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 综述报告_第1页
毕设 综述报告_第2页
毕设 综述报告_第3页
毕设 综述报告_第4页
毕设 综述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献综述胶印印品偏色现象的统计分析和评价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印刷品质量和印刷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印刷品 的种类也日趋繁多,工艺越来越复杂。而在印刷过程中,由于印刷原材料、工艺及 印刷机械等原因,印刷品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颜色偏移变化现象,从而可能导致 印刷次品的出现。目前,国内的彩色印刷品大部分实际应用的质量标准都比较主观,定性不定量, 主要由客户或有经验的技师目测来进行评定。印品质量的评价以经验为主,不够客 观,标准,不可能得出稳定,统一,恰当的结论。对于下一批新的印件印刷过程的 进行,合格产品标准的确定,缺陷品的客观评价起不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这不仅影 响彩色印刷品的

2、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到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所以找出影响 印刷品颜色质量的因素,通过必要的测试手段,对影响印刷颜色的因素以数据形式 测定、记录和分析,并根据大量的测试数据总结,以制定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综 合归纳出一系列能够指导生产的,用于调节印刷过程中印品颜色发生偏移变化的措 施。以往的针对印品质量的评价,检测和控制大多是通过各种测控条,信号条,得 到印张信号条所显示的印张上的油墨墨层密度,网点扩大,油墨叠印率等。常用的 密度测量虽然在实际的印品质量检测中应用广泛,但在四色或多色印刷品中,由于 黑墨的存在,对于判断灰平衡,密度测量就显得无能为力。特别是在画面直接检测 过程中,由于密度检测与

3、人眼的视觉效果不一致,所以在有些色区,颜色视觉差异 极小,但密度值相差较大;而有些颜色密度值相差很小,但颜色的视觉印象却相差 较大,例如黄色。所以密度计只使用于测量三原色油墨和画面外附置的信号条的场 合。如果仅仅依靠密度计测量墨层厚度,来判断印品的颜色,就显得不那么准确, 甚至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印张上不同部位取一些检测点,通过测量和记 录它们的参数在连续印张上的分布,得到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以便于 对印刷机的状况及印品的颜色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本文主要内容是检测并评价胶印中,彩色印刷品色彩的变化情况。常用的检测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2主观目测法主观目测法属于主观评价

4、方法,是评价印品质量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将 印刷品与标准样张直接或借助放大镜进行人为对比,主观评价印刷品的呈色效果以 及与标准样张的外观差异。密度检测法属于客观评价方法,通过密度仪测量被测色块的颜色密度,根据印刷油墨密度 平衡方程式和Yule-Nielson公式,计算出匹配所测色块的原色版网点面积率的方 法。色度检测法属于客观评价方法,采用色度仪器或元件(如分光光度计、CCD等)对印刷品 进行测量,并把得到的色度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获得印刷过程中各色墨量大 小、水量大小及印刷压力状态等信息的方法。主要用于颜色匹配及颜色标准的建立。在这三种方法中,主观目测法虽然简单灵活,但易受操作人员的

5、经验、心理及 生理等因素影响。例如长时间对印刷品的连续评价会产生生理上的疲劳,更换印刷 介质和油墨后主观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都可能使外观质量检测出现问题。因 此,这种方法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较差。后两种方法虽然克服了主观目测法的不稳定性等缺陷,能为客观评价控制印品 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却有着如下共同缺点:不能摆脱信号条的限制,无法实现 整幅画面的检测,具有局部性和受印刷幅面的限制等缺点。这种以测试条为基础的密度检测和色度检测方式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 制手段,但它主要依赖操作者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主观判断,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和 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的印刷行业有自己的质量标准

6、,但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印刷品的大部分 质量标准都是定性不定量,且用目测来进行评定。黑白文字稿印刷品的质量,国家 已颁布了有关评价方法。而彩色图像复制品质量的评价,长期以来,以经验为主, 缺少科学性和统一性。刘宁俊3 介绍了彩色印刷品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清晰度,阶调再现力,色彩 再现力),以及每一部分应注意的问题,和彩色印刷品质量评价的十个项目,对指 定的指标进行测试计算并评分以得到样张的评定分数。但其中指标的权值设定,因 为没有确定的标准可依,需要考虑样张情况来分配;吴伟6 从网点扩大值,网点面 积和实地密度的测量来判定印刷品的质量,分别从上面三个方面各自的关键因素进 行分析。其中对颜色的评

