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共13页)_第1页
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共13页)_第2页
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共13页)_第3页
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共13页)_第4页
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共1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yngxing)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提纲(tgng)整理 小组成员:马超凡(cho fn)、翁庆娜、莫凡、陆晶晶、周启容、王涛、第五章 生态与环境5.1 人与环境5.1.1 人与资源 (1)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核心的资源:土地、水、生态(森林、湿地等)、化石能源(2)人口趋势:人口对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多(3)城市化率的提高会使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向城市集中(4)科技水平的提高会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5)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资源总量和产出效率必须控制在 一定红线以下5.1.2 资源与环境关系(1)资源的分类:广义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2、要素狭义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有效性和针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包括土地资 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社会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以外其他所有资源的总称,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包括人力、 智力、信息、技术和管理资源等(2)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对环境有正负两面影响5.1.3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1)城市化水平提高,资源消耗量随之提高(2)城市化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般也会提高(3)城市消耗人类总资源量的80%左右,消耗能源的75%左右(4)城市化水平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面影响,如:建设城市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也可是负面影响,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

3、热岛效应等。(5)城市发展促使人工环境的大面积出现5.2 城市生态系统5.2.1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1)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物圈在发展三方面(物质、能量、信息)的关系(3)人类生态系统是开放的5.2.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2)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3)物质流、能量流最大,速度快,高度开发(食物、能量、废弃物的排放)(4)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然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出现环境污染(5)脆弱性强5.2.3 城市生态系统(shn ti x tn)的内涵(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域社会生态系统完全(w

4、nqun)不一样: 经济结构(jigu)、社会结构、生物群结构、物质空间结构(2)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完全不同:生产功能不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以非生物生产为主,而自然生态系统则是以生物生 产为主能量流量方式不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原子能、地热能、非太阳辐射能、并且由专门的基础设施网络传递物质循环方式不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主要依靠人工设施网络进行循环信息流完全不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主要依靠设施网络进行流转(3)流态:完全依赖人工设施流转(4)运行结构:元链网5.3 城市环境5.3.1 城市环境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 城市环境的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 部条件

5、狭义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物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理环境还包括人口分布及动态、服务设施、娱乐设施、社会 生活等社会环境(2)城市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城市人工环境、城市社会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美学环境5.3.2 城市环境的特征与效应(1)城市环境的特征: 界限相对明确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影响制约因素众多具有脆弱性(2)城市环境的效应:污染效应生物效应地学效应资源效应资源效应美学效应5.3.3 城市环境的容量和质量(1) 城市环境容量概念: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内容: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容量、城市用地容量

6、以及基础设施(j ch sh sh)容量、城市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和建 筑容量(rngling)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包括以下(yxi)几方面:城市自然条件城市现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与基础设施容量、自然环境容量有关历史文化条件(2)城市环境质量概念: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审核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组成: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各种环境要素质量,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生产环境质量、文化环境质量等 经济与产业6.1 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6.1.1城市的经济内涵:城市是经济和产业的聚集区(第二、第三产业

7、)城市化发展的前提是:农业人口溢出,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除了第二、第三产业的聚集区,同时还是产品的交易中心和主要消费地我国城市分为市、镇两种城市经济区和城市行政区是两个不重合的空间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产业的聚集6.1.2城市与经济关系经济和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资本增加、人口资源增加、技术水平上升、原料腹地和产品市场扩大)城市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和产业活动主要发生地为城市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提高社会公共用品【1)保障社会公平;2)干涉市场调节;3)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可以统筹产业空间布局6.2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6.2.1产业分类: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基础产业与

8、非基础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主导产业、辅助产业、服务产业6.2.2区位商:最小需求法6.2.3就业规模预测:乘数效应; 总就业规模的变化预测6.2.4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相关理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配第(pi d)克拉定律: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xijing)、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b二、三产业的结构在不同的地域比率不同,总体趋势(qsh)第三产业增加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a三次产业比例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 b工业(二产)内部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生产比重上升; c就业人口趋势是三、二、一,同时资本比例二、三、一(不绝对) e一、二、三产业均向专

