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儒为主的诸子学观念梳理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BC770BC221年)历550余年的“大时段”完成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家天下”的分封制转变为“私天下”的郡县制的“大变局”转化。如果把春秋之前与战国之后的两个王朝拿来比较,即把周幽王的统治与秦始皇的统治作比较,就会发现历史似乎确实有“断层”,尤其在社会政治领域诸如政权的构建、君臣的关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等等方面,简直是无法作比。 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 这就涉及到了历史研究的两个方法论问题: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大时段”论与福柯的历史“断层”论。关于这两大派观点的不同以及争论的激烈,
2、我们不去管它。但是当我们用春秋战国把前后两头的历史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历史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既有“大时段”的积累,又有“断层”的飞跃。“断层”出现在“大时段”之后,没有这种“大时段”的“大变局”,就很难感觉到历史的“断层”。 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历史“断层”的出现是历史“大时段”所带来的大变局的必然结果;有了“大时段”使“知识考古学”有了意义,有了“断层”说使历史分“大时段”获得了支点。所以说,从历史方法论的角度讲,他们二者应该统一互补,而不是对立排斥。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自从夏启建国以来,中华民族发生“大变局”的时代只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战国,另一个是明末万历后期即17世纪以来到中华
3、民国建立。第一个“大变局”导致了以一姓皇帝的“私天下”取代了贵族共有的“家天下”,第二个“大变局”导致了以代表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党天下”民国制取代了以一姓皇帝的“私天下”王朝制。 5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当然第二个“大变局”之后,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时间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前30年主要是斗争,后30年重在建设,现在努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中国化,一心要由大国到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大家有深切的感受,但不是我们讲座的内容。6大的外来思想文化对我们传统的影响也有两次,一次是佛教,另外一次是西学。前者是纯思想文化的影响,后者则以先进的文明为载体,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
4、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前。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的巨变,首先是发生在经济领域,牛耕技术与铁器推广带来了农业经济的深刻变革。所有权领域出现了“私田”现象。与之相应,国家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诸如“初税亩”、“作丘赋”等。私有土地的合法化,这从经济细胞方面引发社会结构的裂变。其次,政治上的称霸实际玩的是经济牌,先后出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春秋五霸都是以经济实力强大为基础的(宋襄公不信这个理,结果被时代愚弄)。 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怎么才能使经济强大?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实行变法改革。这种源于经济而表现为政治的变法运动,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使社会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使社会的阶级与阶
5、层重新整合。这个过程是对传统社会的解构。第一就是原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至上王权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亵渎,周天子的君威日渐消弱,乃至名存实亡。 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时期是设法消弱王权的时期,战国时期则是新兴君主力争权力独有、威势独尊、处事独断的权威重建时期。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王权观念重新整合的时期。前者是王权解构,后者是君威重塑。 10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其次是所有的贵族、平民以及奴隶都面临出路的选择。社会阶级与阶层进入重新组合与构建的时期,原来的旧贵族在挣扎着,新兴地主阶级诞生后日渐强壮,农民的队伍在扩大,自由民或挤进小地主的群体,或变成农民,奴隶的群体
6、在萎缩,“工商食官”的传统局面也出现了变化,手工业者与商人摆脱官府自谋生计,推动了经济型城市的快速形成,并使自己慢慢地成为社会的一个阶层市民阶层。 1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最后是作为贵族阶层的底层,排在王、诸侯、卿大夫之后的“士”由于社会的动荡而被从尊贵的“学在官府”、“王官之学”的位置上游离出来,进入了“民”的群体,当然士、农、工、商,为“民”之首。这也叫“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吧。不管如何,脱离了官府而游离于社会的“士”阶层的出现,为诸子百家的形成提供了首要条件。1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有系统思想主张的不过五家,这一点司马谈基本看到了(见司马迁史记论六家要旨),把
7、它概括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而名家与阴阳家也只是有些零碎的主张,真正有思想体系的唯道、儒、墨、法四家。13但后来的刘歆在七略中提出“九流”“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接受这个观点),在司马谈六家说的基础上增加农家、纵横家与杂家,成为“九流”(可惜没能增加兵家而成十家),另外再增加一个小说家成为“十家”。 1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不仅如此,刘歆还提出了诸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道出于史官,儒出于司徒之官,墨出于清庙之守,名出于礼之官,法出于理之官,阴阳出于羲和之官,农出于农稷之官,纵横出于行人之官,杂出于议官,小说出于稗官等。15刘歆的这些说法不是无稽之谈,它让我们了解到“学在官府”
8、时士子们就职的情况。但以此来说明诸子百家的来源就欠妥了。 16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如果说,道与儒两家与他们以前的职业有些联系或许还可以,但是孔子之后,“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为社会各个阶层培养了自己的文化人,才推动了后来的百家争鸣。所以有学者讲,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是“雄鸡一鸣天下晓”。这或许文学化了一点,夸张了些,但离事实不远。 1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所以道、儒之后百家争鸣与“王官之学”无必然联系,而是社会自身变化的结果。由于教育的兴盛、私学的发展,使社会新兴各阶层都有了自己的文化人,代表自己发出呼声,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有学者熊十力讲:有思想者为“诸子”,有专业知识者称“百家”。备
