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组织量表_第1页
人格组织量表_第2页
人格组织量表_第3页
人格组织量表_第4页
人格组织量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格组织量表一修订版 简版IPO的结构【摘 要】人格组织问卷是一个自陈式的问卷,其目的是测量个体的人格组织。 这篇文章描述了IPO简单版本的发展。IPO-R的结构效度是通过研究以下一些因 素来决定的:1.它的潜在结构2.在临床样本和正常样本上潜在结构的等价性3. 在正常人群、轴1障碍患者和轴2障碍患者平均分的区别(同时效度一实证效度的 一种)。在正常样本和临床样本上,IPO-R显示了充分的结构效度。(The IPO-R showed adequate construct validity in a normal and a clinical sample.)【关键词】人格组织为;量表;人格结构

2、;结构诊断;克恩伯格引言每个人在思考、感觉、行为以及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这就可以通过人格的概念来总结。在人格功能上的个体区别经常被描述为人格特 质。这些人格特质可以被定义为认知、情感和行为的风格和习惯模式。如果人格 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导致重大的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失调,那么人格障碍就出现了。 这样的人格障碍经常是依据DSM-IV关于人格障碍的诊断来描述的。除了这个与理 论无关的分类之外,在假设人格障碍出自于神经生物学中介的因素和环境中介的 因素这两者的汇合的基础上,克恩伯格发展出了人格功能失调的动力学模型。为 了解释人格功能失调的发展,克恩伯格引出了人格组织的概念。他区分了人格组

3、织的三个分类:神经症性人格组织、边缘性人格组织、精神病性人格组织。个体 的人格组织可以通过在以下三个维度中的位置中来描述:(1)真实性检验,即 区分自体与非自体的界限,区分刺激和感知是起源于机体内部还是外部,以及对 社会习俗下的客观事实具备理解与共情的的能力(2)原始防御机制的支配作用, 比如说投射、拒绝、解离或者是分裂(3)身份认同紊乱,即以自体与客体心理 表征破碎为特征的心理结构。神经症性的人格组织现实检验力保存完好,成熟的 防御机制比如说反应形式,隔离,毁灭,抑制以及,没有身份认同紊乱。边缘性 人格组织特征是明显的完整的现实检验能力,原始防御机制的优越以及身份认同 紊乱。精神病性的人格组

4、织意味着人格结构的严重紊乱,包括现实检验能力的严 重受损,自体与客体表征的不连续、不稳定以及原始的防御机制。即在这三个纬 度上都有缺陷。为了在这3个主要的纬度上评估个体所处的位置,克恩伯格和其同事发展出了人格组织量表。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具有3个核心子量表的IPO量表, Lenzenweger等人在正常样本(大学生)上研究了IPO量表的基本的心理测量功能(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潜在结构,并且认为这个量表是二维的或三维的。 在三因素的解决方案中,所有的因素都是高度相关的(Primitive Defenses with Identity Diffusion =.97, Primitive Defe

5、nses with Reality Testing = .71 and Identity Diffusion with Reality Testing = .67; Lenzenweger et al., 2001, p. 581),因此,它们 的解释和区分并不是直截了当的。并且,IPO的因素结构仅仅是在大学生样本中 进行施测的,因此在临床样本上的普遍性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我们的目的是创造 一个简版的IP。量表(题目减少率至少在20%以上),简版IPO量表要有一个清楚 的结构和解释(没有交叉负荷,因素间的相关较低),同时要尽量减少信息的丢 失(和原版的IPO之间具有高相关),并且在临床样本和正常

6、样本中均进行施测。 研究1描述了 IPO-R的建构;在研究2和研究3中研究了其结构效度C onstruct validity ;研究2中,在正常样本和临床样本上研究了【PO-R的潜在结构(结构效 度structural validity);最后,在研究3中,研究了IPO-R的同时效度(同时效度 主要用于诊断现状,在于用更简单、更省时、更廉价和更有效的测验分数来取代 不宜搜集的效标资料,其目的是想在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上,用实证的方法来证 明测验有效)。1研究1IPO-R的建构:在以正常群体为样本中潜在的结构在Lenzenweger等人和Normanduiet等人的研究中,IPO的潜在结构是暂时的

