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少数民族人格特征概述(共10页)_第1页
东北少数民族人格特征概述(共10页)_第2页
东北少数民族人格特征概述(共10页)_第3页
东北少数民族人格特征概述(共10页)_第4页
东北少数民族人格特征概述(共10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北地区少数民族(shoshmnz)人格特征研究概述2011级心理学基地(jd)班 严安(20112905009)摘要(zhiyo) 我国系统的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其中对少数民族人格特征的研究是对其人格研究的焦点。本文介绍及总结2000年以来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格特征的研究,归纳出已有研究重点关注的三个取向:民族间的人格特征差异、民族内的人格特征差异、人格特征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并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最后,我们会讨论少数民族人格特征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关键词 少数民族 人格特征 应对方式 教养方式 民族心理前言我国系统的少数民族心理研究是从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据统计,对少数民族的人格方面的研究在2000-2005年期间占到27.7%(万明钢等,2007),可见,在对少数民族的研究中人格心理学的重要性,而在这些人格研究中,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中之重。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各种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的动态特征。(韩艳萍,2005)持特质论观点的学者采用因素分析等技术确定人格基本特征的数量,编制了量表。Hathaway & Mckinley(1943)根据效标组与对照组对题项是否有差异反应来确定题目,编制明尼苏达多项

3、人格调查表(MMPI); Raymond B.Cattlle(1949)采用了因素分析法来最终确定了 16 种基本特质,编制 16 项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Hans Eysenck 夫妇认为人格模式由内向性和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三个主要因素组成并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Costa & Mccrae(1988), Digman,(1990,1992)等提出由神经质性、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构成的“大五”模式;这些问卷或量表是人格特征研究中使用的主要研究工具。 人格是人与环境(hunjng)交互作用的产物,由于个体之间成长生活(shnghu)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使得人格既具有

4、人类所共用的类特性,但更具有民族性与个体性。因此,要讨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shoshmnz)的人格特征,就有必要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文化。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成分齐全,民族语言特色明显,经济文化类型多样,从地理环境上看,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东北都有分布,人口较多的有满族、朝鲜族和蒙古族等,其他的还有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从经济环境上看,少数民族人口更多分布在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在东北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水平上,朝鲜族、回族和锡伯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其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汉族,蒙古族明显高于满族。基于环境和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个体在生活模式

5、、家庭教养方式,人生观世界观都存在不少差异。考察文献发现,一些研究者采用相同问卷对不同民族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一定差异,更进一步说明不同文化对人格发展存在不同影响。研究者采用卡特尔 16PF 对藏、回、土、汉不同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各民族在社会文化、民俗与宗教、地域生态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及人格特征。我们通过检索发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格特征的研究对象更集中在蒙古族个体上,仅有少数研究对象为朝鲜族,对其他民族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以蒙古族及朝鲜族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研究。踏入21世纪,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研究急速增长,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

6、有了更多的关注,表1列出了以蒙古族和朝鲜族为对象的2000年以来的人格特征心理学研究。由表中可以发现,研究者最先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性,在发现不同民族间在人格特征上存在何种差异后,研究者更有针对性的探究部分可能与人格特征相关的心理学因素,如教养方式等。从研究方法上看,大部分研究是通过问卷量表、访谈等非实验设计进行,获得的更多是相关的结论。 结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shoshmnz)人格特征的研究的特点,下文从与人格特征紧密(jnm)相关的三个取向:少数民族与汉族(Hnz)的人格特征差异、少数民族内的人格特征差异和人格特征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民族间人格特征差异性在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

7、格特征研究的初期,研究者最迫切关注的是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个体在人格特征上是否存在。迟希新(2000)探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采用EPQ(adult)对153名对照组大学生和157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成因做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男女大学生内外向(E)维度得分和掩饰性(L)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神经质(N)维度和精神病性(P)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李玉欣等(2003)利用EPQ作为研究工具进一步探究了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差异。该研究表明与蒙古族男性大学生比较,汉族男性大学生个性具有一定的精神表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格特征研

