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教学教材_第1页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教学教材_第2页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教学教材_第3页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教学教材_第4页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教学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行动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KT-ZZ-04-005)被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后,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之初拟定的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积极开展研究。课题组针对前期调研和梳理出的“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2015年上半年起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将所梳理出的重点问题逐项展开研究。2016年上半年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活动成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无论

2、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课程都强调把活动作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很多老师要么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一讲到底;要么就是活动泛化或活动目的不明确。因此2016年上半年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学的“活动性”方面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活动不足或泛化等问题。具体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如下:一、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首先在课程的性质上就把本课程定性为“活动型综合课程”,并在其课程特征上进一步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

3、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绝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一些书本知识和道理,而是要把“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基本呈现形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上把本课程定性为“综合课程”,并在其课程特征上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4、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能够设计一些活动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但许多活动仅仅是学生的表面参与,更多的是来自教师、教材的主观引导,没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设计活动的出发点。有些活动设计灵活性不足,有些活动设计活动性有余而学习性不足,甚至有些活动学生的参与面非常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引导控制的成分远大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分,课堂上活动着并沉默着。因此,教学中如何使活动成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不但对教师意义重大,而且对学生的发展也极具意义。对教师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品德课程

5、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单一地讲解、说教并不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让学生在教师们巧妙安排、精心策划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进行主体体验、感悟,并且实践、内化,最终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材分析、听课、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对新理念的认识,才能用适合学生发展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熟悉学生,还要设计出丰富多彩让学生参与的活动,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但有助于提高教师品德课的教学能力,还能全面的促进教师的成长。(2)有利于正确定位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

6、习的主体。教师设计出多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教师是主导地位,在活动中的作用是指导者、参与者与评价者。活动成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可以克服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准确定位师生关系,教师精心组织每个教学环节,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3)能促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也差。一节课四十分钟,要让他们始终兴趣盎然,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必须既要有趣味性、还要有学习性,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

7、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会越来越灵活。2.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设计活动,让学生兴趣昂然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极大地激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能力。品德与生活课程活动的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游戏、操作实践、欣赏、参观访问、练习、讲故事等,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于各种活动中,活动中不但要眼、耳、口的参与,还要动手动脑积极地思考,大胆探究、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这样学生一方面使学生全身心地、愉快地参与其中,另

8、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3)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教学中教师创设任务活动,需要学生去体验完成。在活动中,学生总要担当一定的角色,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会与人协作,学会独立思考,克服性格弱点,战胜困难,完成任务,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活动中,与同学一起努力,一起体验失败,一起分享成功,树立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心,促进了健康人格的养成。二、问题解决建议品德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课标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9、以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1.活动要有目的性任何一项活动的设计首先要有目的性,即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无论是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式的采用,还是整个活动过程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使活动为实现目标而服务。切忌教学过程中为了“活动”而活动,或随心所欲的活动。2.活动要有趣味性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将学习和多种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项内容,不仅使他们学的主动,而且使他们在多种游戏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如下面两课课例1、2都设计了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课例1让学生在游戏中相互认识新

10、同学,这样既消除了刚入学的小学生认识新同学的胆怯、害羞心理,又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认识新同学的一些方法。课例2“给垃圾分类”中游戏的设计,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学会了垃圾如何分类,又知道了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3.活动要有体验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不单单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多的是引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过程,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调查、互动等活动获得真实的体验。下面两个课例都很好的体现了活动的体验性特点:在活动中体验认识新老师、新同学的快乐;在活动中体验给垃圾找到家的

11、快乐。4.活动要有层次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一堂好的课应当是有层次的,不能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下来,全是“平行”的。课程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必须使课堂教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如下述课例2给垃圾分类的四个教学环节从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到认识图标开始,再到明确如何分类、学会分类结束,这几个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从认识到明理,层层推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总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将教材提供的活动进行再加工,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让儿童更多的参

12、与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新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三、具体案例参考活动是教与学的基本形式,但教学中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在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趣味性和层次性等基本要求上做到目的明确,使活动的形式服务于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中获得发展。下面两节课认识新同学和给垃圾分类就从刚入学的小学生如何认识新同学、具有初步环保知识的二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活动,这样既符合活动的目的要求,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课例1:认识新同学【背景分析】认识新同学一课是参考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中的新朋友新伙伴而设计的。一年级儿童从幼儿园进

13、入小学后,面对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这些陌生的环境他们来说有许多不适应,他们既新奇又胆怯,既想跟新同伴交往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和沟通,等等。所以,如何“认识新同学”对刚上小学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游戏等活动,认识并喜欢班级里的老师和同学,愿意与他们交往。行为与习惯: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我介绍,能熟悉新老师、新同学,适应新环境。知识与技能: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等活动认识并熟悉新老师、新同学。【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并熟悉自己的新同学、新老师。2.在游戏过程中如何很好的介绍

14、自己。【设计思路】认识新同学是小学入学教育的常规课。学生告别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既充满了新鲜、好奇,也难免有一些紧张和不安。针对上述学情,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通过各种方式的自我介绍和游戏活动,让学生尽快消除对同学、老师的陌生感,从而认识和熟悉新同学、新老师。2.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自然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主动学会交朋友。3.通过击鼓传花的活动方式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认识新朋友的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找朋友、击鼓传花的道具、自制带相片的名片。【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介绍自己

