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沥青混凝土永久变形的鉴定与模拟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有 3 种破坏机理 : 车辙、疲劳裂缝和热 裂缝。一般地 , 用于表征永久变形的破坏机理即车辙 ,是路面破坏 中最严重的破坏现象。尽管车辙不是一种较精确的科学术语, 不能表征路面变形的性质 , 但文章之所以论述车辙是因为其受沥青 协会的广泛重视。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沥青混凝土累积永久变形现象具有实 际重要性。在路面纵向上产生一些向外推挤的凹槽 ,这时车辙 (有 时称凹槽 )很明显。这种变形方式导致路面排水能力降低 , 造成水 损坏,进一步使轮迹下方结构层厚度减少 , 致使路面易发生疲劳 破坏。同时 ,由于凹槽内的路面积水 , 必须考虑行车安全。路面
2、车辙随交通荷载的增加而逐步累积。 虽然路基本质上可 能对车辙有一定的影响 , 但本文关注的是永久变形最为明显的来 源, 例如沥青混凝土层的变形。为得到路基对路面车辙贡献问题 的分析结果及具体数字大小结果 , 需模拟分析土基沥青层结构 , 如采用有限元法。 分析的关键在于沥青混凝土层的本质特征及模 拟。沥青混凝土层的本质特征及模拟 第一种较明显的沥青混凝土层车辙模型是轮胎压力作用下 的路面压密变形 (压实) 。该模型中 ,材料不发生侧向移动。物理 上, 车轮压力下 ,该模型可视为沥青混凝土层孔隙的减小 ,随之由 于路面的剪切变形而产生车辙。 变形使路面材料从车轮下方侧向 移动并推挤到轮迹边缘 ,
3、 可以在车辙附近清楚的观察到材料隆起 现象。对于压实良好的路面 , 剪切变形成为首要的车辙机理 ,因为 轮迹下方的路面压密变形不是主要因素。过去 40年, 沥青路面的许多理论研究都致力于模拟材料的 黏弹性 , 现在还有大量研究工作主要关注疲劳裂缝的分析和模 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分析需要精确评定在每个加载至卸载周期 内材料散失的能量 , 其中,沥青混凝土的黏弹性模型在此具有重 要的作用。另外 ,疲劳破坏与劲度的降低有关 , 很明显,劲度降低 50%就认为材料已经破坏了。然而有关模拟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研究很少 , 例如由重复荷 载作用引起的疲劳裂缝、车辙等 , 这是由轮载下材料的流变及随 之产生的
4、永久变形而发生的。 现已推荐并广泛采用了一种经验理 论公式,与荷载周期下的永久变形演化形式非常相似。Sousa模型(广义 Maxwell 模型) 以黏弹性和破坏为基础 , 当荷载作用超出 几百个周期时 , 不能获得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累积形式 ; 其他模型都采用经典塑性理论 , 不能反映棘轮效应 , 也就是在恒 定应力幅度下随荷载周期数增加的而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 这些 模型是唯象理论 (塑性)和与试验相似的经验关系的结合 ,即塑性 模型用于计算第一个荷载周期末的永久应变 , 随之, 假设出一种 永久应变与对数曲线 (模拟观察得到的试验结果 , 见后文所述 ) 上 的周期数之间的线性关系式
5、 , 来计算在任意荷载周期下产生的永 久应变。Olsson(2000)利用有限元项目ABAQU分析路面结构的 车辙。一种经典 Drucker-Prager 类塑性模型 , 与一种简单蠕变规 律相结合 ,用于模拟沥青混凝土 , 但没有材料模型与试验观测结 果之间的定量比较。由于沥青混凝土具有典型的黏弹性性质 , 许多研究利用广义 Maxwell 类模型来达到模拟永久变形的目的。 Maxwell 类模型与 广义 Kelvin 类黏弹性模型相反 , 它可以描述在一个荷载 -无荷载 周期内的永久变形 , 但由黏弹性理论并不能得到永久变形的大小 和演变趋势。本文中的沥青混凝土永久变形模型是以塑性理论为基
