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研究——以苏州街区为例_第1页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研究——以苏州街区为例_第2页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研究——以苏州街区为例_第3页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研究——以苏州街区为例_第4页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研究——以苏州街区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文题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研究一一以苏州街区为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姓名学号导师姓名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入学时间开题报告时间研究生部制论文题目空间绩效视角的住房产业规划研究一以吴中区为例论文类型产品研发;口工程设计;0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口其它项目来源国家级;口省(部)级;市(厅)级;学校;口企事业单位;0自选是否涉密0否是内部口秘密口机密1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字数500字左右)(一)选题背景居住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是人类的定居地之一,早在1933年国际

2、现代建筑学会所拟订的“城市计划大纲中将城市活动归结为居住、工作、休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明确认定“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近年来,随着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城镇化不断推进,目前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张,使得城市功能布局更应加精细化、合理。住房作为城市的功能主体,合理布局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运行,制约城市经济发展。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空间要素的配置是否均衡、合理,不仅影响着城市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苏州市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在持续迅速扩张;在这个过程中,苏州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等问题,既影响了

3、民生,业制约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二)选题目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住房问题仍然是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社会各界对住房问题的认识大多局限于“房价”本身以及住房“数量”的供求关系,尚缺乏对“空间适配”这一加剧城市住房市场失衡的另一个深层次的清晰认识。苏州市存在着中心城区开发过密,而外围地区用地粗放等矛盾现象;大量商品房闲置、存量大,保障性住房也存在明显的低效。可以说“空间绩效”问题不解决,保障性住房的放量供应不但难以改善住房市场供需结构,反而极可能造成土地和公共财政资源的巨大浪费。(三)选题意义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细化和延续。人们选择居住空间直接表达

4、的是人们支持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对于住房空间的规划意味着对未来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关系的规划。因此,构建一个基于和谐的人居关系,理顺区域间功能空间结构,优化城市住房空间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绩效”是一个管理学概念,借助于管理学理念对城市空间价值或空间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对于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创造富有活力与生机的城市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住房问题是人生活的根本为题,城市住房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苏州住房为题较为严峻,人们把关注点只停留在房价及数量上,忽略与之相对应的居住-工作,居住-休憩等的对偶关系,借助于“空间绩效”概念,对优化住房空间问题具有重

5、要意义。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与发展前沿(字数800字左右)(一)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外研究西方学者对城市住宅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包含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之中。住宅作为城市重要职能的物质载体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一直关注城市居住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各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特色出发,对城市的居住空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了许多学派。19世纪开始,德国就尝试建立农业耕地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并于1934年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统一的评价标准;1930年,美国以康乃尔大学为中心研究土地经济效益,制定了土地经济效益分级方

6、法;1960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Alonso首次将“区位平衡”的概念引入,研究提出城市区位论,从定性角度说明城市区位对城市用地经济效益产生影响;199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率先提出“生态效率”,随后在世界各国相继展开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研究;Ewing在1997年、Burehell在1999年,指出城市扩张会对城市用地经济效益产生影响;2001年,Freeman认为城市扩张会带来负的外部性成本;2007年,MarkDeakin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介绍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评价的方法。国内研究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住宅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我国的住宅分布经历了计划经济体

7、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制度下的演变,解放后,尽管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研究并未跟上,80年代后,这一局面才得以打破,在城市规划、城市地理以及建筑界等一批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并在城市空间演变历史及其模式比较方面进展较快。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住房制度不断变革,城市住宅投资开发力度明显加大,居住空间变化加快,并开始出现分异现象。尤其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更加剧了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异的进程。(二)发展前沿目前国内对城市住房空间研究已经涉及到计量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方法

8、不断得到创新,研究成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包括:1、论文的基本内容;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3、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4、预期达到的成果)(字数1500字左右)论文的基本内容当前,苏州市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空间大规模拓展。2014年,苏州城乡一体化升格为国家级试点,同时获批的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指出苏州市到2020年,城镇化率超过85%,基本实现现代化。在这一大背景下,住房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住房空间格局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

9、发展。基于空间绩效视角的住房产业发展研究,主要是将管理学理论与空间理论相结合,研究住房产业发展的问题,包括住房产业的布局、规模,以及与之相关的就业、交通问题等,将空间与住房两个体系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住房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进而为优化住房空间格局以及住房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搜索整理大量文献,了解与其相关的理论和发展动态,结合当前国内住房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作为论文的指导和借鉴。实地调研法: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解吴中区住房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系统分析法:从空间、社会、经济、资源、产业、环境等多角度,对吴中区住房产业空间发展实效性进行分析,总结其发展过程中

10、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总结,归纳研究对象发展的内在特征,通过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定性和定量分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和整理吴中区住房发展的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提高分析的准确性。技术手段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例分析研究、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基础材料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整理,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吴中区住房产业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建立相应的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对吴中区住房产业发展进行评定分析,并指导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

