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简介_第1页
文化社会学简介_第2页
文化社会学简介_第3页
文化社会学简介_第4页
文化社会学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的生产、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文化的社会学性质与社会作用的应用科学。本课程除了介绍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和基本范畴之外,还从城市、消费、信息及全球化这四个不同的层面对现代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具体内容包括导论;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文化社会学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城市文化;文化信息;文化消费;全球化与地方化;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这一学科的名称,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1897)

2、书中提出的。他认为,H斯宾塞只说到了“自然时代的社会学”,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时代的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主要有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1演变历史: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主要形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动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神圣的日耳曼文化中心论破产

3、了,德国社会学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国文化并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德国G.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法国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随之出现。齐美尔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由于“纯粹”的形式比较抽象,不易把握,L.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以“关系”取代形式,称社会学为关系学。M.韦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会学、关系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这就是新的综合社会学。德国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精神状态的发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一书中,将人类历史上的高等文化划分

4、为8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它们不同的情欲、观念及其生长、发展、死亡的原因;M.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犹太教)的不同伦理精神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等。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它虽然主要以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在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924)书中,文化社会学就包括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迪尔凯姆以“集团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学。他的“集团表象”与广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他

5、认为社会学应该以“集团表象”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演变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美国,随着都市化、移民等现象的出现,要求社会学“美国化”,也要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代社会生活,从而促使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的产生。F.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书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并把不同的文化价值列入客观的研究,才能建立严格的科学。A.L.克罗伯、R.H洛维等也主张,社会学应该研究超有机体的文

6、化现象,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W.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1922)是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代表性著作,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另一个来源是民族社会学。G.列朋在文化社会学与民族社会学的领域和问题(1934)文中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中特殊的文化,后者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对后者进行综合研究。英国的文化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一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科学的人类学应当知

7、道它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审慎严谨的文化论。这个文化论应当包括比较社会学,统一所有的社会科学”。他还认为,科学的人类学是对各种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据经验的定律”或遵守“功能关系的定律”进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1935)一文中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类学称作“比较社会学”,认为比较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功能的理论化。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较社会学也是“功能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内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归纳起来包括: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过程;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文化

8、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面;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文化的趋向等问题,其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发展、都市化、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诸多问题。理论派别:19世纪以来,文化社会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其对文化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可以归纳如下理论观点。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

9、观点。从19世纪斯宾塞、E.B.泰勒等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到20世纪4050年代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都属于这种观点。斯宾塞认为,文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质到异质逐渐进化的。泰勒认为,文化的分布就象动植物的清单一样,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英国的A.C.哈登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德国的J.利佩特认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类由低级野蛮状态向高级文明状态发展的历史。19世纪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到20世纪4050年代,产生了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A.怀特的“工艺决定论”。他认为,工艺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基础

10、,其他因素是次要的。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圈派、英国传播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从社会因素研究文化的传播。他们把文化的产生归诸单一的、一次性现象,从历史人物、航海、战争等方面研究文化传播过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现象归诸于传播的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

11、意义。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主要有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派、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以及4050年代的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在文化与自由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独特安排

12、”;“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级活动的样式”。由于结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作用,忽视文化动态、变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现了法国L.哥尔德曼等人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化社会学理论,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层结构。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用人类心理说明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A.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家,以及美国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会学家的著作;20世纪初期,法

13、国的迪尔凯姆、L.列维一布留尔及美国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这种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观念”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说明人类原始社会低级阶段文化的形成。19世纪与20世纪初,用心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有民族心理学派、弗洛伊德主义者。弗洛伊德主义者罗海姆盖佐认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欲”基础上的,甚至连农夫耕种土地也象征着母性受精的行动。民族心理学派M.米德从个人心理出发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从不同民族个体经验推导出民族文化模式。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文化社会学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属于人类学的

14、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会文化,更侧重于现代各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文化人类学也研究现代社会文化,但着重研究文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像文化社会学着重研究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文化人类学侧重于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为,文化社会学侧重从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中对人的行为给予说明。两者在涉及文化发展及功能的社会系统时是一致的。民族学主要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文化发展及生活习俗等,还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关系或联系;当民族学家把民族看作是一个社会文化群体时,才可以算是文化社会学家或民族社会学家。民俗学只研究民