6、础。广义塑性理论的一个关键特征是从某一应力状态卸载然后再加载,永久变形会从低于卸载应力状态的某一状态开始累积 , 这是与经 典塑性理论之间的重要区别 , 使得预测永久应变的累积大小随加 载周期数而增加。 这是沥青混凝土在重复加载和卸载时的典型力 学行为 , 将在接下来继续讨论。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性能 以下是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几点主要性能 : 剪切荷载作用 下混合料发生膨胀 , 结果使竖向受限试件在横向荷载作用下产生 竖向应力 ; 加载周期末产生残余变形。另外, 在重复剪切荷载作用下 , 随加载周期数增加而产生的 永久变形累积在对数曲线上服从一种近似线性的力学行为。 很多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都有这种
7、情况 ,而且它表明 ,在线性曲线上 ,永 久变形的累积大小与加载周期数的降低率之间符合多项式关系。 这种力学行为对于在不同荷载状态下的沥青质及粒料较常见 , 它 表明,随加载周期数的增加 ,材料越不易产生永久应变 ,也就是说 , 材料发生硬化 , 抵抗永久变形的进一步累积。以上提到的第一种性能 , 即在剪切荷载作用下沥青材料发生 膨胀的性能 ( 多项式关系 ), 与这种力学行为密切相关。粒料也有 这种性能 , 当粒料相互滚动时同样也会发生膨胀。沥青材料的膨 胀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周围材料的限制 , 使得混合料产生竖向应力 , 这时的混合料极其可能膨胀而产生较大竖向应力 , 而不易产生永 久剪切变形
8、从而导致车辙。该结论可视为集料的联锁力学行为 , 为控制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车辙提供了稳定的机理。 如果塑性理 论用于模拟沥青混凝土 , 那么当建立表面加载公式时需考虑这个 因素。这种联锁力学行为是在恒定高度下进行重复简单剪切试验 即RSST-CHW得到的,此力学行为也是为什么能成功辨别混合料 将产生车辙的原因。RSST-CH式验被广泛采用为一种可靠的试验 来辨别混合料产生车辙的倾向。试验采用直径15 cm,高5 cm的柱状试件。当一个横向驱动器来施加横向荷载时 ,保持试件高度 不变 , 利用保持试件高度不变来模拟抵抗周围材料的膨胀作用。 驱动器以 0.6 s 的间歇时间循环施加横向荷载 , 形
9、成一个荷载周 期T为0.1 s的半正弦函数。下面将继续讨论文章的模型发展所 要重要考虑的内容。模型的考虑因素 文章所提出的本构模型结合了前面所讨论的原理 , 用广义塑 性理论分析了随荷载周期数而增长的永久变形演变方式, 所以该模型不是经过调整与试验结果匹配的经验公式而得到的, 但这些经验公式以不可逆热力学理论为基础 , 能代表在多向应力和应变 状态下的材料力学行为。 此本构模型由一个弹性元系列和一个塑 性元组成 , 在已构建的模型中 , 弹性公式表达了弹性应变张量和 应力张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的弹性元为三级超弹性 , 即应力与应变呈三次多项式关 系。模型可以得到在剪切荷载作用下混合料的压缩应
10、力发展情况 这在RSST-CH式验中也非常明显,试验记录了法向力的演变情况 轴向力从试验的最初一个周期开始演变 , 演变过程中无永久剪切 应变。因此本文在模型的超弹性元中引入了联结力学行为。 如果 利用塑性理论 , 通过塑性应变的演变过程来模拟材料膨胀 , 将会 产生法向永久应变。如果产生了法向永久应变 , 在试验的加载周 期末,为了保持试件高度恒定 ,法向压缩弹性应变将可能发生叠 加效应。这种应变本身表现为一种法向压缩应变 , 会随加载周期 数而增加。后文将提出塑性模型 , 继续详细讨论这个结论。模型的塑性元以广义塑性理论为基础 , 描述了变形的不可恢 复部分,特别是混合料的棘轮力学效应 (