15、利用名片组组之间找朋友击鼓传花全面介绍自己认识新同学介绍自己小组内自我介绍小结方法介绍新朋友,大家认识参与游戏,全班介绍自己介绍游戏规则总结找朋友【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介绍自己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2.谁愿意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形式:我叫xx,我喜欢唱歌谢谢大家。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1.自我介绍。2.学生小组内自我介绍。1.引发学生认识同学的积极心理。2.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知道自我介绍的方法和基本注意事项。二、“找朋友”要求同学们以交换名片等方式认识新同学、介绍新朋友。1.学生拿自己制作的名片,到其他组区互相交换名片认识新同学。2.把自己认识的新朋友介绍

16、给老师和同学们。掌握认识新同学、介绍新朋友的基本方法。三、击鼓传花,全面介绍自己1.游戏:击鼓传花2.出示游戏规则:(1)由老师击鼓,学生依次将手中的花传递给下一个同学;(2)鼓声停止的时候,花落在谁的手中,谁从老师手中抽取一个题目;(3)题目完成后,游戏继续。1.进一步介绍自己。2.交流问题。通过“击鼓传花”游戏,引导学生体会好朋友一起活动的快乐,渗透日常交往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很多人又认识了新同学,还体会到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希望你们能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在集体中快乐的成长。深化主题,让学生感悟与思考友谊的真谛,完成品德教育目标。【板书】(略)【课后反思】反思认识新同学

17、一课,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1.以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认识新同学这节课里,我采取了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方式,让他们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在掌握结交新朋友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认识新朋友,融入新集体。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一堂课下来,同学之间彼此不再陌生,感情明显加深。2.摆正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我始终都以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指导学生交朋友的同时,我也积极参与于和同学们交朋友中,孩子们都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与我握手、交朋友。3.通过不同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教

18、师通过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中,这时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学生在活动中不仅积极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去说,用自己的小手去操作,还用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样就使得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课例提供:张秀萍)课例2:给垃圾分类【背景分析】给垃圾分类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第5课美化家园中的一个活动。如何让家园更美好呢?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是尽自己所能去保护环境,最起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学会按照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三类把不同的垃圾放在不同的垃圾桶中。二年级学生

19、知道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也简单了解垃圾分类及其好处,但垃圾究竟如何分类呢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学本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给垃圾分类,在生活中做到把不同的垃圾放进不同的垃圾桶中,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学会爱护环境。【教学目标】1.认识垃圾筒上的“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标记。2.初步学会给垃圾分类。3.能在生活中养成给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学会给垃圾分类。难点:能在生活中养成给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是通过谈话让学生在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

20、习本课的兴趣。其次是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图标所表示的垃圾类别,并知道垃圾是如何分类的及垃圾分类的意义。再次是让学生在了解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动手实践给垃圾分类。最后以多媒体白板的形式拖动课件,检测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终让学生都学会给不同的垃圾找到不同的“家”。【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相关图片2.学生:每组准备3个纸筒【教学流程】垃圾的家在哪儿生活中的垃圾桶分几类认识垃圾桶图标明确如何给垃圾分类实践游戏:讲规则合作给垃圾分类情境话题引入检测检测分类掌握情况谈话引入新课认识图标了解垃圾分类动手实践体验垃圾分类学以致用当堂检测给垃圾分类【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

21、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课题垃圾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垃圾的家在哪儿?3.同学们平时见到的垃圾桶分为几类呢?联系生活思考回答。1.联系生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了解学生的学情。二、认识图标,了解垃圾分类知识课件出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类垃圾分类标识。2.了解垃圾是如何分类的?(1)指名回答(2)教师课件补充1.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志。2.了解垃圾分类(1)全班交流(2)读一读老师出示的课件,详细了解垃圾分类知识。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能按标志识别三种不同的垃圾桶。2.让学生在对比中,详细了解垃圾是如何分类的。三、动手实践,给垃圾分类1.游戏:每六个人一小组,每组三个垃圾桶

22、,绿色的纸筒装可回收垃圾、黄色筒装不可回收垃圾,红色桶装有害垃圾,请同学们合作讨论,把一些垃圾图片分别放到可回收、不可回收、以及有害垃圾筒里。2.评一评。1.小组合作,根据老师的要求合作送垃圾回家。2.组内若有争议可以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1.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2.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体验如何给垃圾分类。四、当堂检测,体验学习成果1.情境引入:光明小区的李奶奶家里有一些垃圾需要清理,因为李奶奶的年龄大了,对垃圾分类的知识不是特别了解,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给垃圾分类,谁愿意做有心的孩子,帮助李奶奶。2.出示课件,讲要求1.每组请一名代表上台,利用白板课件,把垃圾

23、图片拖到相应的垃圾桶中。2.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看看小组代表做得对不对。1.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2.利用多媒体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五、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给垃圾分类。垃圾其实是一种放错的资源。希望今后同学们在扔垃圾时能主动做到给垃圾分类,为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总结本课,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能主动做到给垃圾分类。【板书】(略)【课后反思】给垃圾分类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美化家园的一个活动片段。本节课,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将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参与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体验,最终学会给垃圾分类。具体来说,本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了解垃圾如何分类。本课开始时我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依次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