是了解中國人際關係的重要概念,但相關的

14、實徵性研究卻很少。為了瞭解現代中國人對緣的看法,楊國樞(1982)曾以台灣的大學生為對象,完成了一項調查研究。楊氏發現現代中國人仍然持有緣的觀念,但隨著現代化歷程的發展,台灣地區大學生緣的觀念在內涵上發生蛻變,強度逐漸變弱。在大學生的想法裏,緣的宿命及神秘的色彩減弱,轉而成為描述和諧、投合的人際關係的代名詞或對該種人際關係的一種情緒或主觀感受。另外,大多數的大學生認為緣與異性朋友、夫妻間的關係較之與親子、手足的關係來的密切。在台灣大學生的心中,緣所涉及的主要是難以用具體而明顯的因素解釋的正向的人際關係,其中又以女性較會以緣來對各種人際關係作歸因。Yang & Ho(1988)並發現香港大學生對

15、緣的想法與臺灣大學生非常類似。另外,他們也在香港流行歌曲的歌詞中找到了許多與緣有關的概念。李沛良(1982)在他有關醫緣與求醫行為的研究中發現:醫緣的信念(病人相信他與醫生之間有緣的程度)與病人隨意轉換醫師的行為有顯著的相關。李氏以此來說明緣的信念對中國人人際行為的影響,並指出相信緣份的現象在中下階層的成年華人中,尤為普遍。在另外一個研究中,Chang & Holt(1991)以深入訪談的方式訪問了十位在美國求學的台灣研究生,並參考了報紙、文學、流行音樂及電影中的陳述,歸納出現代中國人對緣的看法。他們指出,大多數受訪者將緣視為1)是一個難得、珍貴的機會,2)是關係的助長條件,3)當該條件不足時

16、,任何努力都不能保證關係的產生。這與佛教的緣是間接的原因,是促成主因達到某一種結果的附屬條件的說法,非常類似。Chang & Holt(1991)以聯結的有無(有緣vs.無緣),關係的品質(良緣vs.孽緣),相互的吸引(投緣vs.不投緣)及對關係的態度(隨緣vs.惜緣)說明緣對中國人際關係的影響。最後,Chang & Holt(1991)歸納出有關緣的三個原則:1)緣常被用來描述初識的情況,2)緣常被用來解釋重要的人際關係,及3)緣是無法強迫的。Chang & Holt(1991)認為,緣的概念可以補充西方的人際關係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因為關係產生或維持的原因,並不完全是如西方學者所主張的是

17、完全控制在形成關係的兩個人身上。Goodwin及Findlay(1997)參考Yang & Ho(1988)及Chang & Holt(1991)等人對緣的解釋,以他們所編的緣量表,比較英國及香港的大學生對緣的看法。他們發現香港的大學生比英國的大學生更相信緣的概念,但兩群受識者中都有相當的人數贊成緣的說法。他們亦發現對緣的態度與對愛情現實的(pragmatic)及無私的(agapic)態度有關。以上的回顧說明了雖然現代中國人仍然持有緣的概念,但在內涵上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改變。緣常被用來解釋重要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夫妻及異性朋友的關係等。在另一方面,雖然幾位學者強調緣是了解中國人際關係的重要概念,

18、但有關緣對人際互動歷程影響及維持人際和諧功能的推論,卻缺乏相關實徵研究的驗證。本研究試圖探討緣在重要的人際關係形成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者認為,既然大多數中國人認為緣的概念與異性朋友及夫妻間的關係最為密切,緣對人際互動過程的影響,應該最能表現在親密關係形成的過程中。本研究的目的乃希望藉由對新婚夫妻的深入訪談,了解緣在婚前關係形成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檢視台灣年輕夫妻對於緣的概念的認知,也將請他們描述緣在婚前關係發展及形成過程中的影響機制,以檢驗緣在現代婚姻生活中的作用。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在研究取向的選擇上,本研究採質化研究的方法,透過深入訪談與繪製關係發展圖的方式,蒐集婚前關係發展過程中

19、質的資料,以探討緣在親密關係發展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對象在過去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多以大學生或研究生為研究對象,但大學生是整個人口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一群。他們的人際關係較單純,對緣的看法也與傳統中國人的看法,距離較多。再者,雖然大多數的研究指出緣是了解夫妻及異性朋友關係的重要概念,但並未有人深入探討緣在這兩種重要的人際關係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們選擇有較完整人際互動經驗的新婚夫妻為對象,深入了解緣對婚前關係的形成過程所造成的影響。研究者透過各地戶政機關、家庭教育中心及個人的人際網絡,取得50對婚齡1年內的新婚夫妻樣本(因新婚夫妻較能記得雙方交往的經過),進行訪談。在訪問的50對新婚夫妻