11、随加载周期数而增加的 永久变形累积 ) 。弹性模型超弹性材料是一种应变张量 ij 的标量式 , 为应变能量方程 式, 如下:=(ij)(1)它与应力的潜在关系为 :ij=(2)超弹性以热力学为基础。 为了模拟沥青混凝土的弹性力学行 为 , 提出了一种三级超弹性模型 , 即应力 - 应变关系式中应力为应 变部分的三次方 ,因此, 应变不变量在应变能量方程式中为四次 方。简单的一次方弹性 (即线性弹性 ) 模型不能获得混合料在剪切 荷载作用下的膨胀行为。应变能量方程式建立如下 :=a1I+a2I2+a3I+a4I1I2+a5I3+a6I+a7I+a8I1I3+a9II2(3) 其中的三项应变不变量
12、为 :I1=tr()ijI2=tr(2)=ijijI3=tr(3)=ikkmmi应变部分之所以是一种多项式形式 , 是因为它的简单性和完 整性 ,此多项式的有效性将由模拟超弹性和完整模型的试验结果 来评价。由连锁规则得到应力张量为 :ij=()+()+()在式子中加入一些简单代数 , 得到:ij=2a1I1+3a3I21+a4I2+4a6I31+a8I3+2a9I1I2ij+a2+a4I1+2 a7I2+a9I21ij+a5+a8I1mimj(4)材料参数的鉴定三级超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包括了 9 种材料参数 , 即 a1a9。 本文利用最优化非线性方案来获取超弹性材料参数 , 其中利用本 质关系
13、和试验结果建立了一个最小二乘方等式。 试验中还进行了 单轴应变压缩、体积压缩和简单剪切试验 , 这些试验在低应变水 平下进行,以此将塑性效应最小化,并在温度较低(4 C)时进行试 验, 将黏滞作用最小化。 由于试验中没有卸载 , 故假设所测得的应 变为弹性应变。单轴应变压缩试验这个试验中 , 试件周长保持不变时的应力为轴向应力。由于 这种配置使试件产生侧限应力 , 进而产生单轴应变状态。该试验 的应变张量为 :=(5)因此可得到 :I1+11+22+33=0(6)I2=+2+2+2=(7)I3=+311+311+322+333+322+333+6121323=(8) 根据等式 (4) 得到 :
14、11=(2a1+a2)0+(3a3+a4+a5)+(4a6+a7+a8+2a9)(9)体积压缩试验试验的应变状态为 :=(10)从而:I1=3(11)I2=(12)I3= (13)再根据等式 (4) 得到 :11=(6a1+a2)+(27a3+a4+a5)+(108a6+3a7+4a8+18a9)(14)简单剪切试验简单剪切试验与重复简单剪切试验(RSSR-CH)相似,其应变状态为 :=(15)因此:I1=0(16)I2=(17)I3=0(18)由等式 (4) 得到的剪切应力为 :12=a2+2a7(19)法向应力为 :11=(a4+a5)(20)建立最小二乘方程式为 :f=(- )uniax
15、ial+(- )2volumetric+(- )shear(21)其中,N1,N2和N3分别为单轴试验、体积试验和剪切试验的 数据点数量。为第 i 个由弹性模型的应力得到的数据点 , 为第 i 个由弹性模型的应力得到的数据点 ,3 个试验同步拟合 , 从而得到 一系列独特的参数。采用同步拟合的方法 , 是因为 3 个试验的试 验参数贡献不一致 ,例如,简单剪切试验中 , 剪切应力仅仅取决于 参数 2 和 7。如果能得到一系列独特的参数 , 对相同材料进行试 验,模型就可以成功用于预测试验结果。 后文中 ,将进行联合模型 的模拟 , 从其中一个试验中获得的参数可以正确预测得到其他试 验的试验结果
