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语文教案_第1页
杜甫诗语文教案_第2页
杜甫诗语文教案_第3页
杜甫诗语文教案_第4页
杜甫诗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杜甫诗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的】、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古诗五步教学法。、诗歌境界教学法。【课时布置】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

2、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简介作者和背景杜甫(公元),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

3、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粗字注音:岱宗夫如何岱(di)决眦入归鸟眦(z)白头搔更短搔(so)浑欲不胜簪簪(zn)、解释下面加粗的词。造化钟神秀钟:聚集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浑欲不胜簪浑:简直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五、阅读赏析望岳:、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

4、,理解诗意。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葱茏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时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依样画葫芦地写出自身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干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发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

5、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学生齐背望岳。春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惊心动魄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

7、渡到后半局部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时。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迟疑,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青丝”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痛。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

8、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学生齐背望岳春望。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2诗歌常识: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

9、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难理解的词语;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律诗的朗诵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10、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11、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二、抓作者(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

12、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1、写了什么: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2、表达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

13、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3、怎么写?(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借景抒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

14、接地阴。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

15、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教学过程:咏怀古迹教学过程一、抓题目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组诗,也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16、(766)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刘备)庙、武侯(诸葛亮)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咏怀: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咏怀古迹:咏古迹怀故人而感怀自己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1、作者为何用“群山万壑赴荆门”开篇,如此开篇有何用意?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显出雄浑磅礴之气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

17、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作者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用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引出昭君。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一句中突出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分析鉴赏。“一去”对“独留”,入骨三分地写出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中哪个字用的极妙?昭君骨留大漠,只有魂灵能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空”字,一可见其

18、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二则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怨恨什么?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19、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悲昭君以自悲也登高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4、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吟诵法。2、讲析法和点拨法。3、讨论法。4、情景展示法。登高教学过程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

20、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在这时,

21、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写了什么:意象?风急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天高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猿哀啸让人听了十分悲伤渚清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沙白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鸟飞回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2、面对如此场景,诗人想表

22、达怎样的感情?凄冷、孤独、悲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落木生命的晚秋短暂长江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息无穷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因而作者感到凄凉、无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3【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

23、解杜甫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影响;2、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3、理解并掌握诗中出现的重要意象及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诗歌大意;4、赏析品味三首诗,了解诗人的创作方法,背诵并积累一些名句。过程与方法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3、反复吟咏,强化背诵。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人生际遇;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难点: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着重理解杜甫诗中交织的个人遭际与爱国主义

24、情感。【学法提示】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杜甫及其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2、请同学们运用阅读六字诀,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自主梳理诗句。自主完成课后习题和“问题导读评价单”的“预习评价”部分。将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生成后交给学科长;3、请同学们经过二次预习自主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上的问题。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思考下列问题,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意并整体把握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解决生成的主要问题。(1)“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三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杜甫在年老

25、、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在赏析时能够仔细的品读。(2)“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感动着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他对自己的信念孜孜以求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每一个有志青年。课下搜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准备课堂中参与讨论、展示。4、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落实“多元评价”,确保自主、合作、展示的学习质量。【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杜甫(712770),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

26、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生活可分4个时期。(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27、,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

28、官,于年底到达成都。代表作品有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断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代表作品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2、关于近体诗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近代。这种说法已经沿用了1000

29、多年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古体诗除了必须用韵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近体诗的格律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完善于盛唐,它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四句一首的称绝句,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字一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称七绝。律诗是八句一首,它又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首的称五律,七字一首的称七律。八字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的字数、句数都有规定,都是八句,五律40个字,七律56个字;(2)偶数句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3、作品背景(1)秋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

30、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组诗八首,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2)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所导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所写的。诗人在漂泊之中看到天地依然,却物是人非,不觉与古人产生了“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共鸣。而残酷的现实,也让作者显得对具有非凡才能的前人更加崇拜。(3)登高: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

31、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杜甫诗三首语文教

32、案4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学习重点诗歌的思想内涵学习难点表现手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一、探究新知1、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1)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

33、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二、课堂检测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

34、,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C颈

35、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4文学常识填空。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丛菊两开他日泪,。(2),独留青冢向黄昏(3),不尽长江滚滚来。三、课外拓展杜甫诗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三首诗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

36、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研读探究。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

37、特别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四、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课堂小结学习反思杜甫诗三首语文教案5【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38、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三、整体感知1。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

39、读优缺点。(2)教师范读。(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四、赏析诗歌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3。(讨论)明代评论

40、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

41、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

42、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

43、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板书:民族偏见思乡怨恨胡俗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清。刘献廷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