20、中,有21對分佈在北部(包括台北、桃園及新竹縣市等),有11對分佈在中部(包括台中、彰化及嘉義縣市),有15對分佈在南部(包括台南、高雄及屏東縣市),有3對分佈在東部(宜蘭縣市)。以城鄉別來看,居住在都會及鄉鎮地區的各有25對。受訪夫妻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0.2及28.1歲。在學歷的分布上,以五專及大學畢業居多,各佔總人數的百分之三十六,另有百分之十七的受訪者為高中(職)畢業,百分之十一的受訪者具備研究所的學歷。夫妻的職業則包括工、教、商、公、服務業及家管等,其中以公教人員及從商者居多。受訪對象均是第一次結婚,且多數尚未生育。研究工具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工具是配偶關係發展圖及與該圖一起配合的訪談問題

21、。配偶關係發展圖原是Huston(1994)在對169對新婚夫妻所做的長期性研究中用來了解婚前關係發展過程的工具。該圖的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結婚的可能性(即對關係承諾的程度)。研究者曾在過去的研究中採用該工具來了解夫妻在關係形成過程中的互動過程,並發現該圖在了解人際互動過程上,是非常好的輔助工具(張思嘉,2001)。在該圖中,研究者將同時蒐集量與質的資料,量化資料包括關係的長度,各個不同時間點對關係承諾的程度、關係的穩定程度(以關係上升及下降的次數計算)等。質的資料則以下列問題加以蒐集:受訪者與配偶如何認識?選擇配偶時雙方考慮的因素?交往過程中發生的事件(如家人的反對,第三者的介入等)?這些事件

22、對關係的影響?造成關係進展、停滯或退步的因素各是什麼?在上述(即配偶關係發展圖)資料蒐集的過程中,研究者並加入有關緣的問題,以了解緣對關係發展過程所產生的影響。訪談問題包括:你相不相信緣?你對緣份的解釋是什麼?你認為兩人之間有沒有緣份主要由什麼來決定?你你與配偶交往的過程中有沒有緣的感覺?什麼時候開始有緣的感覺?是什麼事件讓你有緣的感覺?在你們關係進展的過中,你覺得緣的感覺有沒有增加或減少?為什麼增加或減少?有緣的感覺在雙方關係進展的過程中(如在關係中遇到困難時)產生何種作用?(三)研究步驟資料的蒐集依二個步驟進行。第一部份是基本資料的搜集,第二部分則是配偶關係發展圖的繪製及有關緣與關係形成歷

23、程的深入訪談。所有資料的蒐集都採用面訪的方式。研究者邀得數位博士級及碩士級的研究人員協助訪談的工作。資料的謄寫與整理則受過嚴格訓練之大學高年級的學生負責。訪談資料則由研究者以內容分析的資料分析方式加以歸納。結果經過上述的資料分析步驟,研究者將從受訪新婚夫妻對緣的定義出發,呈現夫妻所知覺得緣的決定因素,進而說明緣在婚前關係發展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緣的信念對個人及關係所產生的影響。緣的定義受訪夫妻對緣的定義可從緣的向度、緣分二元論、緣的來源及緣的功能等四個部分來加以說明。緣的向度對現代台灣的年輕夫妻而言,緣分無所不在,不侷限在婚姻關係上。親子、師生、朋友、甚至陌生人間偶然的相遇都可稱為緣。

24、緣有深淺的不同,也有好壞或善惡之分。夫妻之間的緣分是屬於較深的一種。0201W、0205H及0701H(W代表太太,H則代表先生)分別說出他們的看法:緣份是什麼,緣是什麼,像我跟你也很有緣啊!所以你才會訪問我啊!就是在能夠遇到一個人的時候能夠交流就是緣份,只是他的深淺不同、深淺不同(那對於你、對那你先生對於你來講有什麼更特別的不一樣,.跟我不一樣的地方?)應該是有啦!有啦!就是一個真正的、很深的緣份(0201W, p3, a76)(括弧內為訪員的問話)。以我來說,我覺得任何人跟人之間來說,任何就甚至你們在街上看到的,或是在餐廳聽到坐在你隔壁的人講什麼,這都是緣!這都是非常難得的經驗我覺得那種緣