15、间的风俗、禁忌,不像文化社会学研究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社会功能,可以说是文化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初步思考:文化按照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形式划分包括科技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目前似乎对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相对较成熟,而在科技文化的社会学方面则相对较少,且较为零散,主要在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技术人类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文化层面,是否存在或可能进行科技文化社会学的系统研究?其意义如何?该怎样认识科技文化的社会现象?从何视角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是文化视野的科技社会学?还是社会学视野的科技文化?亦或是文化社会学视野的科技观?这些都应该是有探寻价值的。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

16、支学科,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考察文化,文化在社会中形成、展现、变迁、影响和传播。此处的文化通常被理解为一组认知的意义。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根据具体的领域又可分为文艺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传播社会学等等学科。文化的定义一直以来都因包含的层面可狭可广,所以争议不断。比较普遍的定义是理念(ideas)、规范(norms)、人工艺品(artifacts)、象征符号(symbols)等,文化社会学的基本主张是这些文化范畴的共通点在都具有传达意义(signification)的功能,故文化社会学应考察人类社会是如何透过这些文化因素来沟通意义,而这样的沟通过程又如何进一步形塑社会生活,它不

17、一定只强调沟通的和谐性,也注重利益争执如何透过文化过程来体现,不同团体之间的冲突跟抗争如何在文化领域上开展,这是文化社会学跟只“强调物质或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不同之处。wenhuashehuixue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来源及演变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名称,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1897)书中提出的他认为,H.斯宾塞只说到了“自然时代的社会学”,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时代的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主要有作为新

18、的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主要形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动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神圣的日尔曼文化中心论破产了,德国社会学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国文化并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德国G.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法国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随之出现。齐美尔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

19、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由于“纯粹”的形式比较抽象,不易把握丄.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以“关系”取代形式,称社会学为关系学。M.韦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会学、关系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这就是新的综合社会学。德国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精神状态的发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1922)书中,将人类历史上的高等文化划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它们不同的情欲、观念及其生长、发展、死亡的原因;M.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犹太教)的不同伦理精神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等。因此,德国的文

20、化社会学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它虽然主要以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在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924)一书中,文化社会学就包括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迪尔凯姆以“集团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学。他的“集团表象”与广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集团表象”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演变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

21、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美国,随着都市化、移民等现象的出现,要求社会学“美国化”,也要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代社会生活,从而促使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的产生。F.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书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并把不同的文化价值列入客观的研究,才能建立严格的科学。A.L克罗伯、R.H.洛维等也主张,社会学应该研究超有机体的文化现象,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W.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1922)是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代表性著作,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美国文化人类学

22、的另一个来源是民族社会学。G.列朋在文化社会学与民族社会学的领域和问题(1934)一文中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中特殊的文化,后者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对后者进行综合研究。英国的文化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科学的人类学应当知道它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审慎严谨的文化论。这个文化论应当包括比较社会学,统一所有的社会科学”。他还认为,科学的人类学是对各种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据经验的定律”或遵守“功能关系的定律”进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在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

23、1935)文中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类学称作“比较社会学”,认为比较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功能的理论化。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较社会学也是“功能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内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归纳起来包括: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过程;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文化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面;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

24、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文化的趋向等问题,其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发展、都市化、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诸多问题。主要理论19世纪以来,文化社会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其对文化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可以归纳如下理论观点。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从19世纪斯宾塞、E.B泰勒等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到20世纪4050年代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都属于这种观点。斯宾塞认为,文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质到异质逐渐进化的。泰勒认为,文化的分布就象动

25、植物的清单一样,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英国的A.C.哈登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德国的J.利佩特认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类由低级野蛮状态向高级文明状态发展的历史。19世纪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到20世纪4050年代,产生了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A.怀特的“工艺决定论”。他认为,工艺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基础,其他因素是次要的。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圈派、英国传播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从社会因素研究文化的传播。他们把文化的产生归诸单一的、一次性现象,从历史人物、航海、战争等方面研究文化传

26、播过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现象归诸于传播的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意义。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主要有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派、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以及4050年代的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

27、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在文化与自由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独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级活动的样式”。由于结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作用,忽视文化动态、变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

28、现了法国L.哥尔德曼等人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化社会学理论,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层结构。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用人类心理说明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A.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家,以及美国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会学家的著作;20世纪初期,法国的迪尔凯姆、L.列维布留尔及美国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这种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观念”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说明人类原始社会低级阶段文化的形成。19世纪与20世纪初,用心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有民族心理学派、弗洛伊德主义者。