16、。通过使用MATLAB最优化工具来将最小二乘等式最小化,得 到的参数值大小见表 1。图 1图 3 为分别利用单轴压缩试验 , 体积压缩试验和剪切试 验的试验参数将 Sousa(1994) 的试验结果和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比 较的情况。各图中,试验结果与模型结果都非常一致 ;图4为剪切 试验的轴向应力模型预测结果及剪切应变图。这一系列试验都没有得到图中有关这些变差的试验结果 , 但 不管怎样 , 图形还是表示出了模型模拟连锁现象和膨胀性的能 力。塑性模型 经典塑性理论模型无法预估随着荷载循环次数增加 , 亦即荷 载重复作用达到一定的应力水平而导致的永久变形累积。因此 , 这些模型不能预估前文讨论的棘
17、轮力学行为 ; 广义塑性可以用于 这一目的。 在这种理论中 , 材料达到卸载开始的状态之前 , 重复加 载和塑性应变就开始累积。这一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 , 包括 了传统和经典的塑性理论。 这是一种基于热力学内部变量的局部 理论。广义塑性基于带有内部变量的非弹性理论所共有的一个基 本假定,即通过控制变量 (尽管混合控制是可能的 , 但是还是比较 典型的温度和应力应变部分 ) 及数量有限的内部变量来确定局部 热力学状态。 此外 , 因为这是一种与速率无关的理论 , 由内部变量 导出的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不依赖于速率。广义塑性理论和经典塑性理论的区别在于引入了有别于屈 服平面的加载平面概念。 此
18、外,尽管屈服平面仍然存在 , 但是在广 义属性中 , 并不需要一个屈服平面。加载平面可以定义为弹塑性 材料弹性范围的边界。 通过应力 ( 或者在应变控制下的应变 ) 张量 和内部变量可以确定弹性范围 , 并且将其定义为由目前的应力点 能够弹性的达到的应力所组成的区域。经典塑性是一种特例 , 其 弹性范围仅仅依赖于内部变量。 屈服平面可以定义为应力空间中 某一区域的边界 , 在该区域中 , 卸载后的加载和再加载仅仅会产 生弹性应变 , 这一区域称之为弹性域并且是弹性范围的一个子 集。如果在目前的应力点下 , 有可能出现塑性变形 , 那么这个点就 应该在加载平面上 , 并且应该在屈服平面上或在屈服
19、平面以外。 如果从屈服平面以外的点到屈服平面上或其以外的点发生弹性 卸载 ,那么在再加载时就会立即出现塑性变形。 最后,如果内部变 量保持恒定 , 这一过程就可以定义为弹性的。加载平面 从上文的讨论可见 ,加载平面是广义塑性概念的核心 , 并且 这一理论模拟实际材料行为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对加载平面的选 择。本文研究中 , 基于以下考虑提出了模拟沥青混合料的平面形 式。沥青及其黏结在一起的集料组成了沥青混合料。 由于集料的 存在 ,沥青混合料的行为在很多方面与砂土等颗粒类材料相似 , 其中之一就是两种材料都会在剪切荷载的作用下发生膨胀。因此 ,这里提出的加载平面的形式类似于 Vermeer 为砂土
20、建立的屈服 平面。但是 , 必须注意到 ,这里的塑性模型是基于广义塑性理论,而 Vermeer 模型是基于经典塑性理论。加载平面的表达式如下:f=I II +rn -Hk(22)其中,I, I,山为应力张量的不变量,定义为I =tr()I =( :-12)m =det()(23)其中 , 指出了双重收缩 , 例如: =ijij,i,j=1,2,3 及其总和 ;H 为各向同性硬化参数;k为各向同性硬化变量;a为参数。路面中 的重复试验以一种方向模拟交通条件 , 也就是说 , 路面交通朝向 一个方向行驶。因此 , 仅仅考虑各向同性硬化就足够了。如果要 模拟双向交通 , 那么在模型中就必须包括运动硬
