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5章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基本方法5.1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主题立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追求,已由功能型逐步向文化型、生态型演化。因此,城市公园的立意应该考虑基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游客心态、文化特征等综合因素,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设计时,应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使公园具备感知多样性、感官体验的复杂性以及对市民需求的适应性,将创造能够使人们身心都得到放松的休闲娱乐场所作为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可通过开展座谈会或市场调查等形式来听取、了解公众的观点和建议,以便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案。空间运用城市公园应根据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及环境、自然
2、等因素来进行科学的建设和规划,要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景观的自然特性。这就需要设计中应善于利用城市公园的自然山水、花草植被、地形地貌及人文历史等条件,在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平衡,控制人工建设对自然破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统一另外,还要大力提倡和发展立体绿化、水体绿化,以增加绿量。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弓箭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地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
3、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是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多功能,景观化,边界化多样化植物造景植物造景的运用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首先,应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群落,实行乔、灌、草、花的相互配置,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以不同高度、不同颜色、不同季相变化的植物形成多结构、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的长期共存的植物群落。其次,通过对植、孤植、丛植、树林、树群、植篱、草坪、花境、花坛等配置形式,根据各植物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点来进行完美结合,形成具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植物景观。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
4、征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伟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页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甲乙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建筑设施对于纪念性建筑,因其具有所在城市的典型特性,体现了所在场所的精神特质,因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以免破坏建筑固有的文化象征。对于雕塑小品,应充分展现其观赏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园
5、或公园中的不同空间,雕塑出体现城市文化和主体、展示历史背景和人物、符合各层次人们审美需求和能够激发人们想象力的色彩丰富、意蕴深厚的作品。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其设计要在不会过多占用自然景观空间的基础上,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关于纪念性景观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所在场所的精神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环境和设施,要考虑到人民对其的依附心理,还是应当充分的考虑改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关于公园设施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呗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
6、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演与其他弓箭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注重将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统一规划,在景观周围提供人们方便的座椅、照明灯具、公共卫生间、园区指示牌、电话亭等服务设施,增强园中“人”与“景”的互动。使人们备感亲切而喜爱有加。511城市公园的设计规范一、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
7、计可参照执行。第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二、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第2.2.2条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性公园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m?。第2.2.3条儿
8、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o第2.2.4条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场以及兽医院。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全园面积宜大于20hm2o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有地区或类型特点的动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在520h之间。第2.2.5条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相应的科研实验区。全园面积宜大于40hm2o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0hm2o盆景园应以展出各种盆景为主要内容。独立的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
9、mo第2.2.6条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好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设置适量游览路、休憩、服务和公用等设施。第2.2.7条历史名园修复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为保护或参观使用而设置防火设施、值班室、厕所及水电等工程管线,也不得改变文物原状。第2.2.8条其他专类公园,应有名副其实的主题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o第2.2.9条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同时应照顾老人的游憩需要。居住区公园陆地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hm之间。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大于0.5hmo第2.10条带状公园,应具有隔离、装饰街道和供短暂休憩的作用。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