11、的初步设想(1)资料获取可能遇到困难,例如吴中区住房产业发展相关的数据及最新规划。解决方法:与吴中区规划部门沟通,搜集资料;到实地进行调研,获取资料。(2)目前,空间绩效的研究方法还处于探讨阶段,发展不够成熟,尤其是结合产业发展,可参考的较少。解决方法:全面梳理分析相关研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沟通与交流,获取意见。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实地走访调查,分析吴中区住房产业发展概况、存在问题。通过梳理相关城市住房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不同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发展特点;结合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研究空间绩效评价体系标准,整合到住房空间结构当中,分析吴中区住房空间结构存在问题

12、,对于住房产业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空间绩效在住房产业发展中评判特点、标准,为吴中区及其他区域住房产业发展提供经验,为推动我国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贡献。四、开题条件(包括:1、论文工作基础;2、实践条件;3、经费的概算和落实情况)(字数500字左右)1论文工作基础研究生阶段参与和正在参与的实际项目、课题有:苏州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从小城镇到小城市战略研究、苏州市西京湾现代服务型农业发展规划、吴中区住房保障与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吴中区房地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2020)等,为论文完成打下了一定基础。2实践条件本选题属于理论研究范畴,不需要实验手段和试验条件,但

13、需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必要的规划实践。基于此,现有的设施条件已经完全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充分的依托。3经费的概算和落实情况论文经费由个人培养经费支出,不足部分自筹。序号经费开支科目金额(元)序号经费开支科目金额(元)1购买借阅资料费5005专家评审答辩费20002数据采集费5006论文打印装订费5003差旅父通费5007其他费用5004专家咨询费500合计费用5000年度预算2014年下2015年上2015年下100010003000五、文献阅读目录(其中外文资料至少10篇)序号作者题目(书目)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1Badcock,Blair.MakingSen

14、seofCitiesEdwardArnoldLtd.20022N.J.HarbokenThestructureofordinaryMMIT,Cambridge,19983Colin.J;Cralg.WUrbanregenerationandsustainablemarkets外文期刊.19964Banister,DavidTransportandUrbanDevelopmentLondon:London,Taylor&Francis,19955Tae一kyungKimExploringspatialeffectsonurbanHousingdurationEnvironmentandPlann

15、ingA,20036Robson.B.TUrbanSocialAreasOxfordUniversityPress.19757Knox.PUrbanSocialGeographyAnIntroductionLongmanScientific&TechnicalThirdEdition.19878UNPD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09RevisionR.2010.9BruechnerJ.KGrowthControlsandLandValuesinanOpenCityJLandEconomies,(6):283-293.199010Dipasgale.D,Whe

16、atonWCHousingmarketdynamicsandthefuturesofhousingpricesJJournalofUrbanEconomics,(35):1-27.199411吴一洲,王琳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规划师.201212咼世超产业政策空间绩效视角下上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13李文渊空间绩效视角下的山地住区户外休闲空间研究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1114李凤青,赵民关于多中心大城市住房发展的空间绩效对重庆市的研究与延伸讨论城市规划学刊.2011(3)15高妮娜安康城市空间扩展及其绩效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17、.201316李世庆柏林与上海城市项目空间实施绩效的比较研究以柏林波茨坦广场和上海联洋社区等为例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917刘志勇等中国古代城镇防卫体系营建空间绩效研究以南宋巴蜀地区山城防卫体系为例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彭敏学论市场经济下大城市住房的发展调控-政策安排、市场行为与空间组织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1019郑芳杭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利用绩效评价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20彭坤焘,赵民关于城市空间绩效及城市规划的作为城市规划.2010(8)21任宏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及住房市场监控研究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1122陈艳萍,赵民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及政策调

18、控回顾与思考基于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的综合视角城市规划.201223阮梅洪等新城中村对城市空间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义乌市宅基地安置的新城中村建设为例华中建筑.201124赵瑞森,许京琦日照市住房建设规划研究规划师.201125任庆昌等紧凑发展与城市生态空间绩效的测度以广州市南沙区城市生态空间模式的测度为例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200826赵爱斌基于土地利用绩效的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安阳为例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927彭坤焘提升城市住房市场宏观调控的绩效空间视角的分析城市规划.200828王蕾苏州市住房空间规划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位沦为29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城市

19、发展与规划大会会议论文.201230韦亚平,赵民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绩效-多中心网络结构的解释与应用分析城市规划.2006注:可另加附页六、文献综述(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类评价,字数不超过3000字,可加附页)1国外相关研究11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是对上世纪初一些大城市因空间过度集中而出现的诸如住宅缺乏、交通阻塞、中心拥挤、建筑混乱、城市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特有的“城市病”的解决方案,其学说影响广泛而深远。有机疏散思想主张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再组织来改善大城市空间结构,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绩效。具体来说,将城市比作“有机体”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织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并