25、分跟我跟我太太這種緣分完全不一樣。 我覺得那種緣分是一種機率.這麼多男的,這麼多女的,剛好就是湊到她跟你,不是因為任何關係,不是因為你們之間有什麼樣的感情.反正就是一種機率,抽籤抽到了就在一起,也算一種緣分。 可是你要從相處當中去得到一種認定的感覺,我覺得,甚至很多夫妻不一定會有(0205H, p3, a102)。緣我的感覺啦!一開始它只不過像老天丟一顆小沙子給你,那滾得大滾不大,就靠你們之間怎麼去滾。有的一顆沙子掉到眼睛了就刺眼了,有時候滾成一顆珍珠了!就變善緣了!滾壞了就變惡緣了(0701H, p3, a83)!緣分二元論緣與分之定義不同,緣是起因,分是結果。但緣分並沒有一定的因果關係。有

26、緣未必有分(有緣相見認識,未必可發展為長期的關係),有分也不一定有緣(雖然成為夫妻,但不一定覺得彼此契合)。緣無法掌握,但分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以下的例子說明了受訪者對緣與分的不同看法:很多就是有緣沒分啊。就是分要去經營,緣只是起頭而已,那個分要去經營。那緣不是先天的,如果我們不去努力不去經營,那緣還是會消耗殆盡的(0202H, p3, a281)緣這個字是就是讓你們有機會認識?對,然後分我把他解釋為名分,就是有結果,結婚所以說從緣到分,交往到結婚,變成結合成所謂的緣分(0212H, p2, a182)。緣的來源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從何而來?受訪者以不同的方式,解釋緣分發生的原因。歸納起來,共

27、有下列幾類:超自然的力量:有一部份的受訪者認為,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操縱著人與人之間緣的發生。冥冥之中是此類受訪者常用的語彙。冥冥之中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月下老人或老天爺的安排,也可能是命中注定。這種力量是無法預知、也不可改變的。這種安排讓原本不相識或相隔兩地的人碰面,並進而發展雙方的關係。我覺得是一種冥冥之中彼此間的一種互動,那個不可預測的,不可預知的,就是自然會接觸,會碰觸到什麼火花或什麼,可能是一種就是說對看會兩瞪眼的那種事,我覺得心靈上的那種比較屬於這個,可以彼此怎麼會有這方面的想法,那方面的想法,怎麼會你有這個遭遇,我有這個遭遇,大概是這樣(0203H, p1, a95)。所謂中國人說的緣

28、分我覺得應該解釋是,如果說這兩個人很有緣分,甲跟乙的緣分比甲跟丙的緣分多的話他們倆個在一起的機率就高,天生就有一點點命中註定那種感覺,他們容易在一起互相吸引然後冥冥之中就是會牽扯在一起(0205H, p3, a92)。輪迴:有一部份的受訪者則認為緣與前世或累世的作為有關,前世的作為或與別人建立的關係,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可能會延續到這一世,所建立的緣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但個人終究逃不過其中因緣果報。我覺得我們可能除了在世的這個以外,我想我們的緣份可能還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一個世界的因果關係,我覺得可能是這樣,我們倆個可能會有,而且倆個個體分岔出去的一些東西好像有一些關係,大概就是這樣

29、(0203H, p1, a98)。其實我有一點相信,俗話說什麼你是上輩子認識的,或者是上輩子相欠債(02081H, p2,a148)。就是看是有的人是來報恩有的人是來報仇的。那何謂因果就是跟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樣嘛,就是說一種一種大自然的驅使,就是一種法則,那我為什麼跟她有姻緣就是,可能是我們前輩子一定有,有一種什麼樣可能的關係,那才會在這輩子裡面,這麼多人裡面,她會跟你碰上,然後她跟你碰上的時候,還會分成好緣跟壞緣(0705H, p4, a194)。機率巧合:對於某些受訪者而言,二個人之間的緣份純粹是由機率巧合所造成,與外力無關。這類的解釋毫無宿命或神秘的色彩,雖然承認緣的發生是自己無法

30、控制的,但選擇以較理性的方式,試圖從數學中機率的概念解釋人際關係的遇合,此類受訪者以男性為主。我自己來看緣的話,我會相信我的生活過程裡面,有很多東西是冥冥中注定的。我不會用緣來解釋,也許我會用機率來解釋,反正一定會碰到的嘛!你一定有可能碰到某些事。我就覺得就是一個chance,或是一個機會,一個機率,因為就是會碰到,我相信在我碰到的那點上,其實是我無法做選擇的。對!我會遇到到什麼人其實是我無法做選擇的,反正我一定會碰到人,但是我會碰到誰,這不是我可以做選擇的(0216H, p3, a112)。你會走到這一個地步,會走到這一個情境,有她的時候,那就不是偶然的走到這裡,如果是這樣解釋的話,緣份好像

