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jioy)传播学(第二版)第一章1.信息(xnx)的传递:“共享说”“影响(yngxing)说”“反应说”“互动说”“过程说”2.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3.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传播现象,生命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4.传播的类型(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1、人的内在传播: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主我客我)。外刺激传播(下雨);思维性传播(电影票);反射性传播(砸手)。2、人的外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际传播:两个或两
2、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直接传播(面对面),间接传播(媒体中介)组织传播(团体传播):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工厂、学校、医院等)目的:协调组织内部,促进组织间沟通。大众传播: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书刊、广播等)向大众提供知识、信息、观念、娱乐等的过程。目的:多方面影响受众,使之接受和认同传播者的意向。教育传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目的: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在传播的不同类型中,人际传播最为广泛,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教育传播。5.传播的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大功能(1)监视环境(环境监视功
3、能)(2)应付环境(社会协调功能)(3)传递遗产(社会文化传承功能) 赖特提出了“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p6) 南国农:沟通,协调,教育,娱乐(p5)6.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南国农)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7.教育传播的演进:1、口语传播阶段2、文字传播阶段)3、电子传播阶段4、网络传播阶段8教育(jioy)传播的构成(g
4、uchng)因素 二要素(yo s)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材;四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五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教育效果;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9.教育传播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10.互联网引发的变革:1、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学习者为主)三层次能力结构p14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p14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变为多对多11.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他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教育传播学的
5、研究对象是整个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12.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p15第二章1.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截住教育媒体向受教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2.编码与译码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P213.教育传播过程要素的分析:1.传播者和受传播者2.信息和媒体3.编码和译码4.噪声5.反
6、馈 6.效果4.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一)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二)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三)通道传送阶段(四)接收与解释阶段(五)评价与反馈阶段(六)调整再传送阶段p225.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一)模式与理论的区别: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 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 形式。“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二)模式的类型: 文字模式 图像模式 数学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 控制论模式 社会系统模式(三)模式的功能 1.组合功能 2.启发功能 3.推断功能 4.测量功能(四)教育传播模式及其构建
7、原则:1.科学性 2.现实性 3.简明性 4.操作性 5.创见性(五)模式的构成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6.拉斯威尔模式(五w模式) 谁(Who) 说了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 媒介、受信者和传播效果。缺陷:1.忽略了“反馈”要素,属单向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7.香农韦弗模式(msh): 信源 编码信道(xn do)译码信宿 p33 【把传播(chunb)分成七个组 成要素,带有反
8、馈的 干扰 双向传播模式,使用 反馈 图解形式表示的。】 8.贝罗的S-M-C-R模式信源 (source) (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信息(message) (内 容 成分 处理 结构 符号)通道 (channel (视 听 触 嗅 味 )受播者(receiver)(传播技能 态度 知识 社会背景 文化)贝罗模式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复杂的,个因素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而,要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综合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9.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 p4010.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2-43 优点:可以容纳千千万
9、万的教育对象同时进行学习。 缺点:教师难与学生直接见面,难以及时获得教学传播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影响了教育传播的效果。11.几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图 p45(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图 p46(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图 p47(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图 p47(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图 p48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施拉姆)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可以脱离参与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
10、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2.符号的分类:语言符号自然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人工语言、非语言符号1.类语言(音调、口音、节奏)、2.外表(外貌、服饰)、3.体态语言(表情语、姿势语)、4.时空语言、5.物化活动化程序化的符号 p69-703.符号的本质1.符号代表事物 符号是一切用以在意义上代替他物的东西,符号并不等于事物,一种符号只是一种事物状态和规律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 1.人们通过感官接触,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积累,人们寻找这些经验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并形成符号的概念。2.符号和意义之间的结合还受到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影响。3.人们
