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posal-珠三角夹心村镇边缘性状态研究_第1页
proposal-珠三角夹心村镇边缘性状态研究_第2页
proposal-珠三角夹心村镇边缘性状态研究_第3页
proposal-珠三角夹心村镇边缘性状态研究_第4页
proposal-珠三角夹心村镇边缘性状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都市边缘的村庄关于珠三角地区“夹心村庄”的边缘性状态的尝试性研究万向东中山大会学系(广州,510275)(: )内容摘要:本文在农化、市场化和工业区位论及古典人文区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以工业化、非等 4 个指标维度,或者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其它指标,诸如交通、市场、工商、金融、信息与科技、教育、文化设施等各种要素的集中程度与辐射范围,来观察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围区域内各类社区的梯度分布,似乎可以将大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远郊区和边远(疆)地区依顺序排列,形成一维两极的线性分布的理想模型。就珠佛山、中山、角洲来说,可以看作是以、广州、等特大城市为龙头,再加上东莞、惠州、

2、江门、肇庆等大中城市为基本构架,以遍布全地区的工业的一个发达的城市连绵区(或城市群,metropolitan area)。化乡镇为延伸区带,然而由于珠三角工业化和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交通网络和建成区的交替扩张,导致建成区存在着大量的“城中村”,在各片建成区之间则存在着以“镇”为行政区划的郊区农村可以称之为“夹心村庄”(即边缘村庄),使城乡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交错状态。这种类型的边缘村庄由于受到内外部各种的影响,或是整合不够、或是城市扩张的尚未波及、或是地理位置的偏差,形成了相对弱势的地位和边缘化的处境:1、与城市社区相对照,偏僻村庄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经济机会、行为方式、社区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价

3、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社区发展和的。2、造成这些差异的基本原因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的城市区位结构或分布状态。3、受城市整体需要所控制的城市规划的确定与更新、城市建设的扩张、交通体系的改变、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等,都有可能对某些偏僻(村庄)社区运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影响。此外,社区能否争取地方倾向性的资源动员与政策支持也有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条件相同的社区之间的竞争可能对社区自身的边缘性特征具有改变或者加强的双向效果(效应)。5、大都市区域内的这种偏僻社区的边缘性特征可能会增加城市城市整体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6、偏僻社区边缘性的减少有赖于外部条件和自身行为的共同努力。的不平

4、衡,对最后,本文以广州市北郊 L 村作为个案,在实地的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夹心村庄”的形成过程、边缘现状及其对策选择。其中“内发”模式的局限表现在于:村组集体经济的资源动员能力较低,农业受宏观经济社会结构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导致竞争能力低、适应力不强,非农化产业起点低、规模小,行动者个人的机会成本较高。“外发”模式的局限则表现为:外来投资或招商引资的可能性较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及区位优势弱化共同导致了“夹心村庄”的边缘状态。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对策选择,如争取市的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倾斜,提高村庄社区的资源整合与动员能力, 加强社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证依据的与外部的合作等

5、等。通过个案的研究从而使本文支持。一、基本思路1、关于中国农村社区的区域分布的假定中国基层社区的区域分布,如果以工业化、非农化、市场化、的程度为衡量指标,似乎可以假定:城乡大体形成了一个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基准、以大城市为,向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郊区、小城镇及周边地区、边远和分散的乡村农业地区呈梯度递减的总体分布状况。表 1 关于中国基层社区的区域分布的假定当然,这种围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划分,只能作出一个模糊的、抽象的和概括性的分类模型的描述,不可能是很正规和精确的几何学划分。在现实中,由于地质地形、交通线路及站点附近的近距离效应、资源分布、新资源的利用等要素的交互作用,这一模型可能随时产生许多不规

6、则的变形。这大约正是地理学中源自德国地理学家 (A.Weber)、勒(W.Christaller)等人的工商业区位论(德文 Standort,或英文 Location),特别是的城市中心地理论(Die Theorie der Zentralen Orte),以及古典人文区位论(classical humanecology)包括的都市圈带假设(The concentration zone hypothesis,亦称同心圆模型,theconcentric hypothesis)曾因为其实用性不强而受到众多批评的理由之所在。按照上述梯度分布原则,珠无疑处于各梯级的最上层。角洲地区包括其中的中心城市和

7、周边的郊区和农村,则如果只从其中的一个角度,按照同样的综合指标,或者还可以加上交通、市场、工商、金融、信息与科技、教育、文化设施的集中程度与辐射范围等等,再来观测一个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围区域内各类社区的梯度分布状态,即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观测一个围区域内各类社区的梯度分布,似乎可以将大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远郊区和边远(疆)地区依顺序排列,形成一维两极的线性分布的理想模型(见图 1)。这种划分,其实应当是对“同心圆”模型的一种延伸性理解(,1985,Pp.82-88)。关于这个尚待证实的一维两极的线性分布系列,在功能方面,笔者对其各个层次的初步界定如下。首先要的是,一座大城市

