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大师大前研一_第1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_第2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_第3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_第4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一生钦佩的人专门多,但其中日本人却专门少。今天要跟大伙儿介绍的大前研一则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能够讲是我的偶像。我没亲眼见过大前本人。只在媒体(新闻和光盘中)看过。钦佩他的理由,实在是我们二人有些相似之处:差不多上主修工程科,然后做治理的工作差不多上担任企业咨询工作都在写文章都当老师对周遭事务抱着高度的兴趣喜爱“改变”二人都“瘸”(大前有一阵子因骑摩托车受伤,瘸了好一阵子)因此从层次和内涵来讲,我是完全无法和他相比的。他像是在九重天上,而我才是娃儿起步,万万不能相提并论的。举个例讲,他今年未满70,却已出书近70本,平均一年写一本书,这是何等功力。初识大前,确实是看他的书。大约在20年前,那

2、时我和日本人做生意(我差不多上对日本人从内内心就有意见的。除了战争情结,还有他们到其它国家的“吃”相太难看。只是和日本人做生意,则比和西方人、和自己国人,要好多了。假如用二句话统括日本商人,我会讲他们:实在,讲信用。)对方送了我一本书: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 The Art of Japanese Business策略家的思维日本企业经营的艺术是英文版的。这本书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生产策略(制造、科研、还有新产品),做了一步一步系统的介绍,同时告诉读者,在每一个环节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内容专门实在,因此读起来专门顺。(不像美国书,老谈一些个人的和成功者的经验,让

3、人难以捉摸、推断)。相较起来,这本书还不如讲是日本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作业手册还更恰当。听日本人讲这本书在日本,是理工本科生毕业前的必读书目,能够想象它对日本企业的阻碍之深。对我而言。则透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日本的生产系统与思维方式。和日本人谈生意、讲产品,照这本“Bible”去走。大伙儿都有共同语言,问题容易解决。20年前,不明白作者叫“大前研一”,只明白是一位在美国读书的日本人,叫“Kenichi Ohmae”,是位博士。真正听到大前的名字时,他差不多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的大老总了。到后来去竞选东京都知事,书生从政,本也是爱国忧民,我们且看他的这一生。他是1943年(战争立即结束)生于日本的福冈。因

4、此他是新教育制度的日本人。大学本科是日本早稻田的工学部。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原子力工学科硕士。后来进入美国读书,拿到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仍然主修原子力工学,学成后即返回日本。1970年(27岁)进入日立制作所(Hitachi)担任核能开发部的工程师。二年后进入日本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因不谙治理事务,被美籍同事讥为“公牛身上的乳房”没有用的人。三年后(32岁)大前的一日薪资(再次强调是“日薪”)所得破天荒的到达一万美元(这是在70年代中期),令人瞠目。1979年升到麦肯锡日本分公司的总经理。1981年担任麦肯锡总公司的董事(Director)及亚太分公司的老总。

5、1992年,因关怀政治,成立了政策市民团体“平成维新之会”,93年成立了“一新塾”1995年从麦肯锡退休,当年竞选东京市长失利。1996年在美国史坦福大学任客座教授。1998年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策学院共同成立 Ohmae & Associates咨询公司,并任执行董事。创办企业创业人养成学校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 (ABS),并自任校长。1980年代早期,曾协助台湾的“中华航空公司”作经营诊断,并设立麦肯锡的台湾分公司。他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国家级顾问,在亚洲人脉丰沛。著作等身,超过70本目前依旧“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哈佛商业

6、评论”、“华盛顿邮报”、“日本时报”以及其它多家出版媒体的“常”期撰稿人,被西方人公认为纵横于东西文化与治理的资深顾问与策略大师。英国经济学人誉其为当今全球五大策略家之一。最新的报道是,他在台湾作二小时的演讲,报名门票合美金170元,有3000人购票入席而满座(有时专门不了解台湾人,二小时,170元美金,能听到什幺样的内容,还不如用同样的金额,买大前的五本书。仔认真细读来的有效。)因此,以上的内容,并非完全让我钦佩他个人之所在。大前让我佩服他的地点,依旧他对人生的热爱,对情况的洞悉程度,还有他独特做事的方法和毅力。一个人如何能在有限的时刻里完成这幺多的情况,而且研究涉猎之广,让人结舌。我们也用

