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训练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选择题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该诗句描述的情况出现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三国时期D.楚汉之争时期2.战国时期,新出现了三个源于晋的国家,它们是( )A.赵、魏、韩B.韩、楚、魏C.韩、赵、燕D.齐、赵、魏3.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从春秋的末期,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曾)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4.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一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楚国的位置应是( )A. AB. BC. CD. D5

2、.据历史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就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诸侯争霸B.战争频繁C.走向统一D.国家消亡6.战国时期,多国进行了变法。它们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经济发展D.确立了封建制度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制工具、农耕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8.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鞍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缺变法( )A.奖励农耕 B.按军功授爵位

3、C.推行县制D.抑制商业贸易9.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他应该是( )A.当兵立军功B.不犯法C.合理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10.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D.违背了历史潮流11.“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五郡县论”上述内容说明了商鞅变法着重运用的方式是( )A.立法B.宣传C.教育D.强制12.司马迁

4、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C.最终必然会失败D.忽视了道德教化13.某处名胜古迹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该对联中的“太守”主持了( )A.黄河的治理B.都江堰的修建C.灵渠的开凿D.大运河的开通14.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

5、(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 )A.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B.蕴含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C.修建的过程十分艰难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15.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下列关于下图工程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B.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C.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D.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

6、君列传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1)写出上述材料中事件的名称;材料一中卫鞅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需要?(2)读材料二,卫鞅确立了一种什么样的新制度?(3)卫鞅最后被车裂而死,但变法并没有失败,为什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法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而那些靠商业牟利的人,全家都要被没入官府为奴隶。材料二:秦国人占有田宅的面积、使用奴隶的数量,以及穿戴服饰的档次,都要与其爵位等级相符,否则就是违法要受处罚。新法规定按照军功赏赐爵位,没有军功的人,即便有钱也没有社会地位。贵族子弟若没有军功

7、,就没有爵位。(1)根据材料判断“新法”的主持者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法”实施的社会大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新法”实施的诸多影响。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选择题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该诗句描述的情况出现在()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三国时期D.楚汉之争时期【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七雄戈戟乱如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韩、赵、魏三国家;与齐、楚、燕、秦四国,是当时最强的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七国连年征战。由此才出现了材料中的“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情况。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

8、题干信息及题意要求,故ACD错误。故选B。2.战国时期,新出现了三个源于晋的国家,它们是( )A.赵、魏、韩B.韩、楚、魏C.韩、赵、燕D.齐、赵、魏【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故A正确。BCD三项均错误,故排除BCD。故选A。3.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从春秋的末期,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曾)有些瞧不起他。”“他”是指(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答案】B【解析

9、】结合所学可知,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西部边缘部分。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它地处偏僻,经济、文化等落后,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直到商鞅变法,秦国开始不断强大,故B正确。ACD三国都在秦国的东边,故ACD错误。故选B。4.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一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楚国的位置应是( )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战国位置按口诀记: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楚国在南方,地理位置和B吻合,故B正确。ACD三项分别是齐国、秦国和燕国,故排除ACD。故选B。5.据历史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

1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就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诸侯争霸B.战争频繁C.走向统一D.国家消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A项只符合春秋,故排除A。阅读题干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强国每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它的疆域就会扩大,国家就慢慢走上了统一;也说明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趋向于统一,故C符合题意。BD两项是表面现象,故排除BD。故选C。6.战国时期,多国进行了变法。它们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经济发展D.确立了封建制

11、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各国的封建的官僚体制逐步的取代了贵族体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取代了井田制,故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影响,但不是最重要的,故不选ABC。故选D。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制工具、农耕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并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农耕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

12、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逐步瓦解旧有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故A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推动这一改革风潮的根本原因,故BCD错误。故选A。8.秦孝公即位时,秦国“兵弱”,而商鞍变法后,秦国人“勇于公战”这是因为商缺变法( )A.奖励农耕 B.按军功授爵位C.推行县制D.抑制商业贸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该法令的实行,使秦国人“勇于公战”。故B正确。ACD三项所述题干均无体现。故选B。9.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他应该是( )

13、A.当兵立军功B.不犯法C.合理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当兵立军功可以获得爵位和田宅,故A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商鞅变法提倡重农抑商,故C错误。战国后期,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奖励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故D正确。故选D。10.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D.违背了历史潮流【答案】B

14、【解析】依据题干“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证告商驶某反,结果商鞅被处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商鞅变法的结果,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故B正确。AD两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故AD错误。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严重缺乏群众基础”的结论,故C错误。故选B。11.“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五郡县论”上述内容说明了商鞅变法着重运用的方式是( )A.立法B.宣传C.教育D.强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田论法令赋税论纳税之新法郡县论”表明商鞅

15、运用立法的形式进行变法。故A正确。BC两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BC错误。D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D错误。故选A。12.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C.最终必然会失败D.忽视了道德教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普遍反对”绝对化,不合史实,故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忽略教化,而非导致社会混乱,故排除B。题干未解释商鞅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且对商鞅变法应一分为二看待,故排除C。司马迁认为商鞅严刑峻法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

16、者昌”的治国要领,漠视教化和道德的重要性;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民众只畏惧惩罚而忽视道德养成。这表明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忽视了道德教化,故D正确。故选D。13.某处名胜古迹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该对联中的“太守”主持了( )A.黄河的治理B.都江堰的修建C.灵渠的开凿D.大运河的开通【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四川”“太守”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公”是指李冰。约公元前256前251),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

17、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故B正确。灵渠位于今天广西省。故C错误。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故D错误。故选B。14.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 )A.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B.蕴含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C.修建的过程十分艰难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分析题干“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

18、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这反映了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的聪明智慧,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反映,故排除ACD。故选B。15.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下列关于下图工程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秦国在岷江上兴修的水利工程B.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建C.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D.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

19、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结合图片可知这一工程是都江堰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从史出。ABC三项是叙述史实,属于历史叙述。故ABC不符合题意。都江堰为秦实现统一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属于历史解释。D符合题意。故选D。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1)写出上述材料中事件的名称;材料一中卫鞅提出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需要?(2)读材料

20、二,卫鞅确立了一种什么样的新制度?(3)卫鞅最后被车裂而死,但变法并没有失败,为什么?【答案】(1)商鞅变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等。(2)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3)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解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具备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期一,由于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要求具备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这是商鞅变法中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