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项目申报环境史概论_第1页
茶马古道项目申报环境史概论_第2页
茶马古道项目申报环境史概论_第3页
茶马古道项目申报环境史概论_第4页
茶马古道项目申报环境史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和生态是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但促成了席卷全球的环保运动,还引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会学、人类学、学等学科的广泛,历史学也不例外。环境史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国际史学界 70 年代以来最引人关注的新领域之一。1我国早已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其他学科研究环境问题的成果层出不穷,历史学的反应却相当迟缓。2。本文将从全球视野对环境史的兴起、发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进行初步的分析。一、环境史的定义及其兴起的原因“人猿揖别”标志着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开始。然而,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环境史直到本世纪 60 年代才在出现,其标志是S.的保护与效率主义(1959 年)和 R.的了游牧荒野和(

2、1967 年)的。3前者注重环境保护的政治史; 后者理想,把荒野理想当成精神形成的关键。环境史?不同的环境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R.第一次使用了环境史这个术语。他认为,环境史是“人类与其居住环境的历史联系,是包括过去与现在的连续体”,因而,环境史“不是人类历史事件的总和,而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环境史研究需要诸多学科的合作”。4L.基认为,环境史研究过去人类与自然界究竟是如何进行双向而非单向的联系,其内容具有多样性。但该领域目前还没有对学科范围进行精确界定。5 T. 泰特认为,环境史学家不能把一切人类历史看成是某种程度上的环境史,要把非常丰富的文献控制在一个能够处理的范围内。环境史研究应该

3、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感知和态度;其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从石斧到核反应堆的技术创新;第三是对生态过程的理解;第四是公众对有关环境问题的辩论、政治规定及对“旧保护史”中大量文献资料的思考。只有把这些有序连接起来,才能全面均衡地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6 D.认为, 环境史仍挣扎于出生中,因为在自然研究中几乎没有历史,在中几乎没有自然。确实需要生态学观点,因此环境史就是历史与自然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这样的环境史诞生,人类将拥有两类历史,一是自己国家的历史;二是人类共有的地球之史。 7尔后他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环境史是研究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与地位的历史,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

4、自然在历史上是如何组织和发挥作用的?二是社会经济领域是如何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即生产工具、劳动、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等与环境的关系。三是人以及其他意义上的结构形态与自然界的。8K.;还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其研究范围包括类是如何通过感知、神话、法律、认为,环境史不仅人类本身四个层次:一是人类对自然评价、态度之变化以及意义之探讨;二是人类经济行为对环境之影响及人类环境价值观对经济之影响;三是森林与水资源保护即资源保护运动和环境运动的历史;四是专业团体的作用如科学家、工程师的贡献及其与环境和环境运动的关系。9W.克罗农认为,环境史是个大雨伞,下设三个研究范围:一是探讨某一特定地区的特别的和正在变化的

5、生态系统内人类社会的活动;二是探讨不同文化中有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三是对环境政治与政策的研究。10C.认为,环境史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审视历史的地球之眼,探讨在时间长河中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多种方式。11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环境史的概念仍在发展变化中,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笔者认为,环境史就是以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当代环境主义为指导,利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来为濒临失衡的地球和人类文明寻找一条新路,即生态中心主义文明观。环境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与环境基本和谐相处环境与前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生

6、态中心主义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分界点是 1492 年和 1969年。航行美洲,两大半球汇合,地球连为一体,人类和其他物种实现跨洲交流,造成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之巨大变化。差不多与此同时,科学的发展把人与环境完全割烈开来,形成二元对立、机械论和还原论的分析方法。在文明圈,强化了我为上帝、万物为传统。这种种变化凑合在一起促成了以工业主义为代表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这种文明促成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几乎把人类文明 入难以为继的绝境。增长的极限就是工业主义时代的盛世危言。1969 年人类登月成功,意味着人类跳出地球本体,从太空俯视生存的地球,进而能够超脱于人类中心主

