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1页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2页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3页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4页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V9.一二=EE三二三二二=三_兰irt-匸”器v.Lffi1:.:=:-S-H-ZB-“=二-ZZ三三1:-二=三=一.-=_-=!一匚y-Lastrevisionon21December2020团结奉献拼搏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占

2、全国儿童总数的%。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潘璐叶敬忠,2009),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

3、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09)。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

4、有不同的角度。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范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儿童年龄维度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范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留守地域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潘璐叶敬忠,2009)。一般人认为只有农村才有留守儿童,但一些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概念混淆,因为城市中依然有留守儿童的存在(吕绍清,2006)。(三)农村留

5、守儿童概念的界定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妥善处理的社会问题,考虑到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统一和明确,本文将先尝试对其进行初步界定,以方便后续述评。参照联合国儿童公约权利的规定,本文将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界定为018周岁。就农村而言,农村比较显着的季节性返乡有三到四个月的时间间隔,因此可以认定,三个月以上不能见到父母其中一方或者父母双方的可称为留守。因此,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是:农村地区未满十八周岁因父母一方或父母双方在外长期务工(超过三个月)而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的儿童。二、国外研究现状就国外而言,更多类似研究是从移民角度去考虑的,研究表明

6、移民家庭中儿童会具有更多心理问题行为和更高的犯罪行为(Magwaza,1994);也有研究表明,移民国外的儿童在自律、权威、孤立、拒绝、疏远、幻想等方面呈高相关(Baptiste,1997)。然而国外并没有类似中国一般出现大规模留守儿童的问题,涉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相对少许多。就留守儿童对策而言,有美国学者提出,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和治疗,开设父母教育课程,加强学校之间的连通性,给儿童推荐书籍以及提供生活上的“代理妈妈”等(Bond,1998;Murray,2003;Tully,2007)。(一)多学科化研究各学科研究概述就社会学而言,更多地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取向(高中建,2008)、社会

7、化功能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张德乾,2007);就人口学而言,更关注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领域;医学则关注留守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饮食习惯(文育锋,2008);法学则聚焦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和法律保护(周鑫,2007);教育学角度就学业与校园关系方面,研究表明父母的离开,尤其是母亲的离开,学业成绩确有显着下降(吴霓,2004);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叶敬忠,2005);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高(庄美芳,2006;范先佐,2005)。就道德发展与师生关系方面,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不和谐同学关系方面得分指数较高;同时,校园暴力得分指数也显着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以小学

8、生最为严重(高文斌,2007)。诸如其他领域还有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困境等方面(程方生,2008)。心理学角度首先是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在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和人际关系就敏感问题上得分较高(王东宇,2005);初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小学留守儿童,高中又好于初中,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同时男生的症状强于女生(黄爱玲,2004)。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强烈的自卑感(范方,2005),同时他们对自身评价偏低,幸福感明显偏低(赵红,2006);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解决问题、自责依次为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段玉香,20

9、07);有盲目的反抗心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范先佐,2005)。在情绪与社会行为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较不稳定,孤独感是他们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王良峰,2006);相对表现出较多的违法和违纪行为(刘霞,2007),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突出(黄爱玲,2004),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王良峰,2006)。诸如其他领域还有人格、社会支持、家庭等方面。(二)关于对策的研究现有研究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现有体制不变的背景中提出了一些缓解或改善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家长学校、监护人培训机制;心理咨询和辅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开设

10、生活指导课、心理教育“导师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等等(曹加平,2005;叶敬忠,2005)。社区方面研究者认为,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潘璐,2009)。社区可以建立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妇联、团委等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替代性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各类慈善扶贫机构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例如生产活动互助小组、爱心电话亭等(叶敬忠,2005)。也有研究者提出,应当加强农村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和整治(罗仕方,2004)。家庭方面父母和家庭在儿童身心成长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子女成长中的关爱和指导

11、。在活动安排上,父母应尽力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性,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应增加回家的频率,病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联系,时刻了解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蒋平,2005;程良道,2005)。5.制度政策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当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二是改革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具体建议方面,有学者提出应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项继权,2005);也有学者认为应当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除开放公办学校以外的另一个接收农村子女入学的渠道(张利萍,200

12、6);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教育协调机制,实行义务教育一卡制或义务教育券,将义务教育经费结算到具体的受惠对象(黄祖辉,2006)。专家们同时指出,应当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应法律条文,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职责,形成一个关心关爱儿童的环境(叶仁荪,2006)。四、小结通过以上整理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进展取得很多的成果,其中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有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然而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研究对象的片面性,学者更多地是基于当前留守的儿童进行研究,往往忽略了曾经有过留守经历的儿童,同时,研究者大多基于本地货

13、单个地区进行研究,造成概念的混同,使研究缺乏普遍性;其次,多数研究者更多专注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因素,他们首先将留守儿童看做一个问题,而忽略了留守经历对他们生活积极的一面;第三是研究内容的分裂,有的研究单纯注重社会制度角度,有的研究则更多地偏向于心理学方面,缺乏系统的观点。笔者认为,应当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各方面都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研究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科学研究其目的在于创造新的知识,现有的研究则专注于现状,缺乏发展的眼光,多数研究依然是照搬前人结论,或是停留在前人观点,并无更多地发展和建树,这无论从科学研究的本质还是从解决问题的实质,都是无益的。参考文献:1潘璐

14、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林培森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J.现代教育论丛.2007(4)3.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范方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3)于小燕单亲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广西党史.2006(12)高中建孟莉艳论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念的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1)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

15、徽农业科学.2007(12)文育锋皖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研究J.现代预防科学.2008(35)周鑫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M.法制与社会编辑部.2007(10)吴霓丁杰唐以志.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2005(15)庄美芳“留守儿童”学习品质与现状调查报告J中小学图书馆情报世界.2006(1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时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高文斌王毅王文忠刘正奎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

16、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8(6)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赵红罗建国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段玉香阎平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王良峰张顺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27)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沈斌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6)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五羊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农业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