7、 (试验性的)被归结为3个纬度。然而,代表身份认同紊乱的因素和代表原始防 御机制的因素是高度相关的。在科恩伯格的理论里,这两个纬度也是一致的:没 有人格障碍的个体在这两个纬度上处于下端,而有严重的人格功能失调的个体在 这两个纬度上处于上端。因此,关于这两个维度的先验性的,实证性的分离被预 期为是很困难的。相反的,关于真实性检验纬度,它可以用来区分有精神病性人 格组织的个体。基于这些参数,我们假设与二纬度的模型相比,这个三维度的模 型并没有表现出一种改进性的适合。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尽量保证信息完整度的基础上,减 少题目的数量,因此,只有题项的因素负荷在0.40以上,这个项目才会

8、被保留下 来。其次,题项有较高的交叉负荷也会被剔除。1.1研究方法1.1.1被试411名大学一年级的心理学学生,包括79名男生和320名女生(12个 被试性别不知道),这反映出在心理学学生中的性别分布。平均年龄是18.49岁, 标准差是3.03。1.2.1研究工具IPO量表是57个题目的自陈式量表,有三个子量表,每一个都 和科恩伯格人格组织模型的不同维度相对应。真实性检验包括20个题目,身份认 同包括21个题目,原始防御机制包括16个题目。在正常群体为样本进行施测时, 这3个量表具有充分的内部一致性以及充分的重测信度。本问卷是由母语为英语,生活在以荷兰语为主要语言的环境中长达好多年的 人将IP

9、O翻译成荷兰语。是由专业的荷兰语-英语的翻译家进行回译。计分方式为 5点计分。1.2研究程序 翻译过的荷兰语版本在411个心理学学生上进行施测。本研究的 被试筛选标准是要部分的完成了课程要求。1.3研究结果和讨论IPO的潜在结构是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的。 polychoric相关的使用有两个原因,首先,许多题项在回应类别的分布是相当 扭曲的,在假设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这恰好是polychoric相关可以解决的; 这些模型的参数值是通过线性结构方程所采用的最大似然法来测量的。验证性因 素分析的拟合性是根据由Hu和Bentler所提出的方法和cutoff criteria来决定 的。良好

10、的拟合模型产生一个标准化的均方根残差接近或者是低于0.09以及一个 比较拟合指数接近或者是高于0.95。在最优拟合模型的的基础上,紧接着是一个两步的项目减少程序来达到一个 至少20%的减少率:项目的交叉负荷高于0.20 (修正指数);题项的因素负荷低 于0.40,这两种情况的题项要被删除。二因素和三因素模型都适合我们的数据,这就证明了 Lenzenweger的结论。 然而,与二因素模型相比,三因素模型并没有提出合适的改进。而且,福3上身 份认同紊乱和原始防御机制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是很高的,这就使得它们难以 区分。因此,我们选择了更为节俭的二因素模型。1.4 IPO-R的建构为了使每个IPO-

11、R的子量表有较为清楚的解释,高度的因素负荷是更为可取 的。在两因素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每个题项在一个因素上负荷。对于每个题项 来说,靶因素是基于Lenzenweger等人的研究结果所决定的。通过观察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细节,可以看到题项18、37、46、52、57呈现出 严重的交叉负荷(修正指数)。其他一些题项在它们的靶因素上负荷较低,而修 正指数却表明了在另一个因素上的高负荷(3、7、51、53、54)。最后,并不是 所有的题项都达到了所要求的高负荷( .40)。因此减少的项目池包括11个真实性 检验的题目,30个原始防御机制和身份认同紊乱的题目,因此我们关于题项减少 20%的目的达到了(题项减