7、义。差不多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原论。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对现代性进行从理论上彻底摧垮了二元论、机械决定论和还,然后通过科学的返魅来重建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这种种有机论出发,承认环境中每个一起促成人类文明正在生态中心主义,即从整体论、的内在价值。但它并不是要把关注点从人类转向的关注。12类,扩大和深化对所有环境为什么环境60 年代在兴起?环境史的诞生是环境保护运动的客观要求和许多学科知识不断积累相结合的产物。环境保护运动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欧洲人登上大陆到本世纪 20 年代。欧洲人以“世界是为人创造”的理性精神和“我为上帝,万物为价值观为指导,对进超验论影响的 H.主张人要

8、尊重其他行疯狂征服。与此同时,深受欧洲浪漫主义和生命体。1890 年,的预示着国家权力指导的征服完全击败了倡导的人与自然同一和谐的田园梦想。以 G.为代表的一批提出了对国家资源进行“聪明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功利主义环境保护(Conservation)。这一主张被总统接受并发起了资源保护运动。然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是 J.的把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结合起来的超功利的自然保护主义(Preservation)。第二阶段从经济大和尘暴开始。尘暴和旱并开始改变传统的灾迫使人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重新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流价值观。生态学是德国科学家 E.在 1866 年,但在它的化过程中,F.克莱1916 年的植物演替

9、:对植被发展的探讨是一个里程碑。他认为地球上每个区域的植被都经历了从幼小不稳定状态发展到复杂平衡的“顶极”、形成“顶极群落”的生态演替过程,生态学正是研究这个过程,因而生态学家也是自然史学家。大平原的顶级群落是原始草原,但在 19 世纪末完全被外来群落破坏,那是因为人输入了由随意开发自然的价值观指导的、大草原不能适应的农业系统。因此生态学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A.泊德了纯粹由包办或以个人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环保体制的片面性,从生态学出发构建了结构是生物区系金字塔的土地中一员,必须尊重其他成员和。强调其中每个成员都有继续生存的权利;人类只是其。倡导用审美道德观念指导人们的行动,以保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

10、稳定和美丽。1962 年,R.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了寂静的春天,在时代人类面,DDT 不仅能杀死害虫,还危害那些食用了经过食物链染上 DDT 的食品的人类。核试验和核不仅人类的生存,还会渗透到遗传细胞中,造成发育的变异。的著作激起了全民环境意识和声势浩大的环境主义运动。生态学的普及客观上要求研究环境史,环保运动的发展也要求历史学家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许多学科的发展为环境史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考古学不再只对挖掘文化遗存感,还开始使用环境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探讨古人怎么生活、如何利用技术进步适应环境。环境考古学的形成给环境史学家探讨和没有文字资料的历史提供了方便。地理学从环境决定论向可能论的转变

11、和 40 年代历史地理学的出现,对科学的环境史的形成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13。R.在 1948 年的历史地理中不但强调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中,还着重探讨了由于人的活动引起的某一地区在历史时期发生的巨大变化。14人类学发展出了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人类学。它着重探及其文化通过资源分布、生产方式、繁殖方式和消费方式与环境发生的关系。生态人类学给环境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它把文化引入了人与环境关系史的研究。15新社会史的“自下而上”和注重普通人生活的方法突破了历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精英人物的传统,为环境“草根”方法(Grass roots approach)研究地区史和生物区域主义

12、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历史学研究一改过去只注重“明显的历史”(Manifest history)16的风格,出现了强调环境的新现象。法国年鉴史学的崛起促使历史学家不但关注微观事件,更要研究长时段,特别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F.在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开篇就强调了环境在历史中的作用,把环境作为结构性来分析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并未来。史学派在五六十年代虽然已过 F.学说的鼎盛期,但仍然吸引着年轻的历史学家抛弃环境决定论,改用现态学、环境学对问题和文明的成长进行新的解释。这诞生的内在。K.是环境史之所以在在政治立场上是的,世人皆知,但他在东方主义中“治水社会”理论对环境史研究有重要启发性

13、,这一点也不能忽略。他认为,环境与人都在不断变化,环境通过人的活动与社会互动,促使社会结构重建,进而导致主义。历史学的这些变化为环境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环境史的诞生本身就是多种学科研究发展和深化的结果。二、环境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环境史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映,一是专业团体和杂志的变化;二是研究范围的扩大。环境史诞生后,发展势头迅猛,成果纷纷涌现。1970 年春季学期,教授首次在加州大学开设了“环境史”课程, 选课学生达 450 名。环境史终于挤进大学的课程目录,进而成为必修课程。1973 年,当时供职于新泽西技术学院的 J.开始策划筹组专业学会。1974年,一批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历史学

