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互动因地制宜发展_第1页
产业融合互动因地制宜发展_第2页
产业融合互动因地制宜发展_第3页
产业融合互动因地制宜发展_第4页
产业融合互动因地制宜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融合互动因地制宜发展两区一圈一带框架是省委、省政府为统筹东西部地区协 调发展、增创发展新优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前山东区域经济 发展的热点。郭省长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 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发挥东部地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 发展蓝色经济、高效生态经济。推动各种资源更多地向中西部地 区倾斜,构建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 快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为贯彻好郭 省长提出的要求,我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认为在全省范 围内应突出产业融合互动,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县域层 面应突出转变方式结构,推进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一、省级层面两区一

2、圈一带区域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融合互动是基础。 必须以统筹协调的思维和方法推进两区一圈一带产业的互动 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错位竞争、合作共赢、互促互进,提升两 区一圈一带产业融合互动水平,增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一)产业融合互动,就要全面覆盖、整体协调发展加快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以产业融合互动为基础, 全力推进产业特色发展、区域一体发展。全面展开生产力布局, 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各区域应根据各自特点、资源禀赋和 发展阶段,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是全国海洋经济的试点,在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

3、至关 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青岛、烟台、威海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 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带动作用;区域内要重点培育海洋生物、 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并力求率先突破, 为加快陆海统筹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二是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 特色突出,资源丰富,尤其是广袤的未利用地资源是一笔巨大的 财富。要突出东营和滨州主战场地位,加快四大临港产业区 建设,推动未利用地开发综合管理改革、飞地经济试点等工作 取得新的进展和更大成效;重点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 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三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空间方位 上位于山东省东中西

4、三大片区的中间地带,在产业转移上处于东 部与西部交流互动的中间区域,对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推动 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核心是做大做 强省会济南,在城市承载能力、高端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等 方面实现新提升。四是西部经济隆起带要依托贯穿其中的交通干 线和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镇 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形成 产业特色鲜明、转型升级的若干发展高地,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二)产业融合互动,就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展首先要在发挥各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沿海和内陆交流沟 通,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其次是基础设

5、施互联。规划中已 明确,要加快实施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三纵三横快速客 运铁路网和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稳妥推进内河航 运发展等。依托交通干线和主要河流,加速产业(企业)集聚, 积极打造跨区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相 互避让、相互补充,形成跨区域紧密协调、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飞地,促进东中西各大板块产业有序转移、共赢发展。 加强科研平台和教育机构等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技术、人才等 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实施跨界河流的综 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地区间建立横 向生态补偿制度。(三)产业融合互动,就要突出特色、区域一体发展产业融

6、合互动实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通过点、辄 面等空间 要素的有效组合,将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尤其是海洋优势产业向内 陆地区扩散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从四大板块区 内看,必须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比较优势,体现各自 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和谐发展,避免各自为政、产业趋同甚至恶性竞争。 从区际来看,必须在区域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要通过各 地政府的协同管理,从规划、制度、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实现共同化、 一体化的建设。用好用活省级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统筹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和生产力布局,实施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推动 产业转移、梯度发展。

7、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制度规制作用和市场的 决定性作用,弓I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动产业融合互动, 进而形成多层次的梯度能量差从而使产业的转移顺利进行,区域 产业的梯度或跳跃式转移又可强化产业集团之间的合作,结成一 个紧密的产业利益共同体,从而诱发各区域的产业梯度升级。二、县级层面我县地处鲁西鲁中交汇处,正在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XX直 接相关的有中原经济区、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山东省西部 经济隆起带三个战略规划经济带。一区一圈一带三大战略的实 施,正在对我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何 抢抓一区一圈一带机遇,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 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成为摆在我县

8、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大 问题。借助三大战略规划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基础 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政策红利,破解XX发展中的难题,加快推 进XX绿色发展。一、转变思想观念,突出质量效益导向。新常态带来新变化, 必然要求发展理念、工作思路的新适应,这是认识、适应、引领 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我县而言,当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在工作思路、发展理念乃至 心态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坚持做到三个始终。一是始终坚持质量效益导向。在发展中既不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又高度警惕 和坚决防止经济失速甚至一路下滑,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宏观形势 的新特征、经济政策的新调整、发展环境的新变

9、化,切实把县域 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的 新平衡,以增长速度的稳促进更高质量的进,做到质效同 增。二是始终保持战略平常心。在新常态面前,既要看到经济降 速换挡的客观必然性,又要看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有利趋势 和机遇,切实摒弃高速情结”、换挡焦虑,坚定促进县域经济 发展的战略定力,加快转调创步伐,全力提升发展层次,保持经 济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始终持续转变传统思维。当前,最重要的 是尽快走出GDP决定一切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不能唯 GDP之乐而乐,唯GDP之忧而忧,不过度寄希望于调控政策刺 激经济增长,而是把目光瞄准在激发内生活动力上,依靠深化改 革开放,不断扩

10、大有效需求,充分释放发展潜力,主动作为,把 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二、科学谋划定位,加快推进转型跨越。一区一圈一带区 域政策,涉及到我县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事 业等各个方面,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借助这些政 策,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影响发展而自己解决不了的大事、难事。 为用好机遇、做实机遇,我县成立了推进区域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充分借助区域政策,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深挖潜力, 努力走出一条既彰显XX特色,又借势推进崛起的发展道路。围绕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立足河南地区向沿海资源输出的战略通道、 东西合作的桥梁枢纽,变交界为交汇,变边缘为前沿,打造邻边 经济发展桥头堡