8、(包括特大城市甚至都市连绵区)的辐射力和应是远远超出它在行政上所管辖的范围,理论上应能达到与之实力相当的另一个大城市所能辐射和吸引到的相应地域范围的边界,但又因其实力或特殊作用而超出了这个边界。实际上,一座真正具有实力的大城市,它的应是性甚至世界性的。同时,一座城市的城区范工业化非农化市场化城镇化东南沿海地区高高高高中西部地区低低低低大中城市及近郊区高高高高小城镇及周边区域边远和分散的乡村农业地区低低低低围与区划结构长期来看是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如按照城市规划大约有 10 年期、20 年期等)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在其辐射范围内各层次的功能区分大体上是:大城市中心区:包括跨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中心

9、商务区(CBD),是城市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及行政中心所在地;竞争性最强,地价和地租最为昂贵;交通和信息的通达性最好,交通管制程度也最高;是该城市的心脏和显示其实力的关键地区。图 1 以大城市中心区为中心的区域梯度分布模型示意图城区边缘区:是中心区的功能扩张、替代和服务区域;在规模和服务范围都比较次一级的产业(金融和商业贸易、卫生文化教育、旅游服务、住宅等)所在地;也可能存在少量的工业产业。这两个区域是城市的老区,在原有机构已经占满空间、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新的机构将在其他地区谋求存在。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市区的功能扩张和寻求替代的首选区域,举凡存在于市区但需要扩张的功能、无力在市区谋求存在和发展的产

10、业与机构,以及新发展出来的机构都会在这里谋求一席之地。诸如从城区外迁的交通集散场所、批发与零售市场、工业、仓储、住宅、当地原有居民的产业等;不能远离城市中心又无法在城区找到地盘的一些新出现的产业如高科技、新技术产业;在城市的急剧扩张和大量外来涌入的情况下,这里还是城市原有居民、当地居民和外来争夺居住地的一个竞争场所。在城市的超计划或无计划增长和激烈竞争中,城乡结合部是一块最容易失控的区域。近郊区:最初其功能与中部郊区没有区别,都是为城市日常生活服务和提供农产品的区域。但在城市的迅速扩张中,该地区在功能上可能是城乡结合部的进一步扩张和替代之地。特别是从城市外迁的重工业、仓储、高档或有通勤条件的住

11、宅小区可能驻足于此。中部郊区:在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方面,中部郊区和近郊区可能没有严格的界限,但这里可能是真正的城乡分野之处。此处在功能上可能是替代近郊区成为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交通、农副产品加工与批发,供水、污水和处理、绿化保护区等,但这些项目由于其特殊性又是相对分散的)和提供农产品的区域,产业结构以较典型的郊区农业为主。在这一层次上,和发展依赖于(1)城市远景发展规划中的扩张以及城的建设、城市工业和储运设施的进一步外迁、大型工业与环保项目的开发、城际交通设施的建设、远距离高档住宅区和度假别墅区的房地产开发等;(2)当地自身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提高,以及当地的工商旅游服务等产业的开发

12、等等,但如果仅依靠自身发展,则大规模成片开发建设的可能性不大,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可能性是相对集中地(如以当地的集镇为中心)远郊区:这一层次的区域几乎难以享受到大城市市区的直接辐射作用。因为一座大城市的“使命”,不是只顾及到本市范围内,而是面对整体的辐射区域。相对于比较边远的任何一个小区域来说,这种在大面积上平均化之后的辐射和的作用当然就是分散的、零星的,甚至有时还是力所不及或有所疏漏的。这一层次的发展可能主要依赖于当地中小城镇的接力作用。边远(疆)地区:大城市对边远地区的作用更是要通过当地中小城镇的接力才能传达到。边远地区可能在接受附近的中小城市的直接辐射和吸引的同时,接受远地的多个大城市的交

13、叉影响。这一区域还可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贫穷地区。2、关于珠角洲地区的人文区位体系的假定如果按照同样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观测珠角洲地区(或者说环珠江口)的人文区位体系(the system of human ecolog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or of the arounding district of thePearl River estuary),则可以将该地区看作是以、广州、等特大城市为龙头,再加上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为基本构架,以遍布全地区的的一个发达的城市连绵区(或城市群 metropolitan area)。工业化乡镇为延伸区带,所从前

14、面地区梯度递减分布状况来观察,这一地区也同样包含了从“大城市中心区、非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近郊区、远郊区和边远(疆)地区”这样一个“一维两极的线性分布系列”。但这,从平面图上来看,这种分布并不是把城市和乡村、和不发达地区非常整齐地、线性地区分开来,除了最发达的城市中心区和一些最偏僻的农村地区之外,可能是各等级的区域呈不规则的状态错综复杂地排列在一起(在平面图上,可能是一种犬牙交错的结构状态)。这里特别需要是,最近的 20 多年是整个珠角洲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个迅猛发展时期,在珠三角的心脏地带几乎已经发展成为一片广大而且较为发达的城市连绵区。然而,由于珠三角工业化和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交通网络和

15、建成区的交替扩张,导致建成区存在着大量的“城中村”,在各片建成区之间则存在着以“镇”为行政区划的郊区农村可以称之为“夹心村庄”(即边缘村庄),使城乡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交错状态。城中村的“农民”已经完全失去了土地,但他们的还是农民,还实行乡镇的管理模式;郊区的镇更为复杂一些,靠近城区的近郊区大多已经开发为居住小区、工农产品批零市场区、公园和旅游景点区以及工业区与仓储区(经过数年的发展又将扩张成为城市建成区),边远一些的仍然是农产品如蔬菜粮食花卉苗木的生产区等这样的城中村或郊区村庄又往往夹在老城区与后来开辟的新城区之间(此一情况近来有两种相反的趋势呈现:一方面各大城市都已经陆续在进行,将城中村将