14、家利用历史学家开会之机,坚定地离开历史交流学会,组成“环境史学会”,还公开了自己的专业杂志环境评论和环境史通讯17。时任历史学家的 P.虽然对此不满,18但亦无可奈何。这实际上是客观反映。历史学开始从整体的“和谐”史观向“碎化”和多元化的新趋势转变的环境评论的首任主编是 J.。在长达十年的任职期间,他苦心经营,设计规范和方向,在该领域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1983 年,丹佛大学教授 D.休斯接任主编,给杂志注入新活力,并把它改成季刊。在这一时期,环境政治影响较大,着重研究环境保护、荒野的概念,目的是通过评估人类社会对环境的破坏来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1985 年,W.担任第三任主编。1988 年,

15、J.再任主编,于 1990 年把杂志更名为环境历史评论,1996 年与“森林史学会”的森林和资源保护史合并为环境史,由 H.编。在这一时期,环境史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吸收了城市史、史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理论上采用混沌理论、学说、种族、等方法;还对本领域进行严肃的自我反省,致力于理论整和,这反映了历史学 80 年代后转向“综合”和的新变化。另外,在环境史的发展过程中,几本杂志起到了的作用。的太平洋历史评论和历史杂志分别在 1972 年 8 月和 1990 年 3 月设专刊。法国的年鉴:经济、社会和文明也在 1974 年 56 月设专刊。英国还在 1995 年境与历史。了环境史的专业杂志环环

16、境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展。从地域上看已覆盖全球,从论题上看已涉及各方面,讨论也在不断深化。19环境史发展最快,因为与环保运动结合最紧密,在如下议题上,学者着力最多。20一是环境保护史,分为生物中心型、经济型和生态型。但也有激进派学者认为,的最基本是社会失序,环境问题只是借口,历史学家应抓住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学和生态史,如洛克的“假说”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21。三是环境感知,研究人为什么、如何用绘画、文学、美学等来反映荒野、草原、景观。四是不同民族所特有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分为田园主义的狄亚式和类似于扩疆拓土的主义式。五是化学污染,尤其是对隐藏在杀虫剂和核污染背后的、群众健康

17、、社会正义和作用的研究。六是水资源保护和国家公园;水资源的经济要求和开发前景。国家公园研究主要关注其保护涉及水权的历史归属、不同是否有经济价值、是否是对环境进行全面保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等。欧洲历史悠久,环境史研究具有连续性。古典时代,偏重环境变迁与文明崛起与的关系。中世纪,主要研究疾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关系。近代早期,主要分析独特的环境与欧洲崛起的关系。进入近代以后,论题多元化。如科学如何使人与环境二元对立22;工业与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生物科学和自然史在殖义中的作用等。当代主要研究欧洲的绿党和绿色政治。对前东欧地区,主要研究马列主义环境观的实践;建设时期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和重建。对非洲环境史的研

18、究起步早,成果多,角度新。1968 年,P.在政治学季刊上的流行病学与贸易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研究议题涉及的时间最早是第四纪东非环境史,然后是非洲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的进化和古典文明的中断。非洲传统社会既不是田园诗,也不是血战,又不是破坏环境,而是与环境基本和谐相处。殖义后,世界市场经济代替了生计经济,掠夺,造成森林被毁,牧场过载,土壤侵蚀,气候变异,干旱、饥荒、疾病流行。殖民者打碎了原有,破坏了传统的互助合作、共度难关的能力,加重了灾情。23殖民者虽然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用科学方法保护森林、牧场和土壤,改变土地占有形式和耕作、放牧方式以及居住模式,但终因隐含种族主义目的而引起广大非洲人的反