11、;围绕落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立足于省会 城市群的紧密圈层,加快融入济南一小时生活圈,做大做强省会 经济,建设济南后花园和会客厅,围绕落实西部经济隆起 带规划,立足于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西部中心腹地,全面推进 产业、生态、城镇、文化发展绿色崛起,打造西部发展核心增长 极。工作中,通过深入研究政策,认真策划项目,加大对上争取 和对接力度,发挥政策的集成放大效应,把黄金机遇期转化为黄 金发展期。正确处理好项目建设与产业培育、速度与质量、硬环 境与软环境三个关系”,推进发展提速增效。力争到2020年, 全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5%,三次产 业比例调整为6:47:47,综合实

12、力、跨越发展、两个同步等方 面进入全省中游以上水平。三、充分发挥优势,强力推进产业升级。产业优势是县域经 济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和重要体现,在一区一圈一带区域 中,如何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关键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产业,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强化巩固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落后产 业。因此,我县应立足丰富的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造型发展, 提质增效,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贡献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产业 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围绕打造全省高品质农副产 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优质淡水养殖基地,着力培植有机蔬菜、现代渔业、大蒜深加工等一批高效示范园区,高起点引进农产品精深 加工企业,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

13、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 化、标准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县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 合作社分别达到170家、900家,绿色有机农产品占全县农产品 总量的8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20个。二是全力加 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方阵式管理、梯次性培育,对瑞星、东 顺、新东岳、九鑫等骨干企业实施高新技术改造,推进裂变式、 链条式发展;对开元、鑫海、沃而丰、星光等中小型企业推进内 涵提升与外延扩张双向发展,打造一批百亿元旗舰企业、50亿元 航母企业、十亿元巨人企业。狠抓县内10家铁矿段的投产达效, 推进5平方公里的矿产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填充,打造全省矿产 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

14、范基地。加快 中联水泥扩规提升、地热小镇建设步伐,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开 发、规模开发、深度开发。三是努力推进服务业蓬勃发展。围绕 打造XX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对水浒影视城、六工山水浒大 寨、白佛山等重点景区的管理运营,实施黄金岸线、XX湖大溶洞 等精品项目,做响“水浒人家”“滨湖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推进旅游 业向多元化、市场化、效益型方向发展。围绕争创文化强省建设 先进县,深入实施文化“顶天”“立地”工程,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 展、文化与民生互动发展。围绕打造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加快 推进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及煤炭、港航园区建设,把我县建成西煤 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和国内重要的物流节点。四

15、、全面推进XX湖开发,保障和改善民生。XX湖是黄河下 游重要的蓄滞洪水库,担负着确保省会济南、津浦铁路、胜利油 田和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同时,也是京杭运河复航的 重要节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途经的最后一级蓄水湖和山东省西 水东调工程的水源地。在一圈一带政策扶持中,应该EXX湖 保护开发作为建设美丽中西部的生态心脏,持之以恒,紧抓不放。 一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借助国家政策和省级发展规划,密集争 取XX湖增容、稻屯洼平原水库等水利工程,尽快实施XX湖生态 功能区等重点项目,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 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营造蓝天碧水的生态 环境。二是实施移民避险

16、解困工程。紧紧抓住我县被纳入全国移 民避险解困试点县的历史机遇,积极对上争取扶持政策,高标准 实施库区移民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样板示范工程,提高移民 群众的生活水平。三是实施移民就业工程。把沿湖群众增收作为 重点工作来抓,规划实施XX湖沿岸高效生态经济区,大力发展麻 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湖产品、畜产品深加工及工具加工基地, 引导支持沿湖群众兴办渔家乐、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力争让25万 移民群众都过上幸福生活。五、强力构筑现代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我县处于省 会济南1小时生活圈内,将以融入省城后花园、大泰山休闲旅游 区为方向,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 游家园。一是推进

17、城区板块建设。编制完善城乡总体规划,构建县城、示范镇、一般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有机衔接的城乡发展 格局,推进城镇集群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发展城镇产业,推进农 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统筹推进现代城区、 滨湖新区、南部新区、经济开发区、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四 区一园”建设,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力,又发展生 态经济,注重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实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 市品质。二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农民意愿出发,统筹推 进新型农村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切实解决“谁来住、 怎么住、住上干什么”的问题,把社区建设过程变为改善群众居住 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过程

18、。三是推进幸福文明乡村建设。 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突出特色的要求,因地制 宜发展产业聚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重镇和旅游强镇。 深入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营 造优美的城乡环境。六、强力推进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力。一是创新发展思路。 引导全县各级干部以战略思维谋划工作,以一流标准提升工作, 以双联四包为抓手促进作风转变,不断增强谋划项目、争取 项目、实施项目的能力,着力推进政策转化,全力推动转型跨越 发展。二是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坚持用市场的理念发展产业, 用市场的机制配置资源,用市场的办法破解难题,着力激发各类 主体发展活力。发挥校企合作、省级和国家级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