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快乐成长:“豫”的理念与启示_第1页
让儿童快乐成长:“豫”的理念与启示_第2页
让儿童快乐成长:“豫”的理念与启示_第3页
让儿童快乐成长:“豫”的理念与启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儿童快乐成长:“豫”的理念与启示摘要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和其他中华文化经典文献中的关键词之一。 %豫指的是不应让儿童接触超越其认知和理论水平的知识,应让儿童悠闲舒适、快乐成长。“豫的理念意 蕴深远,从古代儿童教育思想以及古人对豫理念的践行中能窥见一二“豫的理念给当代儿童教育带来 的启示有:强调减负应从儿童开始,构建有趣课堂,给儿童更多自由。关键词%豫;学记;儿童教育;快乐成长学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总结 了一系列教育的理念以及方法。郑玄称其记人教 学之义”,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瑰食 “豫”是学 记和其他中华文化经典文献中的关键词之一,其 教育理念意蕴深远。重新解读豫”的理

2、念,契合当 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促进儿童的快乐成长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豫”的价值意蕴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 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 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抨格而不胜;时过 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 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寥寥数语,揭示了 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豫”作为中国传统 教育理念在学记中的重要记载学记所言及 的教之四字一“豫、时、孙、摩”都强调教师对教 育教学方法的把握。从简单的字面解读,“时”即 “及时”,抓住最佳时机,及时施教,

3、因势利导,能握 其时,方能成其功。而“孙”,郑玄将其解作 “顺”,顺序之意。教育者需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怀欲速”之心,则成不达”之果=“摩即观摩,是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相观而善。然何谓“豫”? 回归文本“禁于未发之谓豫”,郑玄、朱熹对其进行 了解释,郑玄曰:“未发,谓情欲未生。”朱熹曰:“禁 于未发,谓豫为之防。当其可,谓适当其可告知时 也。”由此可见,后人将豫”普遍解读为通预,预防之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充 满了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刘晓东基于学记的 教育哲学立场,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训诂和学记文 本的互证/互释,对豫”字进行了重新解读。他认 为,学记所记之%豫”,不是预

4、防之意,而是强调不 应当让儿童接受难度较大的义理之学,要让儿童悠 闲舒适,从容成长,让儿童享受当下的生活,避免损 害儿童的成长。本文梳理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文 献,审视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理念,考察中国古代儿 童教育的实践,对“豫”字进行重新解读,以为促进 儿童的快乐成长提供新的思路$二、豫”的理念与实践让儿童快乐成长、保持天真、悠闲舒适、不过早 地被成人的要求所束缚,即“豫”理念的核心。“豫& 的理念影响着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或观念的形成。 古人在教导儿童的过程中也践行着豫”的理念。()豫”的理念在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 我们可随处寻到“豫”理念的踪迹。先秦时期,老子 主张顺应自

5、然,推崇自然主义思想。所谓自然,就是 自然而然。世间万物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与法则, 自然的发展是平稳的、渐进的。回自我勉强和外力强 迫不是自然的状态。教育的最佳境界应是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庄子继承了老子自然、无为的 思想,主张教人为道,强调教育顺应自然而不加 人为的强制,不应强制灌输刃道家的自然主义教育 思想与“豫”的理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教育学 的角度看,它们共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儿童 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教师应该遵循其 规律,而不应强行操控其成长过程。魏晋时期,陶渊 明对其子的教育是自然、纯朴的。在责子中,他 写道“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 惰故无匹

6、。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囱这些言 语间颇有几分戏谑之意,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儿 子学业怠慢的忧虑但又不纠结的态度。面对五个儿 子在学业上的不求上进,他是带着笑意地批评,显示 出老人的舐犊情深。在与子俨等疏里,他写道: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这可以看出他对 儿子勤于家务、劳作的肯定。他不愿过多地束缚儿 子,而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更自由的空间去发展。 他不强迫儿子精通学术,认为儿子只要能够在田园 劳作中学习为人处世,能够悠闲洒脱、回归本真、保 持质朴的初心即可。这点与“豫”理念的主张有不 谋而合之处。明朝时期,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

