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1页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2页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3页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4页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1一、论文题目:离婚损害陪偿制度二、选题目的与意义处在社会变革的今天,整个社会结构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化的趋势,中国近二十年的改革历程使整个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制度转型、结构转型等观念与行为沿革与变化,做为社会单元细胞的家庭单位,其婚姻架构的均衡是构成维系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夫妻作为婚姻家庭中最主要的主体,时常有重婚、实施家庭暴力、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一系列破坏婚姻家庭的情形出现,使夫妻矛盾不断升级、恶化从而走向婚姻的尽头。虽然我国婚姻法规定了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过错方

2、应对无过错方予以赔偿,体现了法律维护正义、惩罚过错方、保护无过错方的功效,使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明确有效的法律保护;但在司法实践中,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仍然存在赔偿义务主体过于狭窄、诉讼过程中举证难、诉讼时效难以认定等诸多不足;该制度的不健全已经危及到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完善势必成为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研究是有实际的目的和意义的。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家庭婚姻关系的破裂现象呈上升趋势,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XX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实施新x婚姻法,在此次婚姻法修改中,将离婚制度作为焦点问题

3、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使此次修正案较原来婚姻法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理论研究的必需和司法实践的难题。本文结合学术界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最新研究,对离婚损害赔偿的不足及完善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本文赔偿的框架结构为:(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性质(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三)、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及赔偿情形。(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1、赔偿义务主体过于狭窄2、诉讼时效难以认定问题3、诉讼中举证较为困难4、赔偿标准没有明

4、确的规定(五)、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1、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2、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四、研究方法与材料情况(一)、研究方法:1.、参考与该制度有关的书籍并认真阅读;2.、对有相关经历的当事人进行现场调研;同时,对过去的一些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精典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3.、向权威专家及学术界人士请教;4、针对该课题总结自己的观点;5、综述(二)、参考文献资料:1、x婚姻法、2、x民法通则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x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4、杨大文主编婚姻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三版)载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5、关于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处理意见6、中华民

5、国民法亲属编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2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随着当今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近年来,我国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有了较大发展,听证会、讨论会、行政立法草案公共评论等形式的公众参与成为行政立法和公共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标志。然而,该制度实施以来,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缺陷:公众参与能力和技术不足,激励机制缺失,行政机关组织公众参与的约束机制有待规范,公众参与信息反馈和保障机制亟需健全等。因此,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成为法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相关内容的探讨,深入分析该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希冀有助于进一步推动

6、该制度的理论研究,为该制度的立法完善提供参考借鉴;公众积极参与立法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行政立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高立法质量,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一直是近些年我国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公众参与的概念方面,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我国学者俞可平支持的广义说,即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民主生活的一切活动;二是以蔡定剑为代表提出的互动说,即公众参与是决策者与收到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的过程;三是狭义说,即公众参与是指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广泛吸

7、收私人参与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立法、行政决定、行政执行的过程,学者杨建顺对此观点予以支持。其次,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价值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实现公民权利的意义,李海青等学者认为公众参与行政过程是实现公民参政权、监督权、自由表达权等权利的基本途径;(2)制约公共权力的作用,俞可平等学者认为广泛的民主参与是防止政府腐(fu)败、制约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3)提升决策科学性、合法性的意义,王锡锌等学者认为公众参与有利于广泛调动多元化社会的智识与信息,克服政府和精英立法弊端,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包容性。最后,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现状及问题方面,学者们肯定中国

8、公众参与逐步走向有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从参与素质看,蔡定剑在走向宪政一书中认为,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其本身参与技术和能力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参与范围;(2)从参与效果看,黄凤兰认为参与和决策脱节,缺少信息反馈,进而削弱公众参与的动力;(3) 作为公众参与新类型之一的网络参与,学者林华认为关于这种参与法规规范体系不完善,政府应对网络信息危机的能力不足,导致网络政治空间可能会成为虚拟暴力和群体的事件的导火索。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主要内容:一、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一)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概念(二)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三)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重要价值二、行

9、政立法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现状(二)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三)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三、完善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建议(一)建立激励机制,扩大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范围(二)完善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的程序(三)建立健全信息保障反馈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期目标:通过该课题的探讨,加深公众参与理论的研究,健全行政立法制度。四、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措施: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价值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主要措施:通过上网和进图书馆搜集与课题相关材料,查阅相关书籍、报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结合自己所学的法学知识,完成论文的写作五、