31、是機率的問題。如果說緣份是屬於好像那種像機率一樣,就是很巧遇的這種狀況,產生的這一段姻緣(0703H, p1, a197)。人為的力量:並不是所有的受訪者都贊成緣是完全由外力決定的說法,有些人認為人也扮演了主動的角色。對部分的受訪者而言,緣的產生是因為他人的居中介紹;有些受訪者則認為自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因為自己的促成,才有緣的產生。緣分還是要靠自己去爭取很簡單,就是說你要有緣分,比如說你想要去碰到對方,你就要必須要常常在對方出現,那個會出現的地方出現,這就是所謂的緣分(0219H, p1, a8)。其實緣分的話,這個緣其實要靠自己去製造,比如說,以婚姻來講,以婚姻來講就是你要去,多增加自

32、己的生活圈,所以我相信這個緣是你自己去創造的,是你自己去製造很多個緣出來(07041, p1,a10)。多種原因:最後,有些受訪者認為緣的發生並不只與某一特定的原因有關,而是多種因素結合所產生的結果。天時、地利、人和是這些受訪者常用的語彙。必須有時間、地點及人為力量的配合,緣才會發生。緣份,我是覺得是兩個人那個契合度,所以說彼此能夠心靈契合啊、談得來啊,思想、觀念都一樣,這樣子,嘿,天時、地利、人和,啊不會受到外力的干擾,對,啊兩個人就是蠻和諧的阿,生活啊,交往都蠻和諧的(0401H, p1, a66)。所以說有時候人家講的嘛,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嘛,對,就是剛好有那個時間,所以又在那個

33、環境裡面,對不對,所以這個機緣很自然而然就可以串起來,我是這麼覺得啦(04061, p2, a11)。緣的功能有些受訪者則從緣的功能加以解釋,這些受訪者認為緣的說法是一種後見之明,是對發生過的事件的一種合理化的解釋。有緣才能在一起,刻意去感覺它的時後,可能感覺不到。可是當你經歷了很多事後,再回頭去應證,就會感覺它的存在。我覺得緣份就是後見之明,好像大家對於發生過的事,他就會講,以後再來詮釋它,就會說它是一種緣份。然後事情會發生就是合理的。就是說也許有其他很多個人跟我也許也是個性很合,但是我卻碰到我太太,那這點,蠻有緣的,我事後來看它,我說有緣。(0216H, p1, a16)。那一開始我認為一

34、開始不會想到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我們的相遇,那就是後來回想到,你才會套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我們一開始的關係,所以它真的是蠻抽象的,但是他不是一開始就可以形容的,而是往後的日子回想,可能之後覺得真的是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比較貼切(07042, p3, a123)。緣的決定因素在初步會面後,兩個之間有沒有緣主要由什麼來決定?多數受訪者認為,兩個人之間有沒有緣份主要由個人的信念或直覺來決定。第一眼的感覺(或第一印象)很重要,這種直覺或感覺與雙方的準備狀態有關,也可能是社會化的結果(如家庭的影響)。除了第一眼的感覺,有沒有緣還要在實際的生活中去驗證,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相處,若發現雙方個性、價值觀契合,生活習慣也

35、可以配合,再加上家人、朋友的鼓勵,緣感也會產生(或增加)。那種人與人眼神接觸第一種感覺,我覺得那種是一種緣分,就是說,眼神接觸一開始的時候,那種能不能投機,或者是說興趣能不能相不相合,我覺得從第一次的接觸中能夠感覺那種緣分的存在。從一開始的話,緣分就是說交談上,你會不會去喜歡這個人?這種是蠻主觀的,我喜歡這個人,我喜歡跟他交談,跟他作朋友,或者是你跟他談任何事都是很FREE,會覺得很輕鬆,不會有任何壓力,我覺得這個就是很重要的緣份(0302H, p1, a11)。是一種感覺吧!講感覺很抽象吧!真的是很抽象,就是感覺對了嘛!就覺得可以跟他談很多事情可以跟他做很多一起做很多事情!那我覺得說即使跟他

