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自然成长:“时”的理念及启示_第1页
让儿童自然成长:“时”的理念及启示_第2页
让儿童自然成长:“时”的理念及启示_第3页
让儿童自然成长:“时”的理念及启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让儿童自然成长:“时”的理念及启示摘要中国古代的时理念,不论是侧重自然的时序,还是运用于人文的时间观,其中都有着顺 时“时机之意。在儿童教育上,“时理念则可理解为教师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抓住教育时机,对儿童实 施合乎时宜的教育。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中的时理念给当代儿童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教师应审视当代儿 童教育的时间观,秉承儿童生长时间观的价值取向,探索取法自然的儿童教育新路径。关键词儿童教育学记;自然教育;蒙学顺应儿童的发展时序,取法于自然,这是儿童教 育的前提。中国古代的“时”理念蕴含着“天人合 一时中”等观点,在儿童教育领域则指向“顺时” “与时“合乎时宜”的儿童教育观。本文拟从“时” 理念

2、的思想渊源出发,归纳出学记中“时”理念的 思想内涵,挖掘出“时”理念在中国古代蒙学和儿童 自然教育中的表现,并进一步地探讨中国古代“时” 理念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时”理念的思想渊源“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时”的知解从认知开始,再顺 时、与时,形成了一个思维连贯的过程。殷商时期的 甲骨文中已有“时”字出现“时”与日有关,即太阳 运行带来的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的四时变化。段玉 裁说文解字注曰:本春夏秋冬之称,引申为凡岁 月日刻之用。”由此可见,早期人们对“时”的理解 指向的是太阳的运行。随后,自然中的时序性被人 为利用。人们依据天时变化有节律地生产、生活,

3、形 成了人事活动的“时”,即“人文之时”。四时交替,万物生息,自然“时”的力量作用于 人的生活。人们无法改变时日之变化,因而只能在 生产、生活中顺应时日,踏着其节律“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换言之,人们对“时”的思考不仅停留在 观天象、考察太阳的运行规律的自然事实上,还体现 在对“时的遵循上,以四时之运行规律作为生活的 准则。因此,时”观念的产生带有很强的生活性。需要明确的是,古人对“时的理解与当代的抽 象时间观念不同$古人的“时”是可以直接感知到 的自然时序变化,如一天当中太阳运行的变化、黑夜 与白天的交替、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以及身体对天 气的感知等,这些都是具体的、可直接察觉到的 “时”

4、的影响。因此,基于对时序变化的感知和对 “时的观察和了解,人们作出顺时之策,如严寒增 衣、酷暑减衣等。这也进一步地印证了古人对“时” 观念的知解带有很强的生活性。例如,孟子有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 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这是孟子在强调要依据四时 规律、悉知农田耕作的时令,进行生产、生活,体现了 顺应四时的观念$在遵循四时规律的同时,人们感 知天道,从而获取直接经验,进而遵循“天道”。人 们通过“因时“与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二时”的理念与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时”理念最初与自然生化相关,而后渐渐延伸 至经济、政治及教育等具有

5、社会属性的人文领域中。 古代儿童教育便是在时光流转中获得了独有的 “时”理念。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中的“时”的理念与 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记中“时”的意蕴学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教育学 的著作=时”是学记中的关键字之一。在学 记的诸多教育原则中,“豫、时、孙、摩”及“学不躐 等”等阐明了 “时”的教育内涵。前者于宏观的教育 原则上对“时”的理念作出解释,后者则通过具体教 学体现相关观点$何谓“豫、时、孙、摩?学记是这样解释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 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豫”即预防,对教育现象 及学生行为有预知见解,从而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也有学者认为

6、“豫”指的是不害于儿童、避免伤害儿 童但无论对“豫”的解释是预防还是不害于儿 童,其体现的思想都是让儿童能自然成长#“时”即及时、适时,既及时施教,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 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乎儿童的发展 规律。“孙”即顺,顺应儿童的发展水平,教学内容 不应超过儿童的接受能力,而应循序渐选“摩”即 观摩,提倡儿童之间通过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由此可知,以上的教育四原则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注 重儿童自身的发展力量。其中,“豫“孙时”是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预防“顺应”都涵盖着教育的 时间节点,表明教育应及时、顺时。如此才能做到 “当其可”,即为合乎时宜的教育。所谓“学不躐等”,