7、 他强调“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 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3爱好 嬉游、厌恶拘束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应该顺应儿童 的天性和发展规律,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 悦”。在教育方法上,他还提出“与人伦学,亦须随 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分限&即指儿童智力发 展方面的水平,教学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能超 越这个“分限”,否则对儿童的成长是无益的,甚至 是有害的侦综上所述,无论是老庄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陶渊明对其子的别样教育,还是王守仁“儿童天 性”的先见,都折射出一个思想的侧影,即“豫”的 理念。古代教育家已经注意到违背儿童的身心发 展规律的教学会对儿童成长产生危害

8、,且都在用 不同的方式阐述一个共同的理念,即不强迫儿童 接受义理学问,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悠闲舒 适、快乐成长。(二)豫”的实践“豫”的理念体现在古人对入学年龄的 识别与划分上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 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 大节焉。”皿汉书(食货志:“八岁入小学,学六 甲、五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 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皿尚书大传 -周传:“十有年三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 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皿白虎 通(辟雍:“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 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 术

9、”从卜林例子可知.古代儿童入“小学”的年龄 不低于八岁,入“大学”的最低年龄不超过十五岁。 古人对儿童的入学年龄有着明确规定,并善于针对 儿童的年龄规划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随着儿童 年龄的不断增长,教学内容亦不断变化初年入 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 事。”入“小学”则学礼乐、学书记(书写、算术),古 代儿童在未入“小学”前,即八岁以前并不会接触经 书、义理。接受义理之学是儿童入“大学”,也就是 十五岁甚至更大年龄之后的任务。古人对儿童入学 年龄的识别与划分,是古代教育思想进步性的表现, 同时也为古代教育思想中蕴藏着“豫”理念的说法 提供了佐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豫

10、”理念 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而且在古人的教育实践中,成 为古代教育的规范,甚至是制度的重要部分。“豫”的理念体现在古代儿童教育的 内容中古代儿童教育以“教事”为主。朱熹认为,“小 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对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 本生活技能的学习。皿古代对儿童的教育更多的是 传统的道德教育,重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忠孝节 悌以及为人处世准则的培养。如朱熹在童蒙须 知中提及生活方面的要求“大抵为人,先要身体 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 整齐。”传统的蒙学读物弟子规中也提到“首 孝悌,次谨信”等关于忠孝节义的要求。尽管古代 儿童教育的内容被局限于封建纲常伦理之中,但儿 童却不会触

11、及义理之学。此外,教材是教育内容的 呈现形式之一,古代传统的儿童教学题材和蒙学读 物的编排注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将经典的 历史小故事、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等作为重要内容,有 的教材还配上图片、插画。询这样一方面增强了教 材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寓教于乐,激发儿童学习的兴 趣,使其在欢乐中接受教育,避免儿童由于机械地识 读文字而产生压抑情绪。值得一提的是,通俗易懂 的教材可以降低儿童学习的难度,诸如“人之初,性 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朗朗上口的语言不仅出现 在儿童的课堂上,而且广泛流传于市井、坊间。综上 可知,古人也认识到儿童在“小学”时教之以事,培 养其良好的行为准则是为“大学“格物致知”奠定

12、 坚实的基础。所以,义理之学并不在儿童教育内容 的范围,而教材以及蒙学读物的趣味性和通俗性特 点,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人对儿童特点的认识和对儿 童教育的态度。儿童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丰富教材, 让儿童在简单、有趣的教材读物中轻松接受道德教 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儿童简单、童真的一面。 由此可知,古代儿童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形式更 进一步地体现了古人对“豫”理念的践行。“豫&的理念体现在古代儿童的生活里在中国古代.不少诗人的筝下都有儿童的身影。 如南宋诗人陆游在诗歌观村童戏溪上中写道: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踏冲 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雨后的傍晚,村里一群顽 皮、活泼的儿童结伴在溪