36、不是跟他是夫妻來講就是跟這個人合得來(0201W, p5, a83)。順眼啦!看對方蠻順眼的,這樣而已啊!還有家人的鼓勵啦!有時候他們在旁邊加油添醋比我們在那邊講還要有效啦(0601H, p3, a140)!有些時候,緣份的判定並不是以一般的價值觀作為標準(如外表、聰明程度、雙方的相似性等),可能是磁場、八字、上輩子的恩怨、或之前經驗修正過後的結果(04021, A157, 159)。我覺得人不能決定,就是說,緣分的話可能就是一種,在一個時間,空間,地這樣子,剛好就在一個磁場裡面發揮,產生一個緣分出來,那為什麼大家,大家的磁場是不是能和在一起,我比較相信算命學家磁場的論點(02081, p3,

37、 a153)。有沒有緣份決定的力量覺得好像自己沒有辦法決定。我的觀念是就是佛教的觀念,就是認為是累世這樣子(0303H, p5, a131)其實我也滿接受所謂輪迴觀念裡的就是說上輩子你們可以是我的兄弟或是夫妻,或是說仇人,或許你可以曾經施恩給他,他報恩,我接受這樣的觀念。譬如說如果相處的很好,也許有人說磁場合,也許有人說八字很合,也許也人說很有緣份。也許你說輪迴上輩子正好是兄弟啊,家人這樣子。但如果上輩子是仇人,可能這輩子八字不合,可能是沒有緣分(04021H, p4, a160)。緣在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現代台灣適婚男女婚前關係發展的過程中,緣到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受訪者認為,在雙方見面之前

38、、初識之後、關係確定後都有可能產生緣感,其中以初識之時的緣感最強。見面之前雖然多數的緣感是在見面之後才產生,卻有少數的受訪者提到見面前的一些特別的經驗,讓自己預先接受對方,或在見到對方後,更容易產生與對方有緣的感覺。作夢是受訪者經常描述的經驗,夢中的主角,通常與日後遇見的對象神似,因而讓受訪者更確定與對方有緣的想法。事實上,之前我沒有考慮到緣分的問題,倒是她覺得跟我蠻有緣的的,她是說他在認識我之前,就做過什麼夢,就有夢見過我,我是覺得蠻可笑的。所以她自認為是蠻有緣的,我是沒有這種感覺(0302H, p1, a122)。因為之前他們說要認識的時候,我就覺得說本來一直想說不要,可是不知道到了隔天我

39、就一口答應說好,突然說好沒關係就來嘛,反正又不會,又沒有什麼關係,可是之前在他要認識我之前,我媽媽也有跟我提說她有些朋友叫我認識,可是那時候我都不要了,就只有對他不一樣,對!我就覺得很奇怪,所以我蠻相信那種緣分的(0801W, p1, a101)初識之時多數的受訪夫妻認為緣在關係的前半段(關係的形成或認定)扮演重要的角色,緣感在關係的初期最強。以緣為起點,雙方的關係才得以持續。若一開始不喜歡對方,通常不會想到緣這個字。若雙方都有跟對方很有緣的感覺 會使關係快速進展。而就個人而言,有緣的感覺會使個人希望與對方建立較深入的關係,因而主動努力或規劃維持雙方的關係,這樣的努力也可能因而影響對方對關係的

40、看法,因而是關係得以延續。因此,在關係的初期,有緣的感覺有促進(initiate)關係進展的作用。我認為一句話,就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那這個磁場就是一個好的開始,那你一個好的開始,你那個婚姻經營起來,當然還是要經營,但是經營起來會比較容易(0215H, p2, a98)。還是覺得它蠻重要的,至少它一開始在起點的時候,佔很重要的角色,那在整個得過程中,因為它、因為緣份所以維持我們的關係,可是我們彼此之間、彼此之間會調整自己的心情吧!所以我覺得它最重要是一開始的時候,把我們繫在一起,那往來之間,即使是跟他的家人或是我的家人,我認為人跟人之間還是要有看對眼,有緣份的話才會在一起,那如果說今天家

41、裡某個人看他不順眼、不上眼,那可能就會對我們造成很大的阻礙(0704W, p3, a121)。我覺得會,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說不要,可是它就很像說好吧就讓他再一個機會這樣子,我就想說還是再交往看看這樣子,本來打定說不要,可是還是不知道某一些,那種感覺我說不上來可是心理上就會覺得說就要去這樣子作這樣子,會自己嘴巴說出來說好吧,就讓他這樣子,說實話本來不想跟他講話嘛,就說來聽一下也沒有關係,就冥冥之中就會這樣子去做,所以我蠻相信緣分的,很相信(0801W, p, p2, a108)。(三)關係確定後雙方關係確定(成為男女朋友)後,緣的重要性開始下降,後續關係的進展要靠雙方的經營。多數的受訪者認為,有緣