7、即学习不能超过次第,应当 循序渐进,这与前文中的“不陵节而施之”同出一 辙。教师时常观察儿童的言行,了解儿童的学习规 律、实际状况以及个体差异,这是“学不躐等”的基 础。在教学计划上,学记则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 制订如下的九年计划“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 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 反,谓之大成。”阶段性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业发 展及社会性发展两方面,层层递进。制订一个循序 渐进的教学计划是为了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达到教育的时序性。由此可知,前”在学记中的 含义是教师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个体差异为 前提,抓住教育时机,

8、对儿童实施循序渐进的教育, 让儿童得以自然成长。(二)自然教育中“时”的理念与探究自然教育思想是古今中外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 育观,对教育理念的科学化以及教育实践的改革与 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然教育遵循自然,但此 处的“自然”并不局限于自然物,而是指运行的自 然,即来源于内部且具有生长力的源始自然。基于 “道法自然”的理念“儿童身上的自然与自然物同 时都指向了源始的自然”。在中国古代,儿童自 然教育是围绕儿童身上的自然时序而展开的。首先,儿童自然教育体现了 “时”理念的“天人 合一”思想。天与人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以“时& 为媒介,将源始自然与人事活动联系在一起。天道、 人事、自然三者便在“

9、时”中融为一体,天道与人事 的联系在人们与自然界的日常生活中展开,这就是 “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缱“天人合一”思维 中的“时”与自然也是紧密联系的。只有这样,人们 才能在自然生化的运行中树立时间意识,并将时序 的观念付诸生活实践,使生活具有时序性。儿童教 育亦是如此。外界的自然和儿童内在的自然时序在 天道与人事的互通中开展教育活动,通过与源始自 然顺向而行,达成自然教育。“天人合一”是自然教 育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在强调教育的主观能动 性的同时,教师以循道为前提,将教育主动贴合儿童 的运行规律。这样既防止了 “拔苗助长”,又反对了 “不耘苗者”。其次,儿童自然教育体现了 “时”理念的“时

10、中” 规时中”,即随时而中。对于“时”的变换流转, 最佳的回应方式是“中”,即不偏不倚,适时而变,奉 行“中庸之道”。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 中。”(中庸)“时”与“中”是辩证统一的,即所谓 “得其时之中,使无过与不及# “时”强调时间的流 逝、时代境遇之变,“中”则强调变化中采用的准则。 以时而中,两者不可分害山“时中”观强调人们因时 而对各类事物作出变通,灵活调整言行。在作出变 通之前,人们要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时 中”观是积极的,不仅是“顺时,而且能发挥主动 性,在“变”中探寻规律、审时度势,抓住事物变化的 时机,做到“与时”。儿童自然教育则主张教师要因 材施教,教师不能人为

11、地对儿童进行妨碍性干预,要 探究儿童的发展规律,并在教育上适应儿童的个体 差异,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机,主动地适应教育规律。 自然教育尊崇儿童内在的自然时序,这是积极的教 育观念,体现出不偏不倚的教育智慧,即在矛盾中找 到“中”的平衡点,既没有无所作为,又防止过犹不 及。自然教育提倡教师始终保持干预的“度”,除了 顺应儿童的天性之外,还应在适时的时候,抓住时 机,以促进儿童最大化的自然成长。只有这样与时 而行,以时变通,主动创造,将“时”与“中”结合起 来,自然教育的理念才能保有生命活力,成为教育真 谛。(三)蒙学教育中“时”的理念与实践“时”与教育相联系。“及时“顺时“合乎时 宜”地对儿童实施教

12、育,这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倡 导的顺应儿童天性、量资而行的理念不谋而合。西 周时期,周易蒙卦中就提出“蒙以养正”,即教 师在儿童开蒙之际就应当“春风化雨”地对儿童施 以正当的教育。何为正当?顺应其自身的发展时 序,让儿童自然生长,即教育之始终。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玄学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个体的 价值“任性“遵循自然之道”是玄学主要的教育 思想,这同样强调顺性而教,让儿童自然发展。唐宋 时期,古人重视教育的循循善诱、量资循进和关注儿 童的发展特点。譬如,在教材的编写上,唐宋蒙学教 材具有语言简短、押韵适当、读起来朗朗上口和易 诵、易记等特点,如千字文蒙求开蒙要训等。 有的教材会配以音乐,寓