11、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建立符号的意义。4.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 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 符号常常由于传播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符号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两个方面,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它的客观定义,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它在人们主观上或感情上的意义。4.符号(fho)的意义1.明示(mn sh)意义和暗示意2.外延意义(yy)和内涵意义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5.语言符号的暧昧性: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 2.语言符号的多意性6.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
12、言符号(类语言、其他声音符号)、其他的非语言符号7.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8.非语言符号的特性(1)普遍性(2)形象性 (3)多维性 (4)整体性 9.教育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一)教师的非语言符号1.象征性非语言符号2.说明性非语言符号3.表露性非语言符号4.体调性非语言符号5.空间的非语言符号6.类语言符号7.副体态语言(二)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1.标本、模型和演示实验2.插图、挂图与简画3.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10.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原则 1.辅助性2.准确性3.适宜性4.稳定性5.情感性11.象征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
13、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2.教育传播中的符号互动原理 1.编码、译码与符号互动 p89 2.共同经验与符号互动 p9013.信息的含义:(一)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1.信息是一种可传播的消息,也就是人们在传播时所要告诉对方的内容2.信息是可以被运算、加工和处理的3.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二)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三)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它揭
14、示出了信息的本质:1.揭示了信息的普遍性(无处不在)2.揭示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不对称、信息强权)3.解释了信息对物质、能力的依赖性4.解释了信息对物质、能力的独立性(能够脱离物质本身而被摄取、传送、加工、利 5.信息收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表达、理解各异)14.信息的特征 1.信息是一种可以资源共享的资源 2.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3.信息可以被传输和存储 4.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5.片段性、时效性、可积累性和可衰减性15.信息的形态 自然信息 信源物作用在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机器信息 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人类感知信息 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大脑留下信源物存在
15、方式的痕迹人类思维信息 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化成为的符号信息。16.信息体的产生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过程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3.作用的痕迹17.教育信息(xnx)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则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教育管理信息(上课铃声、学校(xuxio)规章制度等),评价性信息(学习成绩、教学评估等),干扰信息(电视图像抖动、教师与速过快等)。从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来看,对教育信息的研究只要侧重于前者。18.教育(jioy)信息的来源(一)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1)直接与事物接触获取
16、信息(实践,实验,参观)(2)从信息体间接认识事物(二)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19.教育信息的特征:1科学性2目的性3系统性4共享性5多样性20.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计算机管理教学CMI第四章 1.教育传播通道的概念 传播通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2.传播通道的基本三要素:(1) 编码:把信息转化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2)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新到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新宿译码(3)信道:分为空间信道,线路信道3.教育传播通道(通道之间可以辅助,但无法替代,每种通道都具有其独特的作用):(1)学生
17、教师通道 (2)学生媒体通道(3)学生实际事物通道(4)学生家庭通道(5)学生学生通道 4.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1.来自信源的干扰2.来自编码的干扰3.来自信道的干扰4.来自译码的干扰 p965.教育传播媒体 媒体: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具或技术手段。6.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 (一)麦克鲁汉的媒体观认识媒体人体的延伸(102)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2.媒体有“冷”、“热”之分 冷媒体主要是想象力参与程度大的媒体(如电影);热媒体是指想象力参与程度小的媒体(如
18、报纸、书籍、广播)3. 媒体就是信息4.媒体是改变社会的最大动力 (二)戴尔的经验之塔视听教学法1.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演戏2.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照片幻灯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 基本观点:1.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上越抽象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3.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观念。4.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5.位于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便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7.教育传
19、播媒体的特性 1)呈现力2)重现力3)传送能力4)可控性5)参与性8.教育(jioy)传播施拉姆媒体选择利用(lyng)的九个原则 第一(dy)原则:我们可以使用任何媒体学习。 第二原则:我们向经验学习,媒体派不上用场。第三原则:我们会从媒体或直接经验中不自觉地学习。第四原则:没有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第五原则:有一种或一组媒体与直接经验对某种教学工作来说, 会比别的媒体更有效。第六原则:教课包括先后顺序,需多种媒体来配合。 第七原则:混合使用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的学习效果好。 第八原则:混合使用媒体来配合教学工作。这种配合十分复杂, 很难做到理想。 第九原则:将媒体与教学次序作最