29、弗洛伊德主义者罗海姆?盖佐认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欲”基础上的,甚至连农夫耕种土地也象征着母性受精的行动。民族心理学派M.米德从个人心理出发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从不同民族个体经验推导出民族文化模式。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文化社会学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属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会文化,更侧重于现代各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文化人类学也研究现代社会文化,但着重研究文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像文化社会学着重研究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

30、社会功能。文化人类学侧重于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为,文化社会学侧重从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中对人的行为给予说明。两者在涉及文化发展及功能的社会系统时是一致的。民族学主要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文化发展及生活习俗等,还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关系或联系;当民族学家把民族看作是一个社会文化群体时,才可以算是文化社会学家或民族社会学家。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的风俗、禁忌,不像文化社会学研究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社会功能,可以说是文化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意义文化社会学研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是:有利于对文化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特别是当代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吸收许多自然

31、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多视角对文化进行研究,把握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及趋势,以便为社会生活提供各种参考;人们的心理、习惯、性格、行为无一不和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加强文化社会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文明的发展;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参考书目孙本文:文化与社会,上海东南书店,上海,193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1987司马云杰越求助编辑百科名片照片文化社会学这一学科的名称,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1897)书中提出的。他认为,H斯宾塞只说到了“自然时代的社会学”,而更为重要的

32、是研究“文化时代的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主要有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目录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来源及演变简述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理论简述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意义展开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来源及演变简述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研究

33、内容主要理论简述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意义展开编辑本段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编辑本段来源及演变简述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主要形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动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神圣的日耳曼文化中心论破产了,德国社会学家不得

34、不重新看待德国文化并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德国G.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法国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随之出现。齐美尔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由于“纯粹”的形式比较抽象,不易把握,L.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以“关系”取代形式,称社会学为关系学。M.韦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会学、关系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这就是新的综合社会学。德国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精神状态的发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1922)书中,将人类历史上的高等文化划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研

35、究它们不同的情欲、观念及其生长、发展、死亡的原因;M.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犹太教)的不同伦理精神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等。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它虽然主要以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在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924)一书中,文化社会学就包括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迪尔凯姆以“集团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学。他的“集团表象”与广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

36、集团表象”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演变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美国,随着都市化、移民等现象的出现,要求社会学“美国化”,也要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代社会生活,从而促使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的产生。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一书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并把不同的文化价值列入客观的研究,才能建立严格的科学。A.L.克罗伯、R.H.洛维等也主张,社会学应该研究超有机体的文化现象,以说明社会

37、历史的发展过程。W.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1922)是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代表性著作,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另一个来源是民族社会学。列朋在文化社会学与民族社会学的领域和问题(1934)文中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中特殊的文化,后者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对后者进行综合研究。英国的文化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一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科学的人类学应当知道它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

38、个审慎严谨的文化论。这个文化论应当包括比较社会学,统一所有的社会科学”。他还认为,科学的人类学是对各种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据经验的定律”或遵守“功能关系的定律”进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在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1935)一文中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文化现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类学称作“比较社会学”,认为比较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功能的理论化。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较社会学也是“功能的文化社会学”。编辑本段研究内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归纳起来包括: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过程;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文化在时间、空间发

39、展上的不同层面;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文化的趋向等问题,其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发展、都市化、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诸多问题。编辑本段主要理论简述19世纪以来,文化社会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其对文化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可以归纳如下理论观点。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40、。从19世纪斯宾塞、E.B.泰勒等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到20世纪4050年代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都属于这种观点。斯宾塞认为,文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质到异质逐渐进化的。泰勒认为,文化的分布就象动植物的清单一样,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英国的A.C.哈登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德国的J.利佩特认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类由低级野蛮状态向高级文明状态发展的历史。19世纪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到20世纪4050年代,产生了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A.怀特的“工艺决定论”。他认为,工艺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基础,其

41、他因素是次要的。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圈派、英国传播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从社会因素研究文化的传播。他们把文化的产生归诸单一的、一次性现象,从历史人物、航海、战争等方面研究文化传播过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现象归诸于传播的结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意义。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主要有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派、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以及4050年代的结构主义者。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