8、究概况研究类型题目方法变量*民族间人格特征差异迟希新(2000)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查报告EPQ汉族、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 李玉欣等(2003)汉族、蒙古族大学生EPQ测评比较EPQ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郑莉君(2003)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人格特点的比较研究16PF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李军(2007)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EPQ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民族内人格特征差异高宝梅(2003)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16PF性别、年龄、专业、生源地童成乾等(2008)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16PF蒙大学生人格特征韩玉荣(2009)蒙古族艺术类专

9、业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16PF专业类型娜米尔(2013)内蒙古蒙古族青少年人格特征性别及城乡差异研究16PF蒙青少年性别、城乡差异人格特征与教养方式关系张成镐, 严秀英(2010)朝鲜族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EPQ朝鲜族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张艳清(2010)延边地区朝鲜族初中生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EMBU 、 EPQ朝鲜族初中生人格特质,父母教养方式张静等(2012)蒙汉族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EMBU 、 EPQ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秦凤华,王凯(2002)人格特征与学业成就关系汉族、蒙古族高中生人格特征对学业成就影响的比较研

10、究16PF蒙汉高中生人格特征;学业成就韩艳萍(2005)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蒙汉高中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比较研究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应对方式量表蒙汉高中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李军(2012)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心理症状的关系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对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EPQ 、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症状、应对方式*民族间差异的研究同样对年龄、性别等进行比较(bjio),而民族内研究更为有针对性。病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ni xin),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控能力稍差。其原因可能为汉族男性大学生(xu sheng)受

11、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加之父母对儿子寄予厚望、期望值过高,因而对子女的要求也就愈加严格和苛刻所致。蒙古族男性大学生与现实生活中蒙古民族的外向、稳定、豪爽的性格是一致的;而蒙古族女性大学生倾向外向者高于汉族,并且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性。这些差异可能与民族的历史发展、经济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环境、教育形式和自我实践等多种因素有关。在掩饰性方面,两个民族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样地,李军(2007)对蒙汉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差异。EPQ结果发现:1)蒙古族男大学生的内外倾向性显著高于汉族男大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 蒙古族大学生表现出热情、真诚、坦荡, 乐于助人、活泼

12、开朗。2)汉族男女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得分都显著高于蒙古族男女大学生。3) 蒙古族男、女大学生的掩饰性均高于汉族男、女大学生.说明蒙古族男、女大学生对社会认可的需求高于汉族男、女大学生. 这与过去人们所认为的蒙古民族交往简单, 人际关系单纯, 情谊深厚, 以诚相见, 坦率义气, 说话直爽, 很少掩饰等风格不一致。这些结果不但验证了前人对蒙汉人格特征的差异,更进一步解释了前人研究没能发现的差异。研究者使用(shyng)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为测试工具对蒙汉人格特征进行调查比较(郑莉君,2003)。研究发现,蒙古族大学生在稳定性、有恒性、兴奋性、感为性方面的分值极显著高于汉族学生,汉族

13、大学生在聪慧性、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方面的分值极显著高于蒙古族大学生。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人格因素方面的呈现出极显著性差异,反映出蒙古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对人热情、乐于助人和结交朋友,有时甚至不分彼此。在学习与人交往中不掩饰、不畏缩,胆大敢为,有敢作敢为的精神。蒙古族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有明显的是非(shfi)善恶的价值取向。民族内人格(rng)特征差异性少数民族内的人格特征差异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些研究更着重与年龄、性别、等变量对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高宝梅(2003)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量表(16PF),对256名蒙古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14、研究发现1、蒙古族大学生的基本人格特征表现为个性热情外向,自律严谨,情绪易激动,易被紧张情境困扰,思想较为保守,尊重传统观念,独立性较低,依赖性较强。2、师范大学的蒙古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得比综合大学更为外向乐群,富于幻想,易感情用事,有始有终,独立性强,比较敏感,易忧虑烦恼。综合大学的蒙古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出较强的自律性,做事较为严谨审慎,具有充分的自信,知识范围较广,善于抽象思维,比较随和,容易相处。3、蒙古族男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所有维度均表现有显著差异。蒙古族男大学生情绪较为稳定,处理问题力求妥善,做事理智、冷静、持续有恒、尽职尽则,思想自由,好强固执,独立积极,性情直率,但有时