13、水掠过的岸堤上放纸鸢、骑 竹马,尽情地玩耍、嬉戏,忘乎所以。陆游在春来 食不足戏作一诗中也写道“儿童拍手看翁醉,山 杏溪桃簇帽檐。”淘气的儿童拍手嘲笑着路过的帽 檐上插着几簇桃花的醉翁。皿儿童时而相约游玩、 嬉戏,时而穿梭在田间小林与大自然相拥,顽皮好 动、自由快乐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作为 反映儿童题材的内容最丰富的古代绘画种类一 “婴戏图”,更是对古代儿童的游戏与生活有着详细 的描绘。“婴戏图”中涉及的儿童游戏是多种多样 的,不仅有斗蟋蟀、泛舟、采莲、放纸鸢等,而且包含 着各式各样的玩具,有风车、竹笛、泥人、不倒翁、风 车、灯笼等“婴戏图”把儿童结伴游戏玩耍时的 童真与快乐描绘得淋

14、漓精致,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儿 童丰富多彩的游戏童年。更值得一提的是,丰富多 样的玩具和游戏方式需要来自成人的支持与帮助。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成人提供游戏所需的材料以及 舒适、自由的游戏环境,又何来儿童有趣的游戏生 活。尽管这些对古代儿童的生活和形象的记载只是 冰山一角,但还是能看到在那个信奉“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传统社会,仍然存在着自由快乐、丰 富有趣的儿童生活空间。古代成人不仅对儿童天性 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儿童理应享受快乐、自由的童 年,而且顺应儿童的天性,为儿童的快乐童年创造了 一个舒适的环境,真切地在教育的过程中践行了 “豫”的理念。三、豫”的启示“豫”的教育理念是古代教育思想的

15、精华之一, 是在历经两千多年实践的考验后仍生生不息的精神 财富,对古代的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刻的影 响。学习和借鉴“豫”的理念、强调减负要从儿童开 始、构建有趣课堂、给儿童更多自由,对解决学前教 育“小学化”的问题,推行快乐学校、和谐家庭等教 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减负应从儿童开始“豫”的理念强调不应让儿童接触超越其认知 和理论水平的知识,让儿童悠闲舒适、快乐成长。这 与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 教育原则、理念是契合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规 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 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教师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 规律,对学前儿童施以

16、适宜的教育与训练,帮助儿童 及时成长、迅速发展。同时,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 尊重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需从儿童出发,不把主 观愿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让儿童享受生活,给予儿童 更多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论是古代的“豫”理念,还 是现代的儿童教育原则,都强调不必让儿童过早地 承受学业的压力,要让儿童悠闲舒适、快乐成长。但 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前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违 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倾向。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是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 的一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倾向。幼儿园“小学 化”的成因是多层面的,其根本原因是家长和学校 在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 提前学习知识、赢在“起跑线”上的愿望十分

17、强烈。 关于家长的儿童教育目标,有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认为孩子到幼儿园上学的主要 目的是学习知识,为以后作准备的比例高达56%, 希望幼儿园更多地教授知识而非过多地让孩子玩耍 的比例超过50%。区所以,部分幼儿园在经济价值 的引导下,为了迎合家长的意愿、提高入学率,而增 设了拼音、识字和算术等课程,照搬小学的教育模 式,对儿童进行一味的灌输教育,采取较为激进的教 学模式,以满足家长的愿望和要求。幼儿园的做法 体现了错误的办园理念,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规律以及学前教育规律与原则。36岁儿童学 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通过提出3 6岁各年龄段 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