10、主要参考文献:1蔡定剑.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 xx.2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 xx.3杨建顺.行政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利益表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 xx,(5).4李海青.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公民参与J.行政与法,20 xx,(4).5黄凤兰.公民行政参与的法律应对及完善J.行政法学研究,20 xx,(4).6邵东华.论行政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 xx,(5).7代水平.行政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 xx,(4).8Gell

11、horn.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J.Yale Law Jounaral,20 xx,(6).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3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的:希望通过对雇凶杀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研究促进司法界对于该类犯罪的关注,进而明确各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司法判决中形成统一的规定。 意义:将促进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于雇凶杀人这一特殊的犯罪形式的进一步的关注,减少该类犯罪司法过程中过多的死刑判决。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雇凶杀人是一种复杂的犯罪现象,其中涉及人员众多,关系复杂,对其刑事责任的认定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目

12、前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理论界对于雇凶杀人犯罪概念的界定、雇凶杀人中各个行为人的法律地位及其作用大小、雇主及被雇佣人的刑事责任程度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相应地,司法实践中对于雇凶杀人案件的处罚要么过重,死刑适用过多,要么过轻,不足以震慑该类犯罪,因此,如何认定雇凶杀人案件中各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大小及其分配,成为目前实务界与理论界共同面对的课题。目前理论界的讨论大多集中在雇佣犯罪这一整体现象,鲜有学者专门针对雇凶杀人案件进行整体梳理。相信随着x刑法修正案的颁布,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于雇凶杀人这一特殊犯罪形式将展开更进一步的关注的。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本文

13、主要是从雇凶杀人这一特殊的犯罪现象着手,主要通过对雇主、转雇人、杀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各个行为人在典型的雇凶杀人犯罪和非典型的雇凶杀人犯罪中的刑事责任承担依据,对雇凶杀人案件中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原则进行展开论述,并着重针对雇凶杀人犯罪中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进行研究。再次,针对如何限制雇凶杀人犯罪中的死刑适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四点:(1)改善法官的死刑价值观;(2)严格死刑适用的标准;(3)严格区分主犯和从犯;(4)通过扩大适用其他刑罚减少死刑的适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分析大量国内的雇凶杀人案件,研究各个案件中犯罪实行者承担的刑事责任及最终判处的刑罚,通过分析各个案

14、件的性质及特点来四、参考文献:1、王磊:宪法的司法化,法律出版社20 xx年6月,第1版;2、蔡定剑:监督与司法公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xx年2月,第1版;3、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贺wei方:司法理念与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 xx年1月,第1版;6、龙宗智:论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法律出版社20 xx年9月,第1版;7、谢鹏程:人大的个案监督权如何定位,法学1999年,第3期;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4题 目: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法律问题研究作 者:年 级:专业方向:经济法指导教师

15、:论文类型:专题研究第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法律问题研究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贷款人(即受托人)只收取手续费,不承担贷款风险。委托贷款由于涉及委托人、贷款人与借款人等多方当事人和委托、借贷、担保等多种法律关系,基于其关系的复杂性,理解并研究其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对正确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依法保护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委托贷款分类、法律特征、法律关系的性质等基础理论入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法律制

16、度、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这三方面提出了一点建议,以完善委托贷款法律制度。第二、本选题所涉及的法律规定综述根据查阅到的相关法律规定可看出,对委托贷款业务管理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现行的主要依据是贷款通则的有关委托贷款的规定,但贷款通则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性,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特别是对于新发展起来的业务比如集合委托贷款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我国关于委托贷款纠纷的处理依据散见于一些部门规章或司法解释,法律层次较低,增加了金融机构办理委托贷款业务的风险。第三、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拟形成的新见解根据笔者所搜集和整理的资料,涉及委托贷款的文章大多只是从某一方面对委托贷款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朱克鹏关于商

17、业银行委托贷款业务中的若干法律问题一文中,对委托贷款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仇京荣先生主要是从委托贷款合同的角度来阐述委托贷款各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刘凌燕浅析商业银行企业委托贷款风险一文中从资金来源、资金用途、法律关系、商业银行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的问题与风险,并从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法律层面提出来相应的对策;张学文在委托贷款及其法律责任探究一文中主要探讨了委托贷款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他认为应该依委托合同的一般原理并以违约损害的过错归责原则为基础来确定委托贷款各方的责任。很少有文章对委托贷款进行细致全面的