21、化。流动法则由于在非线性非弹性理论的演化方程中经常采用先验的方 式丄ubl iner根据元素集理论和拓扑理论提出了广义塑性理论的 流动法则和内部变量演化方程式。流动法则如下 :i=h(,i,)(v: )(24)其中, i表示非弹性(这里就是塑性)应变;(T为应力张 量;E为内部变量张量;入为塑性流动方向;h强化了塑性状态的 定义性 , 因此 , 在塑性状态下必须为正值 , 在弹性状态下为 0;v 为 加载平面上的法向张量 ; 上方的点表示对时间求导 ; 麦考利括号 定义如下 :(x)=O,x 0(25)对于入=v时的关联流动法则,塑性流动方程式为:i=h(v : )(26)关联流动法则在预估颗
22、粒类材料过高的塑性膨胀时有一些 缺陷。此外, 从等式 (22) 和(23) 可见, 对于简单剪切试验中的沥青 混合料, 关联流动法则只能余个法向塑性应变。由于试件的高度 保持恒定 , 需要在塑性应变中加入额外的弹性应变 , 从而使加载 循环末期的总法向应变为 0; 这也就意味着 , 需要对试件施加法向 压力。但是, 很明显 , 在试验中并没有这样的残余压力。 根据上述 解释 , 尤其是不能预估法向塑性应变的缺点 , 对沥青混合料提出 了非关联的流动法则。在这种情况下 , 潜在的塑性与加载方程和 入=卩的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卩为潜在塑性函数g的梯度,这里 假定为 von Mises 类:g=(27
23、)那么非弹性应变速率为i=h(v : )(28)带入等式 27中的 g 有:i=h(v : )(29)最后, 根据重复加载下观测得到的永久剪应变的演化情况选择 h 的形式,流动法则的最终形式为 :i=(v : )(30)其中,B为应力维数参数;x,l,m 为3个其他参数。硬化法则在广义塑性理论中 , 内部变量的演化方式如下 :=h(,i,)(v: )(31)这里,h采用与流动法则中相同的形式,从而无需引入其他参 数; 在广义塑性理论的框架中 , 不排除流动法则和硬化法则有相 同的形式。硬化变量的演化等式为 :(v: )(32)其中 , 所有字母与流动法则中的意义相同。通过将应变分解为弹性和非弹
24、性 (这里为塑性 ) 部分, 前述模 型方程可以更改为 :=el+i(33)其中 , 弹性部分由三阶超弹性模型控制 , 非弹性部分由塑性 模型控制。 这种分解过程中采用了小应变假设。 提出的模型是一 个完全的非线性材料模型 (即, 由非线性模型控制弹性应变和非 弹性应变 ) 但同时也是一个几何级数的线性模型。通过试验中观 察得到的应变大小 , 可以判别这一结论 , 见图 5。由于多次加载循 环后的永久应变 , 路面中可以发现明显的车辙现象。数值实现 应用非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可以实现对模型的模拟和实现。目前在计算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为:使0,T成为有意义的时间区 间。当时间tn在区间0,T时,假定总
25、应变张量 n,塑性应变部 分e ni以及硬化变量kn已知。那么确定弹性应变张量为:=n-n(34)使u为时段tn,tn+1的位移增量。基本的计算问题就转变 为获取与塑性本构方程式的形式一致的 tn+1 。这一问题是应变 驱动的 , 总的应变张量按照下式变化 :n+1=n+su(35)其中 ,s(.)=(.)+T(.)使用无条件稳定的且为一阶准确的向后欧拉准则 , 可以即时 离散化内部变量的演化方程。得到的方程组如下 :=+(vn+1 : (n+1 -n)(36)k=kn+(vn+1 : (n+1 -n)(37)前面的方程组必须依据加载 -卸载标准求解。 这里, 广义塑性 理论的结构与经典塑性理
26、论相比 , 具有计算方面的优势。这种优 势源于未使用屈服表面及协调条件。 经典塑性理论中的演化方程 式定义了一个单方面约束的演化问题 ,与此不同 ,广义塑性理论 中的演化方程定义了一个普通微分方程系统。 这个系统并不受到 一致条件强化的约束。对这一方程组的求解 , 可以采用 Panoskaltsis 等提出的步骤。加载- 卸载算法的标准如下所示 :如果fn+1 w 0,就处于弹性状态;如果 fn+10, 就处于塑性状态。此外,如果vn+1:( (T n+1-(T n)0,为塑性加载;通过预测 -校正算法 ,可以求解离散的方程组。7.1 预测阶段冻结内部变量 , 则该问题可以视为弹性的。 那么,