10、,植物配置应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及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的观赏效果。第2.11条街旁游园,应以配置精美的园林植物为主,讲究街景的艺术效果并应设有供短暂休憩的设施。三、园内主要用地比例第3.1条公园内部用地比例应根据公园类型和陆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等用地的比例应符合表2.3.1的规定。第3.2条表2.3.1中I、11、III三项上限与W下限之和不足100%,剩余用地应供以下情况使用:一般情况增加绿化用地的面积或设置各种活动用的铺装场地、院落、棚架、花架、假山等构筑物;(2)公园陆地形状或地貌出现特殊情况时园路及铺装场地的增值。第3.3条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可在符合下
11、列条件之一时按表2.3.1规定值适当增大,但增值不得超过公园总面积的5%。(1)公园平面长宽比值大于3;(2)公园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过50%;(3)水体岸线总长度大于公园周边长度。四、常规设施第4.1条公园内不得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餐厅、旅馆和舞厅等建筑。公园中方便游人使用的餐厅、小卖店等服务设施的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第4.2条游人使用的厕所面积大于10h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m2者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男女蹲位比例为11.5:1;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各厕所内的蹲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在儿童
12、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公园宜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厕所。第4.3条公用的条凳、坐椅、美人靠(包括一切游览建筑和构筑物中的在内)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但平均每1hm2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最低不得少于20,最高不得超过150。分布应合理。第4.4条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应设于各游人出入口附近,不得占用出入口内外广场,其用地面积应根据公园性质和游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确定。第4.5条园路、园桥、铺装场地、出入口及游览服务建筑周围的照明标准,可参照有关标准执行。五、总体设计1、容量计算第5.1.1条公园设计必须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作为计算各种设施的容量、个数、用地面积以及进
13、行公园管理的依据。第5.1.2条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C=A/Am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mJ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mV人)第5.1.3条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m2为宜;近期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低的城市,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可酌情降低,但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v。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第5.1.4条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的50%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应适当增加,其指标应符合表3.1.4的规定。水面和陡坡面积较大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指标。2、布局
14、第5.2.1条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竖向及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作出综合设计。第5.2.2条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公园性质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的规模及特色。第5.2.3条出入口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游人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需要设置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者,应确定其规模要求。第5.2.4条园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
15、和特色要求。第5.2.5条园路的路网密度宜在200380m/m?之间;动物园的路网密度宜在160300m/m之间。第5.2.6条主要园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易于识别方向。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生产管理专用路不宜与主要游览路交叉。第5.2.7条河湖水系设计,应根据水源和现状地形等条件,确定园中河湖水系的水量、水位、流向;水闸或水井、泵房的位置;各类水体的形状和使用要求。游船水面应按船的类型提出水深要求和码头位置;游泳水面应划定不同水深的范围;观赏水面应确定各种水生植物的种植范
16、围和不同的水深要求物的种植范围要求。第5.2.8条全园的植物组群类型及分布,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园外的环境特征、园内的立地条件,结合景观构想、防护功能要求和当地居民游赏习惯确定,应做到充分绿化和满足多种游憩及审美的要求。第529条建筑布局,应根据功能和景观要求及市政设施条件等,确定各类建筑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间关系,并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第5210条公园管理设施及厕所等建筑物的位置,应隐蔽又方便使用。第5.2.11条需要采暖的各种建筑物或动物馆舍,宜采用集中供热。第5212条公园内水、电、燃气等线路布置,不得破坏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
17、、垃圾存放场及处理设施应设在隐蔽地带。第5.2.13条公园内不宜设置架空线路,必须设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开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2)不得影响原有树木的生长,对计划新栽的树木,应提出解决树木和架空线路矛盾的措施。第5.2.14条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六、园路设计1、园路第6.1.1条各级园路应以总体设计为依据,确定路宽、平曲线和竖曲线的线形以及路面结构。第6.1.2条园路宽度宜符合表5.1.2的规定。第6.1.3条园路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它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
18、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第6.1.4条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第6.1.5条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拦设施。第6.1.6条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第6.1.7条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第6.1.8条
