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融合_第1页
《双减》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融合_第2页
《双减》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融合_第3页
《双减》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融合_第4页
《双减》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双减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融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地提出要注重引导教师积极探索“问题导向”等教育教学模式。一段时间以来,研究问题导向的文章发了不少,但检索一番发现与语文有关的不多,而这不多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教师如何设计问题,仔细想来大有偏颇之处。问题导向,顾名思义,是以问题为指引,以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方法、能力等为主线,让学生在经历问题的提出、知识的学习、活动的参与、任务的完成等教学环节后,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以为,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梳理:一是问题自何方来,二是问题往何方去。这两个方面,自何方来是前提,是基石;往何方去是手段,

2、是目的。一问题自何方来,以信息技术凸显“学”为中心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意味着教学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教学的终结。问题深浅、多少及呈现方式是否合适等都会对教学活动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于问题导向式教学来说,要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问题质量是影响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问题导向式教学当然需要教师提出问题,但它应该是作为必要的引导与提升。我们要遵循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起点的原则,并以之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是因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发现问题,是先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疏漏;提出问题,是先要提出学生当前遇

3、见的疑惑、不解。这样的认知,应该是教师教学的基石。当然,很多优秀的教师站稳了学生的立场。但在听课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发现不少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依然是自己在课堂上唱主角,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猜想主导提问,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据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滞后。这些教师课前也会结合教学目标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作业,但由于时间紧、头绪多,未能及时整理出学生的错误或者问题,所以没有办法基于学生的问题来教学。这就使得教师课前的很多美好设想只能徒有形式。在遗憾之余,我们是否会想,有没有一种办法能够在课前快速有效地梳理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上能够即时地进行课堂

4、反馈,从而让教师真正意义上做到有的放矢,实现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巨大价值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笔者发现借助问卷星进行相关设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课前及时整理,掌握“学”的起点三顾茅庐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前,通过问卷星,教师向学生发布预习要求:请提出一个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问题答卷经过问卷星的词频分析,可以很快地让师生清楚地发现诸葛亮和刘备两个人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词,这说明诸葛亮和刘备是大家重点关注的两个人物。接着,便会发现课前学生提出的最多的疑问核心词:出山(如图1)。查看问卷星的详细信息列表,教师很快便能整理出围绕“出山”的三大问题。1.为什

5、么刘备非要请诸葛亮出山? 2.为什么孔明一开始再三拒绝刘备的请求?3.为什么诸葛亮最后愿意追随刘备出山?图1学生疑问核心词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及呈现十分真实、自然,它不是简单地由教师直接提问,而是紧扣教学内容,由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问。这些问题是真问题,也是有价值的问题,表明学生进行了真阅读。而且,因为问题来自学生,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纸笔预习整理,教师可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厘清,费时、低效,再做成PPT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现在使用问卷星,教师在几分钟就能完成,而且清晰、直观,拿来就能用,省时、及时、高效。(二)课堂即时反馈,发现“学”

6、的疑点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想象作品为主。在单元提示中,编者明确提出要求: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因此,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以此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语带动对整篇文本的快速阅读。经过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新装”“骗子”“皇帝”等词,并围绕这些词复述内容,效果不错。但一篇课文说得好,是不是这一类文本都能应付自如呢?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的训练反馈,教师只能请个别学生以点带面,无法覆盖全部(如果用作课后作业,信度有可能存疑)。笔者将问卷星引进课堂,先选定课内文章作为练习的范本,设计出问题:请根据天上的街市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两个关键词。然后运用问卷

7、星发布,请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提交。答题结束,结果便呈现在屏幕上,既有详细信息的查看,也有重点词频的分析。词频分析一呈现,学生的问题马上便能被发现(如图2),以“缥缈”等词作为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之后,按图索骥,教师可再去检索学生的具体回答,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学时就可以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图2课文内容关键词这样借助信息技术设计问题,教师能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反馈以及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同时,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为出发点,对学生的认知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白是“我要学”“我在

8、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二问题往何方去,以信息技术助力“学”有成效问题的解决似乎是很容易的,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串问题然后由学生来一一解答,这样的课堂常常就是问问不止、答答不休,其弊端不言而喻。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第二个重要步骤就是开展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呢?(一)创设问题情境这是说,要让学生置身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探究、表达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科的关键能力。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教学与生活相沟通,将学生沉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下面以钟英中学李鹏程

9、老师所授三顾茅庐一课为例。课前,李老师告诉学生,班级准备把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拟在语文课上开展试镜活动选定演职人员,请在以下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1.如果想饰演诸葛亮,请在课文中选择一句诸葛亮的话作为台词,拍摄一段15秒的试镜视频。(可选择“道具”“诸葛亮”拍摄)2.如果想饰演刘备、关羽、张飞,可以仔细揣摩课文的第一节内容,与同学合作并练习,现场试镜。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第一轮试镜:试镜角色诸葛亮(如图3)。图3诸葛亮角色试镜先请试镜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表演片段(哪一情节中的哪一句),然后播放1号学生拍摄的AR视频。三名学生试镜结束,进行全班现场投票,选出最佳“诸葛亮”。之后