9、业化、规模化、公司化方向发展 f一、二、三产业各自的内部构成出现群聚现象(工业群聚于制造业;第三产业群聚于商、服务业) g科技的发展对产业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影响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a经济的发展是少数几个主导产业扩散的结果(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b扩散效应分为三种(回顾、旁侧、前向效应) c该理论认为经济成长分六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前、起飞、成熟、高额消费、追求质量) d产业演替的前后顺序:基本消费品轻纺重工业制造业汽车工业服务业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a提出霍夫曼指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b根据该指数把工业化分四阶段:指数5(第一阶段)工业不发

10、达;指数2.5(第二阶段),工业起步;指数1(第三阶段)进入工业化时代;指数10%,工业化初始阶段;三产,工业化加速阶段 b第一产业70%,一产比值下降,后工业化阶段6.2.5主导产业的选择(xunz)比较优势(yush)原则:有绝对优势时,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时,不一定有绝对优势。有比较优势就会产生贸易。 外生比较(bjio)优势、内生比较优势产业关联效应:前向、后向、集群产业周期:早期创新、增长、成熟阶段及其后6.2.6产业发展模式增长极模式:弗朗索瓦佩鲁点轴开发模式:萨伦巴和马利士梯度模式(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有差距,落后地区循梯而上)与反梯变模式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6.3城市空间经

11、济发展的内在机制规模和聚集:规模越大,聚集能力越强规模越大,辐射范围越大规模越大,自我更新能力越强外部性:外部性就是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的差异(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3)地租理论:产业发展的基本资本,市中心地价高,越远低价越低; 企业竞租模型,择居竞租模型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由基础性产业决定,基础性产业越大,城市规模越大基础性产业大,非基础性产业越大,两者共同决定城市规模产业的数量越多,城市的社会结构越复杂,同时越稳定城市的最优规模一般由主导产业类型决定产业的外部不经济性制约城市的发展规模6.4全球化的城市和产业发展特征:(1)出现全球化市场(原料、产品)和全球化城市(人、资本

12、、信息、物流) (2)出现全球化和生产网络体系,由跨国公司主导 (3)出现地域化的产业集群(“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柔性专业化”生产)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国家力量型产业区6.5产业分析法 城市相互作用力关联测量经济基础分析:基本经济活动分析与非基本经济活动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法趋势外相法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7.1城市人口与社会(shhu)要素的定义7.1.1城市(chngsh)人口(1)城市(chngsh)人口界定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城市人口主要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2)城市人口统计的范围 我国的城镇化地区包括城区和镇区。 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的工

13、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即非农生产单位属于镇区。(3)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7.1.2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西方国家矛盾主要有: a种族冲突;b社会阶级的空间分化;c社会犯罪率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7.2城市人口与社会发展规律7.2.1城市人口特点:a密集;b非农业化生产;c高度组织化;d高度人工化;e社会阶级多元化 7.2.

14、2城市人口规律可分为诸如人口经济规律、人口再生产规律、人口的社会变动规律、人口的地区变动规律、人口的自然变动规律等,具体表现为: a空间上向大城市(城市带)聚集;b时间上与城市化率的“S”曲线一致 7.2.3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按作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7.3 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7.3.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种影响方式:a规模(与人口构成有直接联系);b结构(如儿童、老人的分布引起的城市功能结构的分布)c空间分布(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分布的影响)7.3.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主要动力:社会公平 主要表现:公共政策 主要内容:城市管理方式、城市公

15、共资源分配、城市决策过程、城市公共空间等7.4 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7.4.1城市(chngsh)人口统计 (1)城市(chngsh)人口静态统计我国人口统计(rn ku tn j)的概念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等。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a.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b.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机械增长的人口数与年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7.4.2城市人

16、口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 (2)职业结构 (3)家庭结构 我国城市家庭组成由传统的复合大家庭向简单的小家庭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4)空间结构 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等。 比较常见的人口密度模型:Clark模型(只适用于单中心城市,见P122)、Sherratt模型、Newling模型。7.4.3城市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 以预测基准年上溯多年的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预测规划目标年城市人口,计算公式:Pt=P0(1+r)n,式中: 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人口综合年均增长率; n

17、预测年限(tn-t0), 主要适用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对于新建或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的城镇则不适用。 (2)时间序列法在城市规划人口预测时,多以年份作为时间单位(dnwi),一般采用线性相关模型,计算公式: Pt=a+bYt,式中: Pt预测目标(mbio)年末城市人口规模; Yt预测目标(mbio)年份; a、b参数, 适用于城市人口有长时间的统计,人口数据起伏不大,未来发展趋势不会有较大变化的城市。 (3)增长曲线法在城市规划人口预测时,一般使用逻辑增长曲线,计算公式:Pt=Pm/(1+aPmbn), Pm城市最大人口容量; n预测年限(n=t-t0,t0为预测基准年份,t为预测