42、認識,但不努力經營,緣可能無法持久。我想緣份的話,就是在初期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到了末期的話,就是兩者之間的互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指的就是說,就是在這麼多的人海中,兩個人會去互相接觸,我想這是靠緣分,那往後發展的話,我想就是偏向於兩者方面,個性啊、或者是生活習慣,就是那種默契在(0302H, p1, a6)。你要有緣分為前提,然後才有後續的發展,對。所以我覺得緣分是一個key point,就是你有這個緣分那就是你會努力去經營,對,就是你有沒有去珍惜,那老天爺讓你老是跟他碰面了,因為茫茫人海你能夠去遇到他,對,而且是他覺得你不錯,你也覺得他不錯,那你能不能夠珍惜這一份緣,是你自己的重點,如果

43、今天你覺得你跟他的緣分有10年,可是你不是很珍惜他,你一下子變得無緣也不一定(0407W, p1, a9)。(四)對關係發展過程的歸因有一些受訪者並不是一開始看到對方就有緣的感覺,而是在關係發展過程的某一階段,回顧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因為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因而以與對方有緣作為對雙方關係進程的歸因。這樣的歸因通常用來作為關係是否繼續或中斷的依據,一但判定與對方有緣,關係將持續發展,進入婚姻的可能性也增高 反之,若判定與對方無緣,關係則可能中斷。因為當我要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有共識了.對阿!我們不應該再像以前那樣子,我們應該要在認識之後,第二次再認識如果再這樣分手掉可能沒有意義!因為我認為

44、這是一個旨意,上天一個旨意要我要跟她在一起在我確定要跟她結婚、訂婚。結婚之後已經全部都克服掉了,這是很辛苦的事情阿!所以我覺得一個非常大的緣份(0304H, p1, a120)。我覺得有可能每次就是快要分手得時候吧,就覺得那種感覺就是沒有辦法割捨,對他沒有辦法割捨。好像我有那種責任要照顧他,那時候尤其又我公公過世那段時間我比較更強烈一點,就是我公公過世的那一天,他在嘉義住院的時候,我有去看他,剛好我放假,那時候病情已經不是很好了,然後那時候原本我公公眼睛都還沒有闔起來,就我到的時候我叫他放心去的時候,他才那種感覺就是我公公眼睛閉起來了,很安詳就這樣過世了,我就覺得好像好像上天安排,就是那種感覺

45、好像不照顧我先生不行這樣子(0502W, p1, a191)。緣的增加或減少陡增陡降的狀況對於一開始就認定跟對方有緣的人而言,緣感有陡增陡降的現象。一但認定與對方有緣,緣感立即升到最高,且持續維持在一定的高度。除非雙方有嚴重的爭執或衝突,緣感才會驟然下降,但當事過境遷之時,馬上又會跳到接近滿分。它會隨著所謂兩個人的爭執,情緒他的情緒會有所變化 ,就是當有爭執的時候,不高興的事發生的時候 ,這個東西會降低。對 ,當事過境遷的時候 ,馬上又跳到接近滿分(0212H, p2, a184)。應該不是直接說緣有增減,應該是說,當我覺得跟他合不來的時候,緣的感覺會變低;當我覺得跟他在一起很快樂的時候,緣的

46、感覺就會增高(0702W, p1, a98)。漸增或漸減的狀況對某些人而言,緣感則有漸增或漸減的現象。剛開始沒有緣,認識久了,越看越順眼,越來越投機,才慢慢有緣的感覺。在交往的過程中,別人的推薦、說好話,會讓自己對對方的緣感增加。而彼此間的衝突,第三者的介入或對方提出結束關係的想法,則讓自己的緣感漸減。其實我覺得我跟他的認識,其實不是說有緣在一起,你知道嗎?其實他跟我在一起,我不喜歡他,可能你一開始看到外貌,就不會喜歡這個人,根本不會想跟這個人交往,我覺得很好笑是因為在暑假期間,我覺得自己很無聊,可能有一點,就是想.類似,我不知道用空虛來形容,我才打電話給他,然後,在了解的過程當中,讓我覺得這

