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端午节的名篇【篇一:中秋经典诵读】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一、活动指导思想:、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通过诵读古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三、活动过程:、中队辅导员致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普天同庆,中国华民族共庆团圆的日子里,让我向在坐的同学们
2、道一声,“中秋节快乐!”、中队辅导员简单介绍: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 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 20 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沉浸在浓浓情意中,诵读中华经典,祈祷家国平安。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月的喜庆之时,更有 “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将中秋月夜点缀得浪漫迷人。值此中秋佳节,我祝愿大家合家欢乐,幸福美满。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能够真正认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
3、刻内涵,能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里进一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讲述中秋的由来、食俗。引入诵读。“中秋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附:中秋诗词: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
4、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 ”) 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
5、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十五夜望月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诗歌的意境,显得悠远而耐人寻思。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下独酌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那一轮高挂天空的皎洁明月,自古就是人们吟咏歌颂的对像,中秋节的月亮,更令人有温馨的感受。而诗人李白的感受更是潇洒飘逸!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
6、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夜忆舍弟八月十五为 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 月圆、月缺”来形容 悲 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是幽清淡远,深情绵邈。诗人通过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中秋唐代诗人李朴的中秋中的明月形如宝镜,月夜静气氛谧
7、,同时也描写了中秋平分秋色,描写了中秋的云衢通明。中秋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中秋旅思台湾民谣中秋旅思中秋时团圆的日子,然而就像朱镕基总理曾说过的那样“浅浅海峡,国之大殇”,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仍然漂泊海外,骨肉分离的两岸人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团圆。中秋旅思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
8、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秋不仅仅是庆祝丰收与团圆的节日,它更是我们缅怀先贤的日子,是我们怀念亲人的日子。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深情缅怀了革命烈士杨开慧,至今读来也令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元 1076 年中秋苏东坡身在在密州,面对苍穹中一轮圆月,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不得意心情复杂而又矛盾,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信心。旋即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9、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篇二:苏轼与端午】苏轼与端午一、端午与屈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
10、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二、苏轼与屈原苏轼少年时代就喜爱屈原,熟读其作品。到了青年时代更为崇拜。苏轼以屈原为写作对象的作品,有屈原塔诗一首和屈原庙赋一篇。据清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这两篇作品是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 ),苏轼服母丧期满后,再度赴京途中所写的。它们虽然是作者年轻时(24 岁)的作品,但已经可以见到他对屈原有深刻的认识。屈原塔和屈原庙赋都是以屈原的“死 ”作为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下笔。这一年苏轼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师。在湖北有一遗宫即屈原的故居,在屈原死后被改建为庙,立像祭祀,
11、但历史的风尘已把此时的屈原庙吹变得荒废不堪。苏轼见此景感伤至极,心中多年的偶像,一个伟大的身影,一段历史的悲剧,一幕幕浮现眼前。在含泪祭扫屈原庙后,他满怀深情创作出名篇屈原庙赋,此作成为苏轼三十多篇辞赋作品中,堪称赋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
12、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惇乎中浦。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 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屈原庙赋不是简单表达“粉丝 ”对偶像的崇拜之情,全文与屈原的灵魂对话,把偶像悲壮
13、惨烈的一生和崇高的爱国激情完整地渗透在如泣如诉的笔墨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年轻才子对历史伟人的心驰神往和对屈原高风亮节的由衷赞叹。也是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 年 ),也是在随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京途中,路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然建有一座屈原塔,苏轼惊异之余挥笔写下了五言古诗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
14、持死节。屈原塔一诗是一首端午节缅怀屈原的风俗诗。“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则是对这一节日的描述: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据说在这之前,粽子只是一种夏令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人们才把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作者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塔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苏轼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苏轼虽自身才华横溢,但从年少时起,一直到人生的晚年,对屈原的崇拜如陈年的老酒愈久愈烈。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赞叹屈原的离骚。苏轼说“离骚价值极高,足与日月争光可也”。最能体现苏轼对偶像“狂热