19、抗。24独立后,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或现代化,对环境造成更大破坏,非洲被边缘化。环境问题与政治、民族等相互交织,出现“环境难民”;环境破坏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失去生存基础;环境压力要求非洲走生态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25非洲环境史研究是继殖义史学、民族主义史学和现代化或发展史学后的巨大进步,意在通过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非洲人是如何生产和生活的,进而揭示非洲人的历史首创精神,使非洲人真正成为非洲历史的主人。亚洲和研究相对较少。古代主要涉及环境变迁与两河流域、河流域、流域和玛雅古文明的兴衰。到美洲后,全球实现了、疾病和物种的跨洲交流;森林过度砍进行并不成功的环保和实践。独立伐和经济作物种植

20、对土地的过度利用促使殖民后,都处于环境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度学者 M.加尔和 R.古哈的研究不仅实证地解释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发展,还具有理论意义。他们认为,生产方式是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把。但如果不把它与具体的生态环境如土壤、水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等联系起来,就不能唯物地解释历史发展。26明治维新后迅速工业化,公害严重,民间抗争加强,公民政治发展。中国环境史资料和内容非常丰富,可惜研究不够而且分散。1993 年中研院经济所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学院联合在召开会,在亚洲和世界范围探讨的环境观、环境与聚落、环境与、生态环境与经济之互动、自然环境与水利灌溉、气候与农业生产、流行性疾病、民间

21、和对环境的不同认知等。27澳洲主要涉及殖民者带来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以及环境管理与保护政策。对北极和南极大陆的研究刚刚起步。环境史的理论是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环境史理论就是要找出人与环境关系变化的因果律。这种普遍的、逻辑的因果关系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特殊的事件中抽象出来的。否则,环境史就变成了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具体事件的堆砌。当然,在抽象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最终形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的因果关系即环境史理论。A.比通过分析欧洲殖民者用“生物旅行箱”代替土著人的生态体系进而征服土著人第一次把生态进程纳入28。W.通过分析大平原上的居民为了适应当地生态特点而改变在东部

22、已行之有效的技术, 从而把技术进步整合进环境史研究。 29W.克罗农分析了印地安人自给自足的生计经济和殖民者市场经济利用环境的不同模式,揭示了环境形成人类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反过来影响和形成了环境的。30J.用的科学模式分析了农场主为什么喜欢机械化和化学化的生产方式, 而不用生物化的管理方式;进而分析了介于农场主和化工厂之间以和议会为代表的的作用。这就把动力机制。31C.生态、经济、科学和政治有效地联系起来,发掘出环境史理论的特进一步发展了环境史理论,不但把社会和人文科学纳入知识范围,还把包括人类的生物性再生产及其社会化的再生产看成是环境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2环境史学家的这些努力逐渐形成了能

23、对色彩斑澜的历史事件进行组织分析的人们认可的历史理论。环境史学家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历史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客观和准确。33基本理论建立后,各种专业理论相继出现,例如生态女性主义、生态种族主义、绿色殖义、生态等等。环境史理论的发展对传统的世界史编撰形成强大。环境史学家克罗农:“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了这些能力, 写出来的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历史。”34人类历史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是循环史观:在现代是进步和现代化或发展史观;70年代后正在形成一种生态学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史观。古代人类历史主要以神话或其他形式

24、的故事来表现,用来附会人事这种互渗律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循环史观。在欧洲表现为世界处于创生、衰亡、再创生、衰亡的不断循环的永恒过程中;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循环论,“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索无往不复的循环。16 世纪以后,人类与自然分离,人类把自然当成有规律的客观实在加以认识和利用,并把自然不断进步的观念逐渐应用于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历史及其社会,提出进步史观。、都给出了世界历史进步的图式。这种进步史观既有目的性,又有价值判断,是持续上升的单线进步。两次打碎了欧洲人的进步美梦。不过,二战后进步在重新抬头,作为现代社会的典范,人提出了现代化或发展史观。现代化实质上是化,发展是对已发展事实的模仿。当时