27、可以得到如 下的试验关系式 :=,k=kn,=-根据试验结果,可以计算(T和v,然后就可以计算f和V :(彷-(T )的大小。如果该值小于或等于 0,可以接受这一试验 状态而进入下一个时段 ; 如果两个数值都为正值 , 则内部变量必 须进行更新 , 从而进入校正阶段。7.2 校正阶段经典的弹塑性案例中 , 算法的校正阶段包括了一个朝向屈服 平面的松弛过程 , 这一过程不断演化 , 即称之为返回映射的过程 , 与此不同 , 在广义塑性案例中 , 校正阶段包括了对等式 (36) 和(37) 的直接求解过程。利用相应的算法 , 将麦考利括号带入到这些等式中。利用多维的 Newton-Raphson
28、法则 , 可以求解这一方程组。校正阶段变量的初值是试验中求解的数值。这样有 ,=,k=kn, (T =其中 , 括号中的上标表示迭代次数。算法采用了 Newton-Raphson 法则来求解时间 tn+1 时塑性方 程的最终应力 , 时间 tn+1 时的各向同性硬化变量值以及时间 tn+1 时的非弹性应变值。非线性方程 (k) 迭代的残值为 :R=-(v :(-n)(38)S=k-k+(v :(-n)(39)这些等式是线性的 , 可以求解增量 , 和 k, 这些增量体现了从 迭代 k 到迭代 k+1 的变化。然后将应力 , 非弹性应变以及硬化变 量更新至迭代k+1。迭代过程一致持续直到残值等式(38)和(39) 小于给定的限制。随后 , 接受这种求解结果 , 并进入下个时间阶 段。模型模拟和预估最终模型的参数是a1a9以及x,l,H, a , n和m;这些参数 可以通过非线性优化过程获得 , 这一过程类似于前文介绍的获取 弹性参数 a1a9 的过程。优化过程的目标函数为 :f=(-)2(40)式中:N:数据点的数量;: 第 j 个数据点模型预估的非弹性应变数值 ;: 第 j 个试验点的数值。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简化委托原料采购协议格式
- 美发店里开美甲店合同范本
- 《千人糕》课件与素质教育的融合:2024年发展趋势
- 2018年山东德州中考满分作文《韶华》
- 安全培训资料:用人单位和职工在职业卫生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 咖啡行业报告:探讨瑞幸品牌竞争力
- 会计档案培训
- 企业负责人(A证)练习题库
- 转化为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单元中国地理第二节中国地理分区学案鲁教版
- 机场跑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案及工艺方法
- ISO9001体系文件与IRIS标准条款对应表
- 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大纲
- 护理导论 评判性思维
- SPC培训资料_2
-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 ADS创建自己的元件库
- MATLAB仿真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详细完美)
- 2019年重庆普通高中会考通用技术真题及答案
- 天秤座小奏鸣曲,Libra Sonatine;迪安斯,Roland Dyens(古典吉他谱)
-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最新(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