20、适当的配合,实际上困难很大 ,即使能加以克服,也不知应如何进行。9.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2.反馈的机会3.速度的控制4.讯息代码5.增殖的力量6.保存信息的力量7.克服弃取的力量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10.教育传播媒体利用的教学策略1.辅助以教师为中学的课堂教学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6.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育7.研究性学习8.综合性学习9.创新性学习第五章1.教育中的“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收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称为“把关人”2.教师的性格特征1)理智型教师(2)意志型教师(3)
21、情感型教师(4)组织型教师3.教师的传播行为(1)教育信息的收集: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选择信息源;考虑信息收集的方法(2)教育信息的加工: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有用的;将手机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将手机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易传的(3)教育信息的传递:传递的信息要与针对性;传递的信息应是完备的;要注意信息的时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要注意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干扰4.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1.宪法第一修正方案2.诽谤法3.联邦通讯法4联邦通讯委员会.(2)社会文化因素(3)信息自身因素1.时效性2.接近性3.重要性4.人情味5.显著性6.反常性7.冲突
22、性8.视觉冲击性9.娱乐性10.话题热门程度(4)组织因素1.组织所有者2.组织的价值观3.组织的定位4.组织的目的5.组织的内部群体(5)其他因素受传者因素、技术因素5.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受众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6.受众特点1、广泛性2、混杂性3、隐蔽性7.受众心理特征1、认知心理2、好奇心理3、从众心理4、表现心理5、移情心理6、攻击心理8.受众(shu zhn)的动机和目的:使用(shyng)和满足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
23、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chf),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9. 受众的选择 1.选择性接触 2.选择性注意3.选择性理解4.选择性记忆10.受众的权利:1.知情权2.交流权3.讨论权4.补偿权11.学生的传播行为(1)接受传播信号: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认真听取教师的课题讲授;使用多种传播媒体;视听大众传播媒体;亲身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2)进行译码: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3)输出与反馈信息12.影响学生传播行为的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 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会影响学生的传播行为2.知识因素
24、a.知识基础 学生要接受教师的传播内容,必须具备接受传播内容的必备知识基础 b.解码能力 对教育传播系统所使用的符号,学生如果解码能力不强,就很难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心理因素 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传播行为有重要的影响4.其他因素一些其他因素如学生的身体状况、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传播行为13.学生的传播心理 (一)选择性心理 1选择性注意 受传者的注意是选择性的,选择和注意和自己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1需要 2态度 3情绪 4习惯)3选择性记忆 人们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二)遵从性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的运用这一心理】1
25、群体因素2个体因素(1个体的威信 2个体的心理特征 3个体的性别特征)14.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 1.假相倚型2.非对称相倚型3.反应性相倚型4.彼此相倚型15.师生互动机制的特点 1.依存性2.差异性3.互补性第六章1.环境: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2.教育传播环境: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3.对教育环境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一)校园环境1.校园物质环境2.校园社会心理环境 (二)教室环境 【教室布置原则 1.目标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4.自主性原则】 (三)社会信息1.教师当好“把关人”(监控信息,监
26、控学生) 2.注重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四)人际关系 (五)校风班风 (六)电、光、声、色、空气、温度4.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特点:1.便利性2.主动性3.交互性4.协作性5.多样性6.开放性5.教育传播(chunb)环境的基本功能 1扩展(kuzhn)功能 能扩展教育传播(chunb)的内容与空间。2激励功能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陶冶功能 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个性。4益智功能 环境因素能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5增强功能 能增强师生,生生,师生社会之间的交往、接触、联系合作与互相了解。6.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
27、扩大教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 2.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3.使教师有可能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7.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8.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 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4.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9.教育传播环境的评价标准 p151第七章1.教育传播效果理论:1子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改变和塑造人们的观点,观念的强大威力。)2有限效果论(媒体的运行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这些社会中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其成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3适度效果论 4强效果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测试卷【夺冠系列】
- 员工培训的工作计划范文8篇
- 云南省昆明市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设备购买合同范本展示
- 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说明
- 详勘劳务分包合同
- 语文大专论述习作练习解答卷
-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 货物运输质量合作协议
- 质量合格货源供应保证
- 危重症患者护理与评估
- 教育管理与案例分析
- 学会有效解决职业困惑
- 2024年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上海铁路局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导电油墨可行性报告
- 村监督委员会培训课件
- 起承转合的写作方法指导课件
- 无人驾驶环卫行业报告
- 骨关节炎的转录组学研究与基因调控机制
- 热处理行业前景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