13、教于乐。有些教材还会附 上插图,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根据儿童的发展特 点,提出“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儒学观念,这是宋 元时期儿童教育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朱熹强 调,要重视儿童习惯的养成与环境的感召和教化,让 儿童在日常生活及环境中逐步获取知识经验。朱熹 认为“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 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 当所知。” 童蒙教育应首先从日常习惯着手,使儿 童从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儿童稳重持事、懂礼 守节的品质。随着学识的逐渐增加,儿童便可以通 达事理、品行如一。这里就强调了教师对儿童的发 展时序要有科学的认识,要让儿童

14、养成良好的个性 心理品质。明朝时期,理学思想活跃,理学家提倡尊重儿童 的时间生长,顺应其性情的发展。譬如,王守仁提 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 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 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囱王 守仁把儿童的成长比喻成草木之成长,如顺应其生 长时序,则能滋润草木,促其舒畅茁壮。反之,不顾 其规律,在不恰当之时干预阻挠,则其将反向驰之, 日渐衰败。王守仁提倡儿童教育应当符合儿童发展 的内在时序,进行正面激励,且应注重儿童的兴趣, 使儿童欢心喜悦,顺应儿童爱玩好动的性情。由此 可见,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是始终坚持“时”理念的。三、时”理念对

15、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从早期先民对自然生化的感知开始,“时”理念 就在万物生息的流转规律中不断延伸和转变。在儿 童教育领域学记系统地论述了 “时”的教育理 念,古代蒙学和儿童自然教育则全方位地体现了 “时”理念的精髓。以古观今,古代“时”理念可以为 当代儿童教育提供富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一)审视当代儿童教育的时间观中国古代的“时”理念,强调事物源始的自然时 间,侧重人内部对外界事物时序变化的感知,从而探 寻其时变的大致规律,做出与“时”相向的行为。在 儿童教育领域时”理念则主张以儿童内部的生长 时间为教育时间,强调儿童对外界的主观感受。如今,当代人为制订的、精准的“钟表时间”成 为教育时间的参照

16、标准,当代崇尚的“科学的时间& 观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人们在时钟的嘀嗒声中精确 地生活,追求着速度与效率。同时,人们十分珍惜流 淌在钟表上的时间,对时间的忧患意识有所增强,对 时间的掌控欲也由此逐渐增强。在这样的时间观影 响下,人们通常会以“钟表时间”为标准衡量和考察 儿童,3从而导致一系列违背儿童内在生长时间的 教育行为的出现。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逐 渐加快,人们在这个讲究高效率的大生产时代中,不 断增强竞争意识。因此,教育开始产生功利化倾向。 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持有一种紧迫感,越来越追求立 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成人举着“不能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上”的旗子,给儿童施加其本不该承受

17、的 压力,认为尽可能、尽早地让儿童学习知识与增强技 能,才是为了儿童好。这种被称为“小学化”的教育 问题普遍存在“小学化”问题违背儿童自身生长 的时间规律,被当代的所谓“科学的时间”观所支 配,使教师的目光放在人为制订的教育时间上。人 们还尚未了解儿童,便自以为是地为儿童做好一切 准备,把儿童的学习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儿童要学 习的内容也超越了其已有水平。殊不知,游戏才是 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儿童通过游戏自我建构,获得 手、脑的解放。但由于人们对当代的标准时间过于 追捧,忽略了儿童内部的发展时序,认为儿童游戏是 贪玩,无益于学识的增长,因此,儿童“成人化”的问 题越来越严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18、人们已经把儿 童给遗忘了。(二)秉承儿童生长时间观的价值取向由上所知,儿童的生长不应当以人为划分的 “钟表时间”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儿童教育其实可 以从古代“时&的理念中汲取养分,使“时&的价值取 向在当代教育中得到体现。中国古代的“时”理念 透露着“道法自然”的思想,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事 物都将指向自然。因此,源始自然所赋予万事万物 的独特时序,不会被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湮没。而 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儿童独特的内在生长力 量。柏格森认为,宇宙生命是一种原初性的绵延存 在,绵延的过程就是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张力所 展开的连续性创造和生成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生 命的时间。问这与古代的“时”观念不谋