19、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拦设施。第6.1.9条园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5.1.2城市公园规划的程序规划范围的规定和工作计划的拟定基础资料的收集基础资料的收集包括:城市的历史沿革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面积,在城市中的地位公园服务范围内的人口组成,分布,密度,成长,发展及老龄化程度公园所处区位的自然环境公园的土地使用与交通状况公园所在区位的政治与经济活动状况城市的总体发展模式有关公园的调查外部条件的调查自然环
20、境的调查人文环境的调查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查内部条件的调查定性与定量的调查定性的调查:确定公园的性质,从而进行定性的调查与研究分析定量的调查:确定公园的规模大小,设施容量,使用面积等公众参与与民意调查:公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反映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公众参与,重视民意调查,不仅可以做出符合居民需求的规划,更可以获得居民的支持。研究,分析,确立规划标准和原则对基础资料和有关公园的调查,研究分析:对基础资料和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或以图表,或以文字整理研究分析结果;对公园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进一步研究分析得出公园规划的定性定量的标准和指标,确定公园的设施内容,设施容量,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人
21、均使用面积等对公园相关法令的研究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公园案例的研究分析对公园所在区位内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生活习惯,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方案的拟定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划设计方案公园的开发方式公园的投资预算公园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居民生活等的影响)等(6)方案的评审,修正和选定(7)规划实施(8)实施后的评价和改进5.1.3城市公园规模容量的确定空间规模的确定:影响城市公园空间规模的因素游憩需求吸引力责任模式当前有关城市公园空间规模的几个指标人均公共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4城市公园空间规模的确定在确定空间规模是应注意的问题设施容量的确定5.2设计的三大方法(一)基准法则:面向大众
22、,解除对人性的压抑,是城市公园产生的思想环境。城市中日益强大的物质力量,要求环境提供人人有权使用的缓解物质作用的场所,求得人性的发挥。城市公园完全符合这些要求。现代城市公园则是打球,溜冰,跳舞,餐饮,以及新兴的游乐项目融合在开敞的大空间中,这也是人们必要的物质需求,说明现代生活已经将人性改造的更具现实性,人在公园中的行为范围相对较大,行动的目的性增强。现代城市公园更讲求物质性,现实性。(二)外围法则:行为多样性造就环境的多样性。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繁荣带来了人们行为的多样性。杨盖尔把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尊重个人空间人类学家艾德华T
23、荷尔(EdwardHall)指出: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个人空间气泡所包围,当我们的“气泡”与他人的“气泡”相遇重叠时,就会尽量避免由于这种重叠所产生的不舒适。所谓“气泡”是随人而动的个人空间,如同人理所当然的领域。空间“气泡”在人静止时作用最明显,而人一旦行动起来它的作用似乎就不那么强烈。基于此,在公园设计中的休息设施要避免空间浪费。尊重地域性空间“空间”气泡是个人移动的领地,地域性空间是个人或群体的不动领地,在城市公园中,某些地点会反复地被一定的人群所占有,那么它很可能会被人们默认为地域性空间。地域性的形成有助于促成活动人群的群体性,因此不妨加以利用,关键在于明确边界和地域差别,空间的
24、界限能够提醒使用者使他们明白自己所占领区域的范围,以保证该区域内进行性质相同的活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个人私密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自由境界,当处于这种心境时,人们对于自己与外界在视觉上、语言上、精神上以及肉体上的联系,都能够随心所欲的自由开敞或关闭。”当外部势力阻碍了某人驾驭自己私密行为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贬低了某人的价值。公共空间尽管是公共的,但它还经常容纳私密性的活动。城市公园中的某些部分应当提供保证私密性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人可以集中精力不受干扰。分隔的手段却未必采用封闭式,也可采取半分封闭式和开敞式。半封闭式的优点是与外界有视线交流,而空间形式仍较封闭,既不
25、只有别人贸然闯入的尴尬,又有较强的限定感。开敞式是指视线通透,限定感不强的处理手法。“人看人,其乐无穷”人看人,是人与人之间主动的或间接的接触,它的作用对象没有范围限制,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液态人流与边界效应城市公园因功能性和主题性越来越增强而更带有城市空间的味道。从整体来看,行人具有流动性,同一方向的行人组成一股液态流,通畅的路径上流动迅速,不通畅的路径上或是相反方向的人流力量强大时流动缓慢。曲折的边界线也是滞留之处。边界越是曲折变化多,滞留作用也越明显。在通行空间与休憩空间没有明显区分的公园环境中,应当特别重视边界效应的应用。利用边界线的凹凸造成对人流中的“不坚定者”的吸引和
26、滞流,为需要逗留者提供适合的小空间。允许抄近路城市公园设计是以人的心理、行为为出发点。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执着的。在公园中穿越草地、广场等行为不应该一味制止,可以允许发生。这要求增加通道数量,在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允许行人抄近路。如果是广场硬地,可以以绿地作划分,引导人行线路。而对于草地,若不想让人踩踏,可以有意铺筑几条构图优美又切合实际需要的小路。满足自我表现人有炫耀自我的天性。在城市公园中这种表现自我的活动更易发生,因为它不像繁华吵闹的市中心那样有许多有趣的景象,空间也不那么拥挤。针对这种情况,设计者应当提供人们以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活动空间。在公共活动空间,仍然要提供各种“逞强”的场所供
27、人们表演。设置安全点人既会再某些时候表现自我,也会再另一些时候保护自我。在室外环境中有一些“安全点”是适合自我保护的空间。“安全点”的创造依靠空间的多层次性,在某个开放室间周围通过遮挡转折等手段,形成一个个便于人们隐藏自己、又于外界有充分视线交流的空间。经典形式美的法则: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经典空间设计法则:围合与渗透序列主导法则1.准确合理定位:如纪念性公园,为了纪念著名人物或著名事件,布局形式多采用轴线对称,规整严谨,尺度雄伟,从而创造出雄伟崇高,庄严肃穆的气氛,如南京的中山陵。公园形态自然型几何型:法国古典园林树木配置修剪运用单纯的几何形混合型:自然和几何型
28、园林交叉混合例如上海广中公园,东北部采用轴线对称的几何形式。该公园从东入口到西部管理处,约250M长的主轴线贯穿到底,然后一条次轴线垂直于该主中轴线往南,逐步转变为自然曲线道路,土山,水池构成的自然型园林空间。两种类型结合紧密,且相互衬托。3按要素分项设计:地形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建筑小品水体设计突出主景轴线终止塑造地形视觉重心超常尺度借鉴传统造景手法对景/卄日借景框景夹景漏景5.3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公园绿地规划设计首先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基本前提。其次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再次,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要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为原则。最后,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满足美化景观的功能要求方法:
29、首先进行对公园的基本情况作一些调查或资料收集工作。另外还要对公园内建筑,广场,道路以及其他公用设施的位置,标高,铺装材料,走向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对园内现有的人文或自然景点区,视线敏感区,视线盲区等进行分析评价。做好全面的分析评定工作后,要针对这些评定结果对公园绿地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然后根据公园的性质和现状条件,划分功能景区,并确定各个分区的规模特点,进行总体平面布局。5.4城市公园空间设计方法:线形:边界:拦阻:诱导:分化:遮蔽:围合小结:总之,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不同人群内心深处对景观的需求考虑,循环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及