9、一说)1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的“大变局”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巨变。我们这里仅仅想从道儒墨法四个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出发,通过梳理他们的重要观念来把握这个时期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目前学术界基本接受道与儒是先秦诸子学中两个最早的主要学派。1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一:道家的主要观念与传统价值观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聃、李耳,年龄略长于孔子,道德经),后来的主将是庄子(庄周 字子沐BC369286 庄子33篇,内7外15杂11,还有稷下的黄老学派)。20老子第一个贡献就是在宇宙本原上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兴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子曰道,
10、强为之名曰大(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2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42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21章)。2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总之,不给神造世界说留一点空间,用高度抽象的“道”解释世界本原,是对易学“一阴
11、一阳之谓道”的系统发展。“道”是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的存在,它有高尚的品德,与万物之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 2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观代表了古代哲学论世界起源的最高水平。至于他在社会政治观方面,批判暴政(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不畏威、民不畏死)、讽刺儒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大道废有仁义、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反对文明(智慧出有大伪、绝巧弃利、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25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甲
12、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主张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追求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生观方面处下不争(被褐怀玉、上善若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荣守辱,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 26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富莫大于知足,乐莫大于无忧。);以及关于社会人生祸福、厉害的辩证思考(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塞其兑、闭其户
13、52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47章,致虚极,守静笃。)等就不再细论。2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主将,它的最大贡献在追求精神自由、思想独立方面所做的探索,通过主体的“体道”、“得道”进入一种超现实的理想人生境界,一种完全的生命个体的审美境界。他没有老子那些“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60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 2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助君者,不以兵强天下”等等的为统治者琢磨如何拥有天下、稳定统治的思考。他对人生的视觉不同,感受也特殊,实际是顺着老子“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14、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人类文明进化就是欺诈恶化,反对文明、否定进化的思路前进。 2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认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也。岂不悲哉!”庄子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早提出人性异化的学者。人类创造了文明,但社会毁坏了人性。 30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看到社会中“喜怒相疑,智愚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这种令人心碎的景象,他认为都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人类又觉得自己是世界万
15、物的主人,二者合起来造成的。所以庄子告诫:任何一个个体的人不要用自己的是非作为人类的是非标准,人类同样也不要用族类的是非标准作为整个宇宙的是非标准,否则就是天下的不幸。 3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他一再的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居”“正味”“正色”以及“我与若辩,若胜我我胜若”等来说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的道理,希望人们能真正理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虽然一生贫寒,司马迁说他“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戫”,但面对楚王派重臣带厚礼许高官的诱惑,而以“泥鳅与牺牛(或绣龟)”予以回绝。 3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因为他认为当今
16、人欲横流、人性扭曲、人智造灾,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首先要保证全身免害。“为善者无近名,为恶者无近刑。缘督(中也)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33他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与“材与不材之间”的寓言给学生,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的道理。3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首先要懂得个体珍惜生命,但同时也不要忘了生命要觉悟生死。全身免害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但绝不是庄子人生的理想。“道之真,在治身”,如果能“知道”、“达理”、“明权”,就可以摆脱小我(“吾丧我”),获得“真我”,而进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
17、“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一大通”“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的“真人”“大宗师”的“人貌天行”的“逍遥游”境界。 35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所以在庄子的思想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个体对生命的珍惜,生命对生死的觉悟,精神对自由的向往,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它给人超凡脱俗、崇高美妙的感觉,是一种境界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正因为如此,同为道家领袖,老子的思想后来以黄老之学进入了政治领域,而庄子的思想却一直在文学艺术领域,作为境界人生的奇葩花开代代。(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36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继承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但他发展了老子,突出了“道未