15、自控能力较低。蒙古族女大学生则表现得更为聪明、热情、乐群,富于幻想,谦逊顺从,依赖性强,随遇而安,自律严谨,做事易胆怯,缺乏自信,较为敏感,容易感情用事,情绪易激动,比男大学生疑心重、世故。4、四个年级的蒙古族大学生在十二个人格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聪慧性、敢为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九个维度都表现为极显著差异。5、不同来源地的蒙古族大学生在乐群性等七个人格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蒙古族大学生聪慧性较高,来自牧区的蒙古族大学生的乐群性显著高于其他来源地的大学生的分值,世故性的分值显著低于其他来源地的大学生的分值,相对来说,来自农村的蒙古族大学生表现出

16、较低的乐群性,比来自牧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恃强性。有研究者关注少数民族人格特征的倾向性(童成乾,朱敏兰,2008),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蒙古族大学生的人格进行测评。发现除了聪慧(cnghu)性和恃强性因子表现出倾向外,其余因子均处在中间水平,这是长期的生产生活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教育条件塑造或制约的结果。娜米尔(2013)使用16PF对蒙古族青少年(11-14)人格特征测评并进行人格的性别及城乡差异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蒙古族青少年人格特征性别及城乡差异在兴奋性、有恒性、紧张性和怀疑(huiy)性上表现显著。男生表现为轻松、兴奋、随遇而安和易激动等性格。女生则表

17、现为严肃审慎、冷静、沉默寡言和心平气和的人格特点。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忧虑性这一维度上。具体为:来自城市的蒙古族青少年比来自农村牧区的青少年体验到更多的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在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间出现了交互作用。人格特征(tzhng)与其他心理因素前人研究已经充分证明蒙汉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研究者开始关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基于生活环境和文化的差异,研究者通过差异性比较,推理出可能影响人格特征的一些心理学因素,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人格特征形成有显著的影响,此外,人格特征对个体应对方式、心理症状和学业成就也存在关联。父母教养方式早期的人类学家已经注意到对

18、儿童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特征的影响。张成镐和严秀英(2010),以189名朝鲜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MBU)及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进行调查,朝鲜族大学生在人格特征精神质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的过度干涉,父亲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呈正相关.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与父亲的过度干涉呈负相关.在人格特征的神经质维度上,与父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正相关.在人格特征的掩饰性或幼稚的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呈负相

19、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呈正相关.张艳清(2010)以朝鲜族初中生和汉族初中生为对象,发现了与前人(qinrn)相似的结果,并认为朝鲜族初中生父母与子女间缺乏交流,缺乏教育艺术性和家庭环境不够民族和谐等是影响朝鲜族初中生人格特质的主要方面。研究者同样关注蒙古族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特征的影响。张静等(2012)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和一般调查问卷对 722 名蒙汉族大学生进行(jnxng)调查。结果表明:1.在 EMBU 中,除父母温暖理解因子外,汉族学生其余 EMBU 各因子分均高于蒙古族。2. 蒙古族女生父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高于男生。汉族无此

20、现象。4. 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蒙汉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各维度与父母养育方式大部分因子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的来说,蒙汉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差异,2 个民族的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均具有(jyu)重要影响。人格特征对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格特征对其他心理变量的影响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秦凤华,王凯(2002)通过对汉族和蒙古族两个民族高中生不同的人格特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利用测验法和谈话法发现汉族和蒙古族学生有三个共同的影响因素即忧虑性、独立性和创造能力因素。除此之外,汉族学生有乐群性、聪慧性、幻想性、怯懦与果断型