18、目标年份),适用于较为成熟的城市的人口预测,并不适用与新建城市或者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城市。然而,在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人口极限规模往往难以确定或者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给该方法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劳动平衡法基本思路:及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的增长,确立新增基本人口数量,然后按照基本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推算城市的总人口。适用于以产业(主要是二、三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城市。 (5)职工带眷系数法计算公式: 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 注:同时要参考职工带眷有关指标P125适用于新建工矿城镇,根据建设的企业规模推算建成后的城镇人口,其他情况不适合。7.

19、4.4社会分析方法 (1)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法 社会影响评价运用的方法分为两类: a技术性评估,研究的主要依据为指标资料的数理分析方法; b参与性评估,利用大量的社会调查作为评估判断依据的定性分析方法。 (2)社会指标分析法 1980年代以来,我国形成了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体系、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等综合性指标体系。近几年,出现的新的评价体系有安全城市评价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等。 (3)常用社会指标a.关于社会组织系统的指标 基本人口特征、人口素质水平、社会结构、外来人口状况、社会公平、行政效率与城市(chngsh)政策、社会组织能力、和公民意识。b.关于社

20、会(shhu)文化环境的指标 社会投资水平、物质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安全与治安控制、社会保障、社会整合(zhn h)和社会建设。c.关于主观评价的指标 城市环境评价、公共设施的供给和可达性评价、城市生活中的现状问题评价、公共事业的发展状况评价、政治和社会氛围评价和地方归属感。第八章 历史与文化8.1城市历史的内涵与意义8.1.1内涵城市物质历史(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历史(风俗、习俗),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方式。8.2城市历史的研究内容8.2.1研究维度时间:演变的过程和动力空间:城市人口、城市环境、社会等级、物质形态8.2.2研究内容城市的起源动力:军事、宗教、交通、资源社会问题体系

21、文化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8.3.东西方城市历史的差异8.3.1差异原因:地理环境民族思维方式 中:类比,自然界的启示 西:推理,逻辑宗教传统民族的融合产生的新文化观念8.3.2古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基础:农业社会理论基础:天、道、气、数、理主要表现:天文、历法、城市规制影响:天圆地方(产生)社会等级(dngj)阶层分住城市形态:矩形(jxng)体现“地方”城市色彩(sci)有专门限定:皇家为黄、紫、红、黑城市主轴线:正南北,中央对应北极星对世界的认知物质界面简接(推理)界面思想、精神界面8.3.2西方哲学思想地心说(代表:亚里士多德)推崇以几何学为代表的数学形态美学提倡遵从自然规律的理性城市建设注

22、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化强调城市中心地段公共空间总体特征:自然哲学+几何与数学+城市的公共空间(文化核心)城市的基本形态8.4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8.4.1对城市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城市历史的发展、演进及城市发展的脉络等)8.4.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城市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等)8.4.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自然与社会条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形成的文化可分物质性和非物质性。8.5城市文化的内涵8.5.1内涵 广义的文化指普遍的物质生产(硬件)、社会关系(社会)与精神生活(软件);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社会结构。8.5.2

23、文化结构硬件:物质文化软件:制度文化、精神文化8.5.3城市文化结构(城市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8.6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8.6.1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体现在城市的形态、规模、结构、功能、选址。8.6.2西方古、近代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人的尺度决定一切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集中展示地文艺复兴及以后,几何形态学成为城市风貌的设计导则8.6.3当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由决策者、规划师、公众共同决定城市结构的形态更加注重城市总体(zngt)格局、城市功能、城市形象的文化体现强调城市(chngsh)文化传统的保留和延续传统文化街区或建筑的功能(gngnng)发生重大变化8.7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内容8.7.1表达城市文化的规划方法总规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表现文化在详细规划阶段通过历史街区和建筑及民俗文化街等形式表现文化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城市肌理、景观界面、城市风貌等表现文化景观设计阶段通过建筑立面、建筑小品、景观小品、城市色彩、装饰符号等表现文化第9章技术与信息9.1 技术进步对城市的影响(1)技术进步a.生产资料极大丰富b.生产技术极大提高c.资源和市场的范围大大提高(2)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