18、始有封”、“物物者,与物无际”,即“道”不是天地的始点、“道”与宇宙万物密不可分的思想。实际修正了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25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52章),37天地宇宙开始于“道”的局限,淡化了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对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的道高于万物、道主宰万物的思想。 3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的这些道在万物之中、道不主宰万物,世界万物不始于道、道不是天地宇宙的起点的思想,后来在魏晋玄学时期向秀与郭象的庄子注中被发展为世界万物“自生独化”的思想。这对传统的宇宙观是大发展。另外,庄子在认识论方面,基于老子的直觉
19、主义、神秘主义,又增加了相对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内容。这里我们不再展开谈论。3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老子道家在战国中期稍晚于庄子,于齐国稷下学宫形成了“黄老之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田骈、接人,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40史记韩非列传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汉书艺文志在论列道家著述时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和杂黄帝四部,可惜这黄帝四经佚失了,后人怀疑就是“黄老之学”的著作。 4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幸得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除了老子甲、乙本,还有四种古逸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被学界称为黄老帛书,有学者说这
20、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讲的黄帝四经。但无论如何,这四部古逸书加上文子、管子中的心术上下、内业和白心四篇是我们了解黄老之学的资料依据。4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为宗,突出“君人南面之术”,争取“无为而治”,但有别于老子:综合各家,为我所用。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讲“道家(即黄老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说明黄老学综合吸收儒、墨、名、法各家思想。老子既反对法治,也否定仁义,还批判贤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7章)。“绝仁弃义”(19章)。“智慧出,有大伪”(18章)。“不尚贤,使民不争”(3章)。 4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但黄老学则主张:“法度者,正之至也”(经法
21、君正)。“案法而治,则不乱”(称)。重视法度、法治。“刑德相养”(十六经十八章)。“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经法君正)。兼容法家之刑与儒家之德。“贵贱有别,贤不宵(肖)衰(别)也”(经法君正)。承认贵贱之差、贤愚之别。4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尽管黄老学比老子道家明显的吸收了儒法的思想观念。它与老子道家思想有差异,但同样,它与儒家、法家有本质区别。比如与法家之别:法家尚“有为”、好争斗,而黄老学重“无为”、“无欲”、“无争”。“好德不争,立于不敢,行于不能”(十六经顺道)。法家倡“耕战”、好进攻,而黄老学则罕言攻、多讲守。“以有余守,不可拔也”
22、。“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勿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十六经姓争)。45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黄老之学作为道家一支,它与庄子走的路向完全不同,但它对荀子之儒与韩非之法的影响不可忽略。尤其在西汉初年超过半个世纪的得势,不仅为汉初恢复经济、强大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家都承认是以儒为主而融合道法,这个道就是黄老之道,所以说,黄老之学是我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46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二:儒家的主要观念与传统价值观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领域里,儒家应该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其次应该是墨家)。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孔子(名丘字
23、仲尼 BC551479论语)、孟子(名轲字子輿 BC372289孟子)、荀子(名况字卿 BC313238 荀子)。4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综观中国传统社会,以文德立家而惠及百代,孔、孟两家是实例;以政治立家不过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十几年,历代王朝是实例;以经济立家,富过三代者少(因为中国传统社会财富的分配从来不按照经济规律办,而是由政治权力来决定,所有权向来隶属于法权。这是由中国古代王权社会的本质决定的)。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家为府,居天下第一,而根基在孔子和他的思想。4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孔子一生多坎坷,但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是,面对社会的动荡混乱,矢志不渝地整理礼乐、倡导教化、宣讲
24、仁德、从事文教,在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中构建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在尽力推进“学而优则仕”的同时,扎实地做着文教救世的努力,这实际为儒学最终成为统治思想做了最基本的铺垫(从春秋末年到西汉以前,政治上占尽风头的是法家,而不懈于文教努力的是儒家)。4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他创私人办学最成功,招收学生最多,培养的优秀人才最多,这与他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好直接相关。与他的教育成功相联系,他也是学术方面百家争鸣的开创者。这些我们不细说。关于孔子思想,我们只谈关于“礼”的总结、关于“仁”的创新以及关于理想人生的追求三点。50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对礼的总结。周公“制
25、礼作乐”完善了宗法制,使西周的社会秩序,或者说至少是自由民以上的社会阶层有了行为规范标准,从而使社会显得有序。礼仪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家有家礼,国有国礼。家礼有冠、婚、丧、葬之礼,国有祭地、祀天、迎宾、出征之礼。比如“天子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5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天子立宗庙祀七代祖宗,诸侯立宗庙祀五代祖宗,卿大夫立宗庙祀三代祖宗,士立宗庙祀两代祖宗,庶民则无宗庙、不祀祖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就是具体的礼,“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