47、個男人內在很棒。我應該是屬於剛開始看到覺得沒有緣的樣子,可能後來認識了,才會有緣(0202W, p1, a266)。剛開始其實是不覺得有緣份,那開始交往的時候,覺得說我們的溝通啊,我們的溝通還有交往的模式都還蠻好的,那時就覺得,原來那是一個緣分,因為你跟這個人在一起很契合的話,你就喔,會覺得說這個緣是對的,就有那種感覺(07142, p2, a107),緣的信念及其影響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每個人相信緣的程度不同,相信的人比較會用緣去描述或解釋關係中的事件。而較相信彼此的關係是一種緣分者,較會想盡辦法維護雙方的關係或對關係較在意。不相信的人,則不認為緣會對關係造成影響。不相信的原因,通

48、常是因為它的消極性或外控的特徵,或認為它只是一種合理化的藉口。我不太覺得是一種緣分啦!我一直覺得那是一種dssion making。會當作是宿命論者,或者是有神論者他會對於一些自己所期盼發生或者是雖然不希望他發生但是又無法改變的事情的一種歸因,我會覺得說當作宿命論或者當作一種因為無法改變而做歸因的時候,這個事情的決定會比較缺乏主動性,積極性,跟去改變的意願。所以我一直不贊同用緣分去做某一些事情(0201H, P2, A55)。但是我不覺得說是有一種某種力量把我們兩個牽連在一起。我覺得是說因為他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我挑他不挑另外一個人。所以我覺得不同的是說,我不太覺得說是好像是冥冥之中讓我們在一起

49、,讓我們相遇相戀,我覺得是說主控權是在自己身上(0205W, p.3, a95)對緣的相信程度也會因個人的經驗而產生改變。當關係的演變發生意外的結果,會使人比以前更相信緣或以緣來解釋關係中的事件。我覺得在我身上我就會相信緣分,因為我以前討厭他,我根本就沒有想到我會嫁給他,所以我就會覺得說可能真的是緣分讓我們在一起。不然我們,七十九年我就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然後八十三年的時候,他才突然來追我(0409W, P2, A28)。如果要說這個小孩子是說促成我們倆個結婚的緣份的話,那我就相信緣份,我從來不會.沒有跟我老公提分手,然後就在我.就是就在我發現懷孕前的一、兩天!發現.就是跟我老公說要分手的時候如

50、果妳要把這個解釋成緣份的話,那我相信是緣份。(0708W, P1, A109)討論文化概念是自成系統而存在的,然後成為指導個人行為的規範,可是對個人而言,這些系統性的文化概念卻不一定是他們真正能意識的到(李亦園,1994)。緣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信念,影響了民眾對周圍事物及人際的知覺(perception)和行為。在華人的心目中,緣已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概念,用以理解宇宙間萬事萬物之及人與人間的關係。除了表示事物及人際之相關以外,緣分原先也含有先前決定和外界控制的意思。認為事物間之關係的產生與消失,乃由一些先於個人而存在的雄渾勢力所支配,非個人的能力所能改變。這些外在的勢力,可能是超自然的力量,也

51、可能是個人所未能明白或控制的自然或社會規律。緣分的概念,固然有其消極的一面,使人順天應命,但也有其積極的一面,使人先盡人事而後聽天命。例如個人可以行善以化緣,使自己或家人能與萬事萬物建立關係(李沛良,1982)。經過數千年的累積和演進的中國文化傳統,內容是相當複雜的。其中一項值得注意的特質,是既強調個人的積極進取,也富有深厚的宿命觀。更重要的是,兩者不一定互相排斥,而是長生互補的作用。在民間的日常生活中,兩者交織起來,構成了一種有協調性的人生觀,簡稱為宿命能動觀。李沛良(1995)曾指出:當代中國人的宿命能動觀,包括三項相關的元素:(1)不否定宿命因素的存在,(2)強調以個人的主觀意志和力量在

52、社會中爭取成就,且(3)盡力將宿命因素轉化為進取的助力,加強自信心。這種心態,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可以和諧共處,而非矛盾對立。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指出,大多數現代台灣年輕夫妻仍然相信緣分,或仍然採用緣的相關概念來解釋親密關係中的事件。現代台灣年輕夫妻的緣觀融合了宿命與進取的特質,雖然仍有不少人相信兩個人之間所形成的關係是由冥冥之中的力量或累世累積的因果所造成,但也有數目不少的受訪者強調或相信個人的意志和努力可以創造、控制或延續緣分。緣通常是在關係有正向結果時被拿來作為歸因。多數的夫妻也認為兩個人之間有沒有緣份並不是以一般的價值觀(如外表、聰明程度、雙方的相似性等)作為標