12、少率为28%)。This final two-factor model fits our data very well。这个最终的两因素模型将数据拟合的很好。因素间的相关足够低以全 于能够证明它们各自都有贡献。简版IPO量表表现出高度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equals .85 and .90 for the RT scale and the PD/ID scale, respectivelyo而且,这个新建构的量表和原量表 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相关,这就证明了信息的最小程度的丢失,保证了信息的完整 度。2研究2在临床样本中IPO潜在结构的普遍性由于在临床实践中,人格组织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

13、,因此,人格组织量表在 临床人群中的应用性是很重要的。因此,就像是在正常样本中一样,在临床样本 中也应该运用相似的因素结构(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o 2.1研究方法2.1.1被试 临床样本由176个精神病住院病人构成,其中包括93个男性,66名 女性,剩下的17个病人的性别信息部分丢失。为了得到至少一半的病人被诊断为 人格障碍的样本,所有的病人是从专门的治疗单元里招募的。病人的年龄和婚姻 信息在表2中呈现。向所有被试简短的陈述了研究目的,并且都给与了知情同意。2.1.2研究程序将IPO-R量表对治疗单位里所有的患者进行施测,是通过与他 们的治疗师联系进行施测的,问卷

14、采用5点计分。人口统计学资料和DSM-IV诊断 是从患者的个人记录中检索得到的,所有的患者都是由精神病学家进行诊断的, 这些精神病学家在DSM-IV的诊断和分类上都有较丰富的经验。在这些诊断的基础 上,将患者分为4个类别:轴1障碍和人格障碍的3个类型(A、B、C)。就像是被 预期的那样,人格障碍患者(A、B、C)的人数较多。为了检验在正常样本和临 床样本中是否有相似的因素结构,用到了研究1的数据。2.2研究结果 在正常样本中的得到的两因素模型同样适应与临床样本。这个 模型被认为是合适的。更具体的检验是采用3步骤的两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3 个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优度都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意味着在正

15、常样本和临床样 本中有着相似的因素结构,但是对于误差方差和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的值是不同的。 2.3研究1和研究2的讨论研究1和研究2为IPO-R的结构效度提供了重要的支 持:一个相似的因素结构运用到临床样本和正常样本中。两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 析表明除了误差方差和因素间相关之外,在这两个样本中,因素结构是相同的, 这就意味着在临床样本和正常样本中,测量概念有相似的解释,并且IPO-R在这 两类人群类型中都是可行的。除此之外,在这两个样本中,每个子量表都呈现出 可接受的内部一致性。尽管在研究1中性别分布有相当的偏差,但是在临床样本中(更为合理的性 别分配),其结果确实达到了普遍化。而且,在正常样本中

16、,男性和女性的区别 是很小的,在临床样本中也是不显著的,这就说明在这里性别并不是一个问题。 3研究3同时效度:IPO-R和DSM-IV人格集群的相关就像是在引言里提到的那样,根据人格组织的水平,在IPO-R子量表上的得 分应该是不同的。以克恩伯格的理论为基础,可以得出以下有关IPO-R的假设: (1)在身份认同紊乱量表和原始防御机制量表上,正常样本的人群得分是最低 的,其次是轴1障碍的患者和轴2障碍的患者。在真实性检验量表的得分上没有 区别。(2)在患有轴2障碍的患者样本中,与A型和B型患者相比,在身份认 同紊乱/原始防御机制的得分上,C型患者的得分较低,与B型和C型患者相比, 在真实性检验的

17、得分上,A型患者的得分较高。(3)由于真实性检验量表是测 量精神病性的工具,因此在其得分上,与其他类型的患者相比,A型和轴1患者 应得到较高的分数。(4)最后,检验在真实性检验得分上,A型患者的得分是 否高于轴1障碍患者的得分。3.1研究程序 为了检验这些预测,对研究1和研究2的数据进行了4个方差分析。 3.2研究结果首先将正常样本、轴1障碍患者、轴2障碍患者在身份认同紊乱/ 原始防御机制、真实性检验上的得分进行比较,就像是被预测的那样,只有在身 份认同紊乱/原始防御机制两表上出现了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指出,正常样本的 得分是最低的,轴1障碍患者处于中间位置,轴2障碍患者得分是最高的;其次, 与