7、判,从色序和油墨质量两方面进行,此外,还考虑了印刷 机的因素;国家新闻出版署8发布的CY/T5-1999平版印刷品质量要求与检验方法 确定了印刷品的实地密度的范围,以及同批产品不同印张的实地密度的允许误差: 青(C)、品红(M)WO. 15;黑(B)WO. 20;黄(Y)W0. 10;杨文兵8就主观评价法又细分为多维标度法,成对比较法,将每个参数都尽量考虑进去,并给予 适当的权重值,使结果更合理。对色彩再现的评价,提出因为印刷材料色度表现特 性的欠缺,分色复制手段和器材性能不完善等因素,只能从印品对原稿的接近程度 上,通过色度测量结果加以比较,再掺入人们对色彩视觉心理要求得到印品色彩再 现的评

8、价。另外,认为整幅图像的视觉质量往往取决于感兴趣区的质量,但感兴趣 区的选取,及图像中多个兴趣区的权重值确定需要继续研究;任云14提出印品彩 色再现的评价可以只用色相和饱和度两种偏差作为控制项目。国外的有,弗莱克PFlik将印刷品分为网点印刷品和文字、线条、实地印刷 品两大类。提出网点印刷品的质量特性是:阶调再现性;均匀性;网点忠实程度。 文字、线条、实地印刷品的质量特性是:反差;均匀性;忠实性;巴库德尔R-Buchdahl 认为网点印刷品应评价的质量特性应该是:阶调再现性;均匀性(即防止急剧变化)。 而实地印刷品应评价的质量特性应该是:反差;均匀性;光泽;乔根森 GWJorgensen提出决

9、定网点印刷品质量的主要特性有:鲜明度(清晰度);阶调 再现性的色彩再现性;不均匀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设计测试版,并印刷。针对印刷品常见的偏色现象,将印刷原理和统计规 律相结合,从印品偏色产生的机理出发,通过对连续印刷所得样张颜色分布的分析, 对基于统计学的印品色彩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并开发出一套用以记录 分析相同颜色单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墨量和颜色分布规律的原型系统,为进一步研 究彩色印刷图像色彩偏移的评价系统进行方法探索和技术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测试版,印刷,将测试所得样张进行标号。对于连续印张上选定的检测区域,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用同一台测量仪,在 同样的颜色空间下,测其

10、各自的密度和L, a , b值,并存储。按照上述要求,设计开发出印品色彩偏移的评价分析原型系统。用设计的平台显示连续印张上选定的待检颜色单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颜色分 布规律和密度规律。对正常印刷过程中,印品色彩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对油墨密度和色彩的关系进行分析。预期效果通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在平台上显示印张上选定的颜色单元在时间上和空间 上的显色规律。通过呈色规律分析,对印刷系统(流程)的颜色呈色能力进行评价 研究,探索考虑区域权重及色域权重的面向使用的个性化系统优化控制的新方法。论文中的新见解目前,对于印刷色彩,主要从色彩管理和色彩检测方面进行,很少有对印刷 过程中印品的呈色情

11、况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的,对于合格印品的色彩范围也没 有进行客观明确的界定,不利于印刷单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印刷过程控制。本课题提出的利用连续印刷样张上,不同的检测单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 呈色情况,总结出本印刷系统的呈色规律,对其呈色能力作出评价,为系统的优 化调节与控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课题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测试版的设计制作。解决方案:因为印刷的色彩等是通过油墨来表现的,设计测试样张由很多色块 和一些测试图组成,同样的色块在测试版的不同位置出现。测试版上待检色块的选取。解决方案:在测试版上,选取出现在(1)不同色区(2)叼口,中间部分和拖 梢部分的同样的色块,作为待检色块。在用密度计和色度及