20、使城市的布局足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的生长。在引入生态协调观的同时,该理论还在分散模式上提出了空间紧凑的概念,表达了在大城市空间结构组织过程中辩证地对待集中与分散的观点。1.2紧凑城市理论“紧凑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与“有机疏散思想”和“田园城市”的诞生具有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针对大城市边界的无限蔓延、用地的低效、城市中心的衰败和多样性的丧失、社区归属感减弱等状况,西方规划界提出了“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都市村庄”(urbanvillage)、“紧凑城市”(Compactcity)的空间组织模式,并展开了大量关于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提倡紧凑城市的重要

21、人物博瑞尼(Breheny,1997)对紧凑城市的定义是:促进城市的重新发展、中心区的再次兴旺;保护农地,限制农村地区的大量开发;更高的城市密度;功能混合的用地布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在其节点处集中城市开发。1.3多中心网络结构理论多中心网络结构模式是目前被广泛讨论的一种大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大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外拓,城市的边界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以至于几乎所有特大城市的传统单中心结构趋向于消融,在更大的地域空间内逐步演化为多中心结构。富瑞Frey,2001)将现有的城市宏观形态结构归纳为核状城市、星形城市、卫星城市、住区体系、线形城市和多中心网络城市6种模式,通过

22、对苏格兰格拉斯哥大都市地区的研究,认为城市现状更倾向于多中心网络结构。这种结构类似于分散化的都市形态,由综合的循环系统,并呈现三角型的网络结构,其中可以容纳不同的密度,在交通网络的交叉点上密度最高,在交叉点之间的主要通道上则形成线形的集聚带,在网络中或高密度的节点和线形发展空间以外,是大面积的低密度发展空间。1.4空间分割理论城市住房市场的分割(segmentation)是当前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究,学术界对城市住房市场的独特性已经达成共识:住房市场不是一个统一的市场,而是被分割为一系列的子市场(或称分市场)。国际学术界对哪些分割变量导致住房分市场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分歧,对这

23、些不同分割变量的重要性看法也不尽相同,如有些学者认为空间变量比住房结构变量更重要:不同学者从住房供应或需求方面选用不同的变量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住房的分割和界定住房子市场,由此形成了划分住房市场的不同方法。大多数住房市场的分类住房分割研究分析给予住房空间分割变量和住房结构变量以相同的权重,除了产权变量常常被忽略外.至今尚未能充分认识住房空间位置背景的复杂性和市场意义;住房的空间分割要素常常被简化为住房所在邻里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等可达性变量。这种简化影响了住房分割分析和住房子市场划分的科学性,妨碍了“市场分割“理论在城市住区规划编制和住房政策制定中的运用。1.5互换理论“互换论”是20世纪50年代

24、时由温哥和阿朗索最早研究的,后来由墨思(RFMuth)、伊文思(AWEvans)进一步发展的住宅区位理论。互换论建立在如下的基本假设上:在位于没有地形特点的平原上的一个大城市中,交通系统以相同的效率运送所有工作者到唯一的市中心上班,房屋都适合居住,并且不考虑住宅密度等其它外界事物。一个家庭在选择居住区位时,是在随着城市中心距离的延长而趋于下降的住宅费用与趋于增加的交通费用之间进行“互换”并挑选住宅综合费用最低的位置。2国内相关研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是在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领域,以案例分析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影响城市

25、空间内部构成的变化,进而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产业政策的调整会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但已有的研究还没有从另一个侧面利用城市空间结构中某些构成要素的变化逆向分析产业政策的绩效问题。目前,已有少数学者开始对空间结构绩效进行研究:韦亚平,赵民(2006),认为在城市与区域空间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者是在不同的城市与区域之间,可以通过若干测度指标加以定义和比较它们的结构绩效,这些指标能够反映那些最为重要的空间特征,提出了绩效密度、绩效舒展度、绩效人口梯度、绩效OD比等四项结构绩效的指标对空间结构绩效进行测度;陈睿(2007)将空间结构分为地理环境、规模密度、形态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创

26、新结构、以及空间制度结构等六个维度,认为空间结构通过这六个维度影响经济绩效。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提出了对空间结构经济绩效的研究模式,即“结构.行为.绩效。由于空间结构是一个复杂系统,对于空间结构绩效的研究,尤其是对空间结构绩效的指标测度还处于模型中的假定阶段,仍需对空间绩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虽然当前对空间结构绩效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为我们从空间的视角分析产业政策绩效提供了经验借鉴。3住房发展空间绩效问题的研究就住房发展而言,对城市空间绩效的衡量,主要是城市空间分割(spatialsegmentation)程度。空间分割可以给住房产品边际替代的连续性造成障碍,城市中不同区域所能享用的“公共设施”的质量不同,带来城市“集聚租金”的空间分配不公平;同时也压缩了个体的“选择集”其中暗含着空间垄断下的额外收益的可能性;此外还会使得住房市场“泡沫”趋高,因为空间分割和垄断性压缩了个体选择范围,使得有限空间内的供给方相对于需求方拥有更多的市场权力(marketpower),即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因空间垄断性而出现“卖方市场”即房地产开发企业相比居民拥有更大的市场定价权(彭坤焘,赵民,2010)。后果是随着区域内房价上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