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基本知识讲座第2讲线路平纵断面课件_第1页
轨道基本知识讲座第2讲线路平纵断面课件_第2页
轨道基本知识讲座第2讲线路平纵断面课件_第3页
轨道基本知识讲座第2讲线路平纵断面课件_第4页
轨道基本知识讲座第2讲线路平纵断面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轨道基本知识讲座 第二讲线路平面与纵断面一、线路结构平 面纵断面直线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坡形坡率上坡、下坡、平坡坡长坡度线 路本部分所指线路为轨道的中心线。线路分为平面与纵断面两大部分,线路结构示意图如下: 二、平面曲线线路平面是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它包括直线与曲线两部分。1曲线的分类 按相邻两曲线的转向角方向分为同向曲线、反向曲线同向曲线反向曲线 按线路的前进方向,直线与缓和曲线的连接点称为直缓点,依次类推,其余各点分别为缓圆点、圆缓点、缓直点,分别记为ZH、HY、YH、HZ。二直线的相交点称为交点,记为JD,曲线的中点记为QZ,见图示。2. 曲线的平面结构3曲线要素及其它相关术语1)

2、曲线中心角和曲线交角相等,符号 交角中心角切线长半径外矢距2)曲线半径符号R ,它决定了轨道转向的程度。3)切线长交点至切点的长度称为切线长,记为T。 4)曲线长度角度制: C=R/180弧度制: 曲线长度=弧度*半径正矢、弦长、半径之间的关系 f=d/8R5)曲线正矢曲线正矢是量度曲线是否圆顺的重要要素。曲线轨向的园顺通过正矢值进行检测。正矢曲线上两点间连成一条直线,称为弦,弦上任意点到曲线对应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矢距,位于弦中央的点的矢距叫做正矢。正矢的大小与圆半径相关。通常正矢值 f=5000/R6)圆曲线的轨距加宽国家铁路轨距加宽标准为R350m 加宽 0 mm350mR300m 加宽 5

3、mmR300m 加宽 15mm。城市轨道交通正线的曲线,半径300米及以上的均不设加宽。7)圆曲线外轨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地段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离心力,曲线必须设置外轨超高。曲线超高的计算离心力的计算: (N)超高的计算欠超高与过超高(略)8)缓和曲线园曲线地段,为使曲线的线形和技术参数向直线段实现渐变,必须设置连接曲线作为过渡段,这种用于过渡的曲线称为缓和曲线。缓和曲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横向力与竖向力渐渐变动,不突然发生;2)外轨超高与轨距加宽在缓和曲线上全部完成。缓和曲线的线形是参数方程,缓和曲线的计算(略)9)曲线内股缩短轨在曲线地段,外轨的长度大于内股的长度,而标准钢轨的长度是相等的

4、,如内外股采用相同长度的钢轨,其左右接头偏差量就会越来越大,为保持钢轨接头的对接形式,曲线内股必须铺设缩短轨。缩短轨计算(略)三、线路纵断面1. 概述线路纵断面是线路中心线展直后在纵向垂直面上的投影。线路纵断面是由坡段及连接相邻坡段的竖曲线组成,坡段的特征由坡段长度和坡度值表示。线路坡度以轨面高程升降的高度与其长度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平坡为零,不同坡段的分界点称为变坡点。2. 线路坡度线路坡度表示法方框内斜线或水平线为坡度线,坡度线上方数据为坡度值,下方数据为坡长。方框下方数据为前进里程读数(单位:米),有的还在方框的角落里进一步标注更具体的数据。6001520015001

5、20400250130253. 竖曲线坡段与坡段相连,规范规定,相邻两坡段的坡度值,二者代数差大于等于2时,必须于变坡点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半径,区间为5 000米,困难地段为3 000米(表5-3),站端为3 000米,辅助线为2000米。这样,在垂直面上,用圆顺的曲线连接前后坡段,可以改善列车的运行条件。四、线路的布局1. 线路的连接 两条线路通过道岔或其他方式衔接起来,称之为线路连接。2. 线路的组合多条线路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称为线路组合。1)梯线 直线梯线续上页 缩短梯线3. 车场线将办理同一种作业的线路两端用梯线连接起来,便成为车场。按运营功能,车场有到发场、到达场、出发场及调车

6、场等。车场按其形状不同可分为梯形车场、异腰梯形车场、平行四边形车场和梭形车场。1)梯形车场2)异腰梯形车场3)平行四边形车场4)梭形车场上述各种车场各有其特点,选用时应根据车场的用途、线路数目、车站地形及整个车站的布置等因素来决定。5)站场咽喉在车场或车站两端道岔汇聚的地方,是各种作业(列车到发、机车走行、调车和车辆取送)的必经之地,故称为车场或车站的咽喉区,简称咽喉区。4. 车场线的布局4.1 基本概念1)“场”的概念: “场”就是指车场,如到发场、调车场等。它是布局的基本单元2)“级”的概念: “级”为车场在车站纵轴线上排列的层次数,有几个层次就称为几级。3)“横列”与“纵列”的概念: “