18、助幼 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 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 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儿童度过快乐且有意义的 童年。”刃很显然,部分家长与教师给儿童强行施加 成人的竞争意识。成绩、学习至上的思想也偏离 了科学的教育理念的轨道,部分家长与教师在教 育理念上有偏差。如何“去小学化?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豫&的 理念给了我们启示。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树立科 学的教育理念。古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 元。”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不过早地让孩子与自己 都在竞争的意识里“画地为牢”,要学习古人自然、 淡然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创造宽松的探索与成长环 境,给孩子一个悠闲舒适、快乐自由

19、的童年。这样更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要遵循儿 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豫”的理念强调教师对儿童 成长规律以及教育规律的把握。教师要参考古人的 智慧,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教育指 导要求,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和社会五大领域出 发,开展与36岁各年龄段儿童年龄特点相符的教 学活动。要注意的是,“去小学化”不能采取“一刀 切”的做法。大班因为处在“幼小衔接”的阶段,为 方便儿童提前了解小学内容,所以儿童在大班学习 简单的入门知识是有必要的,但不能采取灌输式的 教育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儿童的天性与身心发展规 律,让儿童在游戏与玩耍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儿童在 接受知识与快乐游戏之间取得

20、平衡$(二)着力构建有趣课堂由上可知,教师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要把游戏 和教学联系起来。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富有 童趣,足够吸引儿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 学习具有推动作用。那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有趣?其 实,古人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古代儿童有着有趣、丰 富的童年游戏生活,他们在雨后溪边结伴放纸鸢,在 田间地头斗蟋蟀,在泥地上用柳枝描画,在池塘泛舟 采莲他们与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儿童乐意亲近 自然,享受自然的怀抱,这也说明了大自然对儿童来 说是有趣的。近代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提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教材”的课程理论。对尚 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认知的儿童来说,各色各样的花 草树木、虫鸣鸟兽是

21、新奇、有趣的。大自然的可触碰 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了儿童爱幻想、爱探索的内 在需求。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选材要立足儿童 的思维方式,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大自然,返璞归 真,让儿童的生活与探索的场景增强幼儿园课程的 趣味性与多样性,让儿童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园课 程内容的生动性。邸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和探索 方式。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幼儿园课程,一方 面,教师可以避免教育活动中刻板的知识灌输,让儿 童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儿童可 在有趣、生动的游戏中,感受快乐、体验快乐。邸玩 具是儿童更好地进行游戏活动的好帮手。在古代, 儿童对手中把玩的玩具十分熟悉。较为常见的木 马、风车、

22、泥人、竹笛等玩具也都增强了游戏的体验。 所以,幼儿园课程的活动素材应该更多元化,提供更 多可选择的游戏用具。幼儿园可在表演区域角摆放 面具、头饰等用具,增强儿童在进行角色表演游戏时 的游戏体验,让儿童更沉浸、更享受游戏。幼儿园还 可以在数学区摆放沙盘、数字木板等游戏用具,激发 儿童的探究兴趣。如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教师和儿 童一起制作玩具,儿童对自己参与制作的玩具往往 百玩不厌。邸除此之外,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还 要注意儿童的自主性。儿童的快乐植根于其内在的 自由。况因而,儿童的自主游戏尤为重要。教师过 度的干预会将成人的目标强加于儿童的游戏。结 果,教师到达之时,就是儿童自主游戏终止之时。教 师要给予儿童足够自由的游戏空间,适时、适宜地介 入儿童游戏,这样才能真实敏锐地观察儿童,也才能 在游戏中有效地推进儿童的发展。(三)给儿童更多自由儿童的快乐植根于其内在的自由。儿童浪漫主 义的童话意识、天马行空的奇思怪想、泛灵主义的思 维方式、毫不掩饰的喜怒哀乐,均是其天性本真的特 有表达,也是其快乐童年的不竭源泉狗对于儿童 来说,快乐的体验是自由的体验。儿童的快乐是自 己能轻松、快活地和玩伴一起自由游戏和探索,而不 用被束缚于刻板、机械的背诵与识记活动中。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