16、逐步纳入到城市体系中来;另一方面随着撤乡改镇、撤县改市、撤市改区等行政区划体制的频繁改变而使得夹在城区之间的郊区村镇的分割与交错状态更加加剧)。所以,也许与一些非常现代化的机构只有一河之隔,或者搭乘那种私自载客的摩托车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的地方,却可能存在着一些非常偏僻的村庄。3、关于“夹心村庄”或“边缘村庄”的边缘性特征的假定这些相对偏僻、“”的村庄,一方面感觉强烈地感受到了大城市的、现代化的和社会急剧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出现这样的改变之前,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活方式上,却与那些只有一箭之遥的都市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些相对偏僻的村庄,尤其在近郊区可能更强烈地显示出其差别性的

17、存在,即与都市地区相对照而出现的边缘性特征。在这里,大都市对它的影响显得非常复杂,有时十分有利,有时则可能反而不利。就一个基层的、微观的村级社区来说,有利的方面是:如果处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项目开发地段,或交通便利,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甚至会很快发展成为建成区,担任起主城区的功能替代角色,成为城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至少也会成为当地相对集中的开发中心。就其现状来说,这一类社区由于与城市中心距离较近,也存在着与更偏远地区比较起来较为便利的一些要素,诸如、技术、信息、人力、交通、市场、政策等,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这些可能是其他更为偏远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不利的方面是:如果这样的机遇久等不至,或

18、者说没有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的便利,仍然只能以农业产业为主,经济效益上的“产出/投入比”的增长率与城市中心区相比形成剪刀差(即使就农业本身来说,由于大城市的交通便利,能辐射到的腹地地区扩大,农产品供应市场也相应扩大,本地农产品供应的距离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消减了),社区成员行动的机会成本增加,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差距感也将增大(在远郊区和边远地区,这种差距感会小得多)。城市之光芒照耀不到这样的角落,反而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耀眼光芒映照之下,形成了更大的反差。所以,虽然这些社区与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在一些发展机会和外部条件上,可能还不如那些边远地区条件较好的地区。在与中心城区的相对差距方面,比中小城市

19、的郊区更显严重。4、本文的研究任务在这样一种总体的认识框架之下,再来具体描述这一类“都市边缘的村庄”的边缘性状态及其特征,比较它们与发达的中心社区的差异,乃是本项研究的主旨之所在。首先,本项研究需要从宏观的人文区位结构角度对以特大城市为的大都市连绵区所包含的次级区域及其微观社区进行仔细的甄别和分类,依据经济的和社会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测量,以确定哪些村庄属于较为偏僻的、具有边缘性特征的社区。其次,进一步分析并明确这些相对偏僻社区的边缘性特征的具体内容。尤其需要探讨在以地理、经济等各类“物质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些“边缘性”的“社会意义”(包括区域、群体和成员个人的行为特征方面的意义)。其三

20、,寻求对这些偏僻的村庄社区的边缘性的有关社会学解释。主要这些边缘性特征形成的基本原因,已经形成的边缘性特征对社区的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与中心城区相互衬托、相互作用的背景之下,偏僻的社区整体及其成员(特别是社区精英)的行动选择使这些边缘性特征发生改变的趋势或可能形成的替代性特征。二、主要假设1、与城市中心的社区相对照,偏僻村庄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经济机会、行为方式、社区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相关社区发展和的。(a)越是较为偏僻的社区,经济机会(商品和劳务的市场需求、技术支持来源、信息、市场网络、生产效率、产业和职业改变的可能性等)相对越少;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21、越可能趋向于传统农业经济的特征;组织管理的效率与规范性更受影响;(b)边缘性越强的社区,其成员个人与城市中心的联系较多,行动的“产出/投入”的心理比较(与城市中心攀比)越强烈,期望值高;难以进行社区资源动员与积累。2、造成这些差异的基本原因是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的城市区位结构的分布状态。 (a)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状况、距离、城市历史上最初的水陆交通条件、水资源条件等要素对微观的村级社区的中心性与边缘性有基本的影响。(b)随着人造环境(主要是城市规划和交通布局)的改变,自然条件的作用越来越小,但人造环境的影响作用甚至更强烈。3、受城市整体需要所控制的城市规划的确定与更新、城市建设的扩张、交通

22、体系的改变、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等,都有可能对某些偏僻(村庄)社区运带来决定性的影响。此外,相应情况下,社区如何争取地方的带有倾向性的资源动员与政策支持也可能会产生影响。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控制和建设扩张的作用之下,大都市的整体发展和扩张越是加快,就越加可能决定那些微观的偏僻社区的基本命运和边缘性特征;越是处在行政区划分割的交界之处的微观的(村庄)社区,其边缘性的表现可能越是突出;(c)在大城市的吸纳与辐射能力了行政区划的限制,跨地区扩展的时候,个别偏僻的微观社区的边缘性特征可能主要受到城市总体发展布局的影响。因此,越是在大都市,个别偏僻社区的边缘性就越加突出。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条件相同的社区之