7、横列”与“纵列”是用来区分两个“车场”之间位置关系的术语,以车站纵轴线为参照物,横向布局的两个“车场”称为“横列”,纵向布局的两个“车场”称为“纵列”。在很多车场的情况下,某两者之间是横列关系,而另外两者却是纵列关系。横列式布局示意图纵列式布局示意图4)单向与双向的关系“单向”实际上就是单线,“双向”就是双线,或称复线,铺设了上下行两条线路,两个方向的列车,分向行驶。“单向”实际上就是单线,“双向”就是双线,或称复线,铺设了上下行两条线路,两个方向的列车,分向行驶。5.国铁车站线路布局75364站台上行下行以中间站为例(越行站等略)6. 地铁车站的线路布局下行站台上行站台下行线上行线6.1 侧

8、式站台车站6.2 岛式站台车站岛式站台上行线下行线始点站 折返站 折返站 终点站 折返站(a)沿线车站线路设置示意图7.折返线布局具备折返功能的不一定全部设为折返站7.1 长交路长交路是指列车在线路全程的两个终点站之间运行,中途不进行折返长交路 7.2 短交路短交路是指列车在线路的某一区段内运行,在指定的车站折返短交路7.3 长短交路长短交路是指列车在线路上的运行距离有长短两种, 是长交路与短交路的混合形式。折返站与长短交路的设置应根据客流量分布情况而确定。长短交路形式(一)长短交路形式(二)折返站的设置 一般情况下,一条运营线设置一处折返站。主要根据客流量确定。单渡线站前折返基本原理单渡线站

9、前折返上行站台空闲,具备接车条件,开通 a车入站进路,N1岔曲股开通(反位),N2曲股开通(反位),a车由下行线经由N1、N2岔进入上行站台,下客、上客,N2岔直股开通(定位),上行发车,a车出站。a下行上行N1N2单渡线站后折返基本原理第一步:下行列车直接进站,下客。第二步:N1岔开通曲股(反位),N2岔开通曲股(反位),列车由下行站台经N1、N2岔进入折返线。第三步:N2岔开通直股(定位),列车进入车站上行线,上客,发车。abc图4-22单渡线站后折返下行下行上行第一步,进站第一步,折返第一步,出发N1N2折返线双渡线折返站前折返N1N4N2N3N3N1N4N2下行上行站后折返N1N4N2

10、N3N3N1N4N2下行上行站前与站后N1N4N2N3N3N1N4N2下行上行交叉渡线折返根据现场条件,采用交叉渡线折返的形式将大大缩小用地面积,减少建设投资。一组交叉渡线相当于四组单开道岔和一个交叉。交叉渡线折返方案的变化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常常采用单渡线与交叉渡线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同一车站既设置了单渡线又同样增设交叉渡线,这样,大大提高了折返能力和调车能力,有利于满足运营的需要。 单渡线与交叉渡线可以设置在车站的一端,也可以在车站的两端分开设置。交叉渡线 + 单渡 折返车站两端设置道岔车站一端设置道岔曲线折返 以上各类车站的示意图所示,其正线均为直线,但事实上不可能都是非常理想的条

11、件。一般规定,车站的站台部位不得设置曲线,应尽可能将曲线设置在站台之外。特殊困难条件下,曲线半径不得小于800米。车站曲线示意图纵列式折返站1) 布置特点:折返线一般设于车站列车到达方向的前端,与站台纵列布置。横列式折返站1)布置特点:折返线与站台平行并列布置。纵横列折返站1)布置特点:兼具纵列式与横列式特点。2)优点:往往同时具有站前和站后两种折返方式,通过合理增设配线,形成接车、转线、发车的平行进路,使两列(或以上)列车在站内能平行完成折返作业,缩短列车折返时间,提高折返能力;3)缺点:工程量较大。上行附:南京机场线各站布线-1南京机场线各站布线-28.站场线路(车辆段)1)国铁-1 单向横列一级三场布局式。国铁-2单向纵列三级三场式布局(a)反到反发单向纵列三级三场式布局 (b)环到环发国铁-3国铁-4单向混合二级四场式布局示意图国铁-5双向纵列式三级三场布局示意图双向纵列式三级三场布局示意图2.地铁-1地铁-2 示意图五、线路平面示意图1.平面示意图形式一2.平面示意图形式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