21、4项人格因素与学业成就相关;蒙古族学生有稳定性、敢为性、适应与焦虑型、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因素、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因素6项人格因素与学业成就相关。人格特征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同样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应对是个体为了(wi le)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韩艳萍(2005)采用了问卷法,辅助以访谈法、文献法等方法,对 802名蒙汉高中生的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gun x)进行了研究。选用邹泓等人编制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与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蒙汉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使用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

22、性。问题解决、发泄、忍耐三种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求助、退避、幻想三种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蒙古族高中生比汉族高中生更倾向于使用求助、退避、幻想的应对方式。不同性别的蒙汉高中生的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使用发泄的应对方式。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蒙汉高中生的外向(wi xin)性、宜人性、情绪性、谨慎性、开放性的人格特征与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最后,李军(2012)还关注了心理症状、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者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

23、) 对内蒙古某本科院校 621 名蒙、汉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研究显示,人格特征中的神经质维度对蒙、汉大学生心理症状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对汉族男大学生心理症状的正向预测作用最为突出。现实生活中,汉族大学生家长受望子成龙、出人头地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多对男孩子寄予较高期望,要求严格或近乎苛刻,使汉族男大学生常常表现出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映,以至出现心理症状。这可能是汉族男大学生 N( 神经质) 维度对心理症状的预测力显著高于蒙古族男大学生的原因。N( 神经质) 维度对蒙古族女大学生心理症状的正向预测力比汉族女大学生略显突出,蒙古族女大学生由于受传统的家庭教养方

24、式影响,表现出淳朴、善良、温柔、任劳任怨,责任感强等人格特征。同时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她们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有恃弱依赖倾向和比男人地位低的自卑心理。这些原因可能对蒙古族女大学生情绪的稳定性有一定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总结(zngji)从上述研究发现,已有的研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格特征(tzhng)研究取向有三:民族间的人格特征差异、民族内的人格特征差异、人格特征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从研究结果上看,各研究都发现(fxin)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人格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少数民族内也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研究同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影响明显,而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学业成就和心理

25、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从对结果的解释上看,地域环境特征是影响少数民族人格特征形成的根基,使少数民族个体更为外向热情;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体现在少数民族对男女教养的差异上,少数民族女性管教较为严格,使她们更偏向神经质;与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压力上,汉族个体竞争意识更强,压力更大。从研究的特点上说,最初研究关注简单地人格特征对比,到后来的研究中更多地引入其他心理因素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受限于研究方法的单一,各个研究较为类似,难以有所创新讨论与展望 对于东北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人格特征的差异性研究已较为完善,后续研究应更多地关注与人格特征相关联的其他心理变量,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上述研究的研究方法

26、还是问卷法为主,且使用的主要是EPQ和16PF这两种问卷,方法较为单一,在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研究中,研究者开始使用其他一些测量人格特征的方法,如形容词评定(QZPASS)等(许思安,2006)。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可吸取经验,丰富研究方式。此外,我们发现(fxin),上述研究更多地是少数民族(shoshmnz)与汉族的比较。研究者有必要(byo)开展系统化的研究,建立大型少数民族人格特征数据库,为发现和整理少数民族人格特征的多方面结论提供帮助。黄希庭等(2001)曾指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格特征都是其文化积淀的产物。每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格特征都打上了深深的本土烙印,由此决定了人格研究的针

27、对性和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测评工具和基本观点来测量、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的人格。通过对各民族人格的研究,把握各民族人格的基本特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对不同民族的人格特征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迟希新. (2000). 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查报告.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5(2), 184-187.高宝梅. (2003). 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韩艳萍. (2005). 蒙汉高中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关系的比较研究.韩玉荣. (2009). 蒙古族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黄希庭,范蔚. (2001). 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