26、,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礼记礼运)它覆盖了社会的各种关系。5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时期孔子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他把因果关系搞反了,认为是“礼崩乐坏”所致,于是从“正名”入手,要“克己复礼”。他告诫弟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焉”。因此后来的孟子有点吹,这样讲“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 5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好像孔子的“正名”、“复礼”确实收效挺大。实际反映了孔子就是想通过“正名”使礼乐名分回归正位。孔子发展了周公“礼不下庶民”的思想,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27、,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礼”不再唯贵族独享,而是面向全民。“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记乐记)。 5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礼乐刑政”是面向全民实现王道政治的手段,但“为政以德”(论语为政)是基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一是突出统治者要以身作则、表帅在先,二是强调德政爱民,三是要求在实施“礼乐刑政”时对庶民与贵族的一视同仁,这些是儒家人文民本思想的体现。55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孔子祖上是宋国的贵族,而宋
28、国是商朝香火的保留地,也就是商文化的保存者和实际载体。孔子曾祖时又逃难到鲁国(由商王室成员经宋诸侯到鲁大夫,孔子是“野合而生”落到士的地步,前有九个姐姐和一个病脚兄孟皮),而鲁国又是当时西周礼乐文化保存最完好的诸侯国。有这样两个背景条件,在“敏而好古”的孔子身上凝汇着商周传统文化的许多信息,所以孔子的“复礼”努力实际是对旧文化传统的总结。56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关于仁的创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仁”之间是两个密切相关、表里相济的关系。“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正是有“仁”的创新,才使孔子的“礼”不同于周公的“礼”。周公是政治家构建“礼”的体系,强调的是礼仪规范,重在礼仪的强制性
29、。57孔子是思想家总结“礼”,要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仪找到内在心里的依据,说明“仁爱”的外溢表现自然落实为礼仪行为。所以把握孔子的“仁”对了解孔子的整个思想至关重要。5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论语中有58章在105处出现“仁”,但关于“仁”的明确定义,无一处让人觉得满意。“仁者爱人”,孔子认为这是人,乃至人类最本质的东西。“己欲立而立人,己裕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为人着想,这就是“爱人”。他的学生又把孔子的这种思想称之为“忠恕之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就是“仁者”的作为,因此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5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近
30、者悦,远者来”(子路),成为家庭与社会中最值得信赖的人。“克己复礼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君子坦荡荡”。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内在规定。60所以当弟子宰予就父母去世,礼制要求守丧三年向老师提出时间有些长的问题时,孔子回答,想一想在襁褓中父母三年的养育之恩,当他们突然离去、一走永别,仁人孝子自然是“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6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所以于理于情都当如此。他对宰予这种亲人去世,自己不久便安于“食乎稻,衣乎锦”的想法非常恼火,以至于怒斥“不仁”。孔子把为父母守丧三年的礼制解释为一种亲子之间感恩谢爱、孝思敬祖的自然流露,这样,就把原来僵
31、硬的强制规定融入到基于血缘的情感理念,从而完成了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的统一,使内在人性与外化人道融为一体。 6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在“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全社会缺乏权威力量与权威意识的时代,孔子作为思想家也只能从人的心理自觉出发,通过张扬人性的善质、突出人格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去为人与人关系的改善,实现全社会和谐有序而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用心良苦与焦躁急切。6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孔子向来尊重知识,从善如流。尽管老子讥讽他“不识时务”,尽管两人理想不同,但孔子仍然视老子为一条
32、令人敬畏的“龙”。我们知道,老子是位隐者,他有点反文明、颓废派的味道。孔子与他不同,他是一个积极入世、不计得失的“有为者”,“复兴礼乐”、“世行仁道”的倡导者。他既反对禁欲,又反对纵欲;既不扼杀情感,也不放纵欲望。 6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他既反对神秘主义,也不赞成狂热主义;既无虚无主义,亦非利己主义。在个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孔子倡导基于情感、节制欲望而顺从理性的“实用理性主义”。(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所以他的弟子们自豪地讲“子不曰怪、力、乱、神。”(述而)就个体而言,孔子首先强调的是人要有志向、有自尊。 65第
33、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但他反对自大和自以为是,一再告诫弟子们“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而且强调评品人要“重其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观察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要记住“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66那就是说他的理想人格是志向坚定而远大、自尊而不自大、自强而不自是、好学渊博、多行少言、知耻改错的谦谦君子。这些属于个人品质的要素,是孔子理想人生的起点。 6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因为孔子重视的是个人在群体中的关系协调与价值实现。如果一个人能行仁于天下,那才是理想人生的真正实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34、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众”。做事待人要恭敬、要宽厚、要诚信、要勤敏、要实惠,这样才能够避免受辱,得到众人的支持,才能得到信誉,才能有所建树,才能有号召力。这就是入世进取、刚健有为的理想人生。6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孟子以“亚圣”为儒家二掌柜(当然颜渊、曾参、荀子亦有“复圣”、“宗圣”、“后圣”之称),他的思想同样很庞杂。我们集中讨论三点:性善论、仁政说和尽心知性的主体学。69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讨论人性论的是孟子,儒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学者也是孟子。关于人性,孔子只讲过“性相近矣,习相远矣。”之后比孟子稍早一点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无分善与不善”(告子上