23、间的竞争可能对社区自身的边缘性特征具有改变或者加强的双向效果(效应)。(a)在那些具有边缘性的微观社区,如果由于某些或外部特殊的作用,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比相邻社区的获得更好一些机会,领先一步发展起来,使其边缘性特征相对减少,中心性特征逐步增加。(b)如果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获得这样的机会或者有所迟滞,那么相应之下,社区的边缘性特征就会加强,使其整体发展速度更加缓慢。(c)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社区组织在社区资源的动员与运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大都市区域内的这种偏僻社区的边缘性特征可能会增加城市的不平衡,对城市整体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相对来说,具有边缘性特征的社区,其经济和社会生活可

24、能处于一种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城市的的差距;同时,还会在城市发展的分布中降低整体的平均水平,使其整体效应处于一种不完善状态。6、偏僻社区边缘性的减少有赖于外部条件和自身行为的共同努力。(a)城市总体规划的完善、地方其边缘性特征;对偏僻社区的支持将有助于改善其偏僻状态,降低(b)社区的努力在相当重要的意义上仍然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社区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社区成员自身的行为选择。三、个案分析:广州市北郊 L 村经济发展及其前景的评价与分析1、“内发”模式的局限村组集体、农业与非农业村组集体经济的资源动员能力较低笔者选择了广州市区 J 镇的L 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一个个案入手对上述研究设想与假

25、设搜集一些实证性资料,这是笔者一项社区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内容。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村组集体获得经济资源的可能途径有 3 条:一是村、组的集体收入,而有限的集体收入只能基本维持村和村民小组的正式机构及人员的活动费用。二是来自各农户上缴的部分,但在当前情况之下村、组集体缺乏从分散的农户手中动员经济资源的合法机制和能力。从正式制度层面来说,国家正是要限制地方(包括乡村)从农户手中过度收取各种规费。而由各农户和工商户缴纳的国家如农业税、特产税及工商税又是由国家和地方征收的,村组集体只有协助征收的义务而没有任何支配的权力。三是寻求“”的财政支持,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拨款,而这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26、,村、组集体在本村的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与促进方面,只能满足于支付村民应该上缴的各项提留统筹款,再加上对农业基础设施及村民生活设施(用电、自来水、道路等)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建设,对农业与非农业提供一些浅层次的服务,无力为本村的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进行资源动员与组织促进的工作。相对于内地广大农村地区的难以维持甚至贫困的经济状况来说,能够做到基本维持村集体的组织运转,对村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服务,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相对于珠角洲地区、广州这样的大都市郊区农村这样的地位来说,存在这种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农业受宏观经济社会结构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各种有关资料显示,全村农业产业中占主要成份的还是分散的

27、、小规模的家庭经营种植业,即水稻和蔬菜作为基本的经营项目。从职业上来看,绝大部分农民都是采取兼业方式,从事多项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的工作。大部分家庭种植水稻兼蔬菜,每户的收入能基本上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应该说村民家庭都已经达到了温饱乃至小康以上的收入水平,全村没有发现特别贫困的家庭户。这大约也是珠般情况。角洲地区从事纯农业生产的社区所具有的一关于水稻种植,绝大部分村映,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赔本”,、化肥、水电、人工等各项费用计算起来,收获的粮食的出售收入很难抵付成本的投入。当然,纯农业农民耕种自己的责任田入不敷出,是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是此地所独有的。在近年的三农问题的研究中,此一经济

28、社会的基本结构性问题屡屡被提及。关于蔬菜种植问题,作为 L 村这样的大都市周边的农业社区,一般而论,各农户的收入在满足家庭生活需要之外,应当说是可以有所积累的。而事实上,蔬菜种植收入也正是本村农户的基本收入,保证了农户的生活开支,还为农户提供一定的积累,使部分农户可以进行较大规模养殖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投入。但值得注意的是,蔬菜种植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一是随着广州的城市发展和对通状况的改善,使广州市的辐射范围扩大,广州市范围之外的广大农业地区,甚至包括外省农业区也在抢占广州蔬菜和副食销售市场,使本地农业区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户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由于外地蔬菜种植的劳动成本、农民的机会成本都比广州市内

29、的农业区要低,反而使他们的产品具有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本地蔬菜的种植和销售。这一点不仅影响到蔬菜市场,肉蛋鱼禽等各类副食品市场都受到了冲击。笔者在对镇的访谈中,他们特别提到了这一点。二是本地的菜农大都是分散经营,未能形成规模经营,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也不够及时,技术方面可能也受到了一定限制,难以适时进行品种更新,种植高价菜。此外,部门之间的利益竞争也有一定影响(如公路管理部门对蔬菜运送的车辆过高等)。而气候变化、种子、化肥与的成本投入过高等各种也同样使得蔬菜种植业容易带来许多不确定的风险,降低农户种植的积极性。非农化产业等级、规模、市场的局限关于私营或经济的情况,全村由私人经营的小工厂、