19、而合,二者 都重视人对自然时间的内在感受“生命的时间& 即儿童生长的内部时间,儿童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外 界的时间流动,即“绵延” #儿童通过密切地与环境 互动,以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及本能为活动基础,从 时间的流动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从而得到情感认 知,成为独立的个体。儿童在顺应自身内部生长的 时间中,沉浸于自己创造的活动里,与时间共处,形 成自己对时间的独有感知,进而获得自身内部的生 长张力。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流动的、转变的时间之 流具有非匀质的、非线性的、跳跃的流转形式。0儿 童也许会在一件三分钟就能完成的事上停留半小 时,又或者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中,这是因 为儿童的时间是流动的、生

20、成的。成人不明白儿童 的活动规律,认为儿童毫无时间观念。但其实,这是 因为儿童所持有的生长时间节律与成人不同,儿童 花长时间做一件简单的事,实质上这是儿童自我建 构的过程,儿童在认真地“工作”,这是儿童在创造 自我的、全新的人,是儿童内在精神的活动与发展的 过程。此时此刻的儿童,没有被外在的时间框架束 缚,沉浸在自我的创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时间体 验,这就像一个创作家,遵循着自身的生长轨迹,创 作生命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形成自我的内 在时间,其生长时间观的价值得以体现。(三)探索“取法自然&的儿童教育新路径在了解儿童的生长时间后,教师应当做到“取 法自然”,即根据儿童的内在生长时间而施加

21、教育, 促进儿童最大空间的发展。儿童教育应是“慢”的艺术当代教育经常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在教 育过程中偏向看得见的成果,把眼前的成果当作教 学目标。如此一来,教育便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而 儿童诸多方面的成长是在潜意识中发展起来的。即 便是在婴儿期,儿童也会以无意识的状态吸收外界 的信息,形成潜在的发展力量,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 基础$因此,教师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教育的成效,对 儿童的教育“拔苗助长”,导致教师在追求教育的成 效性中忽略儿童的内在生长。但是,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只有教育的时 间与儿童生命内在的时间相匹配,教育才能发挥对 儿童生长的促进作用。回“慢”指的是不被钟表的嘀 嗒声所影响

22、,教师要学会等待儿童的生长,尊重儿童 的生长时间。“慢”要求教师舒缓其急于求成的内 心,把教育当成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把教育事业当 成艺术,才会对教育心生热爱,播撒出最美、最甜的 果实“慢”的艺术还体现在遵循儿童发展的顺序性 上。儿童的每个时期都有需要完成的“工作”,这些 “工作”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学习走路而言,并非 儿童越快学会就表明其发展越好。如果没有经过大 量爬行动作的锻炼,那么“走”这一行为可能会不利 于儿童的发展“爬”这一动作可以锻炼儿童的骨 骼、关节、肌肉,让儿童在这一阶段中良好地发育,并 为儿童以后学习动作技能打下基础。此外,学前期 的儿童各个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接踵而来,如果错过

23、某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将可能影响儿童一生。因此, 教师需熟知儿童的发展规律,用“慢”的教育引导儿 童正确地学习和发展。儿童教育应尊重生长的差异性中国古代“时&的理念注重人对自然时间的感 受力,而这种感受力因人而异,每个人内在生长时间 的张力及节律也有所不同。因此,每个儿童的发展 速度、时间运行的节奏都有所不同。面对这种差异, 教师应当“取法自然”,尊重这种神秘又独特的身体 力量。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儿童间的个体差异。儿 童的兴趣、环境及所处背景不一,他们通过自身爱 好、环境等因素汲取能量,塑造成对外界时间更具感 受力的全新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应理解儿童与成 人之间的差异。儿童的生长具有特殊性,其存在具 有独特价值。儿童通过活动,对时间产生真切感受。 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