18、我们的预测不同的是,IPO-R量表和不同的人格障碍的不同集群之间并没有显 著的差异性;再次,与其他的患者相比,21个精神病患者(轴1或轴2)的真实性 检验得分较高;在精神病障碍患者中,12个被诊断为人格障碍。在真实性检验得 分上,A型患者和轴1障碍患者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身份认同紊乱/原始 防御机制得分上,人格障碍患者要高于轴1障碍患者。4讨论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身份认同紊乱/原始防御机制可以将正 常人群与轴1障碍患者、轴2障碍患者区别开来。真实性检验量表不是测量精神病性人格结构的具体措施,但是它对于由精神 病性症状产生的真实性检验的损伤是很敏感的。因此,较高的身份认同紊乱/原

19、始防御机制的得分和较高的真实性检验的得分是诊断为精神病性人格的必备条 件。最后,我们的临床样本在一般的精神病人群中不具有代表性:它只包括当地 治疗单元的患者,而且,轴2障碍的患者过多,超出了代表比例。然而,研究是 为了调查轴1和轴2之间的区别,以及三种集群的人格障碍之间的区别,因此得 到合理数量的轴2患者是根本的。第二,由于A型和C型样本太多,探测人格集群 之间的区别时,这个临床样本不是最理想的样本。5 一般结论和将来的研究方向在预测将来的精神病理上,测定个体的人 格组织的水平是很重要的工具。因此,在IP O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了一个更为简 短的量表,这个量表有着清晰的结构(没有交叉负荷),而且

20、丢失了最小部分的 信息。本量表包括41个题项,30个原始防御机制和身份认同紊乱的题目,11个真 实性检验的题目(研究1)。在正常样本和临床样本中,IPO-R的解释是高度相似 的(两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2)。而且这两个子量表都表现出了内部一 致性(研究1和研究2)。参考文献 Akaike, H. (1987). Factor analysis and AIC. Psychometrika, 52,317-33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1994). 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21、 disorders DSM-IV. Washington,DC: Author.Bryant, F.B., & Yarnold, P.R. (1995). Principal-components analysis and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n L.GGrimm & P.R. Yarnold (Eds.)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1st ed., pp. 99-136).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

22、al Association. Emmons, R.A. (1982). Explo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motives and trait: The case of narcissism. In D.M. Buss & N. Cantor(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ent trends and emerging directions (pp. 32-44). New York: Springer.Grilo, C.M., McGlashan, T.H., Quinlan, D.M., Walker, M.L.,Gree

23、nfeld, D., & Edell,W.S. (1998). Frequenc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wo age cohorts of psychiatric inpati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5, 140-142.Hu, L.,&Bentler, P.M. (1998).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Sensitivity to underparameterized model misspecificationPsychologi

24、cal Methods, 3, 424-453.Hu, L., & Bentler, P.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 1-55.Joreskog, K.,& Sorbom, D. (2004). LISREL 8.70 (Computer program).Lincolnwood, IL: Scientific

25、Software International.Kernberg, O.F. (1984).Severe personality disorder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Kernberg, O.F. (1996). A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M.F. Lenzenweger & J.F. Clarkin (Eds.), Major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New York: Guilford.Kernberg, O.F., &

26、Clarkin, J.F. (1995).). The inventory of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White Plains, NY: The New York Hospital-Cornell Medical Center.Lenzenweger, M.F., Clarkin, J.F., Kernberg, O.F., & Foelsch, P.A. (2001). The inventory of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factorial composition, and c

27、riterion relations with affect, aggressive dyscontrol, psychosis proneness, and self domains in a nonclinical samp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3, 577-591.McWilliams, N. (1994).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the clinical process. New York:Guilford.Normandin, L., Sabourin, S., Diguer, L., Poitras, K., Foelsch, P.,& Clarkin, J. (2002). Evaluation de l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