7、条例的方法,看看他的成功秘诀:不后悔对所做的任何决策,不回头再去做利益评估。只往前看。当时离开日立,是放弃所学(他从大三到MIT的博士都一直研究原子炉的设计)。进入麦肯锡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退出麦肯锡,投入政界失利,完全没有一点“惋惜”的心理。他讲:“我有一个经验,不要想专门惋惜,而要随时都重头再来的勇气。想到惋惜,人生就失败了一半。”勤奋当他进麦肯锡时,是个完全的门外汉。下定苦心与工夫。研读大量的信息,白天工作从事翻译和答复、咨询市场专业,每天搭晚上10点48分的电车回家。周六,周日也到公司报到。研究过去的咨询案例。如此才了解了,也步进了经营问题的门槛。锻炼自己跟一般理工科的年青人一样,大前原

8、来也是害羞,在人前可不能讲话,不知所措的。为了克服个性上的障碍,大前借用录音机锻炼自己,他假想自己正在对大公司的老总或是外国客户做演示,在录音机上练习,日文、英文全来。然后反复地听、改、再练,一直到自己认为中意为止(这不是我们在上演示技巧时就常建议大伙儿的方法吗?只是那时的大前没有录像,不知他的形体语言是如何锻炼的?)类似这种演示技巧锻炼,大前不断地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挑战自己,比如讲:考虑挑战 他在每天的通勤(搭电车)时段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高度的兴趣,他把每天看到的第一个广告,就当成当天的功课。比如讲,他看到的是蛋糕的广告,他就假设他要去向蛋糕公司的主管去做咨询演示。因此在考虑该用什幺信息、

9、什幺目标、什幺方式来达成这种任务。如此日复一日,训练出他自己完整的思维逻辑,这种考虑适应,大前一直没有停过。事实上,他差不多培养出一个车站接一个车站更换主题的快速考虑能力(下一个车站有下一个新的广告出现),他讲:“要训练出对顾客提出的问题,立即能在脑子里分析,找答案的迅速反应能力。”养成记录的适应 在麦肯锡的第一年(时年30岁出头),他把经验所学全部写在笔记本上(他本来就有记录大小杂事的适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家杂志社,情愿为他出书,将这些杂记整理付梓,一卖十六万册,一时名声大噪,演讲邀约不断,一年几百场,带给公司大批的顾客,再由此走入国际到海外演示日本式的经营治理,自此平步青云。 (反思

10、国内的年青人,假如在三十岁有了像大前的成功经验,几乎会毫不考虑地离开麦肯锡,自立门户。殊不知,如此就葬送了新知识、新视野的源泉。针关于此大前讲现在差不多不是白手起家的时代,个人再努力,也打只是既有的大企业。只是他也讲大企业在信息时代也变了。往常有General Electric/GE、General Motor/GM,然而现在就不可能有一家General Internet,这一段话颇堪考虑。) 魔鬼的十五年 大前把一个人的35岁到50岁,称作是“魔鬼的十五年”,因为35岁的人大多进入公司有十年以上的年资(或工作经验),工作熟练以后,即不求知识上的上进,只会消极于公司里的政治或人际关系,自我进展

11、停顿,他讲这是人生十五年的魔鬼年代,直到退休。相关于此,他提倡: 提升个人的价值 他讲要当“知识白领”,不能靠政府,不能靠企业,只有自己提升自己。他讲: “不做知识的懒虫”,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的附加价值,培养自己不论处于什幺情况下,都能存活的本领。我们能够在上班的时刻动脑筋改善自己的工作领域,然后利用下班时刻充电。 “不给自己设限”,他讲公司里的“职务讲明书”,事实上有碍于知识白领的培养,他给年青人的建议是“三十岁往常失败三次”。因而提出 “不要怕犯错”,重点要有勇气重新开始,他讲没有失败过的人和企业,方法一定僵硬。他讲失败才是最好的历练。你同意他的讲法吗?我同意。我们办教育、做培训,不光只谈

12、成功经验,去体会一下错误决策,去尝试一下失败,或许成长更快。 “不挑工作”,他讲他这一生面试过几千人,他讲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只有一个特不清晰的差不:那确实是成功的人不论什幺工作都不挑,可不能计较,可不能去选择工作,而是会积极地去做,他讲:“只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考虑,去学习,就能成功。”经常写作这是我个人最佩服之处,他如何完成写作与写作打算呢?专门有意思:他每年先选一个主题,范围极为多元(翻看他的著作目录,几乎无行不入,无题不谈),举凡税法、金融、经验、国家(如谈中国)、治理、个人成长都有(在此特不介绍:全球化和无国界The Borderless World差不多上大前首先提出的),他把他的