15、”赞美的,要算明人蒋之翘在七十二家评楚辞中所引的一段话,苏轼曰:“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又曰:“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苏轼认为楚辞是空前绝后的杰作,在亘古以来万千作家中,只有屈原一人令自己感到绝对无法相比。苏轼的一生教过许多学生,他经常说:只要熟读诗经和离骚,作诗的一切技巧和精神就都掌握了。不仅要求学生熟读离骚,他自己在暮年之际仍常读离骚,忘情其中。此时的老人是在用一生的感悟来品味先哲,追寻境界,崇拜偶像。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 TOC o 1-5 h z 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屈原)、渊明(陶潜
16、)、子美 (杜甫 )、子瞻 (苏轼)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的确,不论东坡如何自愧弗如,在后人眼中,他这个“粉丝 ”已达到了和偶像同样的高度。他将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使词具有“旷 ”的精髓。而东坡平生最大的功业,绝非他自嘲的“黄州、惠州、儋州 ”,而是无论境遇如何,都不曾迷失自我。所以,在学问和德性上,“粉丝 ”与偶像皆为后人景仰的对象,这是否可以成为当代“粉丝 ”学习的榜样?“泛粉丝 ”时代,对“腕儿 ”的追星无可厚非,只想强调一点:“粉丝 ”是否应跃升自己的档次,多注重精神的向往,多增加思想的交流,多探寻知音的境界,多积淀文化的品格。穿越时空与古贤对话,“对接 ”精神让理想传承,生命进
17、程成为崇拜过程,这一点,苏轼做得够铁杆、够酷炫,堪称“粉丝王 ”。三、苏轼与端午苏轼端午二词勾勒出北宋端午民俗画卷。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四月,调充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太守。在定州,四月以讽斥先朝罪名贬知英州。未至贬所,八月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十月二日到达贬所,时詹范守惠州。苏迈、苏迨归宜兴,苏过与朝云同行。宋哲宗绍圣二年( 1095 年)五月四日,苏轼作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
18、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首词记录了北宋惠州的端午民俗,女人们都要用兰花香草来沐浴,然后用彩线臂缠,以期祛病除灾。词中描写了端午沐浴的场景,彩线缠臂,可以不病湿;小符配身,可以辟五兵。“流香涨腻满晴川脂香粉腻顺水流淌,是一幅多么美丽而热闹的民俗画面。【篇三:中华传统节日最具代表的诗词】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春节的名诗不多,估计合家团聚,祭祖拜年,忙忙活活,顾不得作诗。不过王安石的元日在春节的诗歌中可以独占鳌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时的王安石正官场得意,准备大展身手,富国强兵,这首诗听得出一派意气风发。除夜作者:(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
19、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元宵相比春节,元宵节更多了一层社交的价值。大家走出家门,尤其是青年男女,看花灯、猜灯谜,比起春节的循规蹈矩,更多一分无拘无束。 这样的节日,好诗自然不少。最著名的当属三首宋词,一是朱淑真的生查子,一是李清照的永遇乐,一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李词是半生颠沛流离,心情悲苦,辛词是借物咏志,别有怀抱,都没有节日的欢乐气氛。朱淑真的生查子最有代表性。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首诗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盛况和风俗,女孩子趁着节日,与心仪的男子约会。下阕写的是失
20、落,在一场绚烂烟花的映衬下,更加伤感。相比李清照国破家亡的物是人非,朱词失恋的物是人非,是小伤感小情调,更能引起大众的同感。清明清明是祭祀祖先、怀念故人的节日,奇怪的是每到清明必是阴雨天气,这也成就了杜牧的这首清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明白如话,画面感极强,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冷清的画面立刻有了暖意,变得生机盎然。端午中华传统节日最具代表的诗词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自沉汨罗江,本来是个伤感的节日,可是大家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尽享节日的欢乐。因此说,端午节是个很纠结的节日。屈原作为孤臣孽子,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很容易激起士大夫
21、的共鸣。端午节的诗不少,不过名篇居然不多,元稹的这首诗颇能代表当时人过端午节的纠结。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节 令门 . 端 阳作者:(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让这个节日充满温馨浪漫,古代女子在这一天乞巧,如今已经演变成中国人的情人节。织女并没有逼牛郎去投军,去赶考,好封妻荫子,而是男耕女织,开开心心过平常的日子,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七夕的佳作也不少,杜牧的 关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工李商隐的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工都是名句,不过相比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品味古典名著 23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第一单元 美丽的大自然 欣赏 森林与小鸟》(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
- Unit 3 My friends Part C(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3《我和老师交朋友》(教学设计)-鲁画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 8 蝴蝶的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2 平行线 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课 第2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第1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综合与实践 白昼时长规律的探究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2025年重庆市开州区云枫教育集团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 世界史话题聚焦-智慧讲坛新视野+导学案-2025届统编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 2025年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福建省龙岩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试题 化学 含答案
- 2025年第六届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统测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八校联考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第六届全国国家版图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江西九江茅山头企业管理有限公司2024年纪检专干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eepseek的使用技巧与实际应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