53、準,而是靠個人的信念或主觀的直覺來決定。在婚前關係發展的過程中,見面之前的緣感,讓當事人更容易接納對方,也更願意開始雙方的關係。而初識之後的有緣的感覺,會使關係雙方的互動進展快速。即使只有其中一方有與對方很有緣的感覺,也會因為該當事人主動努力維持,而讓雙方關係得以持續。楊國樞(1982)在談到緣對人際互動過程的作用時,曾提到這種自驗預言的作用。在關係初期,關係中的當事人對對方的人格特質、生活方式、價值觀等都極為陌生的情況下,緣得歸因使得雙方間無法理解的遇合方式或過程得到合理的解釋。隨著關係的進展,雙方開始頻繁的溝通及互動。透過對對方的深入了解,關係中的當事人對關係進展過程中的起伏及所發生的事件

54、有了更多的控制感,緣的重要性開始下降。多數受訪者認為,雖然關係的開始(跟誰認識)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但後續的發展則要靠自己的努力。有緣認識,但不努力經營,關係可能無法持久。在關係發展的過程中,台灣的年輕夫妻既相信緣的存在,又認為必續靠自己的努力,緣才能持續。華人宿命能動的觀念在受訪者對婚前關係發展過程的詮釋中再次展露無疑。在初識期間的緣感,可以造成自驗預言的作用,使關係進展快速。但並不是每一對受訪者都經歷類似前述的歷程。對於一開始並未對對方產生緣感的受訪者而言,透過對關係發展過程的回溯與反思(reflection),特別是在關係中的事件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時,也有可能產生緣感。一但判定與對方有緣,

55、關係將持續發展,關係的穩定性也會提高。綜合而言,經過長時間的轉變與演化,緣的涵義在及其在華人人際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產生一些改變。現代台灣年輕夫妻對緣的定義兼含宿命與進取的觀點。華人尊重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文化傳統使得緣的概念為人與人之間無法預知的遇合,提供了合理的解釋。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現代台灣華人又不完全消極的接受宿命的安排,而強調人要主動、努力以爭取或延續雙方的緣份。李沛良(1995)曾指出:對華人而言,宿命能動觀有其社會功能:(一)它使個人得以解釋人生的種種際遇,只要自覺能明白或接受就易於心安。(二)它使個人可以將種種挫敗歸因為一些外在的、未知的因素,不用內疚,也不用責怪親友。於是,個

56、人的情緒得以穩定,其社會網絡也得以維持。(三)它使個人在逆境中仍然對前途抱有信心,因為相信只要意志堅定或設法改變目前的處境,成功終會降臨。緣的意涵的轉變,正是台灣華人因應社會急遽變化的適應方式的最好寫照。另一方面,雖然緣的意涵產生改變,它卻仍然在現代台灣華人的人際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一套解釋華人人際關係的架構(a framework for interpret ting 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緣在人際歷程中的功能主要有二:人際知覺:在初識後,關係中的當事人會根據見面後的第一印象,決定對方是否與自己有緣,這個判斷通常來自於當事人主觀的直覺,

57、與對方的長相、能力或個性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有緣的感覺有引發或催化的作用,在行為上的互動將因而加速進行。對華人而言,文化傳統中對人際關係的基本看法(如緣的概念)透過內化的過程成為個人認知架構(即個人對人際關係所建立的基模)的一部份。不但容易在人際情境被引發,更因而引導個人在人際關係中的行為。人際歷程的歸因:當人際歷程中出現當事人無法控制或解釋的現象時,緣的概念中的外控或宿命的成分常被拿來作為解釋的依據,而使當事人能安心接受。人際歷程中緣的歸因因此常有穩定關係的作用。緣的概念對東西方人際概念的啟示緣的概念對東西方對人際關係的基本假設與看法上的異同提供了什麼樣的啟示?對西方的學者而言,關係中的當事人及雙方的互動(interaction)或溝通(communication)是影響關係進展的最重要因素。溝通的主要功能是創造和維持人際關係,他們相信,關係中的人自我揭露越多,關係會越好。西方的學者認為親密關係的建立乃依賴關係中的當事人不斷蒐集有關對方的資料或訊息,以降低不確定性(Berger & Bradac, 1982)。對中國人而言,緣的概念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