35、)。 70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这种从自然性论人性的思路很容易步入人性恶的境域,所以孟子认为问题很严重,便针对告子的这种自然人性说提出性善论:“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平旦之夜气,其好恶与人同者几希。”“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7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则必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羞恶、辞让与是非“此四端,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孟子坚信“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下)72第四讲
36、:思想文化的成长有了人性善的基石,孟子在社会政治主张上提出了“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这是基本框架,孔子叹息“苛政猛于虎”,倡导人文民本的主张(民本思想最早见于尚书夏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孟子这里得到了落实。 7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他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保民而王”,要“轻徭薄赋”“使民以时”,实行“井田制”,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梁惠王上)倡“王道”黜“霸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37、,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7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告诫统治者注意民心之向背,“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使焉而已”。他第一个提出“暴君独夫”论与君臣相待互报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75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孟子虽然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注意:孔子讲“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但不影响他以上思想主张的辉煌。76第
38、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行王道必须有圣人掌权。由圣而王是孟子的政治理路,而大学展示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包含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传统社会政治伦理的纲领与理想政治目标的构建都在这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7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先秦诸子关于如何治理社会有系统思考的不外儒家的礼治(重仁德)、法家的法治(重刑罚)与道家的无为而治(主要是黄老之学)。关于政权兴替问题,儒家讲在民心向背基础上的禅让与革命方式,法家讲的是基于厚实耕战基础的强者为王的方式,墨家讲“臣萌同约”的协约方式,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
39、“不争故无能与之争”的不战而胜的方式。7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孟子是子思的学生,而据说子思是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儒经“四书”“五经”中最具思辨性、突出主体性的文篇。“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7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孟子受之影响,偏重对主体性的挖掘。比如在认识论方面,首先是从主体出发,突出“良知”、“良能”,这里既无经验之源,也无理性之辨。其次,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
40、之。”只重视主体“心思”的理性作用,轻视感觉经验的基础作用。所以他强调的是“养心莫善于寡欲”。因而对道德本体的认知,他走的是一条“存心,养性,以事天。”“尽心,知性,以知天”的心性之路。(康德的头上星空与心中德律)80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孟子对自己充满了自信,掩不住的“大丈夫气概”便留存于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8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41、如欲治平天下者,舍我其谁也?”这种主体性虽然有偏激,但在历史上对我们民族的性格影响很大(他的理想主义比孔子浓,孔子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在他这里是很难感受到的)。8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83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
42、著述。84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尤其是齐派黄老刑名之学对他影响很大。他以孔子、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痛斥子张氏(浅薄)、子夏氏(装深沉)、子游氏(懒而馋)之儒为“贱儒”,对子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85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喜刑名法术”爱国而误己)、李斯(“学帝王之术”知秦将一统天下而仕之)都出于荀子门下,并非偶然。86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
43、和比较,所以荀子知识非常渊博、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8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1、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 8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44、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明确天人职权不同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认识、顺应、利用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8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90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
45、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9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2、认识论:荀子指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的过程是通过“天官”(感官)接触外界事物,再由“天君”(思维器官)进行理性的加工(“征知”),即主客体相结合。“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器官,“心也,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解蔽)。 9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认为,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是一大“蔽”,“蔽”的形式很多,有:“欲为蔽,恶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
