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58个哲学原理_第1页
马原58个哲学原理_第2页
马原58个哲学原理_第3页
马原58个哲学原理_第4页
马原58个哲学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部分哲学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搞透哲学原理。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A和B并列关系(40对)。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联系:A和B相互依存。A离不开B, B离不开Ao注: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 B的A,离开了 B,A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A和B相互渗透:A渗透着B, B渗透着AoA和B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能转化成B, B

2、也能转化成A。A和B从属关系(6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联系:A决定B (A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B反作用于A (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1)先写“认为。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2)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原理,并写出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3)概括材

3、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4)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3)、(4)步。(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 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7)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注: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5)步。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5)、(6)步。(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 TOC o 1-5

4、h z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 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

5、体, 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黄金原理1)。.两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 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是包含着质的差别 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 23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一一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6、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 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 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

7、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

8、(黄金原理2):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 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2)质量互变规律。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 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黄金原理3)。(3)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

9、有) 。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 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形式与内容(从属)(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一观一一真理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真理是在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

10、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 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 意义的。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 能的揭示和反映。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3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 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

11、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 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TOC o 1-5 h z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论认识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 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 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

12、践。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 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一方法一一辩证思维方法。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2003年、2004年真题)(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社会发展的因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13、).社会发展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主体和创造者。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二哲学十四年真题分析(2014.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山东某地区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一、秸秆种蘑菇该地小麦

14、种卞1面积为 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生产30万吨秸秆。虽然 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 秸秆,当地焚烧压力很大。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 料培育双抱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 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 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 “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为了香悖俘,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二、延长产业链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约 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

15、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殖产业头疼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价格合理,很受欢 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三、“链接”到山林秸秆经过种植蘑菇, 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 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 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 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 业发展

16、,岂不是更好?该地又动起了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 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 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 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 经济效益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 实施为期5年的“自 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 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

17、当地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6分)(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4分)(2013.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小学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一一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 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

18、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队和球员一无所知, 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 于是, 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 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 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

19、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 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 律。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材料2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 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在她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药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她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戴上老花镜来区 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 她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不见了,急得这位老

20、人团团转。 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 这个点子。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 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她坦言,设计很简单,关 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瓶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使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这位研究生说她没有想当名人的 “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 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 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

21、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年3月17日)(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 所体现的认 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2012.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 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 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

22、6倍因此他发现了 “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 ?博尔。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材料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 ?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 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 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 镜头随之切换到已经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 ?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

23、:“把你所 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 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 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 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 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 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 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

24、产生的断裂感, 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 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 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 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 这样的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 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摘编自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1)从打碎花瓶这一

25、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4分)(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 (4分)(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 有何启示? (4分)(2011.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 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 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 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 下,既与人争地,也有

26、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 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 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 圾的分类投放一一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

27、绿色 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的实践表明,办法是可以想出 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 出路”。摘编自人民日报(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2010.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 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 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

28、 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 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 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 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 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 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

29、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 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 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TOC o 1-5 h z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3分)(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4分)(3)当我们

30、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3分)(2009.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 佗经过仔细的望色、 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 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 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 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 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 将药熬好服

31、下,很快都痊愈了。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 强调辨证施治。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 的辩证法思想。(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 其内涵。(6分)(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4分)(2008.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 排队、看病、 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 “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 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忽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

32、我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 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 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当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 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 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 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

33、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 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 何种哲理? (3分)更要看到生病的人”(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3分)(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4分)(2007.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

34、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 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 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的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士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 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老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扬定华回忆说

35、,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 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支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4分)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6分)(2006.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

36、,河水东流, 石兽理应顺流东下, 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 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 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 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 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 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 上游翻跟头

37、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 出了那两头石兽。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回答问题:(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2005.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 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 “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

38、系? (2分)(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分)(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 “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6分)(2004.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 ?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 7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 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 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 出地画

39、了两匹奔马, 在这两匹奔马后面, 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 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 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 这难道不是2+5= 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 + 5 = 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 5= 10000也是可能 的? (4分)(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5分)(2003.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 命

40、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 是一匹黄色的公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 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加以对照。结果,他 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九方皋相

41、马方法的高明之处 何在? (3分)(2)伯乐之子失败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2分)(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分)(2002.文理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 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 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 606亿立方米,其80林经处理直接 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

42、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 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l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 程日益获得广

43、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 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 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勺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 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每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

44、 5000吨的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 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 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 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用水的增长,近 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 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

45、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 我国水资源 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 系。(2001.文理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有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

46、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 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摘自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11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47、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 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 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 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事

48、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 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

49、义。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 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 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

50、史过程和社会结果。(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未来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

51、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 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表现。特别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 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12也是我们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

52、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的方法论意

53、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既要看到量变又要看到质变,注意特殊量变引起的质变。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 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

54、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 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 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 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 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

55、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 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 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治党治国之道,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四、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1.尊重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依据这一原

56、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破解了 “历史之迹”,13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 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

57、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 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 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

58、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

59、和其他的观念形式, 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的客观依据,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自觉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尊重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是要把“人民拥护不 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

60、“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 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四哲学重要概念总结14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 能动反映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