12、测量数据时,产生误差如何预防和处理?解决方案:在测量前,设备都要先校正定标。可以用同一台仪器来测量,每个 色块多测量几次,取其平均值,以减小使用不同仪器所引起的误差参考文献【1】刘世昌主编.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印刷工业出版社,2000【2】孟璇.印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6(03): 47-49【3】刘宁俊.彩色印刷品质量的评价.印刷质量与标准化,1999(05)【4】刘浩学 黄敏.彩色印刷图像色差的主观评价.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04)【5】郭雄.如何评价彩色印刷品的质量.印刷标准化,1996(05)【6】吴伟.论胶印质量控制中的重要要素及控制方法.印刷质量与

13、标准化,2006(02)【7】美国印刷工业国家标准【8】CY/T5-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9】杨文兵.图像质量的分析与评价.广东印刷,2008 ( 01)【10】田全慧 刘珺编著.印刷色彩管理.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11】易锦 沈义华.印刷品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印刷杂志,2004.2 No.215【12】叙谈印刷质量检测和评价中的几个测试项目。中国报业技术之窗,2003 (01)【13】杨尚昆.印刷图像质量的评价与实现方法.网印工业,2008 (10)【14】任云.印刷图像质量评价.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4 (05)【15】徐昌权,刘贤香.彩色平版印刷品图像质量评定的研究.

14、印刷标准化,1997 (01)【16】李琴王强.印刷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印刷世界,2001 (05)【17】卢军田靓.印刷图像质量评价及控制方法.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7 (08)【18】姚海根.印刷质量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印刷杂志,2005.7 No. 232【19】朱元泓.油墨叠印的密度与色度评价方法分析.包装工程,2008 06 Vol 29 No.6【20】明军,梁彦,王新.一种与色度相关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安徽大学学报,2008(9)Vol 32 No 5【21】田全慧,刘珺.印刷色彩管理,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22】印刷品质量标准与控制.印包学院实验指导书【23】汪孔桥

15、,孙兰荪.一种基于视觉兴趣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中国图象图形学 报,vol.5(A), No.4 Apr.2000【24】许宝卉,柴春吉.印品质量控制中的密度测量与色度测量.工业计量,2007Vol.17 No.5【25】李斌,成刚虎,刘国栋.色彩从密度值到色度值转换模型建立的研究.印刷世 界,2007 (03)【26】 The introduction of EasyMax.MC. HYPERLINK http:/www.futec.co.jp/english/seihin/s_gaiyou.html http:/www.futec.co.jp/english/seihin/s_gaiyou

16、.html【27】 TOKIMEC Web Inspection System. HYPERLINK http:/www.tokimec.co.jp/jps/c/index2.html http:/www.tokimec.co.jp/jps/c/index2.html【28】 Katsuyuki Tanimizu,Shinichi Meguro,etc. High-speed Defect Detection Methodfor Color Printed MatterC.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1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IEEE

17、.1990(11): 635-658【29】 B Mehenni, M A Wahab. Automatic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spectionSystemJ. Computers in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on. 1993,5: 2328【30】 Wang Z, Bovik Alan C, Sheikh Hamid R, et al. Image quality assessment: from error visibility to structural similarity J . IEEE Transa

18、ctionson Image Processing,2004, 13 4 : 600612.【31】 Li Bei, Meyer W, Klassen Victor R. Comparison of Two ImageQuality Models J . Proceedings of SPIE Human Vision and Electronic Imaging III, 1998, 3299: 98 109.【32】 VQEG Final report from the video quality experts group on the validation of objective m

19、odels of video quality assessment EB/OL . ftp: /ftp. crc. ca/crc/vqeg/phase12docs/final_ report_ april00. pdf 2000, 3.【33 】 Miyahara M, Kotani K, Algazi V R.Objective picture quality scale for imagecod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 1998, 46(9) :12151226【34】 Li Jun-li, Chen Gang, Chi Zhe-r

20、u, et al Image coding quality assessment using fuzzy integrals with a three-component image mod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04, 12(1) : 99106【35】 Tahani H, Keller J M. Information fussion in computer vision using the fuzzy integral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1990, 20(3) : 733741【36】 Sheikh H R, Wang 乙 Bovik A C, et al Live Quality Assessment DatabaseDB/OL. HYPERLINK http:/live http:/live ece utexas edu/ research/ quality /subjective htm, 2006-3-7.【37】 AVT adds 100%defect detection. The Seybold Report on Publishing SystemsJ, 2000: 3435【38】 Qual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