25、第三世界国家被称为“不发达国家”( undeveloped),但不被接受,认为有贬义;后改为“发展中国家”(develocountry),可以接受,因为即使排在发达国家之后,但至少表明已走上正确道路。实际上,以现代化书写历史,容易割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联系,进而把传统看成是不变的。35以发展为主线在于把不符合这个取向的历史事件统统排除在外或被认为是型的例外。如古典文明的断裂与,工业造成的环境恶化和全球性生态等。到了六七十年代,现代化理论几经修正乃不可避免的失灵了。发展理论也被不断修正并逐渐与生态学结合,重新把人与环境的关系整合进世界史,冲破了传统发展理论中存在的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的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26、。、保护环境必然抑制发展的困境,提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萌芽于 1972 年召开的世界环境会议。1987 年,环境与发,明确给出了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展提出名为共同的未来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环境规划署综合全球各中的定义。国意见,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具体化了这个概念决不包含国家主权的含义;要达到这一目标涉及国内合作和国际均衡,要建立一种支援性国际经济环境;要并提高支撑生态抗压力和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基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等。1992 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广泛接受了这一解释,并写入了21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全球和人类

27、共同性以及、代际和国家间公平性。以此为史观编撰世界史仍然在探索中。在人外,其他章类与大地母亲中提出应包括生态进程,但除了在序言中这一节仍然没有跳出政治史的老套。在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开篇第一章就阐述环境在历史中的作用,把环境当作影响长时段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对待。然而,深受年鉴学派影响的沃坦继承了整体史的传统,创立了世界体系理论,但抛弃了重视环境的。到了 90 年代,依附论的代表人物 G.呼吁世界史中应有环境史的内容,要把生态环境当成是理解世界体系发展动力的一个基本维度,但其基本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的。36斯在史中提出要从月球上看地球上的历史发展,这个尝试实际上并不成功。但在另一本不被国内学

28、者注意的小册子中有所突破。他从“为什么人类取得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成就的这个时代也是物种的可能性首次成为并非可关的一能性的时代?”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把生态环境作为自古至今始终与人类生存条生命线写入世界史37环境史杂志也。38世专文主张生态应成为世界史的界体系研究杂志1997 年出专集世界史的深度绿化问题。虽然至今仍没有出现令人满意的融合了环境史的世界史著作,但这一趋势不容忽视。从已经的有关著作39来看,这一史观初显新优势。它把人类历史放回发生的生态体系中,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它以生态与发展的动态平衡撰写人类历史发展的持续性和断裂性;它能正视科技和理性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效应,狂热的科技和理性,进而重

29、评人类历史发展;它以人类为历史的主角,以生态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相结合来组织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以民族国家和欧洲中心论为主线的传统编史模式;它还可以充分发挥历史的警世和借鉴作用,给读者以正确思考现实问题的智慧和启示。三、环境史研究的方法及其环境史主要研究历史上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因而,其研究方法不但兼具自然科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特点,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跨学科研究是环境史的一个基本方法。环境史本身是多学科知识积累的结果,自然也继承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史不但要有历史学的基本训练,还必须有环境和生态学的知识。另外由于人类行为很复杂,环境史还涉及地理学、人类会学、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

30、等。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给历史学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启示,使之精确化、科学化。社会科学给分析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提供有益的概念系统、和统计资料。跨学科研究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及工程科学的界限,互相借鉴和融合,达到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史的目的。当然,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落脚点一定是历史学,因为历史学在整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从整体上认识变化如何发生时最具优势、 最少。40否则,仅从多个侧面或角度进行研究,或者把跨学科研究仅仅当成各门学科的总和来对待,虽然集中了各自专长但并不一定一幅图景。有可能得出性结果。41如果仅从不同学科进行孤立探讨,其结果必然具有很大局限性。 跨学科研究也有难以克服的内在。随

31、着科学的发展,学分越细,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沟通起来难度增大。历史学家在研究环境史时往往根据自己心目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来选择适用的自然科学方法,自然科学家有时认为这是断章取义、文不对题,甚至嗤之以鼻。因为历史学研究人的行为,强调人的性,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中立,历史事件也是生动和不可重复的。而自然科学不关注生命,只研究客观存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中立的,科学现象也是可以多次重复的。因此两者的沟通非常不易。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从传统上讲也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学注重从史料出发来叙述历史,强调历时性和空间方位,进而分析和解释历史变迁过程中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断裂和连续性即因果