30、公众的认同感,并体现当代城市的人文关怀。将其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尊重传统、赋予新意;多设项目、重视游乐;广造绿地、精创景观;慎造地形、巧理水体,集游览、休闲、游乐、文化、生态于一体的舒适、祥和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美国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片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焦胜,曾光明.城市公园的复合开发研究初探.南方建筑,2003(3):70-72.姚亦锋.现代中国城市公园的问题以及景观规划.首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4(1):60-65储亦婷,顾远英,杨学军,唐东芹.POE方法在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
31、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23(2):192197.(美)克莱尔库泊马库斯,卡罗琳费朗西斯人性化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关)LeonardE.Phillips.公园管理与设计M.刘家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徐从淮.从系统的改进与退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谈风景区的VIP制度J中国园林,2002,18(3):4345.刘剑锋欧阳晓钰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初探山西建筑。2007年第33卷第30期。王靖松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要素构建研究山西出版社.2007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黄发祥中国城
32、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李仲信,刘学.园林空间设计。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等),2002,(6):Z5刘月,陈东田,刘雪山东城市公园特色景观营造研究.山西建筑,2010,(05):347-348张灵博,陈珊珊,宋力,浅谈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城市规划.2004(5):7173.I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IJj.防灾减灾T程学报,2004,24(2):232235.姜乃力.Et本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启示以城市防灾公园建设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4650.白伟岚,韩笑,朱爱珍.落实城市公园在城市防
33、灾体系中的作用:以北京曙光防灾公园设计方案为例III.巾国园林,2006(9):1421.李永雄、陈明仪等著.试论中国公园的分类与发展趋势J.中国园林,1996/03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04朱黎霞、李瑞冬.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实践修正J.中国园林,2007/07陈瑾、黄哲、沈守云.浅论城市专类公园发展历程与研究趋势J.广东园林,2008/03张红梅、李娜、刘晓花.城市公园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08何湘.城市绿地分类探讨J.中国园林,1993/02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
34、,2003/05张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龚岚、徐程扬.北京市郊野公园类型划分及其特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李如仪.主题公园J.造园季刊,1998(1)IrisMiller.美国的新型城市公园J.顾启源译.建筑师,1998(2)丁丰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李伟.邻里公园的设计探析D.青岛大学,2008张洁.居住区公园绿地灰空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纪芳华.社区公园设计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9裘鸿菲.中国综合公园的改造与更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李如生.美国国家公园与中国风景名胜区
35、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边际.历史名园保护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萧玉瑜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王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1115.崔柳.法国巴黎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5054.罗枫.现代主义和现代园林D.南京林业大学,2003;21一56王敏利.中小城市城市公园规划研究与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艾伦泰特.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孟刚等人著.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庄晨辉.城市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8谭晖编著.城市公园景观设计M.重庆: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员工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补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联合体合作协议-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全新期权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精装修住宅购房合同委托书
- 体育馆室内设计委托协议
- 2025年度商业地产商用租房租赁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合同
- 2025年配电箱外壳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药房新零售店员工聘用及培训合同
- 2025年中国尿路感染用药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度城市更新项目三方房屋买卖及拆迁补偿合同
- 2025年广东广州市海珠区官洲街道办事处政府雇员招聘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道路交通安全法》课件完整版
-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一模考试英语试题讲评课件
- 切削加工中的刀具路径规划算法考核试卷
- 《推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经济师考试工商管理(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10kV配电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 心电图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学
- 2025年中国洗衣凝珠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态势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DB41T 2466-2023 浸水电梯使用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