46、要解蔽就须“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之谓虚” (荀子解蔽)。 9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如做到了“虚壹而静”,也就可以达到“大清明”。“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全面调动人的能动性,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94荀子以为“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亲之,亲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提出了“制名以指实” (荀子正名)的观点。95第四讲:思
47、想文化的成长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 96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善”是个人后天努力、环境熏陶和教化督促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
48、伪” (荀子性恶)。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9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 9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4、“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思想: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孔子和孟子不曾追问过“礼起于何也?”的问题,他们只是强调礼的合理性、重要性与
49、必要性),认为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9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荀子认为,“礼”的内容虽包含“事生”、“送死”、“祭祀”、“师旅”等等,实质不外乎“养”(“养人之欲”)和“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100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最高
50、原则,“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饰,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 (荀子礼论) 10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至此可见,荀子的“礼”已经包含了“法”的思想内容。“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者也”。(劝学)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隆礼重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道)“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大略)荀子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把传统儒家的政治主张作了突破性的发展。102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这实际是他“天人相分”天道观及“化性起伪”人
51、性论的逻辑延伸。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103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104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105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三:先秦道儒在源头
52、上相同与相近的价值取向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清楚道与儒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应同时要想到他们二者共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脉,他们还有相同与相近的地方。106尤其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请教,“问礼”、“求道”,据说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是在老子教诲之后的收获(如初次问礼,老子看到孔子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教训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 107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而临别又“仁人者送人以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后来孔子于名教制数中求道五年、于阴阳变化中求道十二年仍无所得时再拜老子,老子诫以:“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
53、可壅”,开启心智,因势顺适。而后有孔子“知天命”之叹)。所以从道与儒的源头看,也就是从老子道家与孔子儒家的角度看,他们在价值取向方面有相近与相同之处:108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1:境界人生的认同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无论是从哲学的思维模式,还是从哲学自身的价值取向等主要方面都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在人格修持方面,孔子追求的是“无过亦无不及”的境界,老子则提出寻求“无尤”无过的人格准则。109老子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形象比喻,提出“处下”、“不争”而“善利万物”的理想人格,指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圣人是为了“救人”、“救物”而出世,以致在现世中达到“无弃人”、“无弃物”的境界;对待自我强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110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在“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这一纲领性命题的支配下,孔子也提出:“君子无所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7855-2:2024 EN Plastics - Polyethylene (PE) moulding and extrusion materials - Part 2: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
- 房屋抵押合同撰写指南
- 个人汽车融资保证合同样本
- 2024年国家救灾帐篷政府采购合同
- 合伙承包道路建设协议
- 2024年劳动岗位合同
- 2024年苗圃买卖合同书范文
- 2024届毕业生民事调解协议书编写要点
- 论坛合作协议书范本
- 商业店铺装修贷款协议
- (高清版)JTGT 3374-2020 公路瓦斯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2023年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 《糖尿病》“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 2022年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 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 夏季常见猪病的防治课件
- 第5课 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课件)
- MOOC 法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心律失常的用药及护理
- HJ 1188-2021 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标准网-www.biaozhun.org)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