32、关系。社会科学总是从理论预设出发,利用使用系统方法获得的共时性数据和受控制的观察结果,通过个案和分类研究来抽象出普遍原理。即使是环境史学家和环境政策制定者、环境行动者也很难说同一种语言,因为后者总是从现实需要和群众心理出发,用道德诉求和煽情的方式来唤起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激情,几乎不可能像历史学那样对环境问题进行冷静、全面、系统的思考和认识。总之,笔者认为,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环境史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不易融合。各学科因差异而存在着张力,也因差异而互补。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史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工程科学之间的持续不断的。环境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学叙述的基本特点。就认识论来看,后

33、现代主义和生态学中的修正派对传统历史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严峻,认为所谓客观科学的历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学家的理想。通常认为,六七十年代的信息论、系统论等使生态学变成了像物理学一样的成熟科学。但是,现在崛起的、更强调对观察者依赖的混沌生态学和生态学多元主义或许预示着“旧生态学的”42,因为它的诸如生态系统、平衡、演替等基本概念都受到强烈质疑。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环境史自然也必须对这种“不科学”的指挥作出有效回应。因研究对象不中立、研究者有等背景而必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即同时代的不同历史学家和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在分析同一史料时会写出完全不同的历史。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的表达功能问题。语

34、言不可能给人们传达一种固定的内容,可能会产生多种歧义和,也就是说,只要语言介入,事实就不可能是历史实在的品。换句话说,叙述本身具有自我解释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就是写对历史进行语言上的故事化处理的叙述史学( narrative history)。因为选择叙事语句(narrative sentence )受制于的历史概念,已有的也会随着叙述进入历史文本。即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意识把一些自认为可以编成故事的历史资料按照自己设想的模式组织起来,交给读者阅读;读者会把这个故事与自己意识中的故事模式加以对照,进而形成新的故事模式,完成对历史的理解,历史的意义最终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传统意义

35、上的叙述仅是个形式和载体,但在后现代主义中,这个形式具有了实际的内容和价值。环境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但笔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对语言和叙述本身产生含义的强调了历史和虚构的明显差别。只有把史实和故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既保持历史学的特色,又有效的发挥它的大众环境教育的功能,即用这种史实的寓言或故事,而不是学院式或政策建议的方式呈现历史的智慧,进而与普通百姓交流蕴涵着强烈道德和社会改造意图的环境史。43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三点叙述强制规范(narrative constras)。一是故事不能违背已知的历史事实。二是故事必须具有生态意义,否则就不是环境史的叙述。三是环境史学家是以社会成员的编写故事的,工

36、作时必须考虑社会,纯粹个人的以完全决定对史实的取舍、对语言的选择和与读者的交流。44环境史学家的价值观和实际上地来源于家庭行为、信仰、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45总之,环境史的编写方法既要坚持历史学的传统特点,又要回应新思维的不断,形成更加宽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形式。环境史研究必须采用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方法。环境史一经出现便迅速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本土化。英国根据自己国家独特的环境变迁,提出了英国的环境史理论。法国继续了年鉴史学的传统,认为环境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需要对它进行结构分析。因为缺乏前现代历史,有把环境史等同于环保的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基本追随的环境史研究路径。但在非洲和其他

37、前殖民地,本土化呈现出新特点。不但深化了民族主义史学关于殖民地人民有历史创造力的观点,还把生态破坏与殖义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殖义的认识。总之,本土化一方面丰富和深化了环境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推动它较快发展。与本土化同时,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即或全球化。其最热心的倡导者是、英国和法国。它们以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为借口千方百计推广自己的环境史学模式。主要做法有两种。一是这些国家的学者用自己的学术范式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史;二是通过吸引留学生、培训等方式教育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以美、英、法模式研究自己国家的环境史,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主义”,企图形成知识话语霸权。从本质上讲,它阻碍着环境史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些国家的环境史模式只是从本国的历史得出的结论,并未形成、也不可能形成普遍的历史理论和解释模式,即并非适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史研究。在人类进入 21 世纪时,学术研究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因为,人类共同同一个地球上,但是,这种全球化并不是推广某些国家模式的全球化,而是不仅对这些国家的模式进行(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