13、写作主题和方法,写在圣诞卡、贺年卡里,告诉全球的亲朋好友,他的写作目标,给自己一些压力,然后从各个可能的途径,给自己找到第一手信息,然后合成一本书,如此持续二十年,累积了许多跨行知识。在写作中,他是第一个预测前苏联将解体的学者。大前研一的著作等身,共出版70余本书,跨越日、美二大市场,近年的闻名之作包括(指美国版) The Invisible Continent:Four Strategic Imperatives of the New Economic看不见的新大陆,2001 The Borderless World: Power and Strategy in the Interlinke

14、d Economic无疆域的世界,1999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民族国家的终结,1998今天我们在那个地点临时不谈大前的策略与论点,仅就他个人生活的一些点滴与大伙儿分享。假如您对他的治理策略有兴趣,我们能够稍后再谈。前面讲过,他在各地人脉丰沛,与各国政要均有来往,他自认自己的户籍是“世界”,他讲他是一个世界公民,贯彻他的“无国界”理论。他对日本人的批判专门“不日本”,他讲日本人专门平均,没有高手,没有低手,包括政治人物在内(他讲日本的政治人物假如太厉害,就可不能被推举出来,被推举出来的,只要他可不能

15、做什幺就好了。哈!)他讲日本人没有世界观,只会“往内看,往下看,往后看”,八十年代,日本在全球挥霍钞票,并购他国企业,购买土地,财大气粗,霸气傲慢。但实际上,日本人没有和世界沟通的共同语言,日本不了解世界的价值观,有的只是隔离于世界的狭隘观(果真如此,现在的日本就可不能侵略他国了)。因此大前讲,在以后IT的万里长城里(见看不见的新大陆一书,建议由日本沿着亚太边缘直到澳纽结成一条以IT为主的万里长城。),日本的比重专门低,因为可不能讲英文,充其量日本只占10%,日本人英文不行,因此日本没有全球的通讯媒体,如CNN在香港,CNBC(哥伦比亚新闻广播公司)在新加坡。他预测到日本八十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

16、到来,因此在泡沫来临之前,他把他自己在东京的停车间卖了,到海外换到了八栋房子。他确实是有这种掌握“投资杠杆”高倍数经济(The Multiple Economy)的策略,以他的讲法,今天投资策略的本益比应该是250倍(或借贷比),因此像索罗斯和罗勃森(J. Robertson)能够和国家对抗。他专门喜爱新加坡,他对李光耀讲新加坡现在在搞新帝国主义(到苏州、印度、越南建工业区)。前面也提到他书生治国的方法,想把经营企业的改革策略投入到政治和治理国家上,因此在离开麦肯锡之后,就去竞选东京市长。失利后宣称不再过问政治,但对“国民”之事,仍不稍减,因此他在东京创设了:一新塾:以培养日本以后的政界领导人

17、为目标,是一所策略学校,希望能够推动 “积极主动的市民”,不要批判,不要论政,用行动和勇气来改革日本,那个学校现在是“不赔不赚”,只在培养人才,学校的经费是由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毕业论文,编辑出书而获利(其中一本制造新日本已是畅销书)。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则以培养创业家为目的,目前的毕业生中,差不多超过200名企业新大亨了。谈到投入政界,竞选市长,他在拥挤的东京都,以摩托车穿梭代步,便于察访市政,了解并于市民恳谈。有一天不知怎的,从摩托车内摔下,没有人发觉,好在有手机,靠手机求救。那个车祸让他瘸了好一阵子。大前的个人喜好还包括潜水、滑雪、吹竖笛(他能够随时来一段竖笛演奏),还写了一本教人如何“玩乐的心”的书。他在自己办公大楼里设了一座自己的卫星电视台,充分运用及发挥媒体及网路的优势。他成立了一家Platform公司。正和NTT(日本电话电信),Pioneer(先锋),Duskin,Toshiba(东芝)等六家公司合作开发网路电视机,把IT,网路带入实际的生活起居,包括家庭活动、投资打算等等。他写了一本叫上班族生死存亡战建议上班族“独立求生”,制造知识的附加价值。把每天的工作由“消化型的工作”,“变成制造型的工作”。他把上班族分成三类型:1. 单纯劳动集中型 2. 知识劳动集中型。他认为不管如何样的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