18、研究。本文拟形成的新见解为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委托贷款业务的法律性质是一种间接代理关系,所谓间接代理,是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利益而为法律行为,使该法律行为的后果先对自己发生,再转移于他人的行为。委托贷款行为完全符合间接代理的法律特征,明确委托贷款行为的性质,对于正确处理委托贷款纠纷意义是重大的。第四、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5论文题目浅析我国的刑事证据规则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和步骤、预期结果:随着我国刑事证据立法活动的展开,证据规则的建构以及完善问题已经受到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普遍关注,早在90年代初,在论及

19、我国证据立法和理论研究中存在问题时,有学者就已经指出,“对国外证据的一些重要成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的教科书中,仅进行批判性介绍,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证据规则对司法实践有和指导意义”并在完善我国证据制度中明确提出,“完善我国证据制度的方向在于。将一些司法实践经验,在应用证据方面行之有效的带有规律性的重要经验,上升为证据规则,用来规范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活动。目前我国在具有控辩对抗特性的诉讼中,没有相应的证据规则,就难以保证诉讼效率和对案件事实的真实回复,作者继而具体和分析了国外对抗制程序中的证据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新刑诉制度的特点,按照合理,合法,适宜三原则要求,提出了我国新的刑诉程序

20、和证据制度中的证据规则体系。论文主要内容(提纲):一、 证据规则的语义界定二、 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现状及完善三、 国外刑事诉讼的主要证据规则四、 确立我国刑事证据规则五、 研究和建立证据规则的必要性及意义六、 结论进度安排:一、第1-3周(3月5日3月25日)撰写选题报告二、第46周(3月26日4月13日)撰写开题报告三、第710周(4月14日5月11日)论文初稿写作四、第1113周(5月12日6月2日)修改初稿,完成二稿五、第1415周(6月3日6月16日),论文答辩参考资料:1笔者曾提出如果实行控辩举证制度,应从技术上向当事人主义学习。详见特色与问题关于刑事庭审方式的对话,现代法学1996

21、年第4期。2见林顿编著世纪审判,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第99页。3(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第64页。4见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第1001条至1004条,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中文版,第130页。5(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第66页。6见作者:刘娅琳 李泉刑事证据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20 xx年12月1日第147页。7见作者:宋随军 等主编刑事诉讼实证分析,法律出版社2206年6月1日第二编8 刘言春、毕玉谦、郑旭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121-12

22、2页,56-57月中国法制出版社,20 xx。法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6题目:论共同过失犯罪一、综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外研究动态1、国外刑法理论界对“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得出了肯定与否定两种结论。同时,亦有学者主张限定的肯定说。(1)肯定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表现,而共同犯罪的“共同”正是共同恶性的体现,而共同犯罪的行为不过是实现共同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东西。(2)否定说主张,共同犯罪是两个以上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参与实施一个犯罪。(3)限定的肯定说则认为,一般不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但当各共同行为人负有法律规定的共同注意义务并共同违反了该义务时,就应当肯定

23、过失的共同正犯。诚然,德、日、前苏联刑法学者主张共同过失犯罪论的日趋增多,但在德、日、俄等国占通说地位的还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否定说。2、国内理论层面,我国学者从刑法的规定出发大都对共同过失犯罪持否定态度,认为,“法律之所以规定共同犯罪,是因为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围内互相利用各人的行为而共同实行犯罪。”亦有学者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共同过失犯罪持肯定态度。我国刑法已经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这一概念,刑法第25条第2款关于“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规定就是一个证明。只不过,我国刑法对共同过失犯罪人不以传统的共同犯罪论处罢了。(二)选题的依据1、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所以要把共同过失犯罪引入我国法律。2、我国有些学者从刑法的规定出发大都对共同过失犯罪持否定态度;亦有学者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共同过失犯罪持肯定态度。是否应该认定共同过失犯罪在学术上有很大争议。3、有相当部分案件(共同实施过失行为,但不能证明死亡结果由谁的行为造成,如脚手架上扔圆木案)只有在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下才能得到妥善的判决;同时,肯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