10、,再根据投票结果请学生从人物形象以及应用什么样的神情、语气、语调表演等方面进行点评。师生讨论后,很快就能明确诸葛亮的形象特点。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就是第二轮试镜:试镜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请课前上报的两个学生小组现场表演,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入优幕平台实时点评。此时,教师关注大屏幕上的实时点评,选出比较有价值的“弹幕”,请相关学生做具体阐述。之后,抓住评价中的关键词“张飞的神韵”“刘备的大哥范”等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明确刘、关、张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两轮试镜,一为个人,一为团队:个人事先录制,播放视频;团队事先录制比较麻烦,就事先组队,现场表演。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尊重学生,契合中学生表现欲

11、较强的特点。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也满足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种种设想,使表演妙趣横生、点评蜂拥而至,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高级、高效。如上的问题情境基于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创设,是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它紧扣三顾茅庐这篇文本,以探讨人物性格的方式对课堂进行引领。与一般的直接提问相比,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学生是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有体验,有乐趣,有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碰撞。这样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纯粹的文字符号,而是基于具体情境抽象出来的,是经过学生意义加工的思维成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运用知识,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也能比较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来解决新问题。所以说,真正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紧贴教学

12、内容的,它不仅提供学习任务完成的条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学习不应是教师“教会的”,也不应是学生“听会的”,而应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中,在亲历体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变为知识的实践场地、运用场所,能使学生在知识运用的情境中学习,不断激活具体经验,达成深度理解。这样,学生的所学才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才能逐渐养成。(二)看见思维过程思维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好的学习结果并不等同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良好的学习思维源自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筛选、消化、运用及思考过程的累积。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学生

13、的语文能力,教师就需要由强调学习的结果变成强调学习的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内隐的、不易察觉的,这就需要教师设法把不可见的学习思考过程以清晰可见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以利于去评价、去引导、去学习。看见思维过程是指通过开展语文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将学生不可见的思维,如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等呈现出来,让内隐的思维外显化。动态、形象、直观的语文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深度地进入思考状态。例如,南京一中的邓云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安排了以下三个语文活动来把握诸葛亮的形象。活动一:观容止。给出12个小标签,其中一些能概括诸葛亮的特征。请学生将合适的内容拖曳到相应的区域,结合具体内容分

14、享对某些词语的理解(如图4)。图4诸葛亮特征概括这一设计将过往常见的师问生答变成学生在屏幕前拖曳小标签。一个小小的改变,将学生回答的过程以动作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犹疑还是确信,一目了然。学生既需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还需要思考其与诸葛亮特征的匹配程度。拖曳的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思考过程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回答的过程则是对其思考过程的又一次梳理,这比单纯的、套路式的口头回答无疑要高明得多。活动二:析智慧。仔细阅读“隆中对策”部分,在地图上用箭头标注出诸葛亮提出的战略发展方向(如图5),以“趣味选择”活动方式标示出对不同势力采取的不同态度,思考这一套战略方针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

15、智慧。图5诸葛亮军事方略这一设计将作品文字变成可视地图,请学生标注方向、标示态度,体现其对作品内容与人物智慧的深切体悟。学生通过标出的一个个箭头,可以清晰地将诸葛亮的大智慧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它将静止出示变为动态发展,学生的箭头所指、出示次序、态度选择无一不显示着他们的思维过程。活动三:悟品德。请学生根据以下情境,续写故事。诸葛先生从梦中惊醒,猛然发现火烧赤壁、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等平生所历之事竟是黄粱一梦。窗外日已西斜,只听得童子来报:“先生,刘皇叔已在外等候多时!”诸葛亮心想假如诸葛亮知道自己的宏愿最终未能实现:关羽傲慢轻敌,大意失荆州;刘备轻率讨伐东吴,最终落得惨败

16、,病死白帝城。假如诸葛亮知道蜀汉式微,刘禅懦弱,六出祁山全都徒劳无功,自己最终心力交瘁,殒命五丈原,他还会出山吗?学生续写完成后拍照投屏分享。这一设计是点睛之笔,与前两个活动一脉相承,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它引导学生直面蜀汉的悲剧结局,深入诸葛亮的内心世界,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与思辨性。拍照投屏显示不同学生的续写内容,可以很清晰地看见他们不同的思维层级。学生相互参照,教师相机点拨,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就会自然、立体、饱满地呈现出来。综观以上三个活动,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信息技术的助力之下,学生的思维过程无不直观、可见。教师对症下药,学生所得自然事半功倍。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及时根据学

17、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其教学内容和难度,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动态平衡和持续推进。三“问题+技术”的进一步思考语文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师生围绕学生发现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未知的问题等展开知识构建,充分利用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如果说语文教学是在种植一棵树,问题导向便是直指这棵树根系的培育。信息技术提供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播平台,它具有的时空灵活、资源共享、信息联通等特性,在与问题导向相融合时便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种融合强调学生对与问题有关的信息进行快速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消化吸收大量的学习内容,将其变成自己的能力。这就为语文问题导向式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在信息收集方面的迅捷和丰富保障了教师教学前、后对问题的及时处理,可以有效提升问题设计的品质,使问题呈现鲜活,设计更趋合理,针对性强,导向鲜明。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问题解决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图形、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使相对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清晰化,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质疑,去思考、探究。信息技术还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互动与交流,这样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