30、商店、专业户、及其他服务业和流通业的经营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其生产和经营的都不是很正规,制度化程度比较低,生产经营中的技术含量也很低。二是规模小、效益不高,当然其经营成本及风险也都比较低,在投资经营者个人的承受能力之内。三是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其经营所依靠的主要是私人关系,其市场信用也多是建立在私人关系的基础之上。四是就其中的个体或私营工厂而论,虽然相对集中于不锈钢厨具加工行业,但实际上又是完全分散的,各自的销售市场也是分割开来的,也未能形成专业性的生产规模。因而能占领的市场范围狭小,不能参与到更围的竞争中去,不能进入主流市场,其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未能走出本镇、本村的范围。而本村从事商业服

31、务行为的那些则更是这样,只能立足于本地社区市场,其地位还处在周边墟镇之下,属于最低级的基层市场(参见关于中国农村传统市场的描述,1998,第一部分)。这些问题了本村现有私营企业(包括所有非农产业)的致命弱点。从对这些私营或业主的中可以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经营了 10 多年,所经营的工厂、商店或其他项目虽然已经实现了从农业转向非农业并且已经基本稳定下来,可以生存并有所发展,但未能发展成较为正式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更未能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这样的企业与珠角洲其他地区那些可以进入大市场的发展较为成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有的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成上

32、市公司)在访谈中,L 村的一些在非农化发展中走面的企业,对本村的经济现状和今后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相对抽象或宏观性,都了自己的看法,对本村经济特别是这些或私营企业中存在其实也有自己的反省。有一位本村的对本村的小企业是这样评价的:“现在村里搞这几个厂,不是正规厂,也没有受过什么培训。他们都是凭自己现有的脑力去找点业务回来干,做得一天是一天,没有考虑今后怎么发展。因为你以后发展一定要有个拳头产品,一定要有正规的管理,当然还要有好的研究开发些,都是做一天是一天。”、科技,才能开发新产品打进市场。现在他们都没有这可以看出,这样的认识是理性的、带有性的,看到了 L 村非农产业中的致命性问题。但是

33、,他们自己也感到没有太多的办法来克服。因此,他的话语中明显的不乐观。可以认为,这些人经过了自己的奋斗,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锻炼,在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对社会生活的见识,都已经远远了传统农民的层次。但他们与那些“大企业”、“大”相比较,仍然有着很大的距离。也许,如果其它条件具备,他们也可以像珠角洲其他发达地区的企业及其们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然而,他们还能有过去 20 年中珠角洲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那种历史机遇吗?机会成本社区行动者的之一上文中的 L 村集体与农民经济中存在,会不会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这里的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经济贫穷、生活。如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恰恰错了。应当看到,L 村作为一个农村社

34、区,在目前中国城乡经济整体发展的背景之中,其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有一种“两面性特征”:这里位于珠角洲经济,位于经济上最具角洲农村和广州市郊区一有之一的广州市郊区,如果将这类社区归入经济发达的珠列,理应“特别富裕”。而实际情况又并非是这样。这里仍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社区,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非农产业虽有所发展却并不发达,村民的平均收入介乎于温饱和小康之间。相对于广州市区以南的珠角洲的大部分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的农村社区(非常著名的如东莞、佛山、中山及番禺等地农村)和广州市郊城乡结合部(以及那些著名的“城中村”)的那些“农村”社区来说,这里在经济上的确显得。但是,相对于内地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这里毕竟又

35、是条件相当不错的一类农村社区:离广州市中心只有十多公里,无论是乘车还是自备摩托车,都可以在一天之内“进城”办事然后回到自己家中。这里毕竟属于广州市区下辖的镇区,几乎每个村庄、每个家庭都与广州市中心的市民、工商业机构、部门及其他的“城市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农民即使纯粹从事农业生产,也主要是种植蔬菜,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非常高,每个劳动力、每个家庭的收入并不太低。这里的农民家庭不存在过重的农业税和“提留统筹”的经济负担,都是由村组集体缴纳(在内地农村,上交农业税与“提留统筹”款使农民家庭重负,也是乡镇进城“打工”或谋求的一项主要工作)。农民个人如果要从事非农化就业或经营,他们经营项目的

36、机会应当比那些来自偏远地区(如粤北、粤西地区)和外省的外来多了很多,他们所具有的优势是那些外来无法比拟的。也许正因为处于这样的地域条件与经济环境之中,造成了社区成员行动中的一些特殊性。其中值得提出来的是社区成员在经济行动中的“机会成本”问题。笔者在此一项假设性解释就是,正因为这一类社区中的行动者具有各种生存(生产、经营、消费等)的机会条件,(作为影响之一)导致了社区集体资源动员与集中、社区合作、产业升级、个人就业选择等诸方面的阻力与。例如,在村民个人有机会或有可能单独创业,从事小规模的投资与经营,并且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收入的情况(政策、市场机会、靠近城市)之下,他们是不愿意将自己的有限资源集中起

37、来由社区集体进行经营的,集体经营虽然有可能发挥更大规模的效益但也存在着风险,因此这里的机会成本与效益风险都很大。既然在 80 年代初村集体已经放弃了在当时条件下进行资源集中的机会,后来要重新集中恐怕已经不大可能了。作为一个例证,笔者文中曾经提到,本村村民储蓄中至少有上千万元的储蓄额是可以利用来进行投资经营或用于消费的,但在目前情况下,村集体恐怕没有任何可能来动员这样一笔大数目的。在社区合作方面也是同样,既然行动者(这里,家庭的成员可以看做是一个独立的行动者)有机会在一个较低起点上独立进行农业或非农业项目的经营,那么,多个行动者之间合作的风险无疑会阻碍合作的意愿。笔者在在也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

38、合作而只有相互之间的支持。中发现,即使在家庭兄弟之间,在 L 村现有的非农产业中,存在着产业等级偏低,规模较小,市场范围局限于本地等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技术、缺乏之外,目前的经营状况尚能勉强维持或者还有可能稍有的情况下,市场环境又极不稳定,这些经营者可能更满足于目前的层次较低但也较为稳妥的技术、产品和规模,是不大可能选择寻求其他出路的。个人就业选择行为也是这样。他们不必像大量的外来民工那样,去从事低收入的、劳动强度大和安全保障低的职业,即使外出打工,也有的机会去挑选。情况不过是在家里种菜,而他们从事种植业的收入对于那些外来民工来说可能已经是有点奢侈了。为什么村集体不能动员全村的经济资源?为什

39、么社区不能进行有效的具有规模效益的合作?为什么不能痛下决心进行非农产业的升级和更大规模投资?一个不言而喻的答案就是,这些可能有长远效益、可能带来更大规模发展、可能使社区发展走上新台阶的各种举措都是有风险的,不确定的,而他们目前的生产经营却是成、稳定的、较为稳妥可靠的。作为理性行动者,有谁愿意选择的行为而放弃稳定的、可以自己把握和掌控的事业呢?选择风险行动的可能性在于,如果有外来投资者进入并承担更大风险,或者行动者已经无可选择,没有其他机会,他们可能就只有了。就像大量外来民工川流不息地涌入大城市、珠角洲和长角洲等一样,明知找一份工非常,明知可能流浪数月后还是一无所获,仍然义无反顾地要从家乡走出来

40、,因为他们留在自己的家乡已经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了。这便是温饱小康型经济和贫困型经济环境下的行动者的不同选择的重要原因之所在。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机会成本较高,这些行动者的选择并不是“错误”的,而恰恰是一种明智的“理性选择”。问题并不在于降低这些机会成本,而是促使他们在新的选择中有更小的风险和更大的预期效益。这也许正是社区组织以及社区者需要考虑的。2、“外发”模式的局限外来投资或招商引资的可能性较低在 L 村,根据前述的种种分析,如果说通过本村自身努力进行积累、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非农产业的“内发”模式难以实行,那么,可否采取吸引外来投资或招商引资的“外发”模式呢(,2001;折晓叶 1997)?根

41、据笔者在与 L 村相邻的 X 村的情况,创造一些条件吸引外来投资,是该村经济发农化的基本模式。甚至在整个珠角洲地区,吸引港台商人和其他内外商人在本地投资办企业,也是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村里曾经做过一些招商引资工作。比较成功的是将广州东山区的集体性质的电器三厂引进到本村。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村里和相关的村民小组积累了一笔,同时还使村里引进资金技术突破了零的来厂商的投资。但此后,除了规模较小的一家台资服装厂之外,再未能引进其他外根据村长的介绍,村里还曾经与一家中药厂、一家由投资的菜牛养殖场、一家由香港投资的草料厂都进行过引进的谈判,但都没有成功。村里还掌握了一批从本村迁往的亲友,向他们做过招商引资工作

42、,也都未见成效。笔者曾就此问题向村里的私营业主做过一些访谈,有人认为:“村里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偏僻。看有没有投资商看中这里,有就能发展。没有有人要在这里投资,村里的地要价太高。”(WWB)。还有就是以前“L 村地处偏僻,吸引不了外来投资。要等到将来广州发展了,城市要往周边扩展,看哪年哪月将我们这里划入市区的范围,也许就有机会了”。(LZH)等待将来广州发展?的确,如果广州市的市区能范围扩展到 J 镇,L 村这样的纯农业区也能成为“城乡结合部”,则 L 村将有可能成为工业、仓储、商业零售网点和居住区外迁的备选地段,带来大面积的土地被征用和农业的非农化。然而,广州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了“东

43、扩西联,南拓北优”的基本方针,这意味着作为广州市北部郊区的 J 镇特别是 L 村这样的偏僻村庄,近期内没有太多的机会成为“城乡结合部”。看来,这样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经验事实的比较在本村,吸引外来投资的可能性究竟是否存在,或者说,这种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这里看到的一个基本的不利条件就是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将 L 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庄的情况进行一番比较,可能使问题更化:在本镇,与 L 村南面相邻的村庄有 4 个:Y 村、D 村、Q 村、X 村等。在北面,相邻的是神山镇的 S 村(包括 S 墟)。其通及市场条件较好的是 X 村和S 墟。X 村的地理和交通优势有三:一是

44、这里距离本村上属的 J 镇不到 3 公里,而且较早就有公共汽车到达广州市中心(火车站);二是广本村穿插而过,并且在本村有一个出口,广速公路(广州清远,亦称广花高速)从速从本村到达 J 镇的距离最近;三是这里是附近几个村庄(Y、D、L、Q、SH 等)的交通出口和节点。修筑高速公路征地使该村获得了一大笔最初的积累,而地理交通优势(既方便又远离市中心,兼有快捷而地价适宜的特点)又使之成为外部投入较理想地点,村里便利用征地收入建筑厂房出租给外来投资者。但这里既未能成为附近的商品集散的次级市场,也未能形成本村自办的产业,主要依靠的是地租收入。所以,在其他条件与 L 村差不多的 X 村,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与

45、交通条件而使之在经济上处于优胜的地位。在对 J 镇的中得知,L 村周边的其他几个村Y、D、Q、SH 的经济情况与 L村基本相同,同样未能实现较有意义的非农化发展。尤其是 Q、SH 两村,位置更为偏僻,而且没有 L 村过去的村办企业作为基础,在集体经济实力及全村的非农化发展方面,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在 L 村北面的神山镇 S 村,村中心叫“S 墟”,情况稍有不同。一、S 村的中心“S 墟”过去就是附近村庄的商品集散中心,相当于“基层市场”,但其规模只能算是“集市”而不能算作“镇”。二、在交通方面,S 墟的南边有一条公路叫“大南路”,连接 J 镇和佛山市南镇;修建广速以后,在此设有一个“聚龙出口”

46、与大南路连接。此外,这里还有一条公路连接大南路和神山镇。三、这里还曾经是当地人民公社的驻地。S 村因此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和交业条件。这些条件使得该村在非农化方面有相当的优势,并在两个方面重点发挥出来:一是由于附近村庄在这里生活必需品,或进行一些消费活动,使 S 墟作为一个基层市场,无论就业还是利润分配,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二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同X 村一样具有一定的,使外来投资者愿意在此地投资办企业。通过 L 村与邻村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到,这里要想采取“外发”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发展本村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等基础条件是相对缺乏的。本村的地理与交通条件,总的情况是:本村在 J 镇的最西

47、北部,距离 J 镇 5km。本村的对通,如果以广速最近的出口为节点,无论是 X 出口还是北边的聚龙出口,都有约3 公里的距离。这样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外来投资者来说,一是交通费用相对较高,二是可以获得更广阔空间面积、村庄的选择余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及区位优势弱化:理论模型的概括与解释尝试从理论上说,在城市发展中,市中心的工业用地一般都会让位于第三产业,因而大城市中心区工业外迁本来就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中国国内的大城市的周边郊区来说,能否在城市扩张之中有幸被纳入到新城区的范围,或者能否争取到这类外迁的机构(不论是工厂、仓储、住宅区还是其他非农机构)到本地区征地建设,是发展起步的重要机会。

48、但对具体的郊区农村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均等的。对于某个村庄而言,这些外部影响包括:该村庄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远近;是否处在城市未来扩张的整体规划的范围内,或者能否成为近距离的城乡结合部;是否位于整体的交通布局的结节点或非常靠近交通干线(见下图)。就L 村而言,这些外部条件都不具备。图 3.2 大城市郊区接受市中心辐射的机会上述经验描述也可以在理论上得到解释。根据经济地理学中的“模型”和“原理”,从城市中心(此处可以代之以交通干线的节点)向周边地区辐射而所形成的“产业区位行为”(the action ofindustrial location)是受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假设来控制的,由此而形成区域

49、产业分布的较为稳定的模型结构(Lsch, 1954;,2002,P.39-43)。换一个角度来看,从效益与成本两个角度来考虑,城市周边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包括这样一些:市场规模与需求、费用、地租、信息及技术集聚效应、经济社会环境、其他。其相关性可以表述如下: 效益(市场需求与规模信息及技术集聚效应经济社会环境其他)区位优势 = 成本(费用 + 地租 + 其他)2费用=f1距离; 地租=f21/距离 其中,在此,效益方面,市场需求与规模、集聚是关键变量;成本方面,距离则是一个关键性的临界。距离太远则费用增加,太近则地租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距离所带来的运费增加只是算术级数,而地租则可能随着地域面积增

50、加而成几何级数递减(这里,投资者的是可替代性的选择机会增加,地域行动者则着更大的竞争。但是如果地租低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又回到了原有的农业产业。如果再低下去,就只有抛荒不再耕种在 模型中,离城市最远的外缘地域正是荒芜区)。因此,地理与交通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其区位优势相对较弱,在产业选择方面对非农产业极为不利,而最终不得不停留于原有的农业产业,因为非农产业的市场中心依赖、信息技术 依赖、交通依赖程度等都比农业产业要高得多。由上述分析得知,对于缺乏各种条件的 L 村来说,无论是“内发”模式还是“外发”模式,非农化发展的地理、经济、社会环境都不容乐观。而事实上,L 村在开放二十多年中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

51、点。3、边缘性特征、经济发展的前景访谈与评述访谈:区域背景像 L 村这样的处在大都市边缘的郊区农村,其发展的出路到底何在?带着这样,书笔者曾向广州市区委宣传部 Z 部长进行了一次较详细的。Z 部长曾担任 J 镇记,非常了解 J 镇的情况,又熟悉全区的情况,同时对 L 村也特别关注。他在中谈到,整个区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蔬菜、家禽养殖等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 60%,在广州市属于“北翼组团”的副中心区,全区的城镇发展是采取“绿色+方格”的模式,即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田园风光之下,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进行建设”。本区的 J、竹料、潭、人和、蚌湖、石井等镇,因属于广州市的主要供水水源流溪河的流域范围,受广

52、州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控制,不允许发展的工业,特别是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工业项目。再就是广州作为大城市,土地控制严格,用地手续难办,不像其他县市那样好办。J 镇的经济实力在全区排34 位,发展条件比广州市以南的珠三角中心地区相对差一些。而 L 村在全区中处于中下水平。这类村庄,位置偏僻,客观条件是要差一些。但 Z部长认为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班子,干活不心齐。因为也有同类村庄抓住机遇发展起来了,如石井镇的龙湖村就是这样。还有石井横沙的西城造纸厂,在神山镇购置了 100 多亩地,建了一个大分厂。这些情况说明条件差的村庄也是可以发展的。面对 L 村这一类条件较差、经济比较的村庄,区里实行了一项“共

53、富工程”,工作重点是让近郊比较富裕的村庄去帮助那些后进村。凡是村集体年收入在 10 万元以下的村庄都列为共富工程的对象,这样的村子共有 32 个,主要是“扶、扶项目,立足于将来能自立,自我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扶持改水(改井水为自来水)、修路(村村通水泥公路)、农田基本改造(疏浚沟渠、改造低产田,水渠硬底化等),这些基础和环境搞好以后再扶持项目。从上述访谈中,可以大体上了解到 L 村经济发展所处的较为宏观性的区域环境:一、城市与区域规划的限制。作为一个大都市的广州,其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是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城市周边地区的开发必须服从中心城区及城市整体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广州市的整体规划中,被确定为

54、水资源保护控制区域的 J 镇及附近区域,不可能进行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成片的建城区。这是一种宏观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带来的限制。二、制度性。大都市的土地是稀缺资源,必须有严格的控制,但其周边的农业地区如果要发展非农产业,土地却是一项相对丰富的资源。如果对周边农业区实行同样严格的,那么,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受整体的制度限制,在其他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周边地区势必处在一种不利于竞争的弱势地位。三、差距将长期存在。因此在这类村庄,农业将可能较长期地作为主要产业而存在,客观条件较差,经济上比较等,将可能较长期地、普遍性地成为当地的一种基本格局。四、制度安排(补偿性政策倾斜)不完全到位。

55、所谓“共富工程”的意义在于,市、区既看到了这类村庄的局限和状况,也愿意在资源配置(政策扶持)方面作出“倾斜”。但其基本思路仍然是各村庄“各自为政”、“自谋出路”,未能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统筹。评述:经济与社会资源方面的边缘性特征上文中实际上已经了使 L 村经济发展中受到的一些基本:1、资源分散与动员能力低;2、农业产业受土地制度、市场形势的制约;3、非农化产业起点低、规模小,受大都市宏观制度的制约;4、行动者的机会成本偏高;5、外来投资缺乏区位优势。如果从区位理论的角度对这些进行整合的分析似乎可以归纳出一个综合性的认识,即在大都市郊区的较偏僻的社区,可能存在着一种“经济与社会资源方面的边缘

56、性特征”(the marginal features of economic and sol resour),正是这种特征造成了这些社区在经济发展及社会结构方面的两面性虽然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比更偏僻的远郊区、县域农村社区更有优势,但相对于大都市中心区及城乡结合部(近郊区或位于交通节点周围的社区)来说,却有其难以克服的劣势。这些“边缘性特征”的主要来源可能还是来自其区位结构,即与都市地区相对照而表出来的边缘性。如果用一种形象的描述来表达,或以说这些社区可能正是处于大都市中心高出地平面许多的“天际线”的阴影之下。像海岸的灯塔可以照射到远处的海面却照不到塔脚的地面一样,现代大都市的光芒也以辐射到远处的

57、大面积地区,但在城边的墙脚,却反而被遮瞥了,使这些“都市边缘的村庄”成了大都市的“盲区”。城市之光辉照耀不到这样的角落,反而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耀眼光芒的映照之下,形成了更大的反差。因此,相对于大都市中心区而言,这些相对偏僻、“市本身的产物。”的村庄,可能正是现代大都一方面它们感觉强烈地感受到了大城市的、现代化的和社会急剧的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压力,现代大都市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和文明仿佛隔着一堵透明的玻璃幕墙,近距离地、清晰地、明显地摆在他们面前,甚至一旦出现某种契机,他们自身也可能很快地得到改变,拥有这些现代性的“物品”。但另一方面,在出现这样的改变之前,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活方式上,却与那些直线

58、距离并不太远的都市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总而言之,这就是被称之为“都市边缘的村庄”的社区的基本状况。对策:发展前景与模式选择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之下,村庄自身经济发展的前景究竟如何?这是各个村庄自身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考虑,作为村里主要的 D 书记的看法则更为宏观一些:“目前,L 村的发展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如全村通自来水、电力扩容、修通本村的水泥公路等。二是需要、和信息,在此基础上引进一些较好的项目。也可以考虑走出去,在本村之外的交通条件好的位置找一块地,或租或买,搞一个,办第三产业。”这些思考都是不错的。在第一方面,L 村已经在努力行动,并初步显示出了一些成效。但第二方面,就、信息、项目这几个要素而言,在 L 村这样的村庄,现有的储备、可以挖